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3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10-26 11:3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
(一)课标要求
(1)能结合实例说明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与用途。
(2)初步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活动与探究建议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
(二)课时安排
教参上的安排是3课时。(实际用了4个课时)
第1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
第2课时:二氧化碳的制法
第3课时:学生实验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1、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2、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了解实验室制备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3、了解温室效应,增强环保意识,增强学生对社会与环境的责任感
4、认识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四)、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是学生继水之后比较系统地研究的第二种化合物。其性质和制法是初中化学核心知识之一。本节教材总体难度不大,许多知识学生都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制取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的最佳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增强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1、二氧化碳的制取
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五)学法、教法
1、学情分析:二氧化碳是学生熟悉的物质,但学生还不能系统的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所起的众多重要作用,所以本节课要引导学生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系统的认识二氧化碳。
2、教法的选择
在教学设计中不仅要注重了学科知识的获取,更要注重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中多次采用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多媒体演示等多样化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科学思维方法、表达和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意识与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获取知识的一般途径,所以我在课的设计中注重指导学生:听――听得明白、思――敢思会思、说――表达完整、观――观察仔细、议――学会交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均得到最大的收获。
(六)、教学实施
第一课时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的先锋;建筑师称它是粉刷匠;而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导致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请同学们谜底是什么?由此引入新课。
(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展示一瓶新制的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分别从颜色、气味、状态三方面进行观察。培养学生观察并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能力。
(2)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演示向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倒入二氧化碳气体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3)探究二氧化碳的水溶性: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向预先准备好的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内倾倒少量水,迅速盖好后,振荡)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实验中得到二氧化碳溶于水。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我们打开汽水瓶盖会有气体产生,气体是什么?
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引导学生回顾“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里倾倒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了解二氧化碳是否支持燃烧,从而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
(2)实验探究,老师演示:从探究水溶性的塑料瓶内取出少量的液体放入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引导学生猜想: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学生(猜想):①是CO2?②是H2O?③是CO2和H2O反应生成的新物质?目的是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结论,解释交流”这一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此时,绝大部分的并加热紫花观察到红花变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H2O+CO2↑。培养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能力以及书写化学方程式能力。
学生操作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吹气,注意现象。分析得出
CO2
+
Ca(OH)2=CaCO3↓+
H2O反应这一原理。并说明这是CO2的一条重要性质,可用于检验CO2气体。
即时应用,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证明一瓶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并操作实验验证,以便使知识学以致用。
(四)二氧化碳的用途
生产生活中二氧化碳的用途非常多,要求学生通过刚学习的二氧化碳的性质的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联想、推断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用途,之后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二氧化碳有这么多的用途,那么二氧化碳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从而引出了“温室效应”这一热点话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化学的紧密关系,体会到性质决定用途。知道二氧化碳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于人类,又会因“温室效应”的加剧给人类带来灾难。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了“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这一教学理念。
第二课时
二氧化碳的制法
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中直接给出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这样学生虽能一下子记住所用药品,但是过后接触到其它能够产生二氧化碳的药品时可能会混淆。所以我让学生列举所知道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再补充学生想不到的反应,将学生回答的反应和教师补充的反应按简明扼要地记录在黑板上。这么多的反应中,哪个反应适合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呢?学生进行讨论,再与全班同学交流。同学们选的反应及药品中,哪个最合适呢?激发学生的思考,导入下一个环节。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一[
碳酸钠粉末、碳酸钙粉末、块状石灰石(大理石)、分别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通过观察、对比、分析、,从实验中发现问题:不同组合药品(块状药品和不同的酸,粉末状药品和不同的酸)间反应的速率不同,讨论并小结,选择出最佳一组药品。
引导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套装置,学生讨论并思考如下问题:A、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由哪几部分组成?B、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C、收集气体一般有哪两种方法?D、确定气体收集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通过氧气和二氧化碳相关性质的比较,了解制备氧气与二氧化碳时其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异同。初步确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请学生估计课本所给仪器设计几组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画出简图。通过师生互动评价,强调加药品量、长颈漏斗下端应伸入液面以下、导气管伸入集气瓶底部等要求。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探究实验步骤、验满和检验方法,体会分享探究成功的喜悦。
注意:在刚学化学时为有利于学生掌握
实验室制备收集气体的思路和方法,二氧化碳的最佳收集方法还应定为向上排气法。
请同学们一起归纳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选择和研究思路:
三点基本要求(1)所需条件实验室能达到;(2)操作简便、安全;(3)反应速度适中。
研究思路:
选择原料,明确反应原理
---------
确定实验装置---------确定气体的验证方法
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提升,讨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其他发生装置,想一想各有什么优点?(如下图)
两节内容的教学模式基本类似,教学流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