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艺术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饥饿艺术家》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25 14:5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饥饿艺术家》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怪诞的人物和情节。
2、体会作者对不合理社会的扬弃的精神。
3、感受小说荒诞的艺术魅力。
课文知识分析
1、作者介绍
弗兰茨 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20世纪德语小说家。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人言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其作品很有深意地抒发了他愤世嫉俗的决心和勇气,别开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卡夫卡生于捷克(当时属奥匈帝国)首府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是家中长子,有三个妹妹(另有两个早夭的弟弟)。自幼爱好文学、戏剧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习法律,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保险公司任职。三次订婚,又三次退婚,因而终生未娶,41岁时死于肺痨。
  1904年,卡夫卡开始发表小说,早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作品颇受表现主义的影响。1912年的一个晚上,通宵写出短篇《判决》,从此建立自己独特的风格。生前共出版七本小说的单行本和集子,死后好友布劳德(Max
Brod)违背他的遗言,替他整理遗稿,出版三部长篇小说(均未定稿),以及书信、日记,并替他立传。
  后世的批评家,往往过分强调卡夫卡作品阴暗的一面,忽视其明朗、风趣的地方,米兰 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Les
testaments
trahis)中试图纠正这一点。其实据布劳德的回忆,卡夫卡喜欢在朋友面前朗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自己的作品,读到得意的段落时会忍俊不禁,自己大笑起来。
  卡夫卡是一位用德语写作的业余作家,国籍
( http: / / www.21cnjy.com )属奥匈帝国。他与法国作家马赛尔 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 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孤独地奋斗,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卡夫卡”热,经久不衰。
  卡夫卡的小说从思想内容看,大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那些揭示现实世界的荒诞与非理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作品。如短篇小说《判决》中,父亲对儿子——青年商人本德曼进行指责是无理的,而判决儿子投河更是荒谬之至,而儿子竟然执行了这荒诞的判决。人们的非理性行动正是整个人类存在非理性的表现。短篇小说《乡村医生》也是一篇描写人类社会非理性表现的作品。小说的寓意是深刻的:人类患了重病,这病已十分严重,使人的肌体变得无可救药。人们盲目地相信医生的医术即理性能治愈一切病患,事实并非如此,人类社会的一些病症是理性所医治不了的。到最后,连医生本人也成了需要寻找家园的流浪者。
  卡夫卡小说的第二个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揭示了现代人的异化现象。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著名小说《变形记》突出地表现了这种现象。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在现实生活中当然是无稽之谈,但是如果从他的工作已经使他变成了一架机器和工具来考虑,那么就应承认他丧失人的特性,异化为动物,是符合逻辑的,从艺术的角度看,也是真实的。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也是一部有异化内容的作品。在这篇小说里,饥饿艺术家实际上已经异化为动物了。
  揭示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困境和困惑感,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卡夫卡小说的第三方面的内容。这一类作品表现的主要是中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在这类作品中,短篇小说《地洞》最有代表性。卡夫卡通过一个小动物的心理活动,生动地展示了在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生命没有保障、生活不得安宁的困境。长篇小说《美国》写的基本上也是现代人的孤独、失落和无家可归的困境。
  最后,卡夫卡在一些小说中还描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现代国家机器的残酷和统治阶级的专横和腐朽,短篇小说《在流放地》深刻地揭露了专制制度的残酷和灭绝人性,也揭露了旧制度行将灭亡时它的信徒和卫道士们的冥顽不灵。在长篇小说《审判》中,作者以更大的力量揭露了官僚机构尤其是司法界的罪恶。
  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描述了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把绝食表演者关在铁笼内进行表演,时间长达四十天。表演结束时,绝食者已经骨瘦如柴,不能支持。后来他被一个马戏团聘去,把关他的笼子放在离兽场很近的道口,为的是游客去看野兽时能顺便看到他。可是人们忘了更换记日牌,绝食者无限期地绝食下去,终于饿死。这里的饥饿艺术家实际上已经异化为动物了。
2、作品分析
㈠《饥饿艺术家》出版背景
1922年,卡夫卡写下《饥饿艺术家》这一短篇
( http: / / www.21cnjy.com ),1924年,出版短篇集《饥饿艺术家》,共4篇,1924年4月,即卡夫卡去世前的一个多月,他在病榻上校阅本篇清样时,不禁泪流满面,可见与书中主人公发生共鸣之深切,可惜该《饥饿艺术家》出版时,作者已辞世……

《饥饿艺术家》人物分析
卡夫卡的文学世界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寓言性世界。《饥饿艺术家》中那个艺术的殉难者形象其实是一个象征,他饿死笼中的深刻寓意是精神上的饥饿。由此,卡夫卡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异化现象以及人的生存窘境,为人类认识自己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第一种理解
可以说,《饥饿艺
( http: / / www.21cnjy.com )术家》中的饥饿艺术家就是卡夫卡自己,借由象征手法,描绘超人的饥饿表演,文中夸张的现实,诡异而又真实的细节描写,加上括号中对艺术家行为的客观阐释,勾勒了一位饱受现实和自我精神双重折磨的艺术家形象。这就是卡夫卡想诠释的自我啊!
