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学案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一件谜一样的珍宝,它就是王羲之书写的被历代书法家推为“行书第一”的《兰亭集序》。古人形容它“清风出岫,明月入怀”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它达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我们在鉴赏书法美的同时,也不可忘了欣赏其文描写的兰亭胜景,品味作者在景中寄寓的人生哲理。
美字体
永
和
九
年
岁
在
癸
丑
仰
观
宇
宙
之
大
兰
亭
赏美文
书法情缘
上至远古时代,下至时下今日,中华民族的书法史,走过了一条漫长、曲折而又日趋完美、坎坷不平但荣光无限的光辉历程,其光彩夺目,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声名远播,享誉海内外,为世人所敬仰。
作为中华儿女,我为之一生骄傲而自豪。
书法,是一门至高至上的线条造型艺术再现。诸子百体,名人大家,或篆或隶或楷或行或草,或婉约,或奔放,清新中透出灵动,灵动中藏有睿智,睿智中显特质,睿智中见大气。无声的线条,张扬的是不拘一格、别开生面的个性和深邃的思想,正所谓字如其人一般直观而显性。
少时,喜欢看庄上老学究挥毫泼墨、一气呵成的淋漓酣畅的书法墨宝,心里特痒痒的,总想也一试身手,小试牛刀。当然,更多的是赞叹和神往。沉醉不知归路的我,对书法一直情有独钟。茶余饭后,练习和欣赏书法也就成了我最大的乐趣之一。
也许是与生俱来的对书法有点灵性和悟性吧,抑或是皇天不负有心人,虽然未经响鼓重锤,虽偶获天成,我的书法作品倒也自成一家、独具风格,每每为亲朋好友和同仁所欣赏和喜好。抱着试试看的平和心态,我寄出的几幅软硬笔书法作品,居然在区、市级也偶有获奖,小有所获。遗憾的是,我没能一直坚持走下去,但这么多年来,我与书法早已成莫逆之交,割舍不断。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如止水,勤耕不辍是每一个书法人必经的华山一条道。任何浮躁、功利、世俗都是肤浅而苍白无力的,是对书法艺术的一种莫大的亵渎和玷污。
闲暇之余,泡上一杯浓茶,静品浓茶苦口的余香,徜徉于颜筋柳骨的碑帖殿堂,与怀素大师零距离交心对话,同书圣羲之讨教运笔的真谛,感受毛公的大气磅礴和荡气回肠,聆听书家的一叶总关情的心声,其情其景,妙不可言,秉烛夜游,流连忘返!
每次外出,欣赏文人墨宝也就成为我乐此不疲、津津乐道的必修功课之一。
突然想起泰戈尔经典而传世的一句话:天空未出现飞鸟的踪迹,我已飞过!带着一颗淡然的心上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正德厚生,臻于至善,我心无悔!
【课内挖掘】
1.仰观宇宙,俯察品类,恣情天地之间,放浪形骸之外。您用一支短竹将中华的筋骨与神奇定格方寸之上,醉卧兰亭,醒叹世事;您用一篇短序将人生的脉络与真谛陈置于字句之间。兰亭虽已矣,但永不逝去的是《兰亭集序》中最豪迈的一次舞动。您也为自己写下了华丽的篇章。风雨凄凄,世相迷离,锦绣河山,胸中耸立,《兰亭集序》定格成了一代书法家的心迹。您,就是方寸展人生的一代书圣王羲之。
2.诗人以诗为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足以体现这一点。做禊事时,志同道合的老少诗人聚在兰亭。这里天气晴朗,空气清新,环境更是幽美,但却没有“丝竹管弦之盛”,又何以为乐呢?凭“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达到了“信可乐也”的境界,足可见作诗是诗人引以为乐的趣事。通过景与事,感悟生命的短暂,体会到古人“死生亦大矣”的观念。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极地看待人生,他能做到欢乐有终,体现了他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3.暮春之初,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在莺飞草长的季节,兰亭边的小溪,荡漾着诗意的涟漪,飘荡着书法的粗犷。圣地会稽,诗文相遇,墨香飘逸,竹林葱郁,溪水汩汩,把酒临风,赋彩天地。只是俯仰之间,一切皆为陈迹,而你,在用一生的心血书写自己。从小就拿住毛笔,为自己书写华丽的篇章,先是墨池,而后墨溪,无数次洗笔之后狂草的墨迹,终于形成。风雨凄凄,世相迷离,锦绣河山,胸中耸立,《兰亭集序》成了一代书法家的心迹。
[运用角度] 这些材料可用于“人生”“生死”“心境”“挫折”等相关的话题作文中。
【课外运用】
示例一:
总是要面对死亡的,任何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不可抗拒,因而个体生命在它面前是如此渺小而脆弱。因此,谁都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林语堂说“能见到死亡的人也能见到人类喜剧的意识,于是他很迅速地变成诗人了”。王羲之和陶渊明都是这样的诗人。他们深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个“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唯望“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一个“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忘生死,轻成败,是基于对生命本质和人生真谛的感悟。因而他们对有限的生命更是倍加珍惜。在平平淡淡从从容容中书写出生命价值的箴言。
示例二:
王羲之和陶渊明都生活在社会风气与自己不和的年代,当时官场黑暗腐朽,许多人追求功名利禄,他们作为当时优秀的知识分子,做出的选择却不一样。《兰亭集序》中写道:“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批判了当时清谈、务虚的风气。《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对黑暗的官场,他选择了逃避。
对于他们来说,生活在与自己不和的社会环境中,就像人生活在困境中一样,重要的是看我们如何去应对。很多人会被所处的环境改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原本是正直、善良的,但却改变了,失去了本性。但也有许多人“出淤泥而不染”,在黑暗的社会环境中傲然挺立,与他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优秀的人的品性不会因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生命是短暂的,不管环境如何恶劣,我们都要坚守信念、纯洁美丽。让自己的人生在腐朽的社会背景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像大漠中的白杨,笔直地挺立,与风暴作斗争。
保持自己的善良,坚定自己的信念,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活出精彩的人生。
