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氧气,水等物质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化学物质的基本要领:化学实验→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具体用途;同时也对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另外通过多次实验,学生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技能。因此,本节课以有效地设问为主,以有效地引导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教学设计理念
这节课主要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重要的用途,通过日常生活的实例,使学生用化学的思维去感受生活,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基本的化学素养。
在学习的过程中,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亲身感受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科学积极的学习态度。课堂上通过演示实验、图文阅读、探讨和协作、讨论和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能力。在学习完二氧化碳的性质后,联系实际,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对它们应用的实例,以及它们的存在给环境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体验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密切联系,并用客观的眼光去认识化学物质,并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流程图
四、板书设计: CO2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一. CO2的性质1.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的气体。2.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不可燃烧,也不支持动物呼吸。 3.
CO2 能与水发生反应,: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CO2 + H2O
==
H2CO3 H2CO3 ==
CO2 + H2O4.
CO2与澄清石灰水作用,CaCO3生成白色沉淀。 CO2 + Ca(OH)2 ==
CaCO3 ↓+ H2O二、CO2的用途 五、教学过程 课题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授课人李西龙学校西安铁一中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用途。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增强环保意识。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体会性质和用途的联系2.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实验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CO2化学性质实验的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体验成功,培养化学学习兴趣;2.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3.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重 点1、二氧化碳的性质。2、关注社会与环境责任感的培养。难 点1、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过程和方法2、自然界碳循环的意义教学方法联系生活中实例提出问题,启发讨论、实验探究、分析、指导阅读、比较法、讲解等仪器药品烧杯、铁皮架、蜡烛、锥形瓶、长颈漏斗、集气瓶、毛玻璃片、试管、酒精灯、试管夹、试管架、火柴、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醋酸、紫色石蕊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空的矿泉水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引入】单质碳的燃烧产物有哪些?(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二氧化碳就有哪些性质。【板书课题】5.2 CO2性质探究【引入】通过人进入到枯井死亡的事件和温室效应所引起环境问题的图片引入。引导学生认识任何化学物质都有两面性,只有全面认识它们的各种性质才能更好的应用,导入二氧化碳的性质【板书】二氧化碳的性质【指导阅读】课本135页最后两段并联系所学自然、生物知识讨论后回答【展示】(1)取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二氧化碳气体(引导学生观察颜色、状态),用图片展示挂着纸筒并且保持平衡的天平,向一侧纸筒中倾倒二氧化碳,天平发生倾斜。(2)取已盛满二氧化碳的软质塑料瓶,注入约三分之一体积的水,并震荡,观察塑料瓶形状的变化。【小结板书】1.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可溶于水,可加压降温变成固态—干冰。【思考】联系生活,在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或进入枯井应该先做什么 【演示实验5-5】在大烧杯中放置一个铁皮架,架上固定两支点燃的蜡烛,向其中倾倒二氧化碳。 【板书】通常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无可燃性。 【演示5-6】取两支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向第一支试管中滴入稀醋酸作对照实验,另一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石蕊试液的变化,待石蕊试液颜色变化后,停止通入二氧化碳,将地取少量溶液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再观察颜色的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后总结)【解释并板书】CO2 +H2O
=
H2CO3 H2CO3 =
H2O
+
CO2↑【演示5-7】介绍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指导学生完成演示实验,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通入呼出气体。【板书】CO2+Ca(OH)2=CaCO3+H2O【介绍】由于此实验的现象非常明显故澄清石灰水可用于二氧化碳的检验【投影】石灰浆(主要成分是Ca(OH)2)抹墙一段时间后会变硬变白,为什么?要使白灰浆抹的墙迅速变硬,通常在室内生一盆炭火,为什么墙壁反而会“冒汗”呢?[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小结]【实验拓展】二氧化碳可以和氢氧化钙反应,那么二氧化碳可以和其它氢氧化物反应吗?增加趣味实验:用一个空的矿泉水瓶,收集满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向其中倾入约40mL的氢氧化钠溶液,拧紧瓶盖,振荡.【讨论】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思考二氧化碳的用途。【板书】二氧化碳的用途【指导阅读】“温室效应的加剧”和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课堂小结】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讨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差异的原因。【作业】142页习题1,2,3,4题 回忆,思考提问,总结 思考、分析、讨论、回答 回顾已有的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根据展示的描述二氧化碳的状态,颜色、气味等,并观察现象、学生发言描述。 思考,回答灯火实验的作用和意义 学习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做好实验记录,思考,讨论 老师协助学生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交流和讨论总结实验结论。得出使紫色石蕊变色的不是二氧化碳本身,而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的缘故。 学习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相关结论。并相互进行交流和讨论。 思考、讨论、回答. 协助完成趣味实验,并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 联系生活,积极思考,讨论,交流,总结 阅读,讨论、自由表达并在课本图5-18中标示出碳的循环方向。 引入新课 以切近生活的事例引入课题,使学生认识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理念。 通过气体也可以象液体一样进行倾倒,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初步学会通过现象预测物质的性质 陪养学生通过所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的性质,验证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通过做对照实验,使学生更容易得出关于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可溶于水,跟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容易发生分解。突出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事实,突出重点,难点得出关于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可跟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 学会运用所学新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现象进行结实,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给学生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的理念。趣味实验,让学生通过矿泉水瓶变瘪,从感官上了解二氧化碳与氢氧化物的反应,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通过学生自己讨论总结加深学生对性质决定用途的体会。 通过阅读了解社会热点问题“温室效应”,以及“碳循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并明确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六、教学反思1、设置的问题情景要真实,素材获取要来源于生活,这样才能让让学生真正感受化学就在身边;这样才能教育学生从自身做起,树立起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观念。2、贴近生活的导入,使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在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时,用学生爱喝的矿泉水瓶做探究实验,使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3、整个课堂教学注重让学生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探究实践中逐步养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4、在学生做蜡烛阶梯实验时,出现了与预计相反的现象,但正好能引导学生及时的对出现的现象进行解释.不但培养了学生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还利用这一教学良机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从不断的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