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提高训练
阅读李白《登太白峰》,完成 17 — 22 题。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17 .诗中两个“太白”的含义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夕阳穷登攀”中一个“穷”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诗人怎样描写太白峰的高峻雄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诗人想象的乘风而去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矛盾?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蜀道难》中与“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出同一机杼的两句诗句是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学习李白《蜀道难》和《登太白峰》的表现手法写一段话,描写一个自然景物。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7 .前者为山峰名字,后者是星宿名称。作者运用相关联想,登太白峰而见太白星,极富情趣。< /span>
18 .太白山高峻,但诗人攀登到夕阳在山也要登上峰顶,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精神。< /span>
19 .首先,诗的开头两句,写诗人攀登太白山,直到夕阳残照,才登上峰顶,侧面烘托了山的高峻。随后写他和太白星倾耳密语、接谈融洽的情景,化实为虚,以虚写实,夸张地表现出太白山直插云空的雄姿。
20 .诗人想象自己乘着习习和风飘然飞升,自由轻快,飘飘然有出世之思。他举起双手飞向皎洁的明月,幻想超离人间,摆脱尘世,追求个性自由,追求光明理想。
21 .诗人在朝廷“格言不入,帝用疏之”,不得重用,郁郁不得志。登太白峰而幻想神游,远离人世,正是这种苦闷心情的反映。但作者毕竟留恋人间,渴望有所作为。这句诗细致的表达了作者欲去还留,既出世又入世的微妙复杂的矛盾心理。
22 .①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②连峰去天不盈尺
23 .提示:这两首诗使用的手法有:夸张;借用神话传说;环境气氛烘托;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形声结合;化实为虚,以虚写实;侧面描写,等等。《蜀道难》赏析及教学参考
●课文鉴赏说明
一、诵读提示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下面试分层加以解说:
1.“噫吁……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二、整体感知
1.写作年代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唐摭言》第七卷中有如下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书的作者王定保是唐末进士,活了八十多岁,一生只有此作,其说当有根据。再验之于诗,亦可证明此说可靠:其一,诗中写蜀道,先提太白山,次说青泥岭,再说剑阁,最后说到锦城即成都,这些都是由长安入蜀的必经之地,而且被排列得如此有序,决非偶然;其二,诗中又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问君西游”“侧身西望”,如果诗人当时不在长安,就不会这么说。此外尚有旁证,详见“有关资料”。
2.诗的寓意
关于这首诗的寓意,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
一说:剑南节度使严武欲加害于房、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此说出自唐末范摅所著《云溪友议》一书,为《新唐书·严武传》所采用,但不足信。按:严武镇蜀共两次,时间都不长。第一次自肃宗上元二年(761)冬至宝应元年(762)夏,如真有此事,则当发生在此期间,但除范说外,没有其他史料可以证明这一点,从杜甫这期间的诗作中也找不到佐证。至于第二次镇蜀,已在代宗广德二年(764)之后,这时李白已经故去(房亦病卒),如真有此事,也跟李白无关了。
一说:为讽刺章仇(zhāng qiú,复姓)兼琼而作。此说出自宋沈括《梦溪笔谈》,也缺乏根据。按: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宝五载(746)期间曾任剑南节度使,是个善于媚上取宠的人,没有反叛中央朝廷的行径。
一说:为讽谏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此说出自元萧士(yūn)《分类补注李太白集》的注语中,其说甚详,各句均依此作了解释。主要之点是,仿杜甫《北征》中以“君”称唐肃宗(如“恐君有遗失”“君诚中兴主”)之例,认为这首诗中“问君西游”的“君”指的是唐玄宗。这就纯属臆测了。
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对以上三说曾予批驳,且自创新说云:
“兼琼在蜀,无据险跋扈之迹可当斯语(按:指‘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而言)。而严武出镇在至德(唐肃宗第一个年号)后,玄宗幸蜀在天宝末,与此诗见赏贺监(指贺知章),在天宝初者,年岁亦皆不合。则此数说似并属揣摩。愚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必尽有为而作?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必求一人一时之事以实之,不几失之凿乎?”(文中着重号系编者所加。)
我们认为胡震亨的说法很有道理,“言其险,更著其戒”七字尤其下得精确,如据文直解并联系安史之乱前后蜀地动乱频仍的情形,就可以看出诗人的用意很可能正是这样。跟那些用“一人一时之事”来解诗的做法相比,胡的见解确实高明得多。
三、鉴赏要点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这段话既形象而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指章法灵活、气象宏伟而言。兹分述如下:
先说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跟回旋曲的主部之后还有一个副部颇有几分相似。具体地说,诗的开头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噫吁!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参历井等张本。诗的中间则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说蜀道凄凉万状,后一层说蜀道极其险恶──这些都是旅游者心理上难以承受的。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吁!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
主旨句的重复出现及其副句的变化,不仅在诗的结构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全诗的基调的形成影响也很大,这一点要放到后面去讲。
再说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旅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最后说说这首诗的基调。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解题指导
一、这是一首乐府诗,以七言为主,却有不少杂言句,节奏多变化,与散文句法相似。试给下面的诗句划分节奏,朗读几遍,说说它们对本诗的风格起什么作用。
1.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鉴于这首诗较长,且内容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之始不宜要求学生背诵,所以先设计此题,而将背诵练习置于最后,体例与本单元其余诸课异。目的是使学生初步适应这首诗节奏的变化,读出一点韵味来,不要把某些句子读成散文,这对领会诗人炽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极为必要。
这是一首杂言体诗,但跟其他诗人的这类体裁作品和李白的另一些这类体裁作品(如《将进酒》《梁甫吟》《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相比,都有显著的不同。这不同就在于:其中的某些句子(如练习中所列举的)如果孤立地看,确属散文句。但我们不这样称它们,因为它们毕竟是诗的整体中的一部分,只能说它们是散文化的诗句,或句法与散文近似。这当然不能随意而为,没有李白那样的气概,那样的英才,是驾驭不了的。
参考答案:
1.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噫吁”是复合叹词,须一气读出,中间不得停顿。“危乎高哉”亦当一气读,“乎”有延长音。“之”“于”皆当轻读。)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表示极短停顿。“有”有余音。“之”轻读。)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后声断气不断。“∥”表较长停顿。)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轻读。)
这些诗句都仿佛是诗人在炽烈感情的驱动下,不能自已,脱口而出,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奔放豪迈的风格。
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这道题是为鉴赏诗的内容设计的。重点是前一问,后一问是对前一问的补充,意思是可以从形式入手,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先问后一问,然后分析“蜀道之难”一句的含义。
此题有一定的难度,不宜过早提出。答题所不可或缺的条件是:(1)课文基本成诵;(2)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3)了解诗的大意。
李白善于从民歌中吸取养料。这首诗中“一咏三叹”的写法,明显地是对《诗经》中复沓形式的继承,同时又有很大的发展。如果时间允许,无妨让学生复习一下已学过的《诗经》作品如《君子于役》《无衣》等,再做一番比较──这就从内容的鉴赏延伸到形式的鉴赏上来了。
参考答案要点:
极言蜀道之险,由秦入蜀之难,须严防野心家据险而叛。此句重复出现三次,由此而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三叹者,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详见“鉴赏要点”。
三、回答下面的问题,体会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1.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2.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3.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4.写剑阁的那一段包含哪些内容?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这道题共含四小题:前三小题用于鉴赏诗的艺术特色,是按照课文段落顺序命题的,可以讨论一题,背诵一段,把鉴赏和记诵结合在一起;命题的原则是就诗论诗,不用文学史上的综合方式;讨论过后,教师可参考“鉴赏要点”中关于“气象”的分析做一个小结,将鉴赏提到稍高的水平上。第4小题用于鉴赏诗的寓意,因为涉及历史背景和历来的不同看法(见“整体感知”),难度大些,在水平较低的教学班可以不予讨论。
1.此题涉及诗人的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重点是第二问。
答案要点:
第一问: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
第二问: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2.此题涉及点面结合的写法和夸张的运用,也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
答案要点:①“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②“六龙回日”“扪参历井”是诗人的想像。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3.此题涉及细节的运用和夸张写法。
答案要点:“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4.剑阁为蜀之门户,写剑阁,正如胡震亨所说,是为了“著其戒”。此题涉及诗的寓意,应当联系全篇内容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使学生对这一段内容获得正确的认识。在思想比较活跃的教学班上,也可稍带说说某些错误的解释,让学生经过反复思考作出自己的结论。
