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河桥中学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以下属于唐朝时期的发明是( )
A.造纸术和火药
B.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
C.火药和雕版印刷术
D.指南针和造纸术
2.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代印刷的( )
A.《大唐西域记》
B.《丹经》
C.《金刚经》
D.《全唐诗》
3.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物是( )
A.李冰
B.李春
C.鉴真
D.玄奘
4.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是( )
A.《史记》
B.《本草纲目》
C.《资治通鉴》
D.《唐律疏议》
5.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下列诗句中,能反映唐玄宗统治前期盛世景象的是(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6.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
A.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
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D.重用有才能的人
7.脍炙人口的唐诗深受人们喜爱,唐代诗人辈出.郭沫若:“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他赞誉的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李商隐
8.“在历代帝王中,唐太宗是以其.雄才大略而从谏如流,位及入主而兼听纳下’的开明作风而闻名于世的.”该评价的依据是唐太宗( )
A.奖励军功,按照功劳大小分封爵位
B.大力加强监察制度,监督地方官员
C.善于听取臣下建议,鼓励臣下直言
D.创立行省制度,推行改革采用汉法
9.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开凿最早的运河,目前我国正在将其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隋朝大运河的南北起止点分别是( )
A.余杭、涿郡
B.洛阳、大都
C.余杭、洛阳
D.洛阳、涿郡
10.金榜题名源于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其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与“金榜”有关的进士科、殿试,分别开始于( )
A.秦朝、唐朝
B.唐朝、唐朝
C.隋朝、隋朝
D.隋朝、唐朝
11.莫高窟被称为世界上最多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因为( )
A.大量精美的彩塑、壁画
B.里面有大量的碑刻书法
C.它的建筑具有独创风格
D.大部分洞窟是南北朝时期开凿的,年代久远
12.下列关于瓦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出现于宋朝
B.活跃在城市
C.可以四处表演的戏班子
D.反映宋朝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13.元朝的统一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下列是元朝时期民族融合的表现
①汉族外迁边疆
②边疆各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③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族同汉族融合
④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其中所提到的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是指( )
A.汉族
B.满族
C.傣族
D.回族
14.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 )
A.北宋城市商业的繁荣
B.造纸术的重大改进
C.“瓦子”“瓦舍”的出现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5.“初,蜀民以铁,私为券……始,益州豪民十余万户……用一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这段史料讲述了( )
A.造纸术的产生过程
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纸币“交子”的生产过程
D.圆形方孔钱的铸造过程
16.“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实哪一项与此盟约无关( )
A.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
B.北宋应允给辽岁币
C.以后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D.宋辽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
17.如图所示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巨著.下列对该著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由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
C.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的历史
D.有助于后人“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18.下列关于两宋时期少数民族首领和其所建立政权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阿保机﹣﹣契丹
B.元昊﹣﹣西夏
C.阿骨打﹣﹣金
D.铁木真﹣﹣辽
二、非选择题
19.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有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朝中央行政机构
材料二
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
(2)唐朝还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主要考试科目有哪些?科举制的作用是什么?
(3)阅读材料二你获得了什么信息?为加强管辖,元朝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推行这一制度的皇帝是谁?
20.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科举制作为在中国古代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一项最重要的官员选拔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科举制度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在唐代,常科考试之外设有“制科考试”,目的是防止常科考试埋没特长生,选拔“非长之才”,以弥补常科的缺陷和遗憾。例如选送武艺好的人进行考试,称为武举。
(1)科举制诞生之前官员主要来自于哪个阶层?科举制正式诞生于哪个朝代?
(2)设立武举的是唐代哪位统治者?
(3)你认为科举制度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21.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明珠璀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时期,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风格多样的书法艺术。隋唐时期,书法艺术的高峰宋元时期,书法艺术的继续发展,成为文人普遍的爱好。
材料二
某部史学著作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行失“,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宋神宗根据此目的赐名为 。
材料三
风俗画通过表现城乡百姓的社会生活,展现具有鲜明民俗特色的时代风貌,折射出北宋经济的发展状况。《清明上河图》以浓厚的生活气息、精湛的笔墨及淳朴的艺术格调代表了宋代风俗画的突出成就。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谁?元朝著名的大书法家是谁?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写出宋神宗赐名的史学著作名称及作者?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风俗画的出现适应了哪个阶层的需要?《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谁?
