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结晶现象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4 结晶现象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10-26 16:3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晶体和结晶现象(理解)
2.了解从饱和溶液中得到晶体的方法(理解)
3.初步学习用结晶,过滤的方法分离混合物(应用)
过程方法
认识用结晶和过滤的方法分离混合物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晶体,制作晶体等活动,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分离混合物,感受化学知识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用过滤和结晶分离混合物的一般原理。
教学难点: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教学过程:
1.晶体
你知道下列图片中展示的漂亮物质是什么吗?它们都是晶体(crystal)。
方解石
金刚石
硫酸铜
明矾
石英
雪花
晶体可以由饱和溶液形成。
2.晶体的形成
把固态溶质的水溶液加热蒸发(或慢慢挥发),溶液达到饱和以后,如果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能成为有一定几何形状的固体而析出,这一过程称为结晶(crystallization)。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叫做晶体。
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固态溶质,一般就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例如,从海水提取食盐,就是把海水引到盐滩上,利用日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得到食盐。又如,在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实验中,我们可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硫酸锌晶体。
冷却饱和硝酸钾溶液
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当大的固态溶质,一般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使溶质结晶析出。利用这一方法,还可以分离几种可溶固态物质的混合物。

结晶的方法在工业上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制糖工业中,将蔗汁或甜菜汁经除去杂质、过滤、蒸浓、结晶而制得粗糖。粗糖再经溶解、脱色、结晶等操作而得到精制糖。
3.结晶
(1)定义:溶质以一定几何形状的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
(2)原理: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根据它们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结晶的方法加以分离。
(讲述)常用的结晶方法主要有两种,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态溶质,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态溶质,一般可以用冷却的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使溶质结晶析出。
例如: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应怎样分离?
(演示实验)在烧杯中加入10g和NaCl混合物,注入15mL水,加热使混合物完全溶解,然后冷却,观察的析出,再进行过渡,晶体留在滤纸上,NaCl溶解在滤液中。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80℃时,的溶解度是169g,20℃时为31.6g),因此较高温度下的饱和溶液降温时,部分从溶液里结晶析出。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80℃时,NaCl的溶解度是38.4g,20℃时为36g),降温时大部分NaCl仍溶解在溶液里。过滤时,晶体留在滤纸上,大部分NaCl仍留在滤液里(这种滤液叫做母液)。
引言:在生产生活中,人们所接触到的物质很多都是混合物,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需要,常常要把混合物里的几种物质分开,得到较纯净的物质,这叫做混合物的分离,过滤和结晶是最常用的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4怎样分离混合物?
过滤
(1)定义:过滤是把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2)原理:过滤时,液体穿过滤纸上的小孔,而固态物质留在滤纸上,从而使固体和液体分离。
(3)操作方法:
例如:粗盐提纯(请学生设计实验步骤)展示粗盐,让学生看到粗盐上的沙子等不溶性固体物质,以利于学生思考。
(演示实验)粗盐提纯
归纳出:
(1)步骤:
①在烧杯中溶解粗盐
②过滤
(2)注意事项: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0.5cm
三靠: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处
烧杯靠在玻棒上倾倒液体
(3)玻璃棒的作用
溶解——加速溶解
过滤——引流
让学生总结过滤作为分离物质的一种方法的适用范围。
过滤是用于分离不容性固体和可溶性固体的一种方法。
设问过渡:如果要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固体能用过滤的方法吗?如果不能,想一想能用什么方法来分离它们?
【设问】如果是几个可溶性固体混合物例如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物怎样分离呢?
【演示】(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
【设问】1.是什么物质结晶析出?
2.过滤时,留在滤纸上的是什么物质?
3.滤液中溶质是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硝酸钾和氯化钠溶解度曲线进行讨论。
【讲述】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当大的固体物质,一般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固体。利用这一方法可以分离可溶性固体混合物。
引导学生归纳小结结晶的两种方法。
教师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