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赏析词的好词佳句、抒情言志句,感受词的意境,品味词的内涵。
3.能够有感情、有韵味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4.利用想象、联想、联系比较等多种方式培养赏析感悟词的能力。
5.感受词作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爱国之情,树立报国之志,培养积极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先人创作了无数篇至今仍为世人赞叹的名篇佳作,也创造了各种便于表志抒情的文体,词,就是其中的一种。这一单元选编了五首词作,让我们从此刻开始领略它们独特的魅力吧。
二、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1.温庭筠(约812~866年),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他是晚唐有名的诗人,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他又是大力作词的人,作的词也比较多,有《金奁集》等。词人有专集自他而始。由于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花间派词人把他列为唐代词的第一人。
2.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今江苏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他的诗文能反映人民的疾苦,风格豪放。《岳阳楼记》《江上渔者》《渔家傲》等分别是他的文、诗、词的代表作。有《范文正公集》。
3.有关词的知识
词,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有关知识如下:
它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词,有词牌。如“望江南”、“渔家傲”、“水调歌头”、“醉花阴”等,词牌是填词用的曲调名。最初的词,都是配合音乐来歌唱,有的按词制调,有的依调填词,曲调的名称就是词牌。词牌规定了某一曲调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最初的词,词牌就是词的题目,因为那时词牌的内容和歌词内容常常是一致的。后来随着词的发展,词牌的内容和歌词的内容逐渐不一致,于是词牌只标明曲调,另加确定内容的题目,两者从此分开。
词,萌芽于南北朝、隋,形成于唐代,盛行于五代、两宋。宋代是我国词人辈出、词章灿烂的黄金时代。收录在《全宋词》中的词人共1330多人,词作近两万首。
三、整体感知
品读《望江南》。
说到婉约派,不能不提到它的前身——以离愁别绪、闺情绮怨为创作主题的“花间派”,花间派的鼻祖温庭筠被清代评论家王国维评价是“惊艳绝人”,这倒不是说他本人如何美艳,而是评他绮丽的闺情词作,评他笔下一个个娇美含情的佳人倩女。把镜头定格在《望江南》,看看这首小词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精美的画面。
1.多媒体出示《望江南》,教师配乐诵读两遍,学生听后描述所想象的画面。
2.美的词作还要美美地读,请大家想象着刚才所述的画面,有感情地诵读这首小词。
3.温庭筠明明一字未写这位女子的容貌,何以见得卿本佳人呢?
(1)妆容美——“梳洗罢”,不正面写女子容貌而言其梳洗装扮停当,既写出了“女为悦己者容”的女性心理,又留给读者想象其美貌的空间,美得有余地。
(2)情态美——“独倚望江楼”,纤弱女子独自倚栏,姿态娇美,孤独的身影惹人怜爱。
(3)眼神美——“脉脉”“悠悠”,虽是写落日和江水,其实也是在写女子含情脉脉、柔肠寸断的凄美眼神。
4.温庭筠几笔描画,一个望眼欲穿的柔美女子便浮现在我们眼前:独自倚栏,“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直至夕阳西下,在漫长无果的等待中这位女子的心境会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满怀希望与欣喜的期待——希望与失望交织的起伏波动——柔肠寸断的失望与惆怅:“斜晖脉脉水悠悠”,女子的思念与愁绪如斜晖倾泻江畔,又随江水无语流走,这是何其优美的意境,何其凄美的情愫啊!
四、精读课文
1.学习《望江南》。
(1)解题。
“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
(2)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词的大意:描写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情。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她在楼上凭栏眺望,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梳洗、独倚望江楼→希望
过尽千帆、斜晖、水→失望
肠断→绝望
(3)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提问:结合词中个别词,说说你的理解。
要点:“梳洗罢”表明她精心打扮,心中充满希望。“独”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皆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斜晖”一句暗喻那望穿秋水的眼神。
(4)总结: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2.学习《渔家傲》。
(1)解题。
渔家傲,词牌名。
(2)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词的大意:上片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下片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流下思乡之泪。
衡阳雁去
写景:塞下秋景 四面边声→荒僻
(异)千嶂里 长烟落日
浊酒一杯 燕然未勒
抒情:壮士秋思
羌管悠悠 人不寐→将军、征夫
(3)思考:所写的风景“异”在哪?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天气极寒、特异的边声(风、马、号角)、戒备森严。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僻,暗示了将士的思乡之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温庭筠的词温婉绵软,而范仲淹的词却有着明显的雄豪悲凉之气。同学们一定感悟到他们有着完全不同的风格。在词坛上,根据风格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婉约和豪放两大类,当然这也是相对而言的。今天,让我们再认识三位词人,他们的词作风格同样也不同,请大家领略一下吧。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他知识渊博,多才多艺,诗、词、散文、书画都有卓越的成就,词属豪放一派,散文纵横奔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散文创作,向来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家并称古文四大家。他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他的诗词气势雄浑、语言酣畅、想象超群,历来为后人称颂。著有诗文集《东坡全集》、词集《东坡乐府》。
2.李清照(1084~约1151年),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宋代(北宋、南宋之交)杰出的女词人、女诗人。她的诗、词、散文都很优秀,还擅长书法、绘画、音乐,以词的成就最高。她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之一,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著有《漱玉词》。
3.辛弃疾(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著有《稼轩长短句》,存词600首。
4、背景
苏轼自谈《江城子·密州出猎》: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指著名词人柳永)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李清照《武陵春》的创作背景:
公元1134年(南宋高宗绍兴四年)九月,金人又纠合伪齐刘豫,发兵南下。这时已经历国破(北宋灭亡)、家亡(家乡济南沦陷)、夫丧(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逃难中病逝)、文物散失(他们夫妇辛勤搜集几十年的金石碑刻)种种痛苦的李清照,为避战祸又从临安(今杭州)出发,沿着春江而上,逃难抵金华。第二年(135年)春天,李清照作词《武陵春》,作者当时心情十分悲切。
关于辛弃疾好友陈同甫:
陈同甫,即陈亮(1143~1194年),号龙川,字同甫,浙江永康人,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和辛弃疾同属南宋的主战派,又同遭投降派的打击迫害。他们的友谊是建立在抗金、反对投降基础上的战斗友谊。1188年,陈亮到辛弃疾闲居的江西带湖去看望他,一对志同道合的战友,促膝长谈,为不能为国建功立业、施展抱负而有颇多感慨。《破阵子》这首词便是在这种情景下写成,作者将它寄给了好友陈亮。
三、整体感知
1.请听录音范读,注意朗读的感情基调和节奏。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理解词的大意。
四、课文分析
1.学习《江城子》。
(1)解题。
江城子,词牌名。
(2)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词的大意:作者自称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山冈。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他要像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
叙事:老夫——少年 狂 左右 帽裘 千骑
为报——随太守 射 看
酒酣胸(宽)胆(壮)
抒情:鬓(白)何妨!
