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初中地理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具备了分析问题的一些能力,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也掌握了一些关于中国区域地理的知识,尤其前面刚学过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有了前面的基础,再学习西北地区,相对较容易些了。八年级学生思想活跃,好动好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组织学生学生活动、讨论、探究问题方面,比较容易实现,但学生在分析地理成因,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方面,还不够,还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另外,学生知识掌握有一定差距,问题设计应考虑到不同层面的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效果分析
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配合多幅地图、景观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让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通过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整体上感觉比较满意,达到了预期效果,但与自己想达到的效果还是有些差距,距离一堂好课的标准还有些距离。学生活动参与度还不够高,有一些学生还未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探究讨论问题的时间短些,造成回答问题不够全面。有的学生还没有真正动起来,造成课堂气氛还不够活跃。总之,还需要进一步对本课进行锤炼。在教学设计方面,还需要再下功夫,让活动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更加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时间分配上,还需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讨论时间,使教学环节更加紧凑,时间分配更加合理,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后反思
上课前,我首先熟悉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重难点,对教案多次修改,反复设计教学环节、精心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做到让学生动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手段,恰当选取对学习内容有帮助的地图、图片、资料辅助教学,注重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从地图上收集地理信息、整理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探究能力,整体上感觉比较满意,达到了预期效果。课后静下心来,通过对教学过程回顾,与自己想达到的效果还是有些差距,距离一堂好课的标准还有些距离。在教学设计方面,还需要再下功夫,让活动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更加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时间分配上,还需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讨论时间。课堂气氛还不够活跃,有一些学生还未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总之,还需要进一步对本课进行锤炼,让教学环节更加紧凑,时间分配更加合理,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八章西北地区
《第一节 区域特征》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指出西北地区的范围。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说出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说出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地形特点。
2.读图分析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归纳特征,并初步探讨其成因。
3.理解西北地区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及自然特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图,说出位置和范围
2.通过气候图、干湿地区图、降水资料、景观图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原因及其各自然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3.读牧区和畜种分布图,说出主要草场分布及优良畜种,理解生产方式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4.自主探究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危害及治理,理解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增强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关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协调发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干旱的自然环境和区域内部差异
2.草原与牧场的分布及主要优良畜种
3.土地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教学难点
1.西北地区东西差异 2.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比较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课 时
1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景观片
导入
自主学习
位置和范围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干旱的自然环境
活动
学以致用
自主学习
草原与牧场
活动
自主学习
土地荒漠化及其治理
合作探究
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拓展
活动
体验治沙成果
渗透情感教育
检测反馈
总结收获
多媒体显示景观图片
师:同学们欣赏一组景观图片,根据所了解的知识判断可能会出现在我国哪一地理区域?
多媒体显示西北地区图
师:请同学们快速读图找出西北主要省区、地形区及河流
多媒体再现经过设计的西北地区图
多媒体显示“中国气候分布图”、“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西北地区降水量分布图”
师:同学们看这两幅图,说出西北地区主要气候类型是哪种?所在干湿地区是?用两个字归纳出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师:读西北降水量分布图,根据降水量状况说出A-D对应的景观图,归纳出东西自然景观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师:看课本72页活动
多媒体显示“西北地区草地及优良畜种分布图”、“中国主要牧区分布图”
师:读图说出本区主要生产方式与自然条件关系、主要牧场及优良畜种
引导学生参与课本73页活动讨论
多媒体显示文字资料、荒漠化地区分布图、各省区荒漠化面积占全国面积比重图、有关图片
师:请同学们阅读并结合有关图片、数据讨论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有哪些?
师:你还能想到哪些?