答案要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言剑阁有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暗示中央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险发动叛乱,“化为狼与豺”,搞地方割据。如果割据势力之间出现矛盾冲突,难免要发生混战,结果必定是“杀人如麻”。诗人这番预言在十多年后就得到了证实:从上元二年(761年)到大历初(766、767)即有段子璋、徐知道、崔旰等人相继发动叛乱。
诗人的意图是要严防野心家发难。
四、背诵这首诗。
背诵这首诗既要口熟,又要懂得它的章法;如果时间允许,最好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作表情诵读,使记诵达到完美的程度。“课文鉴赏说明”中的“诵读提示”和有关基调的解释可供参考。
●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拟用3课时教读。教学进程设想如下:
第1课时:本诗写作年代简介。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诵读前两段:先试读两三遍,再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然后练习背诵。
第2课时:学生练习背诵第三段,方式如前。鉴赏诗的章法并归纳主旨。师生共同探讨诗的基调。学生试背全诗。
第3课时:鉴赏诗的艺术特色。略说诗的寓意。指导学生有表情地诵读全诗。
以下几条建议仅供参考:
一、对经典艺术作品的解释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正常现象。对于有争论的问题,我们应当本着有利于学生鉴赏的原则妥善地加以解决。例如:①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根据王定保的材料可以确定为不会晚于天宝三载(744)诗人离开长安以前。这自然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因此我们再据诗的内容说它作于诗人身居长安之时,这样讲起来就比较方便。当然,也有可能比这更早,但目前尚无资料可以证明,不宜作这样的假设。这个问题在“有关资料”中有进一步的说明,但只提供教师参考,不要讲给学生听。②诗中的“君”可能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也可能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二说并通。为便于学生接受,可以采用前一种说法;如采用后一种说法,则应作一番解释,说说这样写的好处。③诗的寓意只宜采取胡震亨的说法,言“险”即所以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这样来理解,对鉴赏也十分有利。
二、结构的分析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掌握了结构,则诗的主旨、章法等都极易明白,对记诵全诗也很有帮助。分析结构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在试读两三遍之后归纳各层大意;第二步,探究各层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结构应当是点拨式的,点到为止,切忌讲得过多,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行领悟。最好能设计一个简明的图表,边讲边画。下面的示意图可供参考:
三、课文后的练习可以灵活处理。例如第一大题,可以在学生试读前后作简要提示,而后在指导学生作表情诵读时作比较详细的分析。
四、解释难句当力求简明。涉及古代文化常识、地理常识的,也要讲一点,但不要把“补充注释”里说的那些照搬给学生。讲,要有利于鉴赏。
●有关资料
一、助读材料:李白的《剑阁赋》。全文如下:
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上则松风萧飒瑟(yù,猛烈),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
送佳人(指友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望夫君兮安极(尽),我沉吟兮叹息。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鸿别燕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通“向”)对酒而相忆。
这篇赋无疑是诗人在长安时写的,因为题下有作者自注“送友人王炎入蜀”七字,赋中又有“咸阳之南”“云愁秦”诸语,都是作者身居长安的证明。有趣的是,这篇赋的基本内容跟《蜀道难》一样,也说到蜀道的高峻险恶,表达了希望友人归来的意思。我们很难确定赋中的王炎就是诗中的“君”;也不好说是先有赋而后扩写成诗,还是先有诗而后隐括成赋。但二者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联系,其写作时间相去不远,却是可以断言的。
把这两篇作品加以比较,还可以得到另一个启示:《蜀道难》的主要意图大概是在“申戒”二字上──这是《剑阁赋》中所没有的内容。如果这个说法可以成立,那么诗中的“君”就可能属于虚拟了,因为借用对“君”── 一个虚拟的人──说话的方式可以层层深入地展开内容,突出地表明诗人的主要意图。胡震亨说的“风人之义远矣”大约也有这样的意思。
二、补充注释
1.〔太白〕《水经注》云:“太白山在武功县南,去长安二百里,不知其高几许。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慎蒙《名山记》云:“……其山巅高寒,不生草木,常有积雪不消,盛夏视之犹烂然,故以太白名。”
2.〔峨眉〕《一统志》云:“峨眉山,在四川眉州城南二百里,来自岷山,连冈叠嶂,延袤三百余里,至此突起三峰,其二峰对峙,宛若蛾眉,自州城望之,又如人之拱揖于前也。”
3.〔六龙回日之高标〕语出左思《蜀都赋》:“羲和假道于峻歧,阳乌回翼乎高标。”按:传说日神乘车,以羲和为御者,驾六螭而行于太空。阳乌,指日中的三足乌。
4.〔青泥〕《元和郡县志》云:“青泥岭,在兴州长举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上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为青泥岭。”
5.〔扪参历井〕参、井二宿本相近,参三星(在猎户座内),居西方七宿(即奎、娄、胃、昴、毕、觜、参)之末,占度十,为蜀之分野;井八星(即双子座),居南方七宿(即井、鬼、柳、星、张、翼、轸)之首,占度三十三,为秦之分野。青泥岭,乃自秦入蜀之路,故举二方分野之星相联者言之。
6.〔剑阁〕《图书编》:“蜀地之险甲于天下,而剑阁之险尤甲于蜀。”附:张载《剑阁铭》全文。
岩岩梁山,积石峨峨。远属荆、衡,近缀岷、。南通邛、,北达褒、斜,狭过彭、碣,高逾嵩、华。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世浊则逆,道清斯顺。闭由往汉,开自有晋。秦得百二,并吞诸侯;齐得十二,田生献筹。矧(shěn,况)兹狭隘,土之外区,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昔在武侯(指战国时魏武侯),中流而喜。山河之固,见屈吴起(指起云“在德不在险”)。兴实在德,险亦难恃。洞庭孟门,二国不祀。自古迄今,天命匪易;凭阻作昏,鲜不败绩。公孙(述)既灭,刘氏(指刘禅)衔璧。覆车之轨,无或重迹。勒铭山阿,敢告梁、益。
三、比较阅读
杜甫于乾元二年(759)冬自秦度陇入蜀,一路上他写了不少的诗,记所见所感。下面只选录两首:一首记青泥岭,一首记剑阁。试与李白《蜀道难》中相关的段落作比较,就可以看出两位诗人风格的不同。
泥 功 山
朝行青泥①上,暮在青泥中。泥泞非一时,版筑劳人功。不畏道途永,乃将汩没同。白马为铁骊②,小儿成老翁。哀猿透却坠,死鹿力所穷③。寄语北来人,后来莫匆匆。
注:①《元和郡县志》:“青泥岭,在兴州长举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悬崖万仞,上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为‘青泥岭’。”《一统志》:“在汉中府略阳县西北。”②马纯黑曰“骊”。③这两句写猿、鹿为泥所陷,不得出,哀鸣至死。
剑 门
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两崖崇墉①倚,刻画城郭状。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珠玉走中原,岷峨气凄怆②。三皇五帝前,鸡犬莫相放③。后王尚柔远,职贡道已丧。至今英雄人,高视见霸王。并吞与割据,极力不相让④。吾将罪真宰,意欲铲叠嶂⑤。恐此复偶然,临风默惆怅⑥。
注:①言两崖壁立,如高墙相对。②这两句说蜀地财宝尽入中原,蜀人困于诛求,颜色凄怆。③鸡犬莫相放,不相通也,即李白“不与秦塞通人烟”之意。④意为中央朝廷与地方割据势力斗争不已。⑤言造物者有罪,不该用大山将蜀和中原隔绝,故诗人欲铲平之。毛泽东词句“将汝(指昆仑山)裁为三截”实本于此。⑥大意是,诗人料定蜀中难免再度发生战乱,故为之“惘怅”不已。
四、鉴赏示例(阎昭典)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惟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练习一
一、基础部分( 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凫(fú) 咙言(lóng) 巉岩(chán) 飞湍(tuān)
B.喧豗(huī) 砯崖(pīng) 吮吸(shǔn) 黄鹄(hú)
C.崔嵬(wéi) 峥嵘(zhēng) 参(shēn) 万壑(hè)< /font>
D.猿猱(náo) 秦塞(sè) 咨嗟( jiē) 趑趄(zī jū)
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地崩山摧 天梯石栈 扪参历井 万壑雷
B.峥嵘崔嵬 冲波递折 横绝峨眉 倚缺壁
C.飞湍瀑流 猿猱攀援 匪亲弗居 萦岩峦
D.磨牙吮血 以手抚膺 蚕丛鱼凫 仰胁息
3.下列词语中对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国何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B.扪参历井仰胁息(扪,触摸;参、井均为星宿名,相传为蜀、秦的分野)
C.凋朱颜(使……凋谢,这里指憔悴)
D.以手抚膺坐长叹(抚摸着双腿)
4.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诗人沿用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 ,展示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由________入________道路上惊险绮丽的山川风光,展示了祖国壮丽河山的千姿百态,为大自然奏响了一曲________的赞美乐章。同时以山川的险要告诫世人,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某些现象的________ 。
A.秦 蜀 气势磅礴 忧虑与关切
B.蜀 秦 气势磅礴 忧伤与无赖
C.秦 蜀 气贯长虹 忧虑与关切
D.蜀 秦 气贯长虹 忧伤与无赖
阅读李白的《送友人入蜀》 ,回答5~6题 。
见说蚕丛路 ,崎岖不易行 。
山从人面起 ,云傍马头生 。
芳树笼秦栈 ,春流绕蜀城 。
千沉应已定 ,不必问君平注 。
注:据《汉书》记载 ,蜀有严君平,卜筮于成都市 。有问卜者,则依著龟为言利害 。
5.选出具体表现“崎岖不易行”的句子( )
①山从人面起 ②见说蚕丛路 ③云傍马头生 ④芳树笼秦栈 ⑤春流绕蜀城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⑤
6.这首诗的诗眼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阅读部分( 32分)
(一)阅读《蜀道难》中的下列诗句 ,完成7~10题 。(14分)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7.李白丰富和奇特的想象,充分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请结合节录的诗句 。分析诗人怎样运用点面结合和夸张手法的?(4分)
8.诗人给“畏途”营造了凄情、惊险的气氛,请对此作简单分析 。(4分)
9.结合选段,概括古老蜀道的特点 。(不超过10个字)(2分)
10.结合选录的二段,分析《蜀道难》的语言特点 。(4分)
(二)阅读下列文章(有较大删节)完成第 11~14题 。(18分)
①在想象的奇异性的领域中 ,“无理而妙”的出奇联想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联想,是由生活中此一表象联想到彼一表象的想象活动。没有联想,就没有诗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想象是十分丰富的,表现形态也多种多样 。属于反常合道范畴的,就是这种无理而妙的奇想 。
②在西方的诗论中 ,虽然找不到诸如“无理而妙”的字眼,但却有类似的看法 。例如莎士比亚就曾说过:“最真的诗就是最假的诗。”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泽也认为“逻辑不配裁判文艺 。”在中国诗论史上,最早提出“无理而妙”的观点的,是清初的贺裳,他说:“诗又有以无理而妙者,如李益‘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此可以理求乎?然自是妙语 。”商人妇因贾客无情而江潮有信,于是发出早知如此,悔不当初嫁与弄潮儿而免得空房独守的慨叹 。诗通过反常的无理的联想,巧妙而生动地抒发了商人妇的内心感情。贺裳提出的“无理而妙”的观点,是对中国诗美学艺术的可贵贡献 。