22.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上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令世界瞩目。
材料二
经过……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
材料三
两宋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材料一所示唐代农耕技术图一、图二对应的工具名称。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写出“江南经济区”开始形成和最终形成于什么时候?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两宋政府设置什么机构对海外贸易进行管理?海外贸易兴盛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015-2016学年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河桥中学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以下属于唐朝时期的发明是( )
A.造纸术和火药
B.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
C.火药和雕版印刷术
D.指南针和造纸术
【考点】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
【分析】本题考查唐朝时期的科技发明.
【解答】印刷术、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集等.唐朝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现存的世界上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唐朝中期的书籍里留下了火药配方的记载,孙思邈在《丹经》中第一次把火药配方记录下来.唐末火药开始应用的军事上.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四大发明的相关史实.
2.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代印刷的( )
A.《大唐西域记》
B.《丹经》
C.《金刚经》
D.《全唐诗》
【考点】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分析】本题考查了雕版印刷作品《金刚经》的地位.
【解答】唐朝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现存的世界上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雕版印刷作品《金刚经》的地位.
3.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物是( )
A.李冰
B.李春
C.鉴真
D.玄奘
【考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分析】本题是对玄奘西游知识的考查.
【解答】贞观初年,玄奘前往天竺,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A.李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主要领导修建了都江堰;B.李春是隋朝杰出工匠,设计建造了赵州桥;C.鉴真在唐玄宗时期东渡日本.
故选D.
【点评】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玄奘西游的理解与把握.
4.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是( )
A.《史记》
B.《本草纲目》
C.《资治通鉴》
D.《唐律疏议》
【考点】历史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法律文献.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故选D.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选项,注意准确识记《唐律疏议》的历史地位.
5.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下列诗句中,能反映唐玄宗统治前期盛世景象的是(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考点】开元盛世;盛唐的社会气象;光耀千古的唐诗.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解答这一题首先要知道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盛世景象被人们称为什么.
【解答】唐玄宗统治前期由于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由此可见,C选项“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需掌握开元盛世.
6.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
A.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
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D.重用有才能的人
【考点】女皇武则天.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后世对武则天的肯定的原因.
【解答】武则天统治时期重视农业生产,注意选拔贤才,这些促进了唐朝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张,国力不断增强,因此人们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就是后世对后世对她的统治的肯定.所以此题的答案选择B.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识记能力,解答本题要把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最后得出答案.
7.脍炙人口的唐诗深受人们喜爱,唐代诗人辈出.郭沫若:“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他赞誉的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李商隐
【考点】光耀千古的唐诗.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杜甫相关史实的认识.
【解答】依据“诗中圣哲”可以判断出应该指的是杜甫,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这首诗反映了杜甫的情感倾向,即关注民生,与民同悲,哀民所哀,因此而情感波澜.
故选B.
【点评】准确识记杜甫诗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8.“在历代帝王中,唐太宗是以其.雄才大略而从谏如流,位及入主而兼听纳下’的开明作风而闻名于世的.”该评价的依据是唐太宗( )
A.奖励军功,按照功劳大小分封爵位
B.大力加强监察制度,监督地方官员
C.善于听取臣下建议,鼓励臣下直言
D.创立行省制度,推行改革采用汉法
【考点】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贞观之治的知识点,应把握唐太宗时期采取的政治措施.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唐太宗”“从谏如流”“兼听纳下”,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善于用人,善于听取正确意见.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熟记唐太宗时期采取的政治措施.
9.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开凿最早的运河,目前我国正在将其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隋朝大运河的南北起止点分别是( )
A.余杭、涿郡
B.洛阳、大都
C.余杭、洛阳
D.洛阳、涿郡
【考点】隋朝大运河.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内容.
【解答】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从605年开始,隋炀帝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这条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隋朝大运河的熟知程度,主要是识记能力,难度不大.
10.金榜题名源于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其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与“金榜”有关的进士科、殿试,分别开始于( )
A.秦朝、唐朝
B.唐朝、唐朝
C.隋朝、隋朝
D.隋朝、唐朝
【考点】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女皇武则天.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
【解答】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女皇武则天高度重视科举考试,亲自面试考生,开创了殿试制度.
故选D.
【点评】本题以科举制为背景,考查了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
11.莫高窟被称为世界上最多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因为( )
A.大量精美的彩塑、壁画
B.里面有大量的碑刻书法
C.它的建筑具有独创风格
D.大部分洞窟是南北朝时期开凿的,年代久远
【考点】隋唐时期的石窟艺术.
【分析】本题考查莫高窟的相关知识.