引导学生参与74页活动
多媒体展示宁夏中卫沙坡头治沙成果的视频资料、文字图片资料
引导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生: 欣赏景观图,说出景观出现的区域
生:西北地区
读70页图8-1-1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以下主要省级行政区域、地形区及河流。
1.找出西北地区的主要省级行政区域。
2.找出大兴安岭、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阿尔泰山、天山山脉、阴山山脉、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塔克拉玛干沙漠。
3.找出黄河、塔里木河。
学生展示:指图说出找过的地理事物名称
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干旱是本区显著的自然环境特征
合作探究:
干旱的成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隔→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归纳:自然景观东西差异明显,自东向西依次为森林草原→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讨论原因:
归纳:距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逐渐减少
讨论
回答:小明去C地,小亮去A地或B地。
生归纳:
草场面积广大 畜牧业是主要生产方式
新疆—细毛羊 内蒙古—三河马、三河牛、阿拉善骆驼 宁夏—滩羊
讨论归纳:
游牧→定居 传统生产方式→现代化生产
生展开讨论
小组选代表发言
生归纳:
荒漠化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植被稀少;(人为原因)过度放牧、樵采、垦荒
危害: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导致草原退化;导致沙漠面积扩大、淹没村庄、道路、良田;暴发沙尘暴;影响其他地区生态环境
措施:建设防护林(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防护)、退耕还林(草)、防沙治沙、减少放牧数量(合理放牧)、育林育草等
讨论后发表意见
1. 71.6%
2.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
生观看体会
一、选择题
1.下列地形区,位于西北地区的是 ( )
A.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松嫩平原
B.准格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
C.河套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
D.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
2.制约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条件 B.光照条件 C.水源条件 D.科技条件
3.西北地区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山地降水发展成为著名灌溉农业区的是( )
A.银川平原 B.河套平原 C.河西走廊 D.吐鲁番盆地
4.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 )
A.林业基地 B.渔业基地 C.畜牧业基地 D.商品粮基地
5.“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的景观位于( )
A.内蒙古自治区 B.西藏自治区 C.南方地区 D.东北地区
6.图中C→B→A降水量逐渐减少,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因素 B.纬度因素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7.图示区域最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高寒 B.干旱 C.湿热 D.多雨
8.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 )
①气候干旱,植被稀少②围湖造田③过度放牧
④樵采和垦荒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二、综合题
读西北地区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是__________(山脉),大致是我国________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2)图中②是我国地势第______级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3)图中从A→B→C,降水量逐渐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本区生态环境脆弱,过度放牧等人类不合理活动,容易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为解决该问题,国家实施的措施是?????????。
生总结本节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惑需要解决。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认识西北景观差异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形成学生的地图空间概念,把知识落实到图上。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联系各地理因素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让学生理解自然条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学会分析地区发展的有利条件。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合作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保护环境意识,
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增强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课件35张PPT。第八章 西北地区 第一节 区域特征【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及主要地形区。
2.结合地图分析西北地区东西自然景观的差异及原因,探讨
干旱的自然环境的成因。
3.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西北地区著名灌溉农业区、牧区及
优良畜种,理解畜牧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自然环境
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结合图表资料分析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危害及其
治理措施,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干旱的自然环境大兴安岭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长城1.位置和范围
⑴本区位于我国__部和___部,大致位于____以西,长城—____山脉—____山脉—____山脉一线以北。
⑵本区包括______自治区、 ___自治区、____自治区、 ___省等省区的大部分。___自主学习北西北大兴安岭祁连阿尔金昆仑新疆维吾尔内蒙古宁夏回族甘肃2.面积和人口
本区面积约占全国__%,人口约占全国__%。东西最大距离超过3000千米,是我国跨__(纬、经)度最广的区域。3.地形和主要地形区
本区地形以__和___为主,中东部是辽阔坦荡的____高原,西部形成“________”的地形格局。自主学习304经高原盆地内蒙古三山夹两盆内蒙古高原自我展示ABCDEFGHMJILKN塔里木河 本区河湖___,____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流经本区的主要外流河是___。塔里木黄河4.河流稀少黄河 本区地处大陆内部,, ____和____地区面积广大,属于典型的_____气候。__是本区显著的自然环境特征。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干旱干旱 温带大陆性气候5.气候与自然景观森林草原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ABCD1.本区年降水量由东部的___毫米左右降至西部的不足___毫米。
2.自然景观东西差异明显,自东向西依次为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 。40050森林草原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根据降水量说出A-D对应的景观图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合作探究1.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
2.自然景观由东向西变化的原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加上山脉阻挡,海洋湿润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所以干旱。受海陆位置影响,自东向西距海越来越远,降水逐渐减少。400毫米200毫米50毫米年降水量50~200毫米温带草原放牧骆驼、山羊放牧马、牛、羊荒漠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年降水量200~400毫米荒漠草原西东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活动读出上图中A、B、C三地的年降水量。议一议,怎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本区自然景观的差异?