从事艺术工作是有风险的,荣耀和财富,智
( http: / / www.21cnjy.com )慧与才华的背后是血与泪,是他人的误解与自己的迷茫……饥饿艺术家苦于没有人欣赏,没有人可以给他超越饥饿极限的动力,没有艺术之外的出路;卡夫卡用自己的生命来写作,把青春与肉体一并献给文学,几乎是孤身一人从荆棘丛中开辟出一条道路,付出的代价是终身与婚姻无缘,身体积劳成疾,还得不到认同,以至于英年早逝。他们伟大着,痛苦着,并忍受着……
卡夫卡是迷茫的,因为:没有出路。或许《
( http: / / www.21cnjy.com )饥饿艺术家》可以成为他对世俗的一种抵抗,一种逃避,但是他知道,这些是没有用的,物质的世界是不会给他活路的,他自己近乎于对于文学苛刻的态度也不会给他活路。有人曾问他:为何不用写作谋生,把银行的工作辞去呢?他回答:我不会用艺术去赚钱。可见他对文学的重视,也正是这种偏执把他引上了天才的绝路,如大多数天才一样在短时间内发光发热燃烧生命,迸发出惊人的力量,然而也如流星般转瞬即逝……
△第二种理解
饥饿艺术家的生存困境就是我们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而这困境源自于人与社会的矛盾,高雅与庸俗的矛盾,精神与物质的矛盾。
①首先,我们每个人既是有着自我意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个体,同时又是社会的人。社会的价值取向,社会的流行时尚,无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思维。当社会以“票子,房子,车子”作为成功象征的时候,人们不得不在物质利益面前低下高贵的头颅,像饥饿艺术家那样在名利面前保持自我,坚守信念,宁可饿死也不愿苟且偷生的人,不是也沦落到马戏团与兽类为伍吗?在现实生活中,尽管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像饥饿艺术家的观众一样表面上对“高洁”顶礼膜拜,而内心里谁会真正视“名利如浮云”呢?谁会去学宁可饿死也“不食周黍”的伯夷叔齐呢?作为追求高雅艺术有坚定信念的饥饿艺术家既“找不到适合自己口胃的食物”,也无人相信他的艺术,又不愿与现实和解,这样的人怎能在现实生活中生存呢?
②其次,饥饿艺术家和黑豹分别象征高雅与庸
( http: / / www.21cnjy.com )俗。高雅的艺术家冷冷清清,饥饿而死;庸俗的黑豹却观者如堵,它享受着美食,生机勃勃。这就是现实。古人说:阳春白雪,和者盖寡。高雅的艺术是不为大众所接受的;高雅的艺术不属于生活,它就是艺术本身。不然古时的俞伯牙为什么会因为其知音钟子期之死而终身不复抚琴呢?饥饿艺术家向大众表演艺术并企求观众认可,这无异于对牛弹琴,本身就有失高雅;既然没有知音何必要屈身马戏团混同于庸俗呢?迂腐的艺术家即使不学俞伯牙,也可以学学当今的易中天啊,“学术的观点,大众的口胃,雅俗共赏,老少咸宜”,不是一样能功成名就名利双收么?不知变通的艺术家根本不知道现实是失节是小,饿死是大啊!只要活着,牛奶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何愁“找不到适合自己口胃的食物”呢?