③无理而妙的美学目标仍在于动人地抒情 ,而且是抒发那种情深一往的痴情,正所谓“意似无理,翻见情痴”, 在表面的无理中把实际上可以理喻的丰富隽永的意义内容,蕴含于表面上看来不可理喻的矛盾的语言形式之中,使欣赏者感到诗的意象不是平板地模拟生活的常态,而有无理之理,奇趣无穷。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这种无理而妙的诗例俯拾皆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露胔(尸骨)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忠未肯降 。 寄语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诗人们违反常情、常理,对客观的事物,予以主观的想象改造,运用主观的假定与推理,变无情为有情,看似无理,却生妙意,使读者获得耳目一新的强烈美感。想象是诗人的通行证,“无理而妙”是诗人的特权 。这样,我们才可以读到古今中外许多美妙的诗篇 。
④“无理而妙”的想象 ,以深刻的抒情为其审美目的,创造了令人遐想的艺术世界 。但是,它却不是纯主观性的。诗的想象,根植于生活的沃土,也不排斥理性的指引,否则,诗的风帆就会在无理性的大海上迷失方向了 。生活是想象的基地,理性是想象导航的指南针,而感情则是想象的发动机。
11.在第①段末句,作者用了“反常合道”这一词语 。
( 1)这里的“反常”用段内的另一词语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它在本文的具体意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标点不得超过30个字)(3分)< /span>
( 2)说它“合道”,这里的“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标点不得超过15个字)(2分)< /span>
12.在第②段作者引用了莎士比亚的句言 。(1)其作用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标点不得超过20个字)(2分)
( 2)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标点不得超过15个字)(2分)< /span>
13.作者在第③段末说:“‘无理而妙’是诗人的特权” 。这一说法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标点不得超过30个字)(3分)
14.选文末句说:“生活是想象的基地,理性是为想象导航的指南针,而感情则是想象的发动机 。”如果不用比喻,而直截了当地陈述其意思应当怎样说?(字数不得超过15个字)
①想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②想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③想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
一、 1.D 2.B 3.D 4.A 5.C 6.笼
二、(一) 7.“上、下”四句写面,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点 。
8.“但见”四句渲染凄清气氛;“连峰”四句渲染惊险气氛 。
9.逶迤千里,峥嵘高峻 。
10.奔放、散文化语句 。使用设问,感叹句和排比句式,语势参差错落有致,又极其酣畅 。
(二) 11.(1)无理 诗人凭借主观的想象改造所反映的现实,违背常情常理 。
( 2)植根于生活,接受理性指导 。
12.(1)说明西方诗论中有类似“无理而妙”的说法 。
( 2)机械地反映生活的诗不是好诗 。
13.在正常情况下,只有诗人才展开“无理而妙”的思维活动 。
14.①(想象)的内容来自生活 。 ②(想象)应接受理性指导 。 ③(想象)的产生是感情激发的结果 。乐府和乐府诗
在中国中古时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时代,中央政府一直设置着管理音乐和歌曲的专门官署乐府,负责采集和编制各种乐曲,配诗演唱。这些配乐演唱的诗歌,就称为乐府诗,也简称乐府。乐府原指音乐官署,后来也用以称乐府诗。现存乐府诗数量众多,其中有不少采录民间歌谣,更多的是文人作品,两方面都有不少优秀作品。大量的文人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民歌的影响。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但后来许多文人作品,只是用乐府体写作,并不配乐。唐代的新乐府辞更是如此。
秦代已有乐府官,但史籍没有具体记载,也没有诗歌流传下来。西汉以来,关于乐府的记载就具体了。西汉乐府官署有两个:一为奉常卿(即太常卿)统属的太乐,掌管雅乐,主要是传自周代的乐章;另一为少府卿统属的乐府,是汉武帝时建立起来的,专管通俗音乐,着重从各地采集民间歌曲,供帝皇和贵族们娱乐欣赏之用。汉武帝设立乐府,采集各地风谣,这一制度被以后历朝所承袭,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它使许多优秀民歌赖以保存和流传,为古代诗歌输送了新鲜血液,促进了我国诗歌的繁荣和发展。东汉乐官承袭西汉,不过太乐令改称为大予乐令,乐府令改称为承华令。两汉演唱通俗乐曲的音乐人员,叫黄门鼓吹乐人。到曹魏时代,由于清商曲的发展,于太乐、鼓吹(性质相当西汉的乐府)两署外,又增设了清商署,西晋沿袭其制。六朝时代官制简化,东晋、宋、齐,仅设太乐署,统管雅乐、俗乐,至梁、陈于太乐外又增设鼓吹署。北魏、北齐,大致也设太乐、鼓吹两署。北周恢复古制,依照《周礼》建立官制,设立大司乐、小司乐等官。隋代设有太乐、鼓吹、清商三署,到唐代省去清商署,把它并入鼓吹署。汉魏六朝的通俗音乐叫清商乐或清乐,其歌辞为相和歌辞、清商曲辞,里面包含了许多优秀的民歌或文人作品。从曹魏到隋代,中央朝廷有时设立清商专署,有时由太乐或鼓吹署兼管清商乐,总之,清商乐在这段历史时期内是很重要的。到唐代,新兴的民间歌曲和西域音乐相结合,产生了新的音乐燕乐。配合燕乐的歌辞,逐步发展为长短句(词)。燕乐兴起,清商乐衰落,从此,中国的音乐和音乐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共一百卷,搜集汉魏六朝隋唐五代的乐府诗最称详备。该书把乐府诗分为十二大类,下面按照其原来次序,分别作一点简括的介绍:
一、郊庙歌辞是朝廷祭祀用的乐章。古代帝皇立郊祭祭天地,于宗庙祭祖宗,郊庙歌辞便是郊祭、庙祭时歌颂天地、祖宗的乐章。汉代有《郊祀歌》十九首用于郊祭,《安世房中歌》十七首用于歌颂祖宗。这类郊庙乐章,以后历朝不绝,现存数量颇多;《乐府诗集》存诗十二卷。
二、燕射歌辞是帝皇用于宴会和大射(射箭的一种仪式)的歌辞。帝皇宴飨宗族、亲友、宾客和大射时,要奏乐曲,这是从周代传袭下来的制度。今存西晋至隋代歌辞。《乐府诗集》存诗三卷。
三、鼓吹曲辞鼓吹曲原是军乐。其乐器主要有鼓、箫和笳,鼓吹就是击鼓吹箫笳的意思。汉代,鼓吹曲还用于朝廷节日大会和帝皇出行道路等场合,借军乐以壮声威。汉鼓吹曲有《短箫铙歌》十八首,其中也有少数民歌,后代依汉《铙歌》旧题作诗者不绝。曹魏、孙吴以下各朝,亦各制鼓吹曲,其内容多数铺叙帝皇的武功。《乐府诗集》存诗五卷。
四、横吹曲辞从北方少数民族传来的军乐,其乐器有鼓、角,故后来又叫鼓角横吹曲。汉魏以来,流传的有《陇头》、《关山月》等十八曲,今所存歌辞,均为南朝和唐代文人作品。又有《梁鼓角横吹曲》六十多首,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歌辞。《乐府诗集》存诗五卷。
五、相和歌辞原是汉代的民间歌曲,包含不少民歌,后来产生了大量受民歌影响的文人作品。相和,取丝竹相和之义,即用弦乐器、管乐器配合歌唱,声调清婉动听,因此受到社会各阶层的爱好。相和歌中的平调、清调、瑟调三部类,称清商三调,曹魏开始特别发展,成为相和歌的主要部分。《乐府诗集》存诗十八卷。
六、清商曲辞以清商三调为主的相和歌,实际也是清商曲。东晋南朝时代,利用发展汉魏清商旧曲,配合南方的民间歌曲和文人拟作,是为清商新声,《乐府诗集》称为清商曲辞,存诗八卷。
七、舞曲歌辞配合舞蹈演唱的歌辞。分雅舞歌辞、杂舞歌辞两种。雅舞歌用于郊庙朝会,性质与郊庙、鼓吹曲辞相仿;杂舞歌用于朝会、宴会,性质与相和歌接近。《乐府诗集》存诗五卷。
八、琴曲歌辞用琴演奏歌曲的歌辞。琴曲起源很早,但现存歌辞,大抵都是南朝、唐代文人作品。其中唐尧、虞舜、周文王以至汉代王嫱、蔡琰等人的作品,都出自后人假托。《乐府诗集》存诗四卷。
九、杂曲歌辞这类歌辞所收曲调,在唐宋时代配乐情况已不清楚,有的只是文人案头之作,根本没有配乐。因其数量甚多,内容复杂,故称为杂曲歌辞。察其风格,多数与相和歌辞、清商曲辞相近。《乐府诗集》存诗十八卷。
十、近代曲辞隋唐时代配合新兴的燕乐演唱的歌辞。郭茂倩在宋代编《乐府诗集》,于隋唐年代为近,故称为近代曲辞。这类曲辞,是唐五代词的先驱者。《乐府诗集》存诗四卷。
十一、杂歌谣辞是不配合音乐的歌谣。因其风格与乐府所采民歌接近,故附列为一类。其中远古时代的作品,也多出后代假托。《乐府诗集》存诗七卷。
十二、新乐府辞唐代诗人学习汉魏六朝乐府诗(主要是相和、清商、杂曲三类),采用其体式,但题目、题材,都出自创造,形成了“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辞。这类歌辞都不配乐,是文人案头之作。《乐府诗集》存诗十一卷。
以上十二类歌辞中,最有价值的是相和歌辞、清商曲辞两类,它们包含了许多优秀民歌和大量文人受民歌影响的好作品。鼓吹曲辞、横吹曲辞、杂曲歌辞三类中,也有少量优秀民歌和不少文人佳作。新乐府辞都出自唐代文人之手,也有不少深刻反映现实的佳作。郊庙歌辞、燕射歌辞两类,内容大抵为帝皇歌功颂德、祈求福祐和祝颂、规勉之词,是纯粹的贵族乐章,缺少文学价值。舞曲歌辞、琴曲歌辞两类,篇章较少,内容亦较平庸。近代曲辞配合燕乐,实际属于词的范围,因此一般谈乐府诗的都不予论述。杂歌谣辞不配乐,也不采用乐府体制,实际也不是乐府诗。汉魏六朝的优秀入乐民歌和在不同程度上受民歌影响的历代文人佳篇,构成了乐府诗的主流。
统观乐府诗的发展过程,大致上可以分为汉魏西晋、东晋南北朝、唐代三个阶段。下面分别作一点简略介绍。
在相和、杂曲、鼓吹曲辞中,包含着汉代的五六十首无名氏作品,后世称为“古辞”。其中一部分是民歌,所谓“汉世街陌谣讴”(《宋书·乐志》),也有一些是文人作品。不少“古辞”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下层人民的痛苦,“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如《战城南》、《陌上桑》、《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艳歌行》、《上山采蘼芜》、《十五从军征》等,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在描写上多用叙事体,语言朴素生动。句式有的是杂言,有的则为五言,是五言诗体的先驱者。《焦仲卿妻》(即《孔雀东南飞》)描写男女爱情悲剧,控诉封建家长制的罪恶,更是一篇中国诗歌史上罕见的长篇叙事杰作。汉乐府民歌的深刻内容和生动新颖的艺术形式,为中国古代诗歌创立了一个新的优良传统,从而对后代诗歌产生深远的影响。
曹魏文人在汉乐府古辞影响下,写了不少乐府诗,有不少佳篇。曹操的《薤露》、《蒿里》、《苦寒行》,王粲的《七哀》等长于叙述汉末丧乱。曹丕的《燕歌行》写思妇怀念远游他乡的夫君,情辞凄婉,是现存早期完整的七言诗(东汉张衡《四愁诗》句中还多夹虚字)。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曹植的《泰山梁甫行》,与王粲《七哀》(其一)等都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这些诗篇大多注意反映社会情况和人民生活,多用五言体,见出作家努力学习汉乐府民歌的成绩。曹植的乐府诗篇数量颇多,除承袭汉乐府民歌风味外,有一部分注意对偶的工整和辞藻的华美,为以后文人所重视和学习。西晋乐府诗主要作家,有陆机、傅玄、张华等人。其作品或反映现实,或叙述故事,体制大致沿袭汉魏。但以陆机为代表的该时期作家,着重模拟前代作品,因袭多而创新少,语言又多注意对偶辞藻,缺少朴素生动之美,因此总的成就不及曹魏。以后南朝文人用汉魏乐府旧题写的诗篇,大多数也存在这种缺点。
汉魏西晋的乐府诗,如上所述,以相和、杂曲、鼓吹曲中的民歌,曹魏西晋的一部分文人佳篇,为最有文学价值。此外,汉代鼓吹曲辞《短箫饶歌》中的大部分,汉郊庙歌辞《郊祀歌》、《安世房中歌》,虽然文学价值不高,但因都是这些类别乐府诗的首出者,在体制上有创新意义,因而受到某些研究者的注意。
东晋南北朝是一个分裂时代,南北方各自有其乐府诗。南方以清商曲辞为主,其中以吴声歌曲、西曲歌两部分最为重要。吴声歌曲曲调有《子夜歌》、《华山畿》等二十多种,歌辞有三百多首。西曲歌曲调有《石城乐》、《乌夜啼》等三十多种,歌辞有一百多首。其曲调和歌辞有的出自民间;有的则出自贵族文人之手,但也富有民歌风味。其歌辞内容,绝大部分是抒写男女情爱,感情热烈而又缠绵,但显得狭窄单调。形式大抵为五言五句(但不调平仄),语言清新自然。这些歌辞对南朝文人的抒情小诗和唐代的五言绝句产生明显影响。南朝文人除写了不少清商曲辞外,还写了许多相和歌辞、杂曲歌辞。谢灵运、鲍照、沈约、吴均等著名作家都有不少乐府篇章,其中鲍照的成就尤为杰出。他在民歌基础上创作的七言乐府《拟行路难》十八首,不但内容较为广阔深入,而且变过去七言诗句句用韵为隔句用韵,语言流畅奔放,对后来七言歌行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横吹曲辞的鼓角横吹曲中,保存着北方的民歌二十多曲,六十多首。其曲调有《企喻歌》、《陇头流水歌辞》、《折杨柳歌辞》等。因其曾被南朝梁代乐府所采用,故称“梁鼓角横吹曲”。它们多数是北方鲜卑族的民歌,是中国文学史上值得珍视的兄弟民族的文学遗产。其内容比较广泛,涉及战争、行役、婚姻、爱情、人民贫苦生活等各个方面。体式也很短小,多数为每首四句。它们表情慷慨豪爽,语言刚健直率,风格与南方的吴声、西曲迥然不同。《木兰诗》是鼓角横吹曲中的唯一长篇,它塑造了一个光辉的女性形象,艺术性也很强,因此为后代广大读者所喜爱。它堪与汉乐府《焦仲卿妻》比美,被称为南北两大民歌。