A:50毫米以下 B:50~200毫米 C:200~400毫米
自东向西自然景观依次为森林草原、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2. 小明和小亮准备暑假畅游西北地区。小明向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景;小亮则渴望体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你能参考西北地区地形图、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及《地理图册》,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旅游景点吗?
小明去C地 小亮去A地或B地河西走廊与河套平原、银川平原的灌溉农业1.__成为制约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
2.甘肃_____依靠高山冰雪融水灌溉,形成一片片绿洲。
3.宁夏___平原和内蒙古中部的____平原引____灌溉,成为我国著名的灌溉农业区。
4.____平原被誉为“塞上江南”,____平原有“塞上米粮川”的美称。水源黄河水银川河套平原河西走廊银川河套视频6.灌溉农业区草原与牧场1.西北地区__面积广大,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分布区,其中_____牧区是我国最大的牧区。
2.新疆____,内蒙古____、____和____,以及宁夏___是本区优良畜种。
3.____是本区主要的生产方式和重要的经济支柱。草原内蒙古细毛羊三河马三河牛阿拉善骆驼滩羊畜牧业自主学习活动结合景观图片,说说当地畜牧业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的新变化。游牧传统生产现代化生产定居土地荒漠化及其治理自读课本74-75页三段文字内容及图片材料。讨论探究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讨论探究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河流少过度放牧、樵采、垦荒、建设破坏环境原因危害治理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草地退化;沙漠面积扩大,埋没村庄、道路、良田;暴发沙尘暴;影响其他地区生态环境(如沙尘暴)建防护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防沙治沙、育林育草、减少放牧数量(合理放牧)等原因 西北地区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多在400毫米以下,有的地方还不足50毫米,植被稀少,气候干旱。放牧数量超过了草场的承载能力。一些地区为了烧柴做饭,樵采树木,破坏了植被。 垦荒造成植被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退化中的草原沙漠面积扩大北京沙尘暴沙尘暴侵入新疆于田县城的瞬间土地生产力下降危害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退耕还林(草)防沙治沙工程减少放牧数量,合理放牧。措施??日趋严重的荒漠化说一说内蒙古、新疆、甘肃荒漠化面积占全国荒漠化面积的比重总计为多少。
71.6%
2. 议一议,该图反映了怎样的环境问题。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资料来源:第三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活动从治沙奇迹到旅游胜地 宁夏中卫县沙坡头经过几十年的沙障建设,在流动沙丘上营造出一片片绿洲,制服了沙“魔”,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今天,沙坡头已成为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治沙成果于一体的著名旅游景区,获得“全球环保500佳单位”、“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等多项殊荣。见证治沙成果达标训练一、选择题
1.下列地形区,位于西北地区的是 ( )
A.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松嫩平原
B.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
C.河套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
D.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
2.制约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条件 B.光照条件 C.水源条件 D.科技条件
3.西北地区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山地降水发展成为著名灌溉
农业区的是( )
A.银川平原 B.河套平原 C.河西走廊 D.吐鲁番盆地
4.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 )
A.林业基地 B.渔业基地 C.畜牧业基地 D.商品粮基地
5.“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的景观位于( )
A.内蒙古高原 B.黄土高原 C.青藏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DCCCA6.图中C→B→A降水量逐渐减少,造成
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因素 B.纬度因素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7.图示区域最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高寒 B.干旱 C.湿热 D.冷湿
8.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 )
①气候干旱,植被稀少②围湖造田③过度放牧
④樵采和垦荒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CBB读西北地区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是__________(山脉),大致是我国________
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2)图中②是我国地势第____________级阶梯的分界线。(3)图中从A→B→C,降水量逐渐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区生态环境脆弱,过度放牧等人类不合理活动,容易导致的环境问题是??????????????,国家实施的治理措施是
