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4单元第10课《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4单元第10课《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25 13:1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冷峻、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
1、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2、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冷峻、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 课 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如果要编纂20世纪人类的死亡史,人类永远无法回避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二战中,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了人类历史上的罕见惨剧----南京大屠杀。其中遇难的中国人有30多万,当时的南京尸骨遍野,血流成河。在日本法西斯横行中国的同时,在欧洲,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设置了号称“杀人工厂”“人间地狱”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据统计共有400多万人在这里遭到杀害。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曾经获得美国新闻最高奖项普利策新闻奖的新闻佳作-----《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让我们随着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一起走进奥斯维辛纪念馆,访问那些让死难者备受折磨的地方,唤起我们对灾难的记忆。
二、背景-----交流资料,认识奥斯维辛
奥斯威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奥斯威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威辛主营、布热津卡营、莫诺维策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奥斯维辛每天都有许多人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以犹太人居多),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
1947年7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让我们随着参观者的步伐走进集中营——你们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什么印象?
第7到15段集中描写了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感受。作者按照空间顺序,依次写了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实验室----遇难者纪念墙----地下室等地方。
————可怕、惨绝人寰、恐怖
2、在文中找出参观者表情变化的句子,讨论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1)开始时——““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
(2) 想象成了现实——““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3)“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4)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5)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6)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
(7)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
(8) 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9)“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10)参观结束时——“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明 确:这篇文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没有直接写法西斯是如何残暴。而是通过参观者的反应和感受来写法西斯的滔天罪行。它的“可怕”是通过作者和参观者的感受表现出来的。人们感情的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单是参观者不由自主的显现出来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了。

3、品读细节 品味精彩:找出能触动自己心灵的或者不理解的细节描写的句子,
(1)文章说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作者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
明 确:结合下文可知,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作者踏进集中营,却吃惊地发现两种不相称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可怕”。作者虽无直接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愤懑,让读者感到一种沉重感。
(2)“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毒气室和焚尸炉 → 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
雏菊花 → 生命不息 顽强抗争
怒放 → 讽刺纳粹永远无法阻碍生命之花的绽放
明 确: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3)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明 确:作祷告,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杀人着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行的,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4)“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温和的微笑 → 对生死的超脱,生命的坚韧
为梦想而微笑 → 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
美好而又隐秘的 → 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
明 确:“木然”及对姑娘的描写揭露了法西斯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者的愤恨之情,暗示人们应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教 师 总 结:细节描写是耐人寻味的。文章没有阴森恐怖的镜头,没有血腥的画面,只是重现了新闻的事实真相,但透过细节却能引发人们对生命,对人性的思考。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更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
第 二 课 时
1.本文的标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有什么?为什么要写下这一篇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请用文中的原文回答。
明 确: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这里访问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它和你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有什么不一样?请谈谈你的看法。作者参观后觉得不应该让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的惨案成为旧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引起世人的警戒。通过文章,作者希望我们牢记灾难,铭记历史。因为忘记苦难就是新的苦难的开始。
2.为什么这篇并没有写下什么新闻的报道会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呢?你觉得本文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明 确: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补充介绍新闻的各种写法:
(1)、旁观者(零度写作):记者在新闻中毫不参杂个人感情。
(2)、参与者:直接描写所见所闻。
3)、纯主观性:把自己的感受当成主要内容来写。
新闻报道中,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物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这篇文章中作者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重点来写,字里行间凝聚着个人的情感,也正是这一做法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可谓神来之笔。
3、写作特点
(1)、文字简练、朴实。(一般新闻的特点) 本文还冷峻中暗涌感情。
(2)、视角独特。从“平静”中找到新闻。在平淡的事实中,作者感受到平静之下的风暴,那就是每一个参观者心中的感情波澜。他们都受到了震撼,从而更加热爱和平自由。这是善与恶的对立。因此,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景象,而是转而关注人的感受。这一类新闻有别于纯客观报道人和事的新闻,被称为“印象性报道”。
(3)、多用否定句: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标题就是一个否定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背景材料后(即6段),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说“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很多次了”,所以没有什么新闻,但作者仍感到非写不可,表现了记者的良心,交代了写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第二次出现在结尾,呼应前文,突出主题。

4、文章开头写“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结尾又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首尾呼应,显得文章首尾连贯,浑然一体。
内容上:不管法西斯多么猖狂仍旧会灭亡,乌云遮不住太阳。
写法上:以乐景衬哀情
5、这篇新闻的主题是什么?
本文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同时,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板书设计:
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无论纳粹多么冷血残暴,
★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
孩子们追逐游戏、雏菊花怒放 、温和的微笑……
文字简练、朴实。视角独特、多用否定句。
6、拓展延伸
1944年,穷途末路的德国纳粹开始加紧屠杀集中营的囚犯。一次,一个小女孩在被推进坑中,即将被活埋的时候,抬起头对拿着铁锹的纳粹士兵说: “叔叔,请把我埋的浅一点好吗?这样我妈妈就容易找到我了。”
面对此情此景,你能不联想起我们中华民族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吗?————南京大屠杀
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可以原谅,但是不可以忘却!
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下跪,可是,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还在参拜靖国神社!!!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我们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祖国必须富强!
7、布置作业
以“牢记历史,奋发图强”写一篇随笔,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