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0-26 08:2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5-2016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实验中学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项共25题,每题2分,50分.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正确)
1.“我们国家的发展不仅是要搞好经济建设,而且要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建国初作为施政纲领,维护公平正义,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  )
A.
B.
C.
D.
2.毛泽东指着五星红旗的式样深情地说:“我们这个图案,表现我们革命人民的大团结”.以上情景最有可能发生于(  )
A.中共成立时
B.红军长征前
C.重庆谈判前
D.新中国诞生前
3.“喜马拉雅山再高也有顶,雅鲁藏布江再长也有源,藏族人民再苦也边,共产党来了苦变甜……”至今为止,西藏人民”苦变甜”的生活已有(  )
A.55年
B.45年
C.65年
D.60年
4.“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下列把鲜血染红朝鲜半岛的英雄人物是(  )
A.雷锋
B.焦裕禄
C.邱少云
D.邓稼先
5.“我们祖祖辈辈做梦也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五亩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建国后,农民实现这个“梦想”是通过(  )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6.1956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6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42%,比历史最高年份增长11.3%.取得如此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
A.一五计划的完成
B.抗美援朝的胜利
C.改革开放的实行
D.三大改造的完成
7.某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景:上海市东亚面粉厂的孙老板亲率员工敲锣打鼓地向上海市领导报喜,东亚面粉厂接受公私合营.由此判断,我国当时正在进行(  )
A.国企改革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8.如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最早应出现于(  )
A.新中国成立后
B.三大改造完成后
C.大跃进运动时期
D.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9.“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新中国成立
B.三大改造完成
C.“文革”结束
D.实行改革开放
10.某历史研究小组的同学对《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中“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引起了‘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这句话展开了争论,其中,推理最正确的是(  )
A.甲:不对,“一五”计划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B.乙:对的,三大改造后的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
C.丙:不对,三大改造后中国仍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D.丁:对的,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11.小明爷爷今年已有75岁,下列他给小明讲的“爷爷过去的故事”中,不可信的是(  )
A.他曾亲眼见证新中国的成立
B.他曾把家里做饭的铁锅捐出来炼铁
C.他全家曾加入过农业生产合作社
D.1958年,他通过办养鸡场发了大财
12.漫画也能展示历史风貌,下列漫画图片最有可能出现的历史时期是(  )
A.“大跃进”时期
B.“文革”时期
C.改革开放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3.如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从B到C急剧变化的因素有(  )
①中共八大决策失误
②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严重失误
④“文化大革命”扩展到经济流域.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4.历史是面镜子,我们要善于从中学会反思.从文化大革命这面“镜子”中,我们能得到的深刻反思是(  )
A.要坚持民主与法制
B.要坚持个人崇拜
C.要坚持阶级斗争为纲
D.要坚决反对西方的一切
15.“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样;是非非,非非是,是非不分.”下列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是非不分”表现的有(  )
A.林彪集团被粉碎
B.老干部的抗争被指责为“二月逆流”
C.周恩来复出,扭转经济下滑趋势
D.江青集团被粉碎
16.中华民族在近百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程中,关键是“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与富强.“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分别是指(  )
A.中国共产党成立、抗战胜利
B.新中国诞生、十一届三中全会
C.抗战胜利、新中国诞生
D.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诞生
17.人民日报的一位老编辑动情地说:“35年前我参与编辑的这张报纸,把改革开放的春雷送到了共和国希望的田野上.”这张报纸应是(  )
A.
粮食高产
B.
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C.
毛主席会见尼克松
D.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18.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其中“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的精彩言论深受好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使农民穿着走起路来,轻松自如、快步如飞的“鞋子”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化运动
19.1979年和1986年邓小平先后两次当选为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并先后8次登上它的封面.邓小平能获此殊荣主要是因为他(  )
A.对中国外交事业的贡献
B.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的贡献
C.为抗战胜利做出的贡献
D.实行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贡献
20.“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邓小平这段讲话主要强调的是(  )
A.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
B.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性
C.赶超先进国家的重要性
D.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
21.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一种贴近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它是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马克思主义.”“现实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开创者是(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22.前世界银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曾讲道:“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认识得出的主要依据是中国 (  )
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了经济特区
C.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
D.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3.“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下列省级行政区划中,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是(  )
A.云南
B.江苏
C.贵州
D.广西
24.香港传媒评价:“收回香港这篇文章,是邓小平的天才创造.”这里的“创造”是指(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一国两制”构想
25.澳门回归以来,“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均l5%的增幅快速增长…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微型经济体.”这些成就取得的政治性因素是(  )
A.民族区域自治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一国两制”方针
 
