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精品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精品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25 19:4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 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及文言知识疏通文义。
2.多种方式诵读文章,读出人物语气,揣摩人物心理。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在同一情境和事件中对比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2.学习文章在对比冲突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培养学生的国家尊严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文章对话的意思,借助读出潜台词的过程揣摩人物心理。
教学难点
在矛盾冲突中对比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主人公唐雎的力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其中秦国因为实施了商鞅变法而渐强大,到了秦王嬴政在位时,已雄视诸侯,并灭了韩、魏两国。雄心勃勃的嬴政这次又把目光转向了弱小的安陵——这个弹丸之地。结果会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年),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原名更生,字子政。成帝时受诏命校书近20年,未完成的工作由其子刘歆续成。官终中垒校尉,故又世称刘中垒。刘向典校的古籍主要包括经传、诸子和诗赋。典校时,又撰有《别录》。其后,刘歆以《别录》为基础,撰成《七略》,这是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刘向有辞赋33篇,今仅存《九叹》一篇,见于《楚辞》。刘向的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刘向的散文叙事简约,论理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此外,他还编著了《新序》《说苑》《古列女传》三部历史故事集,是魏晋小说的先导。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的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时间前后跨越约二百三四十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三、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把握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
2.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叙,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述和展开情结。
四、课文精读
1.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出“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2.如何理解:“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秦王说这话的目的是进行恫吓,从上文“且秦灭韩亡魏”一句来看,已在炫耀武力,那意思是说不是不能用武力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表现了秦王的骄横。
3.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一句中的“轻寡人”?
秦王希望你们看清形势,不要误以为我们不能用武力夺取。这句关键是一个“轻”字,“轻”什么呢?不是轻视秦王的建议,而是轻视他的军事实力。这是秦王故作反问,意思是“谅你们也不敢”,也是骄横的表现。
4.安陵君:“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两人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从语气和态度上看,有如不同?
唐雎比安陵君更强烈、更坚决。
5.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6.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
秦王显得很骄横,以一种指责的语气对待唐雎,唐雎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的理由,义正词严地反驳了秦王,有理也有礼。
7.秦王开始接受了唐雎的劝告吗?他有什么反应?
秦王开始没有接受唐雎的劝告,而是怫然大怒,并以天子之怒来威胁唐雎。
8.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害怕了吗?他是如何进行反击的?
唐雎巍然不惧。他以布衣之怒针锋相对地驳斥了秦王的天子之怒。
9.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
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10.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说明秦王害怕了。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
11.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唐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上占压倒性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12.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世上历来就有这样一种人:他们迷信暴力和强权,总是恃强凌弱,不可一世。课文中的秦王是这样,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美国也是这样。可是,弱小不等于胆小,小国自有小国的勇气、尊严和抗争方式,让我们再一次与唐雎同行。
二、课文分析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吞并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蛮横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雎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以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2)“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3)秦王不悦,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3.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4.文中的秦王、唐雎各是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妄、狡诈、色厉内荏。唐雎:沉着、镇定、坚强无畏、有胆有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5.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6.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屈原直言敢谏,流放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
7.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示例:(1)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2)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三、小结
我们在赏析唐雎说话技巧的同时,也走近了唐雎的心灵,为他的聪慧机智、能言善辩所启发,为他的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所感染,为他的浩然正气所激励,我们要学习唐雎这种自主自强、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