唐代配乐的近代曲辞,属于词史范围,这里不论。唐代的乐府诗除郊庙歌辞外,都不合乐,是文人案头创作。它们可区分为两大类。一是古题乐府,根据鼓吹、相和、清商、杂曲等旧的曲调体式进行写作。这类作品数量颇多,其中一部分能冲破旧曲的题材限制,自出机杼,艺术上也富有创新意味,因而达到很高水平,成绩远远超过南朝许多文人的乐府古题。象高适的《燕歌行》,李白的《将进酒》、《蜀道难》,杜甫的《前出塞》、《后出塞》,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另一大类便是新乐府,是根据内容自制新题的歌辞。这类歌辞唐初已有,到盛唐多起来,象王维的《桃源行》,李白的《横江词》,写得都很好。到杜甫继承汉乐府民歌和建安文人乐府注意反映社会现实的传统,写了《悲陈陶》、《兵车行》等篇,更为新乐府创作开辟了一条大道。以后元结、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以至唐末皮日休等都纷纷写作,为唐代诗坛的重要现象,有的文学史研究者把它称为新乐府运动。其中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达到了这类作品的高峰。唐代的新乐府辞,其内容体式也是相当广泛复杂的,但这类着重反映弊政民瘼、立意在讽谕的新乐府,确是新乐府辞中最光辉的部分。
唐代以后的宋、元、明、清各代,写作乐府诗者不绝。其体制和唐人相仿,大致是古题乐府、新乐府两大类,都不合乐。其中也不乏佳作,但总的说来,缺少创新意味,艺术成就也逊于唐人,这里不再介绍了。唐代以来配合燕乐的歌辞为词、曲(散曲)。词、曲有时也称乐府,如苏轼的词叫《东坡乐府》,马致远的散曲叫《东篱乐府》,其涵义与乐府诗不同,这是应当注意辨别的。
在中国文学史中,一些新起的民间文学,由于具有真挚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活泼生动的艺术形式,虎虎有生气,因而对文人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两汉南北朝时代的乐府民歌,为中国中古诗坛输送了大量新鲜血液,哺育了建安以后世世代代的诗人。这种重要历史现象,便是民间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巨大作用的一个明证。 能力训练基础演练1.加粗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吁嚱x& 秦塞s4i 石栈zh4n 抚膺y9ngB.鱼凫f* 崔嵬w6i 巉岩ch2n 吮血sh(nC.咨嗟z9 猿猱n2o 岩峦lu2n 瀑流p)D.万壑h8 喧涘hu9 飞湍tu3n 萦回y0ng2.默写无误的一项是[ ]A.可以横绝蛾眉巅。 B.天梯石栈相勾连。C.猿猱欲度愁攀缘。 D.枯松倒挂依绝壁。3.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国何茫然 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B.畏途岩不可攀 畏途:对路途感到害怕。C.扪参历井仰胁息 胁息:鼻不敢出气,唯两胁运动以换气。D.使人听此凋朱颜 凋:使凋谢,这里指憔悴。4.对加粗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险也如此 也:副词,表示“同样”“也是”。B.胡为乎来哉 乎:语助词,无义。C.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之:主谓之间结构助词D.所守或匪亲 或:副词,倘若。5.加粗词词义相同的两组是[ ]A.开国何茫然/青泥何盘盘B.尔来四万八千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C.西当太白有鸟道/一夫当关D.猿猱欲度愁攀援/悲鸟号古木,愁空山6.全是诗中地名的一组是[ ]A.蜀——秦塞——蚕丛——太白B.秦塞——太白——鱼凫——峨眉C.青泥——剑阁——锦城——蜀道D.太白——青泥——锦城——剑阁课内纵横阅读《蜀道难》,完成7—11题。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岩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7.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重点写青泥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与“连峰去天不盈尺……砅岩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是否重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诗人给“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西游”“西望”表明了诗人的立足点在秦,这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否矛盾?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用实践阅读李白送友人王炎入蜀时所写《剑阁赋》,完成12—16题。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上则松风萧飒瑟,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送佳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望夫君兮安极,我沉吟兮叹息。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鸿别雁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通“向”)对酒而相忆。12.这篇赋写了哪两层意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剑阁赋》比《蜀道难》少写了哪一层意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作者怎样直接描写剑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作者怎样侧写剑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作者怎样表现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C 3.B 4.A 5.AC 6.D7.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地亘古闭塞的状况。第二层描述秦蜀间崇山峻岭的地貌,是闭塞的原因。第三层叙述蜀道由来,以神话表现劳动人民开凿蜀道时的悲壮惨烈、可歌可泣。8.“上有”“下有”等四句是从“面”上即整体上写蜀道之难;“青泥”等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诗人着重描写青泥岭曲折盘桓、随山萦回的险道和峻危的山势,尤其是人们手扪星辰、紧张屏息、抚胸长叹的惊惧惶悚,表现了蜀道之难。9.不重复。虽然都写了山川的险峻,但前者是静态描写,而后者是动态描写,且配合着万壑雷鸣般的轰响,形成排山倒海的震撼心魄的气势;前者点面结合,后者全面概括;前者写人的感受,以表现山峰特别是青泥山的高峻,后者写山川奇险,是为了渲染惊心动魄的气氛及给旅人造成的心理震撼,为“嗟尔远道之人”张本,为第三段写社会环境险恶铺垫过渡。10.“但见”“又闻”句渲染了凄清恐怖、幽静孤寂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令人心胆俱裂的惊险气氛。11.不矛盾。“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模拟蜀人口气,以诫友人慎入蜀,意味尤为深长。12.第一,描写了剑阁的高峻险恶。第二,表达了对友人依依不舍和盼其早归的深情。13.《蜀道难》中有对蜀地豪雄割据,战乱频仍,战祸惨烈的描写,这既是历史的回顾,又是现实的危机和未来的推测,起到申诫的作用。《剑阁赋》没有这样的内容。14.这篇赋运用夸张手法,描写剑阁直插云间,遮断视野,倚靠青天。15.这篇赋“上则”句以松间烈风萧飒猿声哀切,渲染出凄清恐怖的气氛;“旁则”句以飞湍汹涌声若惊雷,渲染惊心动魄的气氛。运用环境烘托的方法侧面描写剑阁的峥嵘崔嵬。16.第一,不等友人离去就盼友人归来。第二,直接描写自己无尽的沉吟叹息。第三,景因情生,以景物表现自己黯淡的心情。第四,想象离别后两人对月相忆的情形。
综合测试
一、基础知识。
1. 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朝如青丝暮成雪:
②会须一饮三百杯:
③钟鼓馔玉何足贵:
④径须沽取对君酌:
⑤呼儿将出换美酒:
2.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噫吁 ( ) 鱼凫( ) 石栈( ) 猿猱( )
巉岩( ) 喧豗( ) 扪参( )( )
砯崖( ) 崔嵬( ) 吮血( ) 咨嗟( )
3. 解释下面加点词。
(1)尔来四万八千岁: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3)百步九折萦岩峦:
(4)扪参历井仰胁息:
(5)连峰去天不盈尺 :
二、阅读《蜀道难》 , 完成下面题目。
( 1 )诗歌夸张地说自蜀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 , 一直 “ 不与秦塞通人烟 ” , 后来五丁力士拽蛇导致地崩山摧身死才促成了蜀道的修建。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有什么作用?< /span>
答:
( 2 )文中以 “ 六龙回日 ” 的神话 , 用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来衬托什么?
答:
( 3 )剑阁位置险要 , 易守难攻 , 历史上不乏据险作乱的先例。写蜀道人事之难 , 主要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4 )、诗歌中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神话传说: 。
虚写映衬: 。
摹写神情、动作:
借景抒情:
。
运用夸张:
三、阅读《将进酒》 , 完成下面题目。
1 、 “ 君不见 , 黄河之水天上来 , 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 , 高堂明镜悲白发 , 朝如青丝暮成雪。 ”
( 1 )诗开篇就是一组排比句。颍阳离黄河不远 , 登高纵目 , 抒发感情。这种表现方法 , 在古诗中叫:
( 2 )黄河源远流长 , 一泻千里 , 东走大海 , 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运用的修辞方法叫:
( 3 )如果说 “ 黄河之水天上来 ” 是写大河之来 , 势不可挡 , 那么 “ 奔流到海不复回 ” 是写什么呢?
( 4 ) “ 高堂明镜悲白发 , 朝如青丝暮成雪。 ” 这诗句悲叹什么?(回答不超过 5 个字)
( 5 )从整体看 “ 黄河之水天上来 , 奔流到海不复回 ” 的句子 , 可以看出含有比喻。这比喻的意义是什么?(回答不超过 6 个字)
( 6 )这两个 “ 君不见 ” 的句子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 , 但描写的角度不同。
前者的角度是: 后者的角度是:
2 、 “ 人生得意须尽欢 , 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 , 岑夫子 , 丹丘生 , 将进酒 , 杯莫停。 ”
( 1 )在常人看来 , 只要 “ 人生得意 ” , 便当纵情欢乐。但句中并未直写痛饮狂欢 , 而是说 “ 莫使金樽空对月 ”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2 )但作者 “ 人生得意 ” 了吗?从诗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
3 、 “ 与君歌一曲 , 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何足贵。古来圣贤皆寂寞 ” , 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 , 斗酒十千恣欢谑。 ”
( 1 ) “ 钟鼓馔玉何足贵 ” , 显然不是酒后吐狂言 , 而是酒后吐真言。 “ 古来圣贤皆寂寞 ” , 其实说的是自己的 “ 寂寞 ” 。这里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
A 、无奈 B 、悲哀 C 、愤激 D 、欢乐
( 2 )诗人要 “ 但愿长醉不愿醒 ” , 用古人的酒杯 , 浇自己的块垒。说到 “ 唯有饮者留其名 ” , 便举出 “ 陈王 ” 曹植的例子。作者与他有什么相似之处?
4 、 “ 主人何为言少钱 , 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 , 千金裘 , 呼儿将出换美酒 , 与尔同销万古愁。 ”
( 1 ) “ 主人何为言少钱 ” 照应上文哪一句?
( 2 ) “ 与尔同销万古愁 ” 照应了上文哪一句?
( 3 )作者为 “ 与尔同销万古愁 ” , 也不惜将出名贵宝物 “ 五花马 , 千金裘 ” 。很多人评说这句诗写得好 , 表现出诗人豪放之情和狂放之态。为什么有如此之说?
四、诗歌鉴赏 ,
1 、阅读下面一首诗 , 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 何人不起故人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 , “ 折柳 ” 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 “ 折柳 ” 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 “ 关键 ” 之说?为什么?
