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4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4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6-10-27 13:4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二节内容,本节教材介绍了人类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和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史的认识,特别是这些内容中所体现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技术手段的进步促进科学的发展的观点,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已学过“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已经知道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为学习结构打下了基础。通过以往生物知识的总结,学生已有了“结构和功能相适应”及“技术的发展促进生物科学领域的发展”的观点。在之前的生物课中,多次利用到“论证式教学”模式,学生基本能知道该模式的几个环节,并能尝试着用这种模式分析问题。
三、设计思想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科学史的教育,通过一连串的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要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那个科学家在思考研究,最后让学生从中总结出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论证式教学模式实质上是将科学领域的论证引入课堂,使学生经历类似科学家的论证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本质,并促进思维发展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证据是论证式教学中重要的因素,学生必须以提供理由的方式来捍卫或反驳某个立场或观点;而论证所需的证据主要从实验等活动中取得,因此论证过程也同时有助于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思维发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3)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 ;
(2)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
(2)认同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在科学发展上的作用;
(3)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六、教学过程设计
1、论证式教学流程图
2、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导入新课
导入:从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可看出,生物膜对物质进出细胞具有选择性。为什么生物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呢?这与生物膜的结构有什么关系?今天带大家沿着前人的探索之路了解生物膜的结构组成。
[思考回答]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一、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展示资料1]
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人物:欧文顿(E.Overton)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实验。问题①:根据实验现象你能提出什么主张?问题②:什么论据可以支持你提出的主张?
[观察]
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实验。[思考回答]
提出主张和相关支持的论据。
通过以下模式得出膜的成分。资料
主张论据
[展示资料2]
时间:20世纪初实验: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问题①:根据实验现象你能提出什么主张?
[观察]
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思考回答]
提出主张。
科学的探索要具备严密的思维。
[过渡]细胞膜中的化学成分是怎样有机结合构成细胞膜的呢?其中涉及细胞膜中磷脂的排列方式和蛋白质的排列方式。[展示资料3]
时间:1925年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实验: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小组讨论以下问题:问题①:根据实验现象你能提出什么主张?问题②:为什么脂质分子必然为两层呢?(论据)
[介绍]磷脂分子亲水的头部和疏水的尾部。问题③:为什么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问题④:细胞膜内外都是水环境,磷脂分子可能形成什么样的结构呢?
[阅读]两位荷兰科学家的实验。[思考回答]
提出主张和相关支持的论据。小组讨论,代表上台展示磷脂分子铺展在空气-水界面上,其它小组质疑并修正。小组合作完成磷脂双分子层的模型,并展示说明。
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和质疑的能力。
[过渡]解决了脂质间的排列方式后,我们再来看看脂质和蛋白质间是什么关系?[展示资料4]
时间:1959年人物:罗伯特森实验: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大胆的提出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要点]1、蛋白质在膜中分布的对称性。2、静态模型。问题①:你同意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构成的静态结构模型吗 如不同意,请举出例子反驳。问题②:这种生物膜是静态的观点不能解释哪些生命现象?播放视频:变形虫摄食。
[小组讨论回答]
回答并提出质疑,通过实例进行反驳。观看视频资料。代表总结并结合视频内容提出新的主张。
通过以下模式得出生物膜的动态结构。资料
主张反驳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对信息处理和整合的能力。
[展示资料6]
时间:1970年人物:费雷和埃迪登等实验:将人细胞和鼠细胞膜蛋白质用不同荧光染料标记后融合问题①:实验现象是什么?问题②:根据实验现象你能提出什么主张?
[思考回答]
回答实验现象并提出主张。
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过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从新的实验现象对细胞膜的分子结构作出了新的判断。[展示资料5]
实验:冰冻蚀刻电子显微法-标本用干冰等冰冻,后用冷刀断开,升温后暴露断裂面。问题①:根据实验结果说说蛋白质的分布情况?
[思考回答]
代表回答,其它同学补充。
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过渡]根据前人的研究,你能描绘出生物膜模型的特点吗?提示:①生物膜的组成成分②生物膜的基本支架③蛋白质分子存在形态④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介绍]这就是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
[思考回答]
根据提示的问题,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阅读: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根据前人的研究,归纳总结。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
[设疑]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否已完美无缺呢?总结: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永无止境,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对膜的研究将更加细致入微,对膜结构的进一步认识将能更完美地解释细胞膜的各种功能,不断完善和发展流动镶嵌模型的。
课后思考,收集资料,尝试解答问题。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
三、课堂反馈
练习
回答略
知识巩固
四、本节聚焦
1、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你对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有哪些领悟?
五、作业布置
导学案第4章第2节内容
七、教学小结与反思
本节教案教学设计的创新点在于:利用“论证式教学”模式,学生根据教师引出的资料或提出的问题得出一定的主张,并寻找相关的证据来捍卫或反驳该主张或观点,促进思维的共享与交锋,最终达成可接受的结论。
教案中设置的思辨内容,大部分来源于课堂教学,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能够拓展思路,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推理表达等能力。
附录:板书设计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主张1、膜由脂质组成←论据1:相似相溶原理;论据2:膜的化学成分分析。
主张2、脂质和蛋白质
主张3、脂质分子排列连续两层←论据:磷脂分子的结构决定的
主张4、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静态结构→反驳1:静态结构;反驳2:蛋白质对称分布
主张5、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基本支架
2、组成成分
3、蛋白质存在形式
4、结构特点
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