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社会》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自然与社会》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25 13:4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自然与社会》练习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场合 妨碍 繁殖 家畜
B.萌芽
哺乳
追逐
胚胎
C.踪迹
儒虫
衰落
荒谬
D.瘰疬
枞树
贮藏
枯竭
解析:选C。C项,“儒虫”应为“蠕虫”。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但是,如果说动物对周围环境发生持久的影响,那么,这是无意的,而且对于这些动物本身来说是某种________的事情。
(2)这种________甚至在还没有细胞(更不用说神经细胞)的地方,就已经存在着。
(3)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________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
A.偶尔 反应 干预 B.偶然 反映 干涉
C.偶尔 反映 干涉
D.偶然 反应 干预
答案:D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众人的啧啧称赞,他谦逊地表示:“除了舞文弄墨,别无长物了。”
B.针对在台湾高调行善引发的争议,陈光标坦然表示:之所以高调,只是希望能抛砖引玉,激发更多的企业家投身慈善事业。
C.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D.对教育问题的长期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不同观点的广泛涉猎和兼收并蓄,使得他能够高屋建瓴,见仁见智,写出极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解析:选C。A.“别无长物”指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非常穷困。此处不是形容“穷困”。B.“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此处指行为、做法,不指“意见”。D.“见仁见智”指对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此处仅指一人。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只有把政府增加的教育投入更多地向基础薄弱地区倾斜,保障绝大多数学生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权利,就能杜绝和减少盲目择校的现象。
B.春节期间,虽然相关部门强化了监管力度,但还是有多家商场被曝光缺斤短两、鱼目混珠、借机涨价等不法行为。
C.从根本上说,科技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主要原因是劳动者的高素质和大量优秀人才的培养决定的。
D.特别自本世纪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以来,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
解析:选D。A.“只有”和“就能”搭配不当,“杜绝”和“减少”语序不当;B.成分残缺,“被曝光”后边缺动词“有”;C.句式杂糅。“原因是”和“是……决定的”杂糅。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8题。
一句话,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
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那同一种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就把本地区的高山牧畜业的根基给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在欧洲传播栽种马铃薯的人,并不知道他们随同这种含粉的块茎把瘰疬症也传播进来了。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5.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人和动物的本质差别就在于前者能通过劳动来改变和支配自然界。
6.如何理解“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人们征服自然界,同时,自然界也会对人类进行报复,这就是自然辨证法。
7.作者举出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砍光树林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每一次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胜利,虽起初取得预期效果,但往后和再往后,又常常消解了这一结果,并最终得到自然界的报复。
8.从文中看,恩格斯告诫人们应如何对待自然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人类属于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要能够充分认识自然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9.提取并整合下面材料的主要信息,给“自主招生”下定义。
自主招生由高校自行组织考试,扩大了高校自主权,是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
高校通过考试选拔出具有超常创新和实践能力,或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或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考生通过招生考试并与高校签订协议,可被降分录取。
自主招生制度始于2003年,首先在22所大学进行试点,现在已经在80所大学实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自主招生”是一种高校通过自行组织考试并签订协议的方式,选拔并录取具有超常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或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或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制度。
10.在中国有这样一群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他们留在了农村。这个特殊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下面是某省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部分调查数据:
项目
百分比
项目
百分比
非常想父母
65.0
认为应该和父母共同生活
79.3
害怕陌生人
40.0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43.5
觉得自己很一般
52.7
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
34.7
(1)从以上的数据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针对留守儿童现象,写一句公益广告词。(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留守儿童渴望得到父母关爱;②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
(2)示例:留下你的关爱,守护他(她)的心灵。
(二)阅读下面的问题,完成11~13题。
春 风
林斤澜
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样的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靸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喜欢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选自1980年4月8日《北京晚报》)
1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前三段,写北京春天时间短、风沙大,点明了北国春风的特点。
B.作者历经飞沙走石的北国春风,“有了别样的体会”,感到北国春风不如南国春风。
C.作者“好不痛快人也”的感慨,源于对北国春风和人们在春风中劳作场景的感受。
D.对比是本文的主要写法,如南国春风与北国春风的对比,麦苗返青与山桃鼓苞的对比。
E.作者对北国春风欲抑先扬,把自己对北国春风的体会抒写的淋漓尽致。
解析:选AC。B项表述不合作者的思想情感,全文中作者显然是以南国的春风来反衬对北国春风的喜爱的;D项中最后一个分句错误,“麦苗返青”与“山桃鼓苞”二者不是对比,而是一同表现了北国春风的威力;E项中“欲抑先扬”的表现手法分析错误,应是“欲扬先抑”。
12.为什么作者起初在北方怀念江南的春风,后来却说“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请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者在文章中之所以写起初在北方怀念南方的春风,是为了让文章显得更有波澜,更加充实,并以南方的春风来反衬自己对北国春风的喜爱。
答案:北国的春天时间短,风沙大,使作者怀念起江南的春风。后来作者看到北国的春风吹开冰冻,催生万物,产生了痛快淋漓的深切感受,因此怀念北国的春风。
13.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对江南春天中“看不见”的春风另有一番描述。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倒数第二段对上文遥相呼应全文第四自然段,在结构上是“呼应”的关系,在表现手法上是“对比”,在内容上是表达作者对南国的春风不再喜欢了;从对邻近的上文、下文和中心的角度来看,倒数第二段“反衬”(对比)了北国的春风,表达了对北国春风的喜爱之情。
答案:用另一种角度写南国看不见的春风,与开篇对南国春风的描述形成对比,表明感情的变化。用轻柔的南国春风,与强劲的北国春风对比,凸显北国春风的作用。从怀念南国的春风,转为怀念北国的春风,突出文章主旨。(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