2 、阅读下面一首诗 , 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 , 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 ,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 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 , 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 , 指闭目静坐 , 不生杂念;毒龙 , 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 “ 诗眼 ” 的说法 , 所谓 “ 诗眼 ” 往往是指前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 “ 诗眼 ” 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五、背诵默写
1 、() ,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 猿猱欲度愁攀援。
2 、() , ()。飞湍瀑流争喧豗 , 砅崖转石万壑雷。
3 、剑阁峥嵘而崔嵬 , () , ()。
4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 ()。() , ()。
5 、与君歌一曲 , 请君为我倾耳听:() , 但愿长醉不复醒。() , ()。
俗语选读:
阴沟里翻船。比喻在有把握的地方出了问题。例 1 : “ 历史上 , 我们在理所当然的情况下输得太多了 , ‘ 阴沟里翻船 ’ 的情况我们也经历过不少。 ” 例 2 : “ 澳大利亚一个神偷最近 ‘ 阴沟里翻船 ’ , 他在一次作案时由于老眼昏花 , 竟然把自己家给偷了。 ”
有眼不识泰山。比喻浅陋无知 , 认不出有地位有能耐的人。例 1 : “ 生日宴保安 ‘ 有眼不识泰山 ’ , 将王菲推出酒店。 ” 例 2 : “ 在公交车上 , 三个小偷互相掩护伺机行窃 , 没想到跟踪目标竟是警察 , 他们刚一出手即被擒拿。在公安公交分局二大队 , 三人沮丧地埋怨自己 ‘ 有眼不识泰山 ’ 。 ”
宰相肚里好撑船。比喻人有度量 , 能容忍、原谅别人。例 1 : “ 一个阿姨级别的老友道:你是男子汉 , 宰相肚里好撑船 , 跟女孩子生什么气呀? ” 例 2 : “ 对烦心事 , 不顺心的事 , 或不中听的话应豁然大度 , 泰然处之 , 不予理睬 , 付之一笑。俗语说: ‘ 将军额上能骑马 , 宰相肚里好撑船。 ’”
答案:
一、 1 , 青 , 黑色;雪 , 白色;会须 , 应当;钟鼓 , 泛指音乐;径须 , 竟须 , 犹只管;沽取 , 指买酒 , “ 取 ” 字助词 , 无义;拿出去 2 、 yīxū,fú,zhàn, náo,chán,huī,ménshēn,pīng,wéi,shǔn,zī. 3 、那;可作一方标志的最高峰;绕着;摸;去 , 距离;盈 , 满;非;叹息。
二、
( 1 )答: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为蜀道开辟之难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 , 也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 2 )衬托蜀道高山险峻。
( 3 )怀着对国事的担忧、对人民的关切之情 , 警告当局要吸取历史教训 , 防止地方军阀据险作乱 , 残害人民。
( 4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 —— 写出了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 —— 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 —— 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 —— 使人闻声失色 , 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 , 有力地烘托出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 “ 连峰去天不盈尺 ”“ 枯松倒挂倚绝壁 ”—— 夸饰山峰之高 , 绝壁之险 , 渲染惊险的气氛。
三、
1(1)起兴(2)夸张(3)大河之去 , 势不可回(4)人生短促(5)人生易逝。(6)空间。时间。2(1)诗中用 “ 金樽 ”“ 对月 ” , 将饮酒诗意化了;使用 “ 莫使 ”“ 空 ” 的双重否定句 , 加强了语气。(2)没有。 “ 天生我材必有用 ” , 隐含作者怀才不遇 , 仕途坎坷 , 但他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业。诗人正是为自己的前途和未来而痛饮的: “ 烹羊宰牛且为乐 , 岑夫子 , 丹丘生 , 将进酒 , 杯莫停。 ” 3(1)C(2)与曹植一样 , 都是把酒与诗文联系起来;与曹植一样 , 都是有志难展。4(1) “ 千金散尽还复来 ” 。(2) “ 高堂明镜悲白发 , 朝如青丝暮成雪。 ” (3)诗人不过是被朋友招待的客人 , 此时此地他却反客为主。
四、 1 , “ 折柳 ” 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 , 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曲的笛声引起的 , 可见 “ 折柳 ” 是全诗的关键。 2 , “ 诗眼 ” 分别是 “ 咽 ” , “ 冷 ”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 , 发出低吟 , 仿佛有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 , 由于山林幽暗 , 似乎显得阴冷。 “ 咽 ” , “ 冷 ” 两字绘声绘色 , 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蜀道难
学海扬帆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李白的思想中结合了儒家的政治理想,道家的愤世嫉俗和游侠思想中反抗强暴、扶危济困的精神。他创作的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黑暗现实的愤恨和对封建权贵的蔑视,以及对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
《蜀道难》正是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极力渲染了蜀道的惊险、壮丽,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和对神气险峻境界的追求。
字词积累
蜀道:一般指自陕西进入四川的山路。
噫吁嚱(yixuxi):惊叹词。
危:高。
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的两个国王。
茫然:茫味难详。
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久远。
秦塞:秦地。古代蜀国本与中原不通,至秦惠王灭蜀,开始与中原相通。
太白:山名,秦岭主峰,在今陕西省周至一带。
天梯:上陡峰的山路。
六龙:相传太阳神坐由六条龙拉的车而行,被高标所阻而回车。
冲波逆折:激浪逆流。
黄鹤:即黄鹄,一种高飞的鸟。
猿猱:统指猿类。
青泥:岭名,在今陕西省略阳县。
萦岩峦:缭绕在山峰间。
抚膺:抚胸。
巉岩:险峭的山岩。
号:聒噪。
子规:杜鹃鸟。
凋朱颜:容颜为之衰老。
去天:离天。
绝壁:陡峭的山壁。
喧豗:轰响声。
嗟:叹息。
胡:何。
峥嵘、崔嵬:高峻的样子。
锦城:锦官城、今四川成都。
咨嗟:叹息。
相关链接
1、 文章背景
李白诞生于中亚碎叶(今独联体境内的托克马克,唐时属安西都护府),5岁时随父迁居绵阳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他在少年时期即“观百家”,作诗赋,学剑术,好游侠。25岁时,抱着“四方之志”,出川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他历览了无数名山大川,结识了不少文人志士,体察到社会各方面的情况,产生了“安黎元,济苍生”的崇高理想,但一直未能如愿。直到42岁时,才被人推荐,奉召入京,供奉翰林。唐玄宗虽对他恩礼有加,但只不过希望他充当一个御用文人而已。加之他个性傲岸不羁,常受到权贵的排斥、诋毁,理想仍无法实现,于是上疏“乞归”。3年的官场生涯,使他对上层统治集团的荒淫腐朽和现实政治的黑暗有了清醒的认识,对他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蜀道难》是李白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文学宝库中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不朽杰作。《蜀道难》本为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李白此诗是对传统题材的再发挥。此诗的主题思想众说纷纭,见解不一,一般认为它与政治现实有一定联系。诗歌创作于天宝初年,即李白第一次入长安的时候,当时表面繁荣的唐朝隐伏和酝酿着衰败、变乱的危机。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诗末抒发的感慨,当是针对时局而发,寄寓着诗人的隐忧,诗歌借助神话传说和民谚,驰骋丰富奇特的想像,运用夸张手法,近乎完美地描写出蜀道的奇和险。唐代殷?称赞此诗“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后,鲜有此体调”。相传贺知章读罢《蜀道难》,“称赞者数四,号为‘谪仙’”。
2、 关于乐府诗
乐府原指音乐官署,后来也用以称乐府诗。现存乐府诗数量众多,其中有不少采录民间歌谣,更多的是文人作品,两方面都有不少优秀作品。大量的文人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民歌的影响。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但后来许多文人作品,只是用乐府体写作,并不配乐。唐代的新乐府辞更是如此。唐代的乐府诗除郊庙歌辞外,都不合乐,是文人案头创作。它们可区分为两大类。一是古题乐府,根据鼓吹、相和、清商、杂曲等旧的曲调体式进行写作。这类作品数量颇多,其中一部分能冲破旧曲的题材限制,自出机杼,艺术上也富有创新意味,因而达到很高水平,成绩远远超过南朝许多文人的乐府古题。象高适的《燕歌行》,李白的《将进酒》、《蜀道难》,杜甫的《前出塞》、《后出塞》,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另一大类便是新乐府,是根据内容自制新题的歌辞。这类歌辞唐初已有,到盛唐多起来,象王维的《桃源行》,李白的《横江词》,写得都很好。到杜甫继承汉乐府民歌和建安文人乐府注意反映社会现实的传统,写了《悲陈陶》、《兵车行》等篇,更为新乐府创作开辟了一条大道。以后元结、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以至唐末皮日休等都纷纷写作,为唐代诗坛的重要现象,有的文学史研究者把它称为新乐府运动。其中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达到了这类作品的高峰。唐代的新乐府辞,其内容体式也是相当广泛复杂的,但这类着重反映弊政民瘼、立意在讽谕的新乐府,确是新乐府辞中最光辉的部分。
唐代以后的宋、元、明、清各代,写作乐府诗者不绝。其体制和唐人相仿,大致是古题乐府、新乐府两大类,都不合乐。其中也不乏佳作,但总的说来,缺少创新意味,艺术成就也逊于唐人,这里不再介绍了。唐代以来配合燕乐的歌辞为词、曲(散曲)。词、曲有时也称乐府,如苏轼的词叫《东坡乐府》,马致远的散曲叫《东篱乐府》,其涵义与乐府诗不同,这是应当注意辨别的。
课文探究
1、 从全诗来看,开头两个感叹句在结构和内容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提示】在结构上:总领全诗,开篇即凭空起势,骤响彻天。
在内容上:诗人把三个叹词相叠,两个形容词各带一个语气词并列,另用一个比喻,来突出蜀道之难,诗句气势磅礴,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使蜀道在读者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诗人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蜀道的难?
【提示】先写蜀道开辟之难。诗歌夸张地说自蜀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后来五丁力士拽蛇导致地崩山摧身死才促成了蜀道的修建。
次写蜀道旅途之难。以“六龙回日”的神话和想像,用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来反衬,用悲鸟、子规作烘托,极写山的高峻奇险;以“冲波逆折”“飞湍瀑流”的直接描写,用“崖转石万壑雷”的夸张手法,极写水的湍急凶险。
继写蜀道人事之难。剑阁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不乏据险作乱的先例,诗人怀着对国事的担忧、对人民的关切之情,警告当局要吸取历史教训,防止地方军阀据险作乱,残害人民。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4.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探究学习: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同步训练
基础集训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鱼凫( fú ) 砯崖( pīng ) 巉岩( chán ) 飞湍( tuān )
B. 峥嵘( zhēng ) 咙言( lóng ) 吮吸( shǔn ) 趑趄( zī jū )
C. 崔嵬( wéi ) 喧豗( huī ) 参井( shēn ) 万壑( hè )
D. 猿猱( náo ) 秦塞( sè ) 咨嗟( jiē ) 黄鹄( hú )
提示:D项“秦塞”的“塞”应读sai
2. 下列词语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
A.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倒流的样子。)
B.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 , 触摸;参、井均为星宿名 , 相传为蜀、秦的分野)
C. 凋朱颜(使 …… 凋谢 , 这里指憔悴)
D. 以手抚膺坐长叹(抚摸着双腿)
提示:“抚膺”是指“摸着胸口”。
3.对加粗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其险也如此 也:副词,表示“同样”“也是”。
B.胡为乎来哉 乎:语助词,无义。
C.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之:主谓之间结构助词
D.所守或匪亲 或:副词,倘若。
提示:也,句中助词,表停顿。
4.加粗词词义相同的两组是
[ AC ]
A.开国何茫然/青泥何盘盘
B.尔来四万八千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C.西当太白有鸟道/一夫当关
D.猿猱欲度愁攀援/悲鸟号古木,愁空山
提示:A项都是“怎么”;B项分别是“那”“代词,你”;C项“西当”即“西面”,“当关”是“把住关口”;D都是“为什么而发愁”。
语段精练
阅读《蜀道难》 , 完成下面题目。
( 1 )诗歌夸张地说自蜀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 , 一直 “ 不与秦塞通人烟 ” , 后来五丁力士拽蛇导致地崩山摧身死才促成了蜀道的修建。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有什么作用?
提示: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为蜀道开辟之难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 , 也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 2 )文中以 “ 六龙回日 ” 的神话 , 用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来衬托什么?
提示 :衬托蜀道高山险峻。
( 3 )剑阁位置险要 , 易守难攻 , 历史上不乏据险作乱的先例。写蜀道人事之难 , 主要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怀着对国事的担忧、对人民的关切之情 , 警告当局要吸取历史教训 , 防止地方军阀据险作乱 , 残害人民。
( 4 )、诗歌中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神话传说: 。
虚写映衬: 。
摹写神情、动作:
借景抒情:
。
运用夸张:
提示: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 —— 写出了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 —— 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 —— 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 —— 使人闻声失色 , 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 , 有力地烘托出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 “ 连峰去天不盈尺 ”“ 枯松倒挂倚绝壁 ”—— 夸饰山峰之高 , 绝壁之险 , 渲染惊险的气氛。
拓展训练
一、阅读李白送友人王炎入蜀时所写《剑阁赋》,完成12—16题。
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上则松风萧飒瑟,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
送佳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望夫君兮安极,我沉吟兮叹息。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鸿别雁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通“向”)对酒而相忆。
12.这篇赋写了哪两层意思?