【解答】莫高窟成为世界艺术宝库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莫高窟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壁画.敦煌莫高窟所藏艺术珍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瑰宝.窟内众多的泥塑造像与壁画,主要以佛教故事为主;同时也反映许多现实生活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出敦煌艺术的奇特神韵和无穷魅力,特别是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图案,被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成为敦煌壁画的象征.
故选A.
【点评】本题是一则因果关系选择题,构成事物的主要原因在事物内部,而不是外部,这就要求对莫高窟的艺术内容有所了解.
12.下列关于瓦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出现于宋朝
B.活跃在城市
C.可以四处表演的戏班子
D.反映宋朝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考点】宋代的社会生活.
【分析】本题考查了宋代娱乐场所﹣﹣瓦子.
【解答】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瓦舍),它是一个固定的综合娱乐场所,不是可以四处表演的戏班子.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宋代娱乐场所﹣﹣瓦子的相关史实.
13.元朝的统一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下列是元朝时期民族融合的表现
①汉族外迁边疆
②边疆各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③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族同汉族融合
④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其中所提到的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是指( )
A.汉族
B.满族
C.傣族
D.回族
【考点】民族分化政策与民族融合.
【分析】本题考查元朝民族融合的内容.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唐朝以来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方定居,他们与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故选D.
【点评】回族的形成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表现,是考查的重点之一.
14.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 )
A.北宋城市商业的繁荣
B.造纸术的重大改进
C.“瓦子”“瓦舍”的出现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考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分析】本题考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解答】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这种方法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活字印刷术后来陆续传到世界各地,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400年.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东汉蔡伦改进印刷术区分开.
15.“初,蜀民以铁,私为券……始,益州豪民十余万户……用一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这段史料讲述了( )
A.造纸术的产生过程
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纸币“交子”的生产过程
D.圆形方孔钱的铸造过程
【考点】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历程.
【分析】本题考查了纸币在宋代出现的情形,属于基础知识,需要学生掌握.
【解答】注意提取材料信息“蜀民”,蜀即是指四川;“以铁,私为券,”说明铁钱的使用极为不便,因此发行纸币交子以便贸易,“私为券”说明不是政府发行,属于商人的私人行为,“用一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是说明“交子”的生产过程.A、B、D选项都与题意无关.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型选择题一般采用信息推断法: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结合教材知识迁移分析.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
16.“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实哪一项与此盟约无关( )
A.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
B.北宋应允给辽岁币
C.以后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D.宋辽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
【考点】南宋和金的对峙.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辽、宋金关系,注意把握相关的知识点.
【解答】题目材料叙述了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理解和记忆澶渊之盟的内容及影响.宋金达成和议,双方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南北对峙.
故选D.
【点评】注意区分和记忆宋辽和议和宋金和议.
17.如图所示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巨著.下列对该著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由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
C.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的历史
D.有助于后人“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考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分析】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资治通鉴》这部史书的掌握情况.
【解答】根据所学,我们知道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而《资治通鉴》属于编年体通史,B、C、D选项均出自《资治通鉴》.
故选A.
【点评】本题需要学生比较分析《史记》与《资治通鉴》,掌握这两部史书的具体内容.
18.下列关于两宋时期少数民族首领和其所建立政权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阿保机﹣﹣契丹
B.元昊﹣﹣西夏
C.阿骨打﹣﹣金
D.铁木真﹣﹣辽
【考点】史实辨析题;契丹的兴起和辽的建立;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南宋和金的对峙;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相关知识内容.
【解答】10世纪初,契丹族杰出首领阿保机建立了契丹(也称辽).11世纪,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建立西夏.12世纪初,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接着在会宁称帝,国号金.12世纪时,铁木真在蒙古高原上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经过多年征战,打败周围各部统一蒙古,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二、非选择题
19.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有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朝中央行政机构
材料二
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
(2)唐朝还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主要考试科目有哪些?科举制的作用是什么?
(3)阅读材料二你获得了什么信息?为加强管辖,元朝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推行这一制度的皇帝是谁?
【考点】三省六部制;元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1)本题通过图片材料考查唐朝的制度相关知识点.
(2)本题通过材料考查科举制相关的知识点.
(3)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元朝相关的知识点.
【解答】(1)结合题文信息提示:皇帝之下是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之下是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隋唐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称为宰相.
(2)题文信息提示:唐朝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结合题文及教材知识分析: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很多,常设的为明经、进士两科,其中,进士科尤受重视,考取难度也最大.科举考试制度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它不仅扩大了唐朝以后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而且促进了社会上努力读书求学的风气.根据要求即可回答:明经、进士;选拔了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能;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3)结合题文及教材知识分析:据“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可知,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是:北到蒙古、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部,东北至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总面积约1200万平方千米.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他就是元世祖;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强大的政权;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疆域空前辽阔,是当时亚洲一个强大的封建国家.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在地方建立了行省制度.
