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 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 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自古以来,借助荷花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文比比皆是,如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再如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欣赏一下那月色中的荷花。
二、整体感知24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3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C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Y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I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4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C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f
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e
全文结构为:o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V
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E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L
三、找出线索:经线:欣赏荷塘月色前后的心情变化。k
纬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g
四、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B
①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③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V
④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P
⑤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x
⑥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c
第 二 课 时Q
一、讲解课文:=
1,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交待时间,是夏季,月圆的夜晚。写荷塘的缘由,是作者心情欠佳,想去荷塘看看。
全文首第一句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样写的目的是:不加掩饰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欲排遣苦闷之情)。这是分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由情生”。
“颇”含有“很、非常”之意,表明了不宁静的程度。“颇不宁静”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文章的“文眼”。所谓“文眼”,是揭示全文主旨的点睛之笔,是组织散文结构的重点线索,也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
是什么原因让作者“颇不宁静”呢?朱自清曾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目睹过“三 一八”惨案的全过程(他那天参加了请愿游行)。他追求进步,痛恶黑暗的反动统治;他虽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在大革命高潮时,他很兴奋,时时关注着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国的统一和民主的实现。“四 一二”政变以后国民党又在广州发动了“四 一五”反革命大屠杀,这给朱自清的打击是很大的。他不满现实,既反感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按他当时的思想境界是不可能毅然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的,他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去,既是避难,也是在与政治保持距离,维护着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然而这样做又使他产生一种放弃社会责任的罪恶感。所以,他既神往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和自责,手中的笔便成了他寻求解脱的工具。这里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命运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也表现了他不愿意投身武装革命,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句从“已经听不见了”和“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体现了环境的宁静,更反衬出作者内心的“颇不宁静”,促使作者希望借助宁静的环境而得到心里的宁静。
本段中的“日日、渐渐、迷迷糊糊、悄悄”这些叠词,产生一种韵律美。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的。
2,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写去荷塘的小路。荷塘的四周是树,为下文第六段做铺垫,同时点出月光是淡淡的月光,为后文做铺垫。
小路有什么特点?曲折、幽僻、树多、寂寞是小路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幽僻又引出了寂寞。
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小路的呢?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白天(少人走)和黑夜(更寂寞)对比;没有月光(阴森森)和淡淡月光(很好)对比。4587478
作者为什么用对比的手法来衬托月下的小路呢?这是关系到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作者通过对比,更显示出当天晚上的宁静与自己内心的寂寞。后面两句通过对比,更显现出特殊的环境中的特殊的氛围和特殊的心情,“淡淡的月光”有一种朦胧感,这种氛围把以往阴森森的阴冷气氛打消,更能体现作者当时的心情。
作者在描绘景物时用了哪些叠词?蓊蓊郁郁、阴森森、淡淡。景物的色调是怎样的?淡淡的,朦胧的。流露了怎样的心情?淡淡的哀愁。
3,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写作者去荷塘的目的是散心,享受荷塘月色。
这一段作者的心情开始得以解脱,从淡淡的忧愁转为淡淡的喜悦。
若把“踱”换成“走”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心里若有所思,若有所感,走路时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慢条斯理,脚步井然有序,“踱”具有这些性质,更能体现下面的“天地好像是我的”,作者在享受这一片自由的世界,在幽闲、超然中,淡淡的哀愁若隐若现。若换成“走”字,则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韵。
