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五节 极地地区(课件27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五节 极地地区(课件27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10-27 10:23:41

文档简介

《极地地区》 学情分析
1.?学生的心理特征
中学生好奇心强,想像力丰富,极地地区是人迹罕至的地方,她的神秘给学生带来了好奇和探究的兴趣。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本校学生的学习习惯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基本形成了良好的读图习惯:从图中提取地理信息;运用地理的基本知识分析图中的地理事物等。但是学生的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和探究的习惯还不是很强,凭兴趣去听课学习.学生通过一年的地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技能,对于分区地理的学习方法已经基本掌握,先理解本区域的自然环境,在自然环境影响下的人文景观,以及从图中读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极地地区》 效果分析 两极地区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地区,是我们经常关注的热点地区之一。由于时间关系,有些问题没有进一步的补充,比如南极地区降水少,但为什么有着巨厚的冰雪,假若根据时间的情况,适当进行拓展、补充则效果会更好。
通过图像资料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在小组合作探究 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结合通过自学认识南极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的原因.通过相关资料图片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感受科学家不畏艰险勇于献身的精神树立极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极地地区》课后反思
本章是世界区域地理学习的最后一章,到此,学生应该是掌握了一定的区域地理研究方法,完全可以将课堂留给学生。因此,本节课我注重全体学生的参与,努力的将课堂留给学生。
在课堂中处理比较好的几方面有:
1、注重方法的总结,让学生在消化理解学习方法的基础上举一反三;
2、充分相信学生,将大部分基础知识点留给学生总结归纳,更有利于掌握;
3、注重媒体的使用,搜集了关于极地地区的大量图片,增加了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
但本节课也确实很多的不足:
1、学生活动不是很充分,个别学生的思维占据了全班学生,使得部分学生没有积极思考。
2、难点的处理不是很成熟,我采用的是教师讲解,学生举一反三的形式。但从教学效果看不是很理想。此处是难点,讲深了,学生难理解,讲浅了,学生只知皮毛,因此如何把握讲述的度,一直让我很困惑。
3、对于极地地区位置的讲述特别是海陆位置,不清楚。我采用的是找到参照,按照一定的方向如:顺时针方向来记忆。但由于是俯视图,如何对极地周围的大洲、大洋进行准确的定位,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方法。
4、 时间把握不好。新授内容讲述后,练习巩固时间不足,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有效性。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经常会出现练习巩固时间不够甚至没有时间巩固练习。对于 讲授新课和练习之间的关系也是自己一直难以把握的,还请各位专家老师给予可行的建议。 现在的课堂是开放的、动态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午听专家们的讲座我明白,这样的课堂不是说老师就轻松了,恰恰相反,这样的课堂对我们教师的要 求更高了,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课堂驾驭和掌控能力。作为一名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我明白自己需要做的还很多,还要多反思,多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 教学水平,打造高效课堂。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说明
不规定必学区域,是《地理课程标准》的总原则和突出特点。但所学的“地区”中有个例外,即规定极地地区为必学内容。这是由于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的全球意义。因此,在进行《极地地区》的教学中也应该从这方面入手,突出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强调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二、明确教学目标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中“认识地区”的内容标准,本单元需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2.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材结构、教法分析