提示:第一,描写了剑阁的高峻险恶。第二,表达了对友人依依不舍之情和希望其早归的深情。
13.同样是写蜀地,《剑阁赋》与《蜀道难》,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提示:《蜀道难》中有对蜀地豪雄割据,战乱频仍,战祸惨烈的描写,这既是历史的回顾,又是现实的危机和未来的推测,起到申诫的作用。《剑阁赋》没有这样的内容。
14.作者在描写剑阁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提示:这篇赋运用夸张手法,描写剑阁直插云间,遮断视野,倚靠青天。又借助松间烈风萧飒猿声哀切,渲染出凄清恐怖的气氛;“旁则”句以飞湍汹提示:涌声若惊雷,渲染惊心动魄的气氛。运用环境烘托的方法侧面描写剑阁的峥嵘崔嵬。
15.作者是如何表现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的?
提示:第一,不等友人离去就盼友人归来。第二,直接描写自己无尽的沉吟叹息。第三,景因情生,以景物表现自己黯淡的心情。第四,想象离别后两人对月相忆的情形。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 , 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 何人不起故人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 , “ 折柳 ” 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 “ 折柳 ” 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 “ 关键 ” 之说?为什么?
提示:“ 折柳 ” 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 , 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曲的笛声引起的 , 可见 “ 折柳 ” 是全诗的关键。《蜀道难》模拟试题
一、基础部分( 18 分 , 每小题 3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鱼凫( fú ) 砯崖( pīng ) 巉岩( chán ) 飞湍( tuān )
B. 峥嵘( zhēng ) 咙言( lóng ) 吮吸( shǔn ) 趑趄( zī jū )
C. 崔嵬( wéi ) 喧豗( huī ) 参井( shēn ) 万壑( hè )
D. 猿猱( náo ) 秦塞( sè ) 咨嗟( jiē ) 黄鹄( hú )
2. 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地崩山摧 天梯石栈 扪参历井 万壑雷
B. 峥嵘崔嵬 冲波递折 横绝峨眉 倚缺壁
C. 飞湍瀑流 猿猱攀援 匪亲弗居 萦岩峦
D. 磨牙吮血 以手抚膺 蚕丛鱼凫 仰胁息
3. 下列词语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开国何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B.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 , 触摸;参、井均为星宿名 , 相传为蜀、秦的分野)
C. 凋朱颜(使 …… 凋谢 , 这里指憔悴)
D. 以手抚膺坐长叹(抚摸着双腿)
4. 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 , 正确的一项是( )
诗人沿用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 , 展示丰富的想象 , 着力描绘了由 ________ 入 ________ 道路上惊险绮丽的山川风光 , 展示了祖国壮丽河山的千姿百态 , 为大自然奏响了一曲 ________ 的赞美乐章 . 同时以山川的险要告诫世人 , 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某些现象的 ________ .
A. 秦 蜀 气势磅礴 忧虑与关切
B. 蜀 秦 气势磅礴 忧伤与无奈
C. 秦 蜀 气贯长虹 忧虑与关切
D. 蜀 秦 气贯长虹 忧伤与无奈
阅读李白的《送友人入蜀》 , 回答 5 ~ 6 题 .
见说蚕丛路 , 崎岖不易行 .
山从人面起 , 云傍马头生 .
芳树笼秦栈 , 春流绕蜀城 .
千沉应已定 , 不必问君平 .
注:据《汉书》记载 , 蜀有严君平 , 卜筮于成都市 . 有问卜者 , 则依著龟为言利害 .
5. 选出具体表现 “ 崎岖不易行 ” 的句子( )
①山从人面起 ② 见说蚕丛路 ③ 云傍马头生
④芳树笼秦栈 ⑤ 春流绕蜀城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⑤
6. 这首诗的诗眼应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阅读部分( 32 分)
(一)阅读《蜀道难》中的下列诗句 , 完成 7 ~ 10 题 . ( 14 分)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 猿猱欲度愁攀援 . 青泥何盘盘 , 百步九折萦岩峦 . 扪参历井仰胁息 , 以手抚膺坐长叹 .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 但见悲鸟号古木 , 雄飞雌从绕林间 . 又闻子规啼夜月 , 愁空山 . 蜀道之难 , 难于上青天 , 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 , 枯松倒挂倚绝壁 . 飞湍瀑流争喧豗 , 砯崖转石万壑雷 . 其险也如此 ,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7. 李白丰富和奇特的想象 , 充分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 请结合节录的诗句 . 分析诗人怎样运用点面结合和夸张手法的?( 4 分)
8. 诗人给 “ 畏途 ” 营造了凄情、惊险的气氛 , 请对此作简单分析 . ( 4 分)
9. 结合选段 , 概括古老蜀道的特点 . (不超过 10 个字)( 2 分)
10. 结合选录的二段 , 分析《蜀道难》的语言特点 . ( 4 分)
(二)阅读下列文章(有较大删节)完成第 11 ~ 14 题 . ( 18 分)
①在想象的奇异性的领域中 , “ 无理而妙 ” 的出奇联想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 联想 , 是由生活中此一表象联想到彼一表象的想象活动 . 没有联想 , 就没有诗 .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 , 想象是十分丰富的 , 表现形态也多种多样 . 属于反常合道范畴的 , 就是这种无理而妙的奇想 .
②在西方的诗论中 , 虽然找不到诸如 “ 无理而妙 ” 的字眼 , 但却有类似的看法 . 例如莎士比亚就曾说过: “ 最真的诗就是最假的诗 . ” 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泽也认为 “ 逻辑不配裁判文艺 . ” 在中国诗论史上 , 最早提出 “ 无理而妙 ” 的观点的 , 是清初的贺裳 , 他说: “ 诗又有以无理而妙者 , 如李益 ‘ 嫁得瞿塘贾 , 朝朝误妾期 . 早知潮有信 , 嫁与弄潮儿 ’ , 此可以理求乎?然自是妙语 . ” 商人妇因贾客无情而江潮有信 , 于是发出早知如此 , 悔不当初嫁与弄潮儿而免得空房独守的慨叹 . 诗通过反常的无理的联想 , 巧妙而生动地抒发了商人妇的内心感情 . 贺裳提出的 “ 无理而妙 ” 的观点 , 是对中国诗美学艺术的可贵贡献 .
③无理而妙的美学目标仍在于动人地抒情 , 而且是抒发那种情深一往的痴情 , 正所谓 “ 意似无理 , 翻见情痴 ” , 在表面的无理中把实际上可以理喻的丰富隽永的意义内容 , 蕴含于表面上看来不可理喻的矛盾的语言形式之中 , 使欣赏者感到诗的意象不是平板地模拟生活的常态 , 而有无理之理 , 奇趣无穷 .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 , 这种无理而妙的诗例俯拾皆是: “ 白发三千丈 , 缘愁似个长 ”“ 狂风吹我心 , 西挂咸阳树 ”“ 露胔(尸骨)白骨满疆场 , 万死孤忠未肯降 . 寄语行人休掩鼻 , 活人不及死人香 ”…… 诗人们违反常情、常理 , 对客观的事物 , 予以主观的想象改造 , 运用主观的假定与推理 , 变无情为有情 , 看似无理 , 却生妙意 , 使读者获得耳目一新的强烈美感 . 想象是诗人的通行证 , “ 无理而妙 ” 是诗人的特权 . 这样 , 我们才可以读到古今中外许多美妙的诗篇 .
④ “ 无理而妙 ” 的想象 , 以深刻的抒情为其审美目的 , 创造了令人遐想的艺术世界 . 但是 , 它却不是纯主观性的 . 诗的想象 , 根植于生活的沃土 , 也不排斥理性的指引 , 否则 , 诗的风帆就会在无理性的大海上迷失方向了 . 生活是想象的基地 , 理性是想象导航的指南针 , 而感情则是想象的发动机 .
11. 在第 ① 段末句 , 作者用了 “ 反常合道 ” 这一词语 .
( 1 )这里的 “ 反常 ” 用段内的另一词语说就是 _________________ ;它在本文的具体意思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标点不得超过 30 个字)( 3 分)
( 2 )说它 “ 合道 ” , 这里的 “ 道 ” 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含标点不得超过 15 个字)( 2 分)
12. 在第 ② 段作者引用了莎士比亚的句言 . ( 1 )其作用在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含标点不得超过 20 个字)( 2 分)
( 2 )这句话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标点不得超过 15 个字)( 2 分)
13. 作者在第 ③ 段末说: “‘ 无理而妙 ’ 是诗人的特权 ” . 这一说法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标点不得超过 30 个字)( 3 分)
14. 选文末句说: “ 生活是想象的基地 , 理性是为想象导航的指南针 , 而感情则是想象的发动机 . ” 如果不用比喻 , 而直截了当地陈述其意思应当怎样说?(字数不得超过 15 个字)
①想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
②想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
③想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
【试题答案】
一、
1. D 2. B 3. D 4. A 5. C
6. 笼
二、(一)
7. “ 上、下 ” 四句写面 , 整体形象: “ 青泥 ” 四句写点 .
8. “ 但见 ” 四句渲染凄清气氛; “ 连峰 ” 四句渲染惊险气氛 .
9. 逶迤千里 , 峥嵘高峻 .
10. 奔放、散文化语句 . 使用设问 , 感叹句和排比句式 , 语势参差错落有致 , 又极其酣畅 .
(二)
11. ( 1 )无理 诗人凭借主观的想象改造所反映的现实 , 违背常情常理 .
( 2 )植根于生活 , 接受理性指导 .
12. ( 1 )说明西方诗论中有类似 “ 无理而妙 ” 的说法 .
( 2 )机械地反映生活的诗不是好诗 .
13. 在正常情况下 , 只有诗人才展开 “ 无理而妙 ” 的思维活动 .