③再次,饥饿艺术家追求纯精神而不食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合自己口胃的食物,某种意义上有把精神与物质相对立的倾向,这只能为极少数道德高尚的人所效法而难以为大众所接受。人在生活中需要有某种精神支撑,诚如卡夫卡所说:“倘若心中没有对某种不可摧毁之物的信念,人便不能生存。”但离开了物质基础人也同样不能生存。饥饿艺术家临死仍然坚守其信念,但眼睛里“流露的不再是骄傲”,说明他已预言未来物质会战胜精神。令人困惑的是,物质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而过度的物质占有又会使人堕落,使人迷失自我;人们虽然崇尚高贵的精神,但无法放弃宝贵的生命,因为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在精神和物资的天平上,我们需要精神的追求,信念的支撑,但不能否定物资;对于物资我们只能说: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卡夫卡对饥饿艺术家这个形象不是赞扬不是贬低,也不仅仅是同情(顾影自怜),更多的是怀着自嘲和无可奈何的心情来写这个人物。
△第三种理解
?如果用一句话来解释:卡夫卡只用一个“饥饿艺术家”的形象便道出了人类的普遍的生存境遇。
让我们来看看“饥饿艺术家”的外貌与我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何相似之处。他“身穿黑色紧身衣,脸色异常苍白、全身瘦骨嶙峋”;他“甚至连椅子都不屑去坐,只是席地坐在铺在笼子里的干草上”;他“时而有礼貌地向大家点头致意,时而强作笑容回答大家的问题”;“他还把胳膊伸出栅栏,让人亲手摸一摸,看他多么消瘦,而后却又完全陷入沉思”。这样一个形象是我们吗?
①首先:饥饿艺术家把表演饥饿当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自己的理想、事业等等。我们大可以把“饥饿”形象化。或许是对金钱我们感到“饥饿”,或许是对爱情、亲情、名声、地位、性、房子、汽车等等一切你想要得到而未能得到的东西,我们就说你“饥饿”了。艺术家对自己的理想可谓相当的执着与痴迷,而且不认为是多么可耻,甚至认为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工钱”的高尚行当。在其表演饥饿的时候,人们会安排看守人员看守他,这让他的表演更加卖力。但如果看守人员玩忽职守,甚至故意“留给他一个空隙,让他得以稍稍吃点儿东西”,艺术家就“很痛苦了”。他不得不唱起歌来表明他没有吃东西。然而,令他丧气的是,人们以为他“竟能一边唱歌,一边吃东西”。他的“消瘦不堪”是因为他的饥饿吗?不是的!他的表演受到了观众的质疑,他自己成为唯一“百分之百满意的观众”,不久他又对自己不满。他的表演没有得到其他人的认可。
②再次:饥饿艺术家把表演当成了一生的追
( http: / / www.21cnjy.com )求。“每表演一次,便稍稍休息一下,他就这样度过了许多个岁月,表面上光彩照人,扬名四海。尽管如此,他的心情通常是阴郁的,而且有增无减。”人们安慰他,可他却用“暴怒”来回答,“那简直像只野兽似的猛烈地摇撼着栅栏,真是可怕之极”。这个时候,经理为艺术家开脱说艺术家的行为是可以谅解的,因为他的易怒性是由饥饿引起的。时代变迁了,表演饥饿再也不能吸引观众了。然而,艺术家并不因为年岁太大而放弃表演,相反对表演饥饿他“爱得发狂,岂肯放弃”于是他告别了与他志同道合的经理,应聘成为马戏团的人员,继续着他的表演生涯。然而,再也没有人光顾他的表演。
?
③最后:饥饿艺术家悲凉地死去!“人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把饥饿艺术家连同烂草一起给埋了”。然而,残酷的是:临死的饥饿艺术家还有“坚定的信念”:“他要继续饿下去。”这是几个世纪,几十个世纪,甚至是永恒的预言。我们要继续饿下去。笼子里不再是表演饥饿的艺术家了,而换成了一头小豹。
?饥饿艺术家为什么会执着于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己如此残忍的饥饿表演?我们又为什么各自追逐着自己的所谓的理想?我们是真的对那些我们追逐的东西感到“饥饿”吗?就算是那个饥饿艺术家在最后的时刻,他坦白道:你们不当赞赏(我)。(我之所以表演饥饿是)因为我只能挨饿,我没有别的办法,因为我找不到适合自己口胃的食物。假如我找到这样的食物,请相信,我不会这样惊动视听,并像你和大家一样,吃得饱饱的。”为什么我们的童年总是无忧无虑,尽管家庭有多么艰难?难道只是因为上有父母?而不是因为我们快乐的条件其实十分简单?那些别墅、豪华的房子、时尚的衣服、名贵的汽车等等大多其实都只不过是多余的,我们不仅在追求的过程中感到痛苦、悲伤、忧愁,就算有一天我们真的获得了,我们也未必能获得我们所预期的结果。
悲天悯人的作家卡夫卡在文章的一开始就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了他的希望。他希望再过“几十年”,“人们对饥饿表演的兴趣大为淡薄”。然而,我不得不说‘然而’,事实就是如此:人们不仅对“饥饿表演”的兴趣没有淡薄,相反兴趣越来越浓厚。
“饥饿艺术家”,请“不要再继续饿下去”!