二、材料解析题(3小题,分别为15、15、20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图)
材料二: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
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
﹣﹣节选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建国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请回答:
(1)材料一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材料二文件是在哪次重要会议上制定的?为体现各民族一律平等,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了什么制度?
(3)为改变材料三中的状况,我国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什么计划?试举出在该计划实施过程中我国取得的重大建设成就两例。
27.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1979年,对于中国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这一年,深圳等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摘编自《复兴之路》
请回答:
(1)材料中的“改革”“开放”决策是党在哪次会议中提出的?
(2)哪个地方的农民率先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
(3)与材料中深圳同时被确定为经济特区的还有哪几个城市?
(4)从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社会变化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28.阅读下列关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或变革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二:社长对大家说:“我是共产党员,社里再有困难,也要领导大家把社办下去,绝不向困难低头!”社员齐心协力,苦干两年,产量一年比一年提高……“穷大社变了样,鸡毛也能绕天飞。”
材料三:公社建立的目的是企图更快地向全民所有制、向共产主义过渡。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社员在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树木等,都为公社所有。
材料四:这种制度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展。农民高兴地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1)根据材料一分析,建国初期,为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社”分别指的是什么组织?分别对农村造成了什么影响?
(3)材料四中的“这种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
(4)从这几次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或变革中,你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2015-2016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实验中学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项共25题,每题2分,50分.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正确)
1.“我们国家的发展不仅是要搞好经济建设,而且要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建国初作为施政纲领,维护公平正义,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  )
A.
B.
C.
D.
【考点】新中国成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共同纲领》的意义.
【解答】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大会制定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共同纲领》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
 
2.毛泽东指着五星红旗的式样深情地说:“我们这个图案,表现我们革命人民的大团结”.以上情景最有可能发生于(  )
A.中共成立时
B.红军长征前
C.重庆谈判前
D.新中国诞生前
【考点】新中国成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解答】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大会制定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确定:五星红旗为新中国的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北平改名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新中国采用公元纪年.大会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故出现题干中的情况是在新中国成立前.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综合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3.“喜马拉雅山再高也有顶,雅鲁藏布江再长也有源,藏族人民再苦也边,共产党来了苦变甜……”至今为止,西藏人民”苦变甜”的生活已有(  )
A.55年
B.45年
C.65年
D.60年
【考点】西藏和平解放.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藏的和平解放.
【解答】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抵拉萨,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大陆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2016﹣1951=65年.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
 
4.“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下列把鲜血染红朝鲜半岛的英雄人物是(  )
A.雷锋
B.焦裕禄
C.邱少云
D.邓稼先
【考点】抗美援朝.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美援朝.
【解答】接单本题的关键是“鲜血染红朝鲜半岛”“英雄人物”.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经过五次大规模战役,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黄继光是上甘岭战役中的一位战斗英雄.在一次战斗中,黄继光用身躯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自己壮烈牺牲.邱少云是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综合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5.“我们祖祖辈辈做梦也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五亩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建国后,农民实现这个“梦想”是通过(  )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考点】土地改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
【解答】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综合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6.1956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6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42%,比历史最高年份增长11.3%.取得如此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
A.一五计划的完成
B.抗美援朝的胜利
C.改革开放的实行
D.三大改造的完成
【考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中对农业改造所取得的成就.
【解答】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956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了42%,比历史最高年份增长11.3%.”.1953﹣﹣1956年年对农业的改造促进了农业的发展.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综合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7.某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景:上海市东亚面粉厂的孙老板亲率员工敲锣打鼓地向上海市领导报喜,东亚面粉厂接受公私合营.由此判断,我国当时正在进行(  )
A.国企改革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考点】三大改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
【解答】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党对民族资本家采取团结和改造的政策,取得较好的效果.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综合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8.如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最早应出现于(  )
A.新中国成立后
B.三大改造完成后
C.大跃进运动时期
D.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考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三大改造的知识,正确解读图片是解答本题关键.
【解答】通过图片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国民收入还是商品零售额、工业总产值等,都是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这种情况最早应出现于三大改造完成后,因为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需掌握三大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转变.
 