14. ① (想象)的内容来自生活 . ② (想象)应接受理性指导 . ③ (想象)的产生是感情激发的结果 .三、亮点综述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探究学习: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附:练习答案要点:
一、这些诗句都仿佛是诗人在炽烈感情的驱动下,不能自已,脱口而出,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奔放豪迈的风格。
二、李白善于从民歌中吸取养料。这首诗中“一咏三叹”的写法,明显地是对《诗经》中复沓形式的继承,同时又有很大的发展。
三、l.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第二问: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2.此题涉及点面结合的写法和夸张的运用,也表现了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①“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②“六龙回日”“们参历井”是诗人的想像。
3.此题涉及细节的运用和夸张写法。“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4.剑阁为蜀之门户,写剑阁,正如胡震亨所说,是为了“著其戒”。此题涉及诗的寓意,应当联系全篇内容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使学生对这一段内容获得正确的认识。在思想比较活跃的教学班上,也可稍带说说某些错误的解释,让学生经过反复思考作出自己的结论。
示意图: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 高 蜀道来历
难行 蜀道高峻
二叹 险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
照应
三叹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戒 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蜀道难
(同步练习)
一、基础部分(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凫(fú) 咙言(lóng) 巉岩(chán) 飞湍(tuān)
B.喧豗(huī) 砯崖(pīng) 吮吸(shǔn) 黄鹄(hú)
C.崔嵬(wéi) 峥嵘(zhēng) 参(shēn) 万壑(hè)
D.猿猱(náo) 秦塞(sè) 咨嗟(jiē) 趑趄(zī jū)
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地崩山摧 天梯石栈 扪参历井 万壑雷
B.峥嵘崔嵬 冲波递折 横绝峨眉 倚缺壁
C.飞湍瀑流 猿猱攀援 匪亲弗居 萦岩峦
D.磨牙吮血 以手抚膺 蚕丛鱼凫 仰胁息
3.下列词语中对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国何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B.扪参历井仰胁息(扪,触摸;参、井均为星宿名,相传为蜀、秦的分野)
C.凋朱颜(使……凋谢,这里指憔悴)
D.以手抚膺坐长叹(抚摸着双腿)
4.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诗人沿用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展示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由________入________道路上惊险绮丽的山川风光,展示了祖国壮丽河山的千姿百态,为大自然奏响了一曲________的赞美乐章。同时以山川的险要告诫世人,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某些现象的________。
A.秦 蜀 气势磅礴 忧虑与关切
B.蜀 秦 气势磅礴 忧伤与无赖
C.秦 蜀 气贯长虹 忧虑与关切
D.蜀 秦 气贯长虹 忧伤与无赖
阅读李白的《送友人入蜀》,回答5~6题。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千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注。
注:据《汉书》记载,蜀有严君平,卜筮于成都市 。有问卜者,则依著龟为言利害。
5.选出具体表现“崎岖不易行”的句子( )
①山从人面起 ②见说蚕丛路 ③云傍马头生 ④芳树笼秦栈 ⑤春流绕蜀城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⑤
6.这首诗的诗眼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部分(32分)
(一)阅读《蜀道难》中的下列诗句,完成7~10题。(14分)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7.李白丰富和奇特的想象,充分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请结合节录的诗句。分析诗人怎样运用点面结合和夸张手法的?(4分)
8.诗人给“畏途”营造了凄情、惊险的气氛,请对此作简单分析。(4分)
9.结合选段,概括古老蜀道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2分)
10.结合选录的二段,分析《蜀道难》的语言特点。(4分)
(二)阅读下列文章(有较大删节)完成第11~14题。(18分)
①在想象的奇异性的领域中,“无理而妙”的出奇联想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联想,是由生活中此一表象联想到彼一表象的想象活动。没有联想,就没有诗。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想象是十分丰富的,表现形态也多种多样。属于反常合道范畴的,就是这种无理而妙的奇想。
②在西方的诗论中,虽然找不到诸如“无理而妙”的字眼,但却有类似的看法。例如莎士比亚就曾说过:“最真的诗就是最假的诗。”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泽也认为“逻辑不配裁判文艺。”在中国诗论史上,最早提出“无理而妙”的观点的,是清初的贺裳,他说:“诗又有以无理而妙者,如李益‘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此可以理求乎?然自是妙语。”商人妇因贾客无情而江潮有信,于是发出早知如此,悔不当初嫁与弄潮儿而免得空房独守的慨叹。诗通过反常的无理的联想,巧妙而生动地抒发了商人妇的内心感情。贺裳提出的“无理而妙”的观点,是对中国诗美学艺术的可贵贡献。
③无理而妙的美学目标仍在于动人地抒情,而且是抒发那种情深一往的痴情,正所谓“意似无理,翻见情痴”,在表面的无理中把实际上可以理喻的丰富隽永的意义内容,蕴含于表面上看来不可理喻的矛盾的语言形式之中,使欣赏者感到诗的意象不是平板地模拟生活的常态,而有无理之理,奇趣无穷。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这种无理而妙的诗例俯拾皆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露胔(尸骨)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忠未肯降。 寄语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诗人们违反常情、常理,对客观的事物,予以主观的想象改造,运用主观的假定与推理,变无情为有情,看似无理,却生妙意,使读者获得耳目一新的强烈美感。想象是诗人的通行证,“无理而妙”是诗人的特权。这样,我们才可以读到古今中外许多美妙的诗篇。
④“无理而妙”的想象,以深刻的抒情为其审美目的,创造了令人遐想的艺术世界。但是,它却不是纯主观性的。诗的想象,根植于生活的沃土,也不排斥理性的指引,否则,诗的风帆就会在无理性的大海上迷失方向了。生活是想象的基地,理性是想象导航的指南针,而感情则是想象的发动机。
11.在第①段末句,作者用了“反常合道”这一词语。
(1)这里的“反常”用段内的另一词语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它在本文的具体意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标点不得超过30个字)(3分)
(2)说它“合道”,这里的“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标点不得超过15个字)(2分)
12.在第②段作者引用了莎士比亚的句言。(1)其作用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标点不得超过20个字)(2分)
(2)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标点不得超过15个字)(2分)
13.作者在第③段末说:“‘无理而妙’是诗人的特权”。这一说法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标点不得超过30个字)(3分)
14.选文末句说:“生活是想象的基地,理性是为想象导航的指南针,而感情则是想象的发动机。”如果不用比喻,而直截了当地陈述其意思应当怎样说?(字数不得超过15个字)
①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②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③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
一、1.D 2.B 3.D 4.A 5.C 6.笼
二、(一)7.“上、下”四句写面,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点。
8.“但见”四句渲染凄清气氛;“连峰”四句渲染惊险气氛。
9.逶迤千里,峥嵘高峻。
10.奔放、散文化语句。使用设问,感叹句和排比句式,语势参差错落有致,又极其酣畅。
(二)11.(1)无理 诗人凭借主观的想象改造所反映的现实,违背常情常理。
(2)植根于生活,接受理性指导。
12.(1)说明西方诗论中有类似“无理而妙”的说法。
(2)机械地反映生活的诗不是好诗。
13.在正常情况下,只有诗人才展开“无理而妙”的思维活动。
14.①(想象)的内容来自生活。 ②(想象)应接受理性指导。 ③(想象)的产生是感情激发的结果。蜀 道 难
李 白
学海扬帆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李白的思想中结合了儒家的政治理想,道家的愤世嫉俗和游侠思想中反抗强暴、扶危济困的精神。他创作的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黑暗现实的愤恨和对封建权贵的蔑视,以及对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
《蜀道难》正是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极力渲染了蜀道的惊险、壮丽,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和对神气险峻境界的追求。
字词积累
蜀道:一般指自陕西进入四川的山路。
噫吁嚱(yīxūxì):惊叹词。
危:高。
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的两个国王。
茫然:茫味难详。
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久远。
秦塞:秦地。古代蜀国本与中原不通,至秦惠王灭蜀,开始与中原相通。
太白:山名,秦岭主峰,在今陕西省周至一带。
天梯:上陡峰的山路。
六龙:相传太阳神坐由六条龙拉的车而行,被高标所阻而回车。
冲波逆折:激浪逆流。
黄鹤:即黄鹄,一种高飞的鸟。
猿猱:统指猿类。
青泥:岭名,在今陕西省略阳县。
萦岩峦:缭绕在山峰间。
抚膺:抚胸。
巉岩:险峭的山岩。
号:聒噪。
子规:杜鹃鸟。
凋朱颜:容颜为之衰老。
去天:离天。
绝壁:陡峭的山壁。
喧豗:轰响声。
嗟:叹息。
胡:何。
峥嵘、崔嵬:高峻的样子。
锦城:锦官城、今四川成都。
咨嗟:叹息。
相关链接
1、 文章背景
李白诞生于中亚碎叶(今独联体境内的托克马克,唐时属安西都护府),5岁时随父迁居绵阳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他在少年时期即“观百家”,作诗赋,学剑术,好游侠。25岁时,抱着“四方之志”,出川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他历览了无数名山大川,结识了不少文人志士,体察到社会各方面的情况,产生了“安黎元,济苍生”的崇高理想,但一直未能如愿。直到42岁时,才被人推荐,奉召入京,供奉翰林。唐玄宗虽对他恩礼有加,但只不过希望他充当一个御用文人而已。加之他个性傲岸不羁,常受到权贵的排斥、诋毁,理想仍无法实现,于是上疏“乞归”。3年的官场生涯,使他对上层统治集团的荒淫腐朽和现实政治的黑暗有了清醒的认识,对他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蜀道难》是李白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文学宝库中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不朽杰作。《蜀道难》本为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李白此诗是对传统题材的再发挥。此诗的主题思想众说纷纭,见解不一,一般认为它与政治现实有一定联系。诗歌创作于天宝初年,即李白第一次入长安的时候,当时表面繁荣的唐朝隐伏和酝酿着衰败、变乱的危机。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诗末抒发的感慨,当是针对时局而发,寄寓着诗人的隐忧,诗歌借助神话传说和民谚,驰骋丰富奇特的想像,运用夸张手法,近乎完美地描写出蜀道的奇和险。唐代殷?称赞此诗“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后,鲜有此体调”。相传贺知章读罢《蜀道难》,“称赞者数四,号为‘谪仙’”。
2、 关于乐府诗
乐府原指音乐官署,后来也用以称乐府诗。现存乐府诗数量众多,其中有不少采录民间歌谣,更多的是文人作品,两方面都有不少优秀作品。大量的文人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民歌的影响。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但后来许多文人作品,只是用乐府体写作,并不配乐。唐代的新乐府辞更是如此。唐代的乐府诗除郊庙歌辞外,都不合乐,是文人案头创作。它们可区分为两大类。一是古题乐府,根据鼓吹、相和、清商、杂曲等旧的曲调体式进行写作。这类作品数量颇多,其中一部分能冲破旧曲的题材限制,自出机杼,艺术上也富有创新意味,因而达到很高水平,成绩远远超过南朝许多文人的乐府古题。象高适的《燕歌行》,李白的《将进酒》、《蜀道难》,杜甫的《前出塞》、《后出塞》,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另一大类便是新乐府,是根据内容自制新题的歌辞。这类歌辞唐初已有,到盛唐多起来,象王维的《桃源行》,李白的《横江词》,写得都很好。到杜甫继承汉乐府民歌和建安文人乐府注意反映社会现实的传统,写了《悲陈陶》、《兵车行》等篇,更为新乐府创作开辟了一条大道。以后元结、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以至唐末皮日休等都纷纷写作,为唐代诗坛的重要现象,有的文学史研究者把它称为新乐府运动。其中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达到了这类作品的高峰。唐代的新乐府辞,其内容体式也是相当广泛复杂的,但这类着重反映弊政民瘼、立意在讽谕的新乐府,确是新乐府辞中最光辉的部分。
唐代以后的宋、元、明、清各代,写作乐府诗者不绝。其体制和唐人相仿,大致是古题乐府、新乐府两大类,都不合乐。其中也不乏佳作,但总的说来,缺少创新意味,艺术成就也逊于唐人,这里不再介绍了。唐代以来配合燕乐的歌辞为词、曲(散曲)。词、曲有时也称乐府,如苏轼的词叫《东坡乐府》,马致远的散曲叫《东篱乐府》,其涵义与乐府诗不同,这是应当注意辨别的。
3、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杜甫称赞他的诗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确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特色。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高度的统一。
李白不是一个“万事不关心”的诗人,相反,他似乎什么都关心,很多生活他都体验过,表现过。尽管没有一种生活能永远使他满足,但他那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在表现各种生活的诗篇中都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处处留下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他要入京求官,就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要控诉自己的冤曲,就说:“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他想念长安,就是:“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他登上太白峰,就让“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他要求仙,就有“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他要饮酒,就有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他悼念宣城善酿纪叟,就问:“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这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从艺术效果来说,有的地方使诗歌增加了一种排山倒海而来的气势,先声夺人的力量;有的地方又让人读来感到热情亲切。当然,这种主观色彩,并不限于有“我”字的诗句和诗篇,例如在很多诗篇里,鲁仲连、严子陵、诸葛亮、谢安等人的名字,也往往被李白当作第一人称的代用语,让古人完全成为他的化身。
和上述特点相适应,他在感情的表达上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从前节中所引用的一些抒情诗里,已经可以感觉到这种特点,用“抽刀断水水更流”,比喻“举杯消愁愁更愁”,本来是极度的夸张,却让人感到是最高的真实。又如《秋浦歌》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借有形的发,突出无形的愁,夸张也极为大胆。大胆的夸张,永远离不开惊人的想象。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是使李白获得巨大声誉的《蜀道难》。
李白的浪漫主义是有其丰富生活为基础的。他的诗歌往往呈现感情充沛,瞬息万变的特色。他的名作《将进酒》也是这方面非常突出的例子。在诗里,他正在劝人开怀痛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好象他很安于颓废享乐的生活,但是,他那象黄河一样奔腾跳动的感情是这样变化莫测,他突然又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强烈的信心转眼又代替了消极的悲叹。他的《梁园吟》也有这种类似的情况,诗的前段尽情地描绘痛饮狂欢,甚至沉吟流泪地感慨功名富贵的无常,但是临到结尾,他突然又说:“歌且谣,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诗人的感情在转瞬之间竟判若两人。把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处理得这样洒脱灵活,并且达到艺术上的高度完美,在诗史上只有极少数的诗人达到这个水平。从这种跳脱变化的特点继续发展,于是他在有些诗篇里就同时运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创作方法。
李白在创作上,继承了前代诗歌的丰富遗产。他所继承的传统,首先是楚辞和汉魏六朝乐府民歌。他受屈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发扬了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也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象熔铸神话传说,大胆地幻想夸张,重视民歌遗产等方面,他都和屈原完全一致。就具体作品来说,如《远别离》、《梁甫吟》、《梦游天姥吟》乃至《蜀道难》都在精神面貌以及题材、构思、句法的形式上和屈原作品有接近的地方。他对汉魏六朝文人作品也很认真学习。段成式《酉阳杂俎》说:“李白前后三拟《文选》,不如意,悉焚之。”这个传说想必有一定根据。他称赞建安诗歌,称赞阮籍、陶渊明、谢灵运、谢兆、鲍照的话,屡有所见。他仿效、化用这些诗人的诗篇和诗句的例子,更不胜枚举。杜甫赠他的诗,也指出他的作品有近似鲍照、庾信、阴铿的地方。没有对遗产的认真学习,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课文探究
1、 从全诗来看,开头两个感叹句在结构和内容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提示】在结构上:总领全诗,开篇即凭空起势,骤响彻天。
在内容上:诗人把三个叹词相叠,两个形容词各带一个语气词并列,另用一个比喻,来突出蜀道之难,诗句气势磅礴,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使蜀道在读者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诗人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蜀道的难?