联系上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样的?现在的自己又是怎样的?平常的自己苦闷、彷徨、想逃避又难以超然;我们从下面可以看到,现在的自己是自由的人。
从现在开始作者开始发生了变化,本段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心情产生了变化,并且得到了暂时的解脱呢?“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里作者借助了宁静的小路、宁静的塘岸,开始排除烦闷、彷徨的心情。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作者真是一个“自由人”吗?作者这里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中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在现实中作者并非自由人。
为什么作者要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因为这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因为当时作者这种矛盾心态非常强烈。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中“妙处”和“受用” 两个词,可以表明作者的心情有何变化?从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悦,作者的心情开始融进了荷塘中。“这是独处的妙处”这一句回应了上面的“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中的“爱独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4,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主要写荷塘。作者这几方面来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
作者是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以及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这是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①荷叶:“曲曲折折、弥望、田田”写出了荷叶之多、之密。“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②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一词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这里用拟人手法表现开放了的荷花的柔美,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一词突出了荷花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用明珠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用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再用刚出浴的美人来形容月下露珠点点的荷花,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地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地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③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这里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着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④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⑤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却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仔细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匠心。
①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物静而情动。花、叶、流水的人格化表现了景与情的交融,潜在的韵致也就流动起来了。作者把叶子比成“亭亭的舞女裙”,说是静,却有动,也许叶子静静地铺展着,可喻体中的女郎是在旋着舞着的。再如,朱自清先生用“羞涩”一词来形容待放的花朵,更是耐人寻味,不仅暗合古人对荷花“绰约若处子”的赞誉,更是让读者浮想不已,既然“羞涩”于颜,内心怕是更澎湃吧,这“动”已溢于文字之外了。
②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的神韵: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这段从形态、动态、静态多个角度来反映荷塘的美。
5,第五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主要写月光。月光是无形的东西,但作者通过写荷叶、写荷花、写树影等,将月光写得可知可感,将月光与荷塘融合在一起。
本段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作者借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其中有三个动词用得形象生动,“泻”、“浮”、“洗”,使一切的事物都充满了动感。
第一句写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能把“泻”改为“铺”或“照”吗?“泻”是承上面的比喻句“如流水一般”而来的,“泻”字有向下倾的势态,“照”和“铺”就没有这个效果。“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的轻柔情态,化静为动,增强动感,有一种自上而下的动感和立体感,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若把“浮”换作“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浮”既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飘”虽有轻柔之态,却无含蓄静谥之美,而且“雾”之所以“青”是因为雾贴近田田、密密的叶子而成,飘高飘远了,便无“青”的感觉。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中的“牛乳”、“轻纱的梦”,回应了第二段中的淡淡的月光,把叶子和花都蒙上了一种朦胧的诗意,也显示作者淡淡的喜悦。用“洗”能理所当然地把叶子、花、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轻雾联系起来,“薄薄的轻雾”也成为了“牛乳”、“轻纱”。
酣眠、小睡各指什么?“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态,这种朦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作者不希望行为过于激烈,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他做不到投笔从戎,他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4587478
本段最后一句运用了比喻和通感,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互相交叉,如名曲中的高、低音,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一切融为名曲。光与影是视觉形象,作者却用听觉形象来比喻,这是通感,其相似点就是和谐。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