课文解读
  在卡夫卡的作品种,不但《饥饿艺术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为一个客体,在表演时被世界误读;作为主体,饥饿的艺术家是否也在参与“误读”其中 ——艺术家一方面极度的想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耐饿能力,“饥饿艺术家在饥饿表演期间是绝对不吃东西的,即使有人强迫他吃,他也会无动于衷。他的艺术的荣誉不允许他这么做。当然,不是每个看守都能理解这一点。”期望通过自我超越(超越那40天)获得外在世界的惊叹与掌声,实现自我生存的价值;另一方面,他最后也只能无奈的宣告他的所谓追求也不过是因为适合他胃口的食物,“因为我找不到适合我胃口的食物。假如我找到这样的食物,请相信我,我不会招人参观,惹人显眼,并像你,像大伙一样,吃得饱饱的。”因此,前者表现出来的是他的对饥饿艺术的不断超越而肯定艺术本身,后者则颇具讽刺意味的把进行艺术的原因归位于食欲(当然,把找不到合胃口的食物与无食欲还是有差别的),否定艺术本身。这是艺术家对自我的误读和自我对艺术的误读。
  绝食艺术由盛而衰,绝食艺术家由盛而衰
( http: / / www.21cnjy.com )。——确切的说,也许他根本没有兴盛的时候。最终被时代碾死。这是艺术的悲剧还是时代的悲剧 是他本人的悲剧还是冷暖社会的悲剧 二流的评论家分不清文里文外,归咎于社会,说来说去,我理解为,还是卡夫卡自己的悲剧。
  饥饿的艺术家的人生是孤独的,不仅在身体被
( http: / / www.21cnjy.com )囚禁层面,他以及他的思想被牢笼,失去沟通。更重要的是他的艺术将永远不被人理解,他的孤独是艺术的孤独,也是性灵的孤独。我们的卡夫卡的人生也是孤独的人生,卡夫卡的写作是“孤独的自我书写”。
  卡夫卡的孤独体验是深刻的,来自灵
( http: / / www.21cnjy.com )魂深处的。作为一个个体,卡夫卡从来没有希求别人能真正理解自己,就像艺术家在最后从来不奢望别人专程来看他一样。
  卡夫卡总是把自己封闭在体内,写作成了他唯一的表达方式。饥饿的艺术家则把自己封闭在牢笼里面,饥饿成为他的唯一向世界表达的方式。
  卡夫卡在日记里写道:“我内心有个庞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的世界,不通过文学途径把它引发出来,我就要撕裂了!”这就决定了卡夫卡写作的“为自我性质”。饥饿的艺术家也相信自己的唯一存在就是饥饿,无论世事迁变,他的存在的方式在于饥饿,同时,意义也在于饥饿本身。在卡夫卡看来,写作是一种自我体验。卡夫卡不把创作看作是纯美学的事情,而是看作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命燃烧的过程。闲人们欣赏笼中的饥饿艺术家时,并没有把他当成自己的同类来看待。在闲人们的眼中,饥饿艺术家是一个展品,那个笼子是为了防止他偷偷溜出去弄点吃的。为了让人们相信饥饿艺术家确实是在持续几十天粒米未进地挨饿,商人们必须用笼子来表示对饥饿艺术家自由的限制,从而让闲人们的感官获得更大地刺激,也好让自己的腰包更快地鼓起来。
  而对于饥饿艺术家来说,他甚至非常渴望
( http: / / www.21cnjy.com )拥有这么一个笼子,因为这有助于人们相信他的表演是真实的。保安工作得越认真,他就越高兴,因为这意味着他的表演对观众来说有更高的可信度。笼子就是他的世界,艺术家的孤独是被注定了的。
  卡夫卡在写作时完全处于身心交混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忘我”状态。我们知道,他的短篇小说往往是一个不眠之夜“一气呵成”的产物。这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生存体验,一种从心中发出的生命呼叫!无怪乎在卡夫卡的作品中,特别是那些有代表性的长短篇小说中,往往晃动着一个熟悉的身影,那不是别人,那正是卡夫卡自己!