示例三: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生与死的思考;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就在生死抉择中做出了响亮的回答: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东晋文学家、书法家王羲之,也强调“死生亦大矣”,为我们留下了他对生与死的思考。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诗曰: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家和哲学家所关注的重要话题。
示例四:
狼毫一挥是生命的舞动,砚纸是他的舞台。满载生命的厚重,挥洒如椽大笔,您书写入木三分的霸气;泼墨如浪的豪情,您成就墨染一方的壮举。
您以江河为墨,以高山为笔,以苍穹为纸,以大地为砚,仿佛吸纳恒星之阳刚与星月之柔芒,您在刚柔并济中舒展侠骨柔肠,仿佛窃取惊雷之声响与闪电的光亮,在群星璀璨中初现锋芒。楷如泰山稳立,行如清冽之风,草如龙凤舞动,矫若惊龙,飘若浮云,笔底波澜,书中骨筋。您让人们真正了解什么是书法,您让世界了解中国书法的伟大。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虚诞(dàn) 癸丑(kuí) 万殊(shū) 峻岭(jùn)
B.彭殇(shānɡ) 会稽(jī) 形骸(hái) 悟言(wù)
C.哀悼(dǎo) 禊事(xì) 驰骋(chěnɡ) 契约(qì)
D.嗟叹(jiē) 流觞(shānɡ) 激湍(tuān) 曲(qǔ)水
解析:A项,“癸”应读ɡuǐ;C项,“悼”应读dào;D项,“曲”应读qū。
答案:B
2.下列词语的书写与《兰亭集序》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清流急湍 惠风和畅 放浪形骸 应带左右
B.群贤毕至 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 取诸怀抱
C.所知既倦 情随世迁 修短随化 畅叙友情
D.若合一契 喻之于怀 世殊事异 幕春之初
解析:A项,清流急湍——清流激湍,应带左右——映带左右;C项,所知既倦——所之既倦,情随世迁——情随事迁,畅叙友情——畅叙幽情;D项,幕春之初——暮春之初。
答案:B
3.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
②所以游目骋怀(用来)
B.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
②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依,随着)
C.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往)
②或取诸怀抱(从……中取得)
D.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
②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
解析:D项,致:思想情趣。
答案:D
4.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或取诸怀抱
A.亮身率诸军攻祁山 B.投诸渤海之尾
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告诸往而知来者
解析:例句的“诸”是兼词,“之于”的合音。B项,兼词,“之于”的合音;A项,形容词,各,众;C项,兼词,“之乎”的合音;D项,代词,相当于“之”。
答案:B
5.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抬头观览浩渺的宇宙,低头审视繁多的物类,凭借它们纵目浏览,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着看和听的乐趣,确实很愉快啊。
B.俯仰一世——很快地度过一生。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D.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对所向往的事情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产生了。
解析:C项,应为“本来知道把生和死同等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答案:C
6.下面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散文佳作,又是名帖,流传久远。
B.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
C.魏晋时期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经》等楷书作品被称为“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D.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有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献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
解析:B项,《兰亭集序》是诗集的序言,不是赠言。
答案:B
二、迁移发散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7~10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7.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惠风:和风
B.所以游目骋怀 骋:放开,敞开
C.虽趣舍万殊 趣:快走
D.况修短随化 修:长
解析:C项,趣:通“趋”,趋向,取向。
答案:C
8.下列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岂不痛哉 ②死生亦大矣
③当其欣于所遇 ④映带左右
A.①感叹句 ②感叹句
③宾语前置句 ④陈述句
B.①反问句 ②判断句
③状语后置句 ④省略句
C.①反问句 ②判断句
③陈述句 ④宾语前置句
D.①感叹句 ②反问句
③状语后置句 ④省略句
答案:B
9.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当其欣于所遇”的一组是( )
①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②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③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④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⑤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⑥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③④⑥