【提示】先写蜀道开辟之难。诗歌夸张地说自蜀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后来五丁力士拽蛇导致地崩山摧身死才促成了蜀道的修建。
次写蜀道旅途之难。以“六龙回日”的神话和想像,用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来反衬,用悲鸟、子规作烘托,极写山的高峻奇险;以“冲波逆折”“飞湍瀑流”的直接描写,用“崖转石万壑雷”的夸张手法,极写水的湍急凶险。
继写蜀道人事之难。剑阁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不乏据险作乱的先例,诗人怀着对国事的担忧、对人民的关切之情,警告当局要吸取历史教训,防止地方军阀据险作乱,残害人民。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提示】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4.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探究学习: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同步训练
基础集训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鱼凫( fú ) 砯崖( pīng ) 巉岩( chán ) 飞湍( tuān )
B. 峥嵘( zhēng ) 咙言( lóng ) 吮吸( shǔn ) 趑趄( zī jū )
C. 崔嵬( wéi ) 喧豗( huī ) 参井( shēn ) 万壑( hè )
D. 猿猱( náo ) 秦塞( sè ) 咨嗟( jiē ) 黄鹄( hú )
【提示】:D项“秦塞”的“塞”应读sài
2. 下列词语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
A.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倒流的样子。)
B.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 , 触摸;参、井均为星宿名 , 相传为蜀、秦的分野)
C. 凋朱颜(使 …… 凋谢 , 这里指憔悴)
D. 以手抚膺坐长叹(抚摸着双腿)
【提示】:“抚膺”是指“摸着胸口”。
3.对加粗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其险也如此 也:副词,表示“同样”“也是”。
B.胡为乎来哉 乎:语助词,无义。
C.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之:主谓之间结构助词
D.所守或匪亲 或:副词,倘若。
【提示】:也,句中助词,表停顿。
4.加粗词词义相同的两组是( A C )
A.开国何茫然/青泥何盘盘
B.尔来四万八千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C.西当太白有鸟道/一夫当关
D.猿猱欲度愁攀援/悲鸟号古木,愁空山
【提示】:A项都是“怎么”;B项分别是“那”“代词,你”;C项“西当”即“西面”,“当关”是“把住关口”;D都是“为什么而发愁”。
语段精练
阅读《蜀道难》 , 完成下面题目。
5.诗歌夸张地说自蜀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 , 一直 “ 不与秦塞通人烟 ” , 后来五位力士拽蛇导致地崩山摧身死才促成了蜀道的修建。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有什么作用?
【提示】: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为蜀道开辟之难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 , 也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6.文中以 “ 六龙回日 ” 的神话 , 用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来衬托什么?
【提示】:衬托蜀道高山险峻。
7.剑阁位置险要 , 易守难攻 , 历史上不乏据险作乱的先例。写蜀道人事之难 , 主要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怀着对国事的担忧、对人民的关切之情 , 警告当局要吸取历史教训 , 防止地方军阀据险作乱 , 残害人民。
8.诗歌中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神话传说: 。
虚写映衬: 。
摹写神情、动作: 。
借景抒情: 。
运用夸张: 。
【提示】: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 —— 写出了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 —— 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 —— 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 —— 使人闻声失色 , 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 , 有力地烘托出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 “ 连峰去天不盈尺 ”“ 枯松倒挂倚绝壁 ”—— 夸饰山峰之高 , 绝壁之险 , 渲染惊险的气氛。
拓展训练
一、阅读李白送友人王炎入蜀时所写《剑阁赋》,完成9—13题。
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上则松风萧飒瑟,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
送佳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望夫君兮安极,我沉吟兮叹息。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鸿别雁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通“向”)对酒而相忆。
9.这篇赋写了哪两层意思?
【提示】:第一,描写了剑阁的高峻险恶。第二,表达了对友人依依不舍之情和希望其早归的深情。
10.同样是写蜀地,《剑阁赋》与《蜀道难》,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提示】:《蜀道难》中有对蜀地豪雄割据,战乱频仍,战祸惨烈的描写,这既是历史的回顾,又是现实的危机和未来的推测,起到申诫的作用。《剑阁赋》没有这样的内容。
11.作者在描写剑阁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提示】:这篇赋运用夸张手法,描写剑阁直插云间,遮断视野,倚靠青天。又借助松间烈风萧飒猿声哀切,渲染出凄清恐怖的气氛;“旁则”句以飞湍汹提示:涌声若惊雷,渲染惊心动魄的气氛。运用环境烘托的方法侧面描写剑阁的峥嵘崔嵬。
12.作者是如何表现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的?
【提示】第一,不等友人离去就盼友人归来。第二,直接描写自己无尽的沉吟叹息。第三,景因情生,以景物表现自己黯淡的心情。第四,想象离别后两人对月相忆的情形。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 , 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 何人不起故人情?
13.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 , “ 折柳 ” 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 “ 折柳 ” 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 “ 关键 ” 之说?为什么?
【提示】:“ 折柳 ” 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 , 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曲的笛声引起的 , 可见 “ 折柳 ” 是全诗的关键。
PAGE
8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2年,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县附近)。先祖流寓中亚。他诞生于中亚碎叶(今独联体境内的托克马克,唐时属安西都护府),5岁时随父迁居绵阳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他在少年时期即“观百家”,作诗赋,学剑术,好游侠。25岁时,抱着“四方之志”,出川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他历览了无数名山大川,结识了不少文人志士,体察到社会各方面的情况,产生了“安黎元,济苍生”的崇高理想,但一直未能如愿。直到42岁时,才被人推荐,奉召入京,供奉翰林。唐玄宗虽对他恩礼有加,但只不过希望他充当一个御用文人而已。加之他个性傲岸不羁,常受到权贵的排斥、诋毁,理想仍无法实现,于是上疏“乞归”。3年的官场生涯,使他对上层统治集团的荒淫腐朽和现实政治的黑暗有了清醒的认识,对他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李白的思想中结合了儒家的政治理想,道家的愤世嫉俗和游侠思想中反抗强暴、扶危济困的精神。他创作的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黑暗现实的愤恨和对封建权贵的蔑视,以及对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
《蜀道难》是李白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文学宝库中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不朽杰作。《蜀道难》本为乐府《相和歌辞 瑟调曲》旧题,李白此诗是对传统题材的再发挥。此诗的主题思想众说纷纭,见解不一,我认为它与政治现实还是有一定联系的。诗歌创作于天宝初年,即李白第一次入长安的时候,当时表面繁荣的唐朝隐伏和酝酿着衰败、变乱的危机。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诗末抒发的感慨,当是针对时局而发,寄寓着诗人的隐忧,诗歌借助神话传说和民谚,驰骋丰富奇特的想像,运用夸张手法,近乎完美地描写出蜀道的奇和险。唐代殷?称赞此诗“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后,鲜有此体调”。相传贺知章读罢《蜀道难》,“称赞者数四,号为‘谪仙’”。
这是一首让古今文人拍案称奇的诗章。
诗歌开篇即凭空起势,骤响彻天。诗人把三个叹词相叠,两个形容词各带一个语气词并列,另用一个比喻,来突出蜀道之难,诗句气势磅礴,使读者在心目中对蜀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着按由秦入蜀的路线(长安—太白山—峨眉山—青泥岭—剑阁—成都),具体写蜀道之难。
先写蜀道开辟之难。诗歌夸张地说自蜀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后来五丁力士拽蛇导致地崩山摧身死才促成了蜀道的修建。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为蜀道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也间接地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次写蜀道旅途之难。以“六龙回日”的神话和想像,用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来反衬,用悲鸟、子规作烘托,极写山的高峻奇险;以“冲波逆折”“飞湍瀑流”的直接描写,用“崖转石万壑雷”的夸张手法,极写水的湍急凶险。
继写蜀道人事之难。剑阁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不乏据险作乱的先例,诗人怀着对国事的担忧、对人民的关切之情,警告当局要吸取历史教训,防止地方军阀据险作乱,残害人民。
文末的结语写蜀道之难导致的结果。行人望蜀兴叹,徒唤奈何,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人以鬼神莫测的笔法,纵横驰骋,时间上从四万八千年之前的混沌初开至战国而至中唐;空间上从长安跨越数座大山而至成都,从上可摩天的山巅到激流回旋奔腾的深壑;其他,从行人至鸟兽,从神话传说至当今世道……腾挪跌宕,惊心动魄,把蜀道之难渲染得淋漓尽致。
本诗为乐府诗,形式自由,每句字数从三言至十一言,参差错落,且三次换韵,非常适合表达大自然的奇观和诗人热情奔放的思想感情。诗歌融神话、传说、谚语与景观、人事、心理于一炉,想像丰富奇特,夸张新颖独到,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前、中、后出现三次,反复咏叹,内容逐次加深,产生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全诗从形式到内容,充分体现了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难点解析
1.这首乐府诗以七言为主,却有不少杂言句,试举例划分节奏,说说它们对本诗的风格起什么作用?
透析:本诗中有许多散文化的诗句,它们的节奏变化多端,例如: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③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④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它们是诗人在描写奇险无比的蜀山蜀水蜀道时,感情的熔岩奔涌而出,不能自已,冲口而出的诗句。这样的散文诗句夹杂其间,显得辞气起伏,荡气回肠,表现了诗人炽热奔放的感情,形成了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反复出现了三次有什么作用?
透析:这一句是全诗的主旨句,它极度夸张地概括了蜀道之难:蜀道险峻难行,环境恐怖险恶,社会危机潜伏。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自《诗经》以来古代民歌中常用的反复这一形式,让这一句随感情的起伏和自然景物的变化凡三见。第一次在诗篇的开头破空而来,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壮的基调,并从内容上统摄全篇。中间则出现在描写蜀道险峻难行和旅途恐怖凄清的感受之后,是此时诗人魄动心悸、不能自已的感情的体现。最后出现在诗尾,是对蜀中山川险恶和社会阽危的深沉浩叹。总之,主旨句每次都出现于它不得不出现之处,贯串始终,推动内容层层深入,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畅快淋漓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