本章内容分为“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三个标题,文中贯穿始末的主线是寒冷。寒冷是由于两极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正是由于极度严寒,使得两极都成了冰雪覆盖的地区,也因而造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等。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而这些又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对两极地区开展考察活动,而开展考察活动的前提是要各方和平利用、共同保护两极的生态环境。
引导学生列表对比两极的环境特征及资源状况。列表如下:
南极
北极
相同点
不同点
地理位置
海陆状况
气候状况
资源状况
代表动物
?
教学设计
第十章?? 极地地区 (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让学生说出两极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
能力目标:
?? 1 学会根据要求对资料进行筛选、归纳、汇总。
?? 2 使学生学会判读极地投影图,并能根据两极地区的气温特征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
?? 3 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1、通过对两极自然环境的了解,增强保护意识。
?? 2、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及对地理知识的探究精神。
重点和难点
??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环境
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聆听音乐<<星空>>,欣赏美丽的极光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新知学习:
一、读图确定地理位置
教师引导:极地地图比较特殊,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读图。
通过学生的找图、描图(描出北极圈和南极圈)、读图、回答问题等来确定北极和南极的经度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 1)图的中心点是什么?
???? 2)以北极(或南极)点为中心呈放射状的一系列直线是什么线?
???? 3)以北极(或南极)点为中心的一个个圆圈是什么线?
读北极图:
?????? 1)北极地区是指哪个范围? ( 用红笔描出北极圈 )
?????? 2)北极点所在的是洋还是陆?什么洋?
?????? 3)北冰洋四周有哪几个洲环绕?
读南极图:
?????? 1)南极地区是指哪个范围? ( 用红笔描出南极圈 )
?????? 2)南极点所在的是洋还是陆?什么洲?
?????? 3)南极洲四周有哪几个洋环绕?
??二、冰雪覆盖的地区
阅读课文,播放南极影片,让学生从感性方面整体地认识南极洲。
1.? 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思考问题:
?① 南极大陆与其他大陆在景观上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 大部分地方被冰雪覆盖,冰层平均厚度2000多米 )
?② 南极厚厚的冰雪覆盖层能给我们人类带来什么资源呢?(固体淡水资源)
讨?论:
①如果南极冰川全部融化,世界将会怎样? 我们的生活是否会受到影响?
????? (全世界的海平面将上升50~70米 北京也将被海水淹没 )
②世界上淡水资源中冰川储存水量最多,而南极约占世界冰川总量的90%和世界淡水总储量的2/3。我们应如何利用? (依靠一定的技术条件开发利用)
2、丰富的固体淡水资源
读?图: “南极洲年平均气温图” “南极洲年平均降水量图”
????? 气温:各月气温均在 -20°以下。暖季[每年11月——第二年3月]
????? 降水:年降水量 大多不足55毫米
????? 风速:最大100米/秒 (比 12级风 大得多)每年8级以上大风日有300多天。
3、酷寒、干燥、烈风(极地冰原气候)
提?问: 南极洲的气候为什么如此寒冷?
????? [1]南极洲几乎全部位于南极圈以内,纬度高,地面接受太阳光热少;
????? [2]南极洲平均海拔较高;
????? [3]南极大部分地区被冰雪覆盖着,冰雪对阳光有强反射。
????? 南极洲的自然环境十分严酷,为什么对人类还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呢?
????? (南极洲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4、南极洲矿产丰富
读?图:“南极地区图”找出主要矿产的分布
铁矿——印度洋沿岸地区
????? 煤矿——靠近印度洋沿岸 [维多利亚大煤田]
讲解:? 煤本应形成于温带地区,目前却出现在寒冷的南极,说明南极洲在煤炭形成的地质年代应该是温暖湿润的气候,能生长高大植物,这些茂密的森林被埋在地下经地质作用形成了煤田,后随大陆漂移至现在的位置。
思?考:酷寒的气候对南极的动植物会产生哪些影响?
5、极地生物
地面上植物极少。 动物资源种类少,但数量大。
展示图片: 南极海豹、企鹅、鲸、磷虾。
总结:引导学生列表对比两极的环境特征及资源状况,然后归纳出南极的自然环境特征
南极
北极
相同点
不同点
地理位置
海陆状况
气候状况
资源状况
代表动物
巩固提升
(目标1)中国新闻网:2002年9月下旬,我国开通了由北京经过北极上空直达纽约的航线。这一新航线的开辟使飞行时间由17小时缩短为13小时。此外,两个城市实现直航,既免除了中途停机的诸多不便,也减轻了乘客旅途中的劳累。
(目标1)阅读以上资料,可知:北极空中航线的开通,大大 (缩短/增加)了北美到亚洲的航线。