  这个饥饿的艺术家难道不正是卡夫卡自己吗
课外拓展:
评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当你读着那些以清如泉水般的文字、简洁
( http: / / www.21cnjy.com )透亮的形式写出的小说的时候,你一定会感觉你是走进了一块从未被人迹玷污过的世外桃源。但是且慢,你听,那流水似乎在向你讲述着她的感悟,那静默的高山也仿佛在宣读一件深沉的箴言,这样子,你由着她为你搭好的文字的阶梯,一点一点并不疲倦地便走上了思之景致的高处。让我们这样总结吧,她的小说并非是用文字表达一个思想的成果或讲述一个故事,她是用文字在描绘流动的思想本身。
“如果错过了尤瑟纳尔,你就等于错过了真
( http: / / www.21cnjy.com )正的法国文学。同是对过往的追述,杜拉斯沉迷于回忆,尤瑟纳尔青睐历史,因而她的小说更多的是书写一个地域、一种现象、一种传统、一个神话,在她的作品中,一种深远的承袭关系潜藏在那些表面上风格迥异的文字底下。尤瑟纳尔成为法兰西学院成立三百多年来第一位女院士,但这并非女性们的骄傲,她的成功恰恰在于她的作品超越了一般的女性写作。”
她最著名的小说是1951年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哈德良回忆录》,法美两国文艺批评界一致对该书高度评价。这部小说是一个虚构的罗马皇帝的自传,以一封写给他收养的孙子、未来的皇位继承人马克·奥里略的书信形式出现。
尤瑟纳尔阅读面之广、阅读量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大、旅程之丰富,简直让人拍案惊叹。奥姆松说:“尤瑟纳尔就是学识,这是没有错的。也许可以说,尤瑟纳尔就是心地的宁静。但说得更确切些,尤瑟纳尔就是心灵的高尚。”当她那“处处为家”不善理财的父亲去世时,已然破产,没给她留下什么。她只继承了早逝的母亲的一笔遗产,暗自估算了一通后,没有选择生活的奢侈,而是选了自由的奢侈-去看世界去漫游各地。哈德良和泽农的足迹,她都不止一次的走过。
在大西洋上,一座“荒山之岛”的小木屋中,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天自己烘制面包,打扫庭园,捡林中枯树回来过冬取暖,篆养一只松鼠、一只爱犬,从不看电视,偶尔打开收音机,这位素食主义的女作家对法国人而言,是位十足引人迷思的物件,她的逝世是法国文坛的损失,也是全世界的遗憾。
她行为怪异。她彬彬有礼,但是无人可影响她的决
( http: / / www.21cnjy.com )定。你瞧得见,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赶紧上完课赶紧走。她对学校生活不感兴趣,人们试图了解她,无人成功。形象上,她令人起敬。她永远笔直,永远穿长裙,永远端正,像个中世纪的女人。对她的生活,我们一无所知。我们不明白她为什么住得那么远(离学校100多公里,上课的日子,瑟瑟早上四点起床赶路)。她对工作十分严肃,但从不与我们探讨教学。她的思想在别处。她其实是个看不见的存在。她经常泡图书馆。晚上她在小房子里工作,没人打搅她,没人想过要去打搅她。尤其当她开始写那本书以后。我们都感觉到那是她最重要的事情。学校反对麦卡锡主义的活动,她也不参与,但是大家都知道,她肯定是自由思想者,她尊重宽容。只不过,她的大脑完全属于公元二世纪,我们没想过要去拉她参与什么事情。”
她的学生们:
“我们完全被她的个性震住了。这个人,只要在校园里见过一次,你就忘不了。”
“她着装怪异诱人,对颜色搭配非常讲究。”
“她讲课方式正统。滔滔不绝,一个英文字都没有。”
“她对学生要求高。但她从不没必要地刺伤学生。”
“她对我们淡漠,从她讲课的样子,你能感觉到她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么是极度疲倦,要么就是不打算用心。身体笔直,而你能感到她智力上是松懈的。她讲的东西,她并不真地在思考。”
“她像一个权威的男性,有一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然而然就高高在上的方式。她像男人一样吸引我。我到现在都不能想象她烤面包或者拿吹风机吹头发的样子。我甚至猜她一天天用的都是中世纪的器具。我们都听说她跟一个女人生活,但谁也不敢跟她提这个事。我想她肯定没有孩子,也从没想过做母亲。她在我记忆中,就是一个石头刻出来的人。这种人不在现实之中,不在时间之中,因此也永远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