?????????????????????????????????????????????????????????????????????????????????????????????????????????????????????????????????。大兴安岭400一、二减少距离海洋越来越远(受海陆位置影响)土地荒漠化二、综合题建“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草)、防沙治沙等总结收获草原与牧场干旱的自然环境土地荒漠化与治理区域特征同学们再见!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区域特征,是认识了解西北地区的基础,也是对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生产与生活、环境问题的概括归纳。西北地区地处大陆内部,干旱是其显著的特征。由于本区跨经度广阔,东西延伸超过3000千米,加之山岭阻挡,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减少,导致东西自然景观、畜牧业发展差异明显。针对西北地区这一突出特点,教材设置三个内容:“干旱的自然环境”、“草原与牧场”、“土地荒漠化及其治理”。三者按照区域环境特点——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区域环境问题及其治理的逻辑关系设计教学思路,并注重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有机渗透。本节教学重点是:干旱的自然环境和区域内部差异;草原与牧场的分布及主要优良畜种;土地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难点是西北地区东西差异;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评课记录
刘老师观评课记录
刘老师:郑老师这节课学习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合理,教学环节紧凑,教学方法灵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能体现地理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的相符。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二、教材处理
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教学程序
1、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以视频景观导入新课,从感官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探究、分析、总结得出。充分利用多幅地图、图片,实践图示教学法,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
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活动,恰当引导学生分析、回答问题,课堂教学有效性较高,效果较好。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熟练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地理知识。
五、教师教学基本功
1.板书:设计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清晰。
2.教态:自然、衣着得体,态度和蔼可亲。
3.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清楚,有启发性。语速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六、建议
1.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先解决一部分问题,节省课上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精简活动内容,给学生合理的思考问题和活动的时间。
3.在问题设计上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地形区,位于西北地区的是 ( )
A.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松嫩平原
B.准格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
C.河套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
D.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
2.制约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条件 B.光照条件 C.水源条件 D.科技条件
3.西北地区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山地降水发展成为著名灌溉农业区的是( )
A.银川平原 B.河套平原 C.河西走廊 D.吐鲁番盆地
4.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 )
A.林业基地 B.渔业基地 C.畜牧业基地 D.商品粮基地
5.“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的景观位于( )
A.内蒙古高原 B.黄土高原 C.青藏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6.图中C→B→A降水量逐渐减少,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因素 B.纬度因素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7.图示区域最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高寒 B.干旱 C.湿热 D.多雨
8.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 )
①气候干旱,植被稀少②围湖造田③过度放牧
④樵采和垦荒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二、综合题
读西北地区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是__________(山脉),大致是我国________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2)图中②是我国地势第______级阶梯的分界线。
(3)图中从A→B→C,降水量逐渐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本区生态环境脆弱,过度放牧等人类不合理活动,容易导致的环境问题是??????。为治理该问题,国家实施的措施是??????????。
课标分析
新课程标准对本课要求是: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3.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
4.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制定本课学习目标是: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2.在西北地区地形图上识别西北地区主要的山脉、高原、盆地等地形区。
3.运用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和景观图,分析比较西北地区东西方向自然地理特征的差异。
4.了解西北地区的畜牧业发展,说明我国西北地区畜牧业的发展变化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图表资料,分析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其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