作者从正面和侧面描写荷塘上的月光。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6,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主要写荷塘周围的树,树是月光照耀下的树,写荷塘里的蛙声,写树上的蝉鸣,此段既是写荷塘又是写月色。
作者的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重重围住”,写出了树的多,并且有层次,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下面作者从树色、树姿和树梢上的远山来写树,虽然写出了一种朦胧的意境美,但是我们可以从“阴阴的”、“烟雾”、“隐隐约约”这些词看出,这里开始隐隐约约地表达出阴暗、沉郁的色调。文中用了两个“漏”字,作用是借用月光、灯光衬托四周的灰暗,表现作者当时的心情。
从这一段开始,作者的心情又发生了变化,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忧愁。
本段最后两句,从“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这些微弱的路灯光联想到“渴睡人的眼”,作者巧妙地把景的描写回复到人的描写。作者上面是沉浸在一片宁静当中的,但是现在热闹的蝉声和蛙声打破了周围宁静的环境,它们的声音惊扰了荷塘和作者的超然、宁静的境界,使作者脱离了“另一个世界”,不再是“自由的人”,而又回归到寂寞,终于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又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忧愁。“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里作者想寻找美景,使自己宁静,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态而不得,所以伤感。
第二到第六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富有神韵,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苦闷。
7,第七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呢?作者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所以会想起采莲的事情。“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就想靠着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获得解脱。
8,第八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犹如两幅图画,形成了“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作者从古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文章由此放开去,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这种乡愁正是作者当时面对黑暗现实的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而面对荷塘,作者排遣不了自己的忧愁,现在就借思乡来排遣。作者当时这些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远忽近,巧收巧放。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表明了作者陶醉在宁静之中,极不情愿回到现实。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第七和第八段,作者巧妙地运用了《采莲赋》和《西洲曲》中采莲的情景,反衬出自己的思乡之情,更衬托出作者当时的淡淡忧愁难以解脱,“猛一回头”回到家,又把自己的心情引向了低潮,一切都回归现实,作者又开始彷徨苦闷起来了。
二,总结全文:4587478
1,文章线索:
①空间线索(明线):带上门----小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四周----江南旧俗、回家。
②情感线索(暗线):颇不宁静----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思乡愁----不宁静。
开始作者的心情“颇不宁静”,觉得苦闷、彷徨(心情的一个低潮);在刚开始慢步小路时,透露出淡淡的忧愁;由于小路的宁静,使作者进入了梦境一般的“另一世界里”,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脱现实的环境中,“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里可以显现出作者的心情由淡淡的忧愁转化为淡淡的喜悦。然后,随着作者立足点的变化,心情也发生了变化。作者在欣赏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时,淡淡的喜悦更加强烈(这里是作者心情的高潮),之后当作者看见荷塘四周没精打采的路灯光和热闹的蝉声和蛙声,反衬出作者的苦闷和淡淡的忧愁。然后借助江南的旧俗和他的思乡之情,解脱自己的苦闷,但是“无福消受”,最后回到家还是回到会现实,心情依旧“颇不宁静”(再一次回到心情的低潮)。
2,鉴赏小结: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文章既写荷塘又写月色,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这样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
文章第四、第五、第六段紧扣标题,集中描写荷塘与月色。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出了荷塘月色的美景。
第四段写月色下的荷塘,从密密层层的荷叶推出各色各样零星点缀着的荷花,这是实写,写荷塘中的静态。这时候微风来了,风带来了动,于是淡淡的荷香沁入了人的心脾,叶子与花也出现了闪电般的颤动,颤动以后荷塘出现了短暂的变化。
第五段写荷塘上的月色。静静的月光,薄薄的青雾,像笼着轻纱的梦似的叶子和花,淡淡的云,小睡的风情,树影和月影,处处显示着幽雅宁静,而这幽雅宁静的感受,只能在月夜独处荷塘的环境中才能拥有。在这里,荷塘与月色水乳交融在一起。
荷塘之美还要有周围环境的衬托,所以第六段接下来写荷塘四周的景色。各种各样的树,树间漏下的月光,隐隐约约的远山,无精打采的一两点路灯光,似乎使作者得到了一种安宁,但当他听到了热闹的蝉声与蛙声之后,突然觉得“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三段写荷塘,写塘中的月色,写月下荷塘的周围景致,营造出一种朦胧、幽美的意境,让作者产生美的感受,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本文还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虽然在主体部分集中笔墨写景,但这些景都是为抒发感情服务的,是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章因情而起,是因“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引出去荷塘,赏塘中美景,进而引出江南采莲的旧俗,令作者惦起江南,最后又回到家中。从情到景,复又归情,是记游,又是抒情,这样的结构安排恰到好处地服务于写景的需要和表情的需要。4587478