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①表现视听的享受,通过下文“信可乐也”,可以确定符合“当其欣于所遇”;②综观全文,作者此行深有感慨也符合“当其欣于所遇”;⑤表现寄托情怀,自由地生活,通过下文“快然自足”可以确定符合“当其欣于所遇”。
答案:B
10.第二段段末说“岂不痛哉”,作者为什么感到“痛”?请用原文中的话分条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3)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1~15题。
墨池记
曾 巩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志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仕:做官
B.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洼:平坦
C.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章:通“彰”,显明,显著
D.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尚:尊尚,推崇
解析:B项,“洼”应解释成“凹陷”。
答案:B
1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岂其学不如彼邪?
②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③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
④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解析:两个“岂”都是反问副词,翻译成“难道”。两个“推”字,前者是“揣度”,后者是“推广”。
答案:B
13.结合上下文,对“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天练习写字,在水池里洗砚洗笔,把池水都染黑了。
B.这是写东汉书法家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故事。
C.这是写王羲之效法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故事。
D.“临池”这两个字后来成为一个词,指练习写字。
解析:B项,“这是写东汉书法家张芝”错误。
答案:B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通过对墨池的位置、地形的描述,指出王羲之书法卓越成就,就是从精心学习得来,主旨是借此勉励学者专心致志,努力上进。
B.这篇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是记叙与议论结合,一方面记事,一方面紧扣着所记的事发表议论。
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一般可以记人、记事、记游。
D.本文表达了王羲之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王君崇尚王羲之书法功夫之精深,曾巩因崇拜以上三人而写了《墨池记》这三方面的内容。
解析:这是曾巩应人之邀为墨池写的记文,本文主要赞颂了王羲之勤学苦练的精神,以勉学劝善。
答案:D
1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句中“乃”“善”“自致”是重要翻译点,要准确翻译出其意义。另外还要注意第一句是判断句,第二句是疑问句,翻译时要注意其句式特点。
答案:(1)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之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而不是天才所致。
(2)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
参考译文: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这个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此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有这回事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
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之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花呢!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君生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文章记述它。”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三、创新语用
16.有同学读了本文后,引用课文中的内容写了一副对联,上联已给出,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联。
上联:群贤毕至,一觞一咏成就兰亭华章,信可乐也。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按照要求,根据课文内容灵活应用。
答案:少长咸集,一俯一仰参悟人生哲理,岂不悲哉?
17.山是静的,海是动的。山是呆板的,海是活泼的。___________从天边微波疯潮地直卷到岸边,触着崖石,更欣然地溅跃了起来,开了灿然万朵的银花!
①如同病牛一般。
②而海呢,你看它没有一刻静止!
③昼长人静的时候,天气又热,
④凝望着青山,一片黑郁郁的连绵不动,
A.②①④③ B.④②③①
C.③④①② D.①②③④
解析:选段是一幅海山远观图。阅读提供的四个句子,不难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和逻辑:作者落墨在海,却以山来衬托海。山海相映,动静互衬。从横线后紧接的句子来看,描述主体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故②句应在横线的最后,这样语意才紧密相连。再看另外三句,后写大海,前必写山,这样才能前后照应,一一对应。①句中喻体病牛,本体只能是青山,而不可能是大海,因而④必定在①前。同时也体现了由远山到近海的规律。因此,答案不难推出为③④①②。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