(目标2)2014年2月8日中国南极泰山站建成并投入使用泰山站主楼建筑架空离地,最关键的作用是( )
A.防寒保暖 B.防积雪融水进入
C.防强紫外线辐射 D.防大风积雪掩埋放我没
(目标3)是真是假
1南极是白色沙漠.( )
2在南极地区的旷野上固定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一会被大风吹得光亮如新.( )
(目标4)南极地区代表的动物是( )

A B C D
课堂小结
播放南极探险鲸鱼视频,让我们下一节课跟随考学考察队员一起去探访极地.
板书:
第七章?极地地区 (一)
??
一 独特的地理位置范围
??
二 特殊的自然环境

酷寒 干燥 烈风

三极地生物

北极熊 企鹅

课件27张PPT。美丽的极光第五节 极地地区第一课时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地图,明确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说出极地地区位置的特殊性。(重点)
运用数据、图片、文字资料说出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重点)
说出极地地区的特有生物。一、独特的自然环境  在地球南北两端,有两个十分特殊的地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合称为极地地区。北 极 地 区南 极 地 区北极圈66.5 °N南极圈
66.5 °S赤道 0°北回归线 23.5 °N南回归线 23.5 °S1、寻找极地 地理位置和范围你能指出北极地区吗??北极地区北冰洋亚洲欧洲北美洲北极地区北极圈北极北美洲包括 洋大部分及其周边的 洲、 洲、 洲三洲的部分地区1(1)北极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北极地区——位于 以北北极地区北极圈北冰洋亚欧北美你能指出南极地区吗?南极地区南极洲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南极地区南极圈南极印度洋南极地区——位于 以南包括 洲及其周边的3大海域南极地区1(2)南极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南极圈南极南极地区气象资料年平均气温-30℃
最低温-89.2℃
平均风速17—18米/秒
最长的暴风时间340天/年你觉得南极地区突出的特点有哪些?2、 感受极地 南极大陆常年被冰雪覆盖,冰层平均厚度为2000米,72%的淡水储存在南极。 “冰雪高原”世界淡水资源库南极洲的冰如果全部融化,
世界海平面将升高50~70米。冰