会挽雕弓 西北望 射天狼
渴望被重用、爱国
(3)思考:“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年纪不小,但仍有少年狂气;表希望重新受朝廷重用;表要抵御侵略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2.学习《武陵春》。
(1)解题。
武陵春,词牌名。
(2)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词的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花已尽 倦梳头
愁物是人非 欲语泪先流
闻说 也拟 只恐载不动
(3)思考:本文是如何写愁的?“闻说”、“也拟”、“只恐”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提示:通过典型细节来抒情。如“欲语泪先流”。“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
3.学习《破阵子》。
(1)解题。
破阵子,词牌名。
为wèi,给。赋,写作。壮词,雄壮的词。
(2)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词的大意: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想起早晨醒来听到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霹雳作响的雕弓。他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可是他已经年近半百,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①醉里挑灯看剑
②梦回吹角
③八百里
④五十弦
⑤沙场点兵
⑥马
⑦弓
⑧了却
⑨赢得
⑩可怜白发生!
(3)探究诗意,体味诗情,感受豪放词风。
①这首词中,作者用大部分笔墨追忆当年火热的军营生活,请结合诗句,合理展开想象,描述一下当年的生活场面。
军营生活情景的描述宜选择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等场面,烘托出豪迈热烈的气氛,展现出一位豪气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形象。
②在这首词中,哪两句集中吐露了作者的心声?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与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相比,有何异同?
词中集中吐露了作者心声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前一句抒写词人一生中的事业和抱负,后一句抒发无尽的感叹。表达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与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相比,同是久经军旅的老者、英雄之心尚在,不同的是辛弃疾的哀伤较重。
③作者有意作“壮词”,“壮”正是这首词的风格特色,请体味这首词的“壮”是怎样体现的。(提示:可从题材、思想感情、语言风格等角度进行分析。)
这首词是一首“壮词”。
①“壮”在场面,“壮”在军营生活的雄豪、壮美:分食牛肉、奏悲凉苍劲之曲,写出了秋点兵的宏大场景。
②“壮”在人物超常的本领:骑飞快奔驰的“的卢”马、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风驰电掣。勇猛雄健。
③“壮”在志向:率师北伐,统一南北,为国立功,成就英名。
④“壮”在心迹的表露:“可怜白发生”,不是一味的嗟叹,而是对现实的抗议,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
⑤“壮”在语言:文辞壮丽而不“纤巧”,洒脱而不拘谨。
(4)学生自由质疑问难,师生互动,答疑解惑。
①词题“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说明这首词中写的是陈亮,因此有人认为这首词是辛弃疾鼓励新中状元陈亮的贺词,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仔细体味这首词。豪壮中蕴涵着深沉与苍凉,题作壮词,但壮中含悲,是一支失意英雄的慷慨悲歌。这首词写于辛弃疾与陈亮鹅湖之会后。辛、陈鹅湖之会是淳熙十五年(1188年)的事,上距“隆兴和议”已二十四年,朝廷上下文恬武嬉,抗战气氛十分暗淡,辛、陈对此极为不满。鹅湖相聚,他们慷慨激昂,评论世事,既表现了积极济世的雄心壮志,又表达了对现状的不满、愤慨之情。此时作者虽被迫闲居,但壮心不已。记挂恢复之事。“为……赋”只说明此词是写给谁的,并不说明词中写的一定是谁。之所以认作是贺词,恐怕是因为只看到词壮的一面,而没有体味出悲凉的意味。
②词的结构相对来说有规律可依。即上阕写景或叙事。下阕抒情或言志。这首词好像是个例外,这首词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纵观全词。上阕写梦中情景,下阕紧承文描绘战事。“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峻急明快,预示战事的胜利。“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自抒胸臆,意气冲天,充满意气昂扬的欣慰之情。“可怜白发生”一声浩叹凝聚着作者万千感慨,深沉悲壮。前九句一气贯注,酣畅淋漓,直至末句转笔换意,痛苦的现实与理想的梦境相互映照。而从结构上看,这就打破了词必须上下分阕的一般定格,突破了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常规,这是《破阵子》在形式上的创新。
③词上阕所写的内容是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还是对理想境界的展望?
本词中的境界是以梦的形式展现的一种理想境界,这里虽有作者的生活体验,但更是一种美好愿望的表现,刻画一个立功疆场的将军形象,正是现实中被迫闲置、报国无门的曲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