故答案为:
(1)三省六部制.
(2)明经、进士;选拔了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能;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3)元朝疆域辽阔;行省制;忽必烈(或元世祖).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制度发展的状况和基本趋势.考查学生综合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20.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科举制作为在中国古代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一项最重要的官员选拔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科举制度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在唐代,常科考试之外设有“制科考试”,目的是防止常科考试埋没特长生,选拔“非长之才”,以弥补常科的缺陷和遗憾。例如选送武艺好的人进行考试,称为武举。
(1)科举制诞生之前官员主要来自于哪个阶层?科举制正式诞生于哪个朝代?
(2)设立武举的是唐代哪位统治者?
(3)你认为科举制度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考点】材料解析题;女皇武则天;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通过材料考查科举制相关知识点.
(2)本题通过材料考查武举相关的知识点.
(3)本题通过材料考查科举制度相关的知识点.
【解答】(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隋朝之前,我国魏晋南北朝时,选拔官吏是根据门第出身的高低来进行.必须有地方官吏、高门权贵的推荐,才可以做高官.这样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由于出身低微,难以担任中央和地方高官,并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到隋炀帝时设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这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的正式诞生.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时,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唐太宗时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非常注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继唐太宗后,武则天也大力提倡科举,她在位时,首创了殿试和武举.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的科举制度,在当时是一种优越的选官用人制度,它打扩大了王朝的统治基础,是唐朝前期清明政治出现的客观原因之一.它从隋朝一直沿用到清末,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事业、人才培养和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特性,使处于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
故答案为:
(1)高门权贵;隋朝.
(2)武则天.
(3)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21.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明珠璀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时期,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风格多样的书法艺术。隋唐时期,书法艺术的高峰宋元时期,书法艺术的继续发展,成为文人普遍的爱好。
材料二
某部史学著作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行失“,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宋神宗根据此目的赐名为 《资治通鉴》 。
材料三
风俗画通过表现城乡百姓的社会生活,展现具有鲜明民俗特色的时代风貌,折射出北宋经济的发展状况。《清明上河图》以浓厚的生活气息、精湛的笔墨及淳朴的艺术格调代表了宋代风俗画的突出成就。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谁?元朝著名的大书法家是谁?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写出宋神宗赐名的史学著作名称及作者?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风俗画的出现适应了哪个阶层的需要?《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谁?
【考点】材料解析题;隋唐时期的书法和绘画艺术;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宋元的绘画艺术成就;阐述见解题.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唐朝和元朝的书法成就.
(2)本题考查的是《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
(3)本题考查的是《清明上河图》的相关知识.
【解答】(1)依据所学知识,唐朝著名的书法家有颜真卿和柳公权,其中颜真卿创立了雄浑敦厚的新书体,人称颜体,柳公权的字体特点是方折峻力,人称柳体,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元朝著名的大书法家是赵孟頫.
(2)据所学知识,通过“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我们可判断出这部著作指的是《资治通鉴》,其作者是北宋时期的司马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时期的历史.
(3)根据所学知识,伴随着城市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表现市民生活的风俗画出现了,风俗画的代表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述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
故答案为:
(1)颜真卿;赵孟頫.
(2)资治通鉴;司马光.
(3)市民;张择端.
【点评】识记中国古代所取得的重要文化科技成就.
22.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上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令世界瞩目。
材料二
经过……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
材料三
两宋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材料一所示唐代农耕技术图一、图二对应的工具名称。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写出“江南经济区”开始形成和最终形成于什么时候?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两宋政府设置什么机构对海外贸易进行管理?海外贸易兴盛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考点】材料解析题;盛唐的社会气象;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阐述见解题.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唐朝的农业生产工具的相关内容和学生的识图能力.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
(3)本题考查学生对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兴盛史实的识记.
【解答】(1)依据所学知识,曲辕犁和筒车是唐朝时期创造的农业工具.从材料的图片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图一是曲辕犁,图二可判断出是筒车.筒车是解决农民灌溉的工具.
(2)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将先进技术也带到了江南;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南北经济开始衡;南宋以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依据所学知识,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蕃市’‘蕃学’.还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故答案为:
(1)曲辕犁;筒车.
(2)唐中后期;南宋.
(3)市舶司;政府鼓励对外贸易.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史上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2016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