在这里,作者的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回归现实,时间不长,但感情却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对于文章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表现了愁闷的心境,有的认为表现了闲适的心境,有的认为表现了对现实不满的愤激之情,有的认为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则认为是作者形象的自塑。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文中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求得片刻宁静的淡淡的喜悦。说有忧愁,因为全文处处笼罩着低调的情绪。文章开篇即写“心理颇不宁静”,为全文定下了低沉的感情基调,接着写路是幽僻、寂寞的,月和云是淡淡、朦胧的,树影是参差、斑驳的,树色是阴阴的,远山是隐隐约约的,而蝉声与蛙声虽然热闹,但却与“我”无关;接着又想到古人采莲盛况,惦起江南,感慨颇多。如此等等,无不让人感觉到作者心中那淡淡的忧愁。说有喜悦,也是从文章本身出发。作者去荷塘是欣然前往的,因为预想月光下荷塘“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往日阴森森的小路,“今晚却很好”,而且觉得在这样的天地里,自己是个“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作者更是心系美景,怡然自得之情顿生,这美景与其说是自然美景,不如说是作者心灵中的美景,于是忆起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以上种种,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在短暂时间内所得自由而带来的喜悦也是贯穿于全文之中的。
3,语言运用:
本文成功地描写了荷塘的月色和月下的荷塘,于景色描写中寄托着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种成功,也得益于他对语言的巧妙运用。
文章多处使用比喻、拟人、通感、叠字等,使得全文语言典雅,充满诗情画意。比如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写静态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绘出了淡月辉映下的荷花的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纤尘不染的美质。
通感的使用更使文章的语言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通感就是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凭借人们各种感觉间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观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观上,使“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本来是属于嗅觉的,作者却将它转化成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令人联想到若有所无、清淡幽香、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跳跃。
此外,叠字的运用不但传神地描摩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隐隐约约”的远山、“亭亭”的荷花、“田田”的叶子、“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密密地”挨、“静静地”泻、“重重地”围住等等,比比皆是,独具匠心。
4,写作特点: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富有韵味。①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使语言准确、贴切,创造出生动的意境。②作者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事物特征,加强语气,舒展文气,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③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意境。
第 三 课 时
有人认为,文章展现的两幅图景“荷塘月色图”和“江南采莲图”在内容、时间、地点、格调、描写风格上没有关联,因此显出明显的突兀和断裂。请你对这两幅画进行具体的分析,并谈谈自己对这种观点的理解。
1.“荷塘月色图”中荷花袅娜清丽,明月皎洁清明,清风柔和,画面色调淡雅、素朴清幽。极为宁静,没有现美世界中的喧嚣、复杂,它所象征的世界是自由的,超凡脱俗的,是朦胧飘缈的,是一代知识分子“不宁静”的心态中升华出来的一个理想化的世界,或者说是朱自清的梦。
画面赏析示例: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赏析:“田田”二字,运用叠词,描述的碧绿的荷叶相连的样子,不仅有一种和缓清柔的音乐美,而且让人想到古乐府《江南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眼中的画面与历史的画面互相叠印,美不胜收。
(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赏析:“明珠”写出了月下荷花晶莹剔透、纤尘不染的美;而“碧天里的星星”,写出了荷花在无垠的碧绿荷叶的背景下,在悠悠吹拂的夜风中轻轻闪烁的动态之美。让人想到了《春》里:“(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刚出浴的美人”,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想到诞生于大海之中的美神维纳斯,从而想到荷花的淡雅高贵、冰清玉洁之美。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赏析:这个比喻以虚喻实,把轻雾笼罩的荷叶荷花比作梦,使画面虚实相生,如梦如幻,表现了作者沉醉于理想世界的状态。正如秦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2.“江南采莲图”红花绿水碧叶、红男绿女蓝天,色调明丽浓郁,情感热烈活泼,那“妖童媛女,荡舟心许”的情景,采莲是江南的旧俗,那种热闹和风流,那种富有情趣,展现了丰盈饱满、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人性美。才是江南水乡文化的显现。江南文化是自由的文化,是自如的文化,充满生机的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而这正是朱自清的梦中之“梦”。
小结:如果说荷塘月色图是一幅清丽淡雅的水墨画,那么江南采莲图就是一幅活泼鲜明的水彩画。但是这一静一动,一冷一热里却传递着共同的精神内涵,那就是:自由、和谐、美好。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两幅图画其实都是朱自清先生内心情感的呈现,这正是朱自清所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是心灵的风景而不只是自然的、历史的风景。在写景之中,无处不渗透着作者的情,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了他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从现实中解脱出来的苦闷心情,情与景就是这样水乳交融在一起的。虽是别人的文字,表达的却是作者的情怀。
作者向往的是一股青春活泼的气息。将这种想象中的场景与眼前的荷塘相对照。“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欲摆脱“不宁静”超然物外而不可能,把作者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找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这里对江南采莲盛况的回想,虽暂得解脱,却是“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最终还是回到造成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作者一下子回到现实中来,然而现实的不断干扰,使寻梦成为永远不能实现的遗憾,这也是那个时代人无法越出的牢狱。这种寻找精神家园而不得的悲哀是《荷塘月色》警示人们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