(平均2000多米)南极洲是世界上
海拔最高的大洲
在南极大陆,法国迪尔维尔站观测到100米/秒的风速,是12级风的3倍。(1)酷寒“冰雪高原”(2)干燥“白色荒漠”(3)烈风地球上的“风库”冰 山冰山南极地区年平均降水为30—50毫米,低于撒哈拉沙漠。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学以致用 1、极地科考站的房屋的墙壁采用“夹心”式,中间多为保温材料。窗户较小,且多为双层玻璃,玻璃夹层之间为真空。这样有什么好处吗?防寒保温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学以致用 2、极地科考站的房屋的地基很深,下面多立柱,通常高出地面1—2m,且房屋朝向不同的方向开门,更有的还开有天窗?这又是为什么呢?1.防风
1.防止被
积雪掩埋冰雪
高原风库寒极白色
沙漠在这么严酷的自然环境下,有生命存在吗?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走进极地海豹驯鹿北极狐北极熊北极地区的动物极地生物 独特的动植物 冰 天 雪 地(耐寒)苔藓地衣衣食住行北极地区的居民 独特的极地文化 冰 天 雪 地南极动物鲸企鹅磷虾南北极地区的特征纬度高、气候寒冷、冰天雪地以海洋为主以陆地为主有,因纽特人无北极熊企鹅对比分析(目标1)中国新闻网:2002年9月下旬,我国开通了由北京经过北极上空直达纽约的航线。这一新航线的开辟使飞行时间由17小时缩短为13小时。此外,两个城市实现直航,既免除了中途停机的诸多不便,也减轻了乘客旅途中的劳累。(目标1)阅读以上资料,可知:北极空中航线的开通,大大 (缩短/增加)了北美到亚洲的航线。贴近中考缩短(目标2)2014年2月8日中国南极泰山站建成并投入使用泰山站主楼建筑架空离地,最关键的作用是( )
A.防寒保暖 B.防积雪融水进入
C.防强紫外线辐射 D.防大风积雪掩埋D(2014年枣庄15)1.南极是“白色沙漠”
2.在南极地区的旷野上固定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一会被大风吹得光亮如新是真是假(目标3)(目标4)南极地区代表的动物是( ) A B C D A谈收获一、独特的自然环境 1 位置 范围2 自然环境(以南极地区为例) 酷寒 干燥 烈风3 极地地区动物北极熊,企鹅欢迎指导
《极地地区》 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是初中世界区域地理中地区学习内容的最后一章,是检验学生分析区域地理的重要一章。《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世界地区的课程内容有8条,“极地地区”可以承载以下2条内容。
1.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本章内容分为“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三个标题,文中贯穿始末的主线是寒冷。由于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的全球意义。因此,在进行《极地地区》的教学中也应该从这方面入手,突出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强调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极地地区》观课记录
引入:通过聆听音乐<<星空>>,欣赏美丽的极光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新知学习:
一、读图确定地理位置
教师引导:极地地图比较特殊,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读图。
通过学生的找图、描图(描出北极圈和南极圈)、读图、回答问题等来确定北极和南极的经度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 1)图的中心点是什么?
???? 2)以北极(或南极)点为中心呈放射状的一系列直线是什么线?
???? 3)以北极(或南极)点为中心的一个个圆圈是什么线?
读北极图:
?????? 1)北极地区是指哪个范围? ( 用红笔描出北极圈 )
?????? 2)北极点所在的是洋还是陆?什么洋?
?????? 3)北冰洋四周有哪几个洲环绕?
读南极图:
?????? 1)南极地区是指哪个范围? ( 用红笔描出南极圈 )
?????? 2)南极点所在的是洋还是陆?什么洲?
?????? 3)南极洲四周有哪几个洋环绕?
??二、冰雪覆盖的地区
阅读课文,播放南极影片,让学生从感性方面整体地认识南极洲。
1.? 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思考问题:
?① 南极大陆与其他大陆在景观上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 大部分地方被冰雪覆盖,冰层平均厚度2000多米 )
?② 南极厚厚的冰雪覆盖层能给我们人类带来什么资源呢?(固体淡水资源)
讨?论:
①如果南极冰川全部融化,世界将会怎样? 我们的生活是否会受到影响?
????? (全世界的海平面将上升50~70米 北京也将被海水淹没 )
②世界上淡水资源中冰川储存水量最多,而南极约占世界冰川总量的90%和世界淡水总储量的2/3。我们应如何利用? (依靠一定的技术条件开发利用)
2、丰富的固体淡水资源
读?图: “南极洲年平均气温图” “南极洲年平均降水量图”
????? 气温:各月气温均在 -20°以下。暖季[每年11月——第二年3月]
????? 降水:年降水量 大多不足55毫米
????? 风速:最大100米/秒 (比 12级风 大得多)每年8级以上大风日有300多天。
3、酷寒、干燥、烈风(极地冰原气候)
提?问: 南极洲的气候为什么如此寒冷?
????? [1]南极洲几乎全部位于南极圈以内,纬度高,地面接受太阳光热少;
????? [2]南极洲平均海拔较高;
????? [3]南极大部分地区被冰雪覆盖着,冰雪对阳光有强反射。
????? 南极洲的自然环境十分严酷,为什么对人类还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呢?
????? (南极洲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4、南极洲矿产丰富
读?图:“南极地区图”找出主要矿产的分布
铁矿——印度洋沿岸地区
????? 煤矿——靠近印度洋沿岸 [维多利亚大煤田]
讲解:? 煤本应形成于温带地区,目前却出现在寒冷的南极,说明南极洲在煤炭形成的地质年代应该是温暖湿润的气候,能生长高大植物,这些茂密的森林被埋在地下经地质作用形成了煤田,后随大陆漂移至现在的位置。
思?考:酷寒的气候对南极的动植物会产生哪些影响?
5、极地生物
地面上植物极少。 动物资源种类少,但数量大。
展示图片: 南极海豹、企鹅、鲸、磷虾。
总结:引导学生列表对比两极的环境特征及资源状况,然后归纳出南极的自然环境特征
南极
北极
相同点
不同点
地理位置
海陆状况
气候状况
资源状况
代表动物
巩固提升
(目标1)中国新闻网:2002年9月下旬,我国开通了由北京经过北极上空直达纽约的航线。这一新航线的开辟使飞行时间由17小时缩短为13小时。此外,两个城市实现直航,既免除了中途停机的诸多不便,也减轻了乘客旅途中的劳累。
(目标1)阅读以上资料,可知:北极空中航线的开通,大大 (缩短/增加)了北美到亚洲的航线。

(目标2)2014年2月8日中国南极泰山站建成并投入使用泰山站主楼建筑架空离地,最关键的作用是( )
A.防寒保暖 B.防积雪融水进入
C.防强紫外线辐射 D.防大风积雪掩埋放我没
(目标3)是真是假
1南极是白色沙漠.( )
2在南极地区的旷野上固定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一会被大风吹得光亮如新.( )
(目标4)南极地区代表的动物是( )

A B C D
课堂小结
让我们下一节课跟随考学考察队员一起去探访极地.
板书:
第七章?极地地区 (一)
??
一 独特的地理位置范围
??
二 特殊的自然环境

酷寒 干燥 烈风

三极地生物

北极熊 企鹅

<<极地地区>> 评测练习
(目标1)中国新闻网:2002年9月下旬,我国开通了由北京经过北极上空直达纽约的航线。这一新航线的开辟使飞行时间由17小时缩短为13小时。此外,两个城市实现直航,既免除了中途停机的诸多不便,也减轻了乘客旅途中的劳累。
(目标1)阅读以上资料,可知:北极空中航线的开通,大大 (缩短/增加)了北美到亚洲的航线。

(目标2)2014年2月8日中国南极泰山站建成并投入使用泰山站主楼建筑架空离地,最关键的作用是( )
A.防寒保暖 B.防积雪融水进入
C.防强紫外线辐射 D.防大风积雪掩埋放我没
(目标3)是真是假
1南极是白色沙漠.( )
2在南极地区的旷野上固定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一会被大风吹得光亮如新.( )
(目标4)南极地区代表的动物是( )

A B C D
《极地地区》课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世界地区的课程内容有8条,“极地地区”可以承载以下2条内容。
1.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活动建议】开展学习交流、角色扮演等活动。例如,选择一个教材没有介绍过的区域,收集、整理资料,归纳该区域地理特征,以适当方式(如墙报、图片展等)予以展示,并回答同学的质疑。
【说明】本单元规定从世界范围内选学部分地区,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这里主要指探究地区的基本方法)。 南、北极地区是必学区域。此外,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四个地区(例如南亚)和五个国家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 在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中,所选择的“大洲—地区—国家”组合应涉及所有大洲,其内容必须涵盖本单元全部“标准”。就某一区域而言,可以选择若干条“标准”,合理组织材料。 二、课标解读 (一)正确理解课标要求 两极地区纬度位置的相似性,决定了其自然环境的共性,而南极地区与北极地区海陆位置的差异,决定了南、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又有一些明显差异。所以,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是认识两极地区的重点和基础。 研究南、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包括景观、气候、自然资源等,和世界其他地区稍有差异的是:这里的气候,不仅要关注气温和降水,还要关注风速甚至气压;这里的自然资源,除了要了解淡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对生物的多样性,尤其是动物资源的种类和数量需要重点关注;另外,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原始性,也是一个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研究重点。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取决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所以,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一定要和位置结合起来。 极地地区成为“科学考察的宝地”,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原始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认识这一点对理解极地科学考察的意义至关重要。 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每个地球人的责任与义务。这里重在情感教育,主要使学生明确,我们的一举一动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造成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全球意识。 (二)有效落实课标要求 在课堂实施中,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将两极地区进行比较 南、北极地区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将两极地区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共性与差异,有利于学生认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差异性以及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将两极地区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自然景观、气候特点、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科学考察现状,以及环境保护问题进行比较学习。在比较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极地地区环境特殊性的认识,促进学生对地理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的理解,巩固认识区域的一般方法,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关注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理要素都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极地地区也不例外。认识到这一点,对认识极地地区的区域特征、巩固认识区域的方法、理解极地科学考察以及环境保护的意义很重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认识这些关系:极地地区的纬度位置高,决定了其寒冷的气候特点,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了冰雪覆盖的自然景观;在极其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生物种类较少,动物多脂肪和被覆毛皮,生物链简单易断,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所以极地地区的生态保护需要特别关注;极地地区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自然环境的特殊性,由于其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使其成为人迹罕至的区域,所以其原始的自然环境得到保护,成为科学考察的宝地,而人类的考察,对脆弱的极地生态环境构成了威胁,所以,极地环境保护刻不容缓;北极地区“陆包洋”和南极地区“洋包陆”的海陆位置差异,使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南极地区更冷、更干、风更大,大陆性更强,而北极地区则相对温暖和湿润一些,海洋性更强…… 3.关注方法,提升能力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规定“南、北极地区是必学区域”,同时还指出“从世界范围内选学部分大洲、地区、国家,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显然,极地地区无论怎样特别,从方法教学的角度看,它仅是一个区域,所以,认识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我们应该将极地地区作为学生巩固“认识区域地理一般方法”的案例。在人教版教材中,这是世界区域地理中的最后一个区域,学生完全能够运用已经掌握的研究区域的一般方法,自主学习。倘若我们仅关注极地地区特殊的区域特征,而忽视了对探究区域地理基本方法的引领和评价,显然定位不准。 (三)分解细化教学目标 将三维目标融合到一起,本专题的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在极地地区地图上找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位置、范围,说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异同点,并说出这种特殊的位置对极地地区的其他自然要素的影响。 2.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景观、气候、资源等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并简单分析形成原因,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3.从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等角度,说明开展极地科学考察的意义,感受极地科考精神,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决心和毅力。 4.举例说明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初步树立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