9.“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新中国成立
B.三大改造完成
C.“文革”结束
D.实行改革开放
【考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的意义.
【解答】1956年,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属基础题.
 
10.某历史研究小组的同学对《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中“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引起了‘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这句话展开了争论,其中,推理最正确的是(  )
A.甲:不对,“一五”计划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B.乙:对的,三大改造后的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
C.丙:不对,三大改造后中国仍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D.丁:对的,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考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意义的掌握.
【解答】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需掌握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性事件.
 
11.小明爷爷今年已有75岁,下列他给小明讲的“爷爷过去的故事”中,不可信的是(  )
A.他曾亲眼见证新中国的成立
B.他曾把家里做饭的铁锅捐出来炼铁
C.他全家曾加入过农业生产合作社
D.1958年,他通过办养鸡场发了大财
【考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
【解答】1958年以来,党中央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纷纷加入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特点之一是公有化程度高.1958年,通过办养鸡场发了大财是不可能出现的.因而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2.漫画也能展示历史风貌,下列漫画图片最有可能出现的历史时期是(  )
A.“大跃进”时期
B.“文革”时期
C.改革开放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考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大跃进”运动.
【解答】根据漫画图片可知,这是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这是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两次重大失误,我国的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了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大失误与挫折.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图片和综合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13.如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从B到C急剧变化的因素有(  )
①中共八大决策失误
②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严重失误
④“文化大革命”扩展到经济流域.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考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的失误.
【解答】由图可知,从B到C即1957年﹣1960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急剧下滑.
20世纪50年代中国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959﹣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故选C.
【点评】解决本题需要学生掌握大跃进运动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造成的影响;考查了学生读取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
 
14.历史是面镜子,我们要善于从中学会反思.从文化大革命这面“镜子”中,我们能得到的深刻反思是(  )
A.要坚持民主与法制
B.要坚持个人崇拜
C.要坚持阶级斗争为纲
D.要坚决反对西方的一切
【考点】文化大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知识点.
【解答】“文化大革命”是我国大搞“以阶级斗争为纲”和坚持个人崇拜的时期,当时我们处在两极格局之下,与西方国家处在隔绝状态,完全是民主与法治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的,所以我们应该得到的反思应该是坚持民主与法治.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大革命的知识点的识记能力.
 
15.“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样;是非非,非非是,是非不分.”下列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是非不分”表现的有(  )
A.林彪集团被粉碎
B.老干部的抗争被指责为“二月逆流”
C.周恩来复出,扭转经济下滑趋势
D.江青集团被粉碎
【考点】文化大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知识点.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文革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A,C,D三项都是文革中的历史史实,B项所谓的“二月逆流”是指在1967年中共中央军委会议和在怀仁堂召开的两次政治局碰头会议上,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同林彪、康生、陈伯达、江青、张春桥、谢富治等进行的斗争,当时被称为“二月逆流”,后被中共称为“文革”初期一次党内公开的抗争、“二月抗争”.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革的认识.
 
16.中华民族在近百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程中,关键是“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与富强.“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分别是指(  )
A.中国共产党成立、抗战胜利
B.新中国诞生、十一届三中全会
C.抗战胜利、新中国诞生
D.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诞生
【考点】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知识点,重点理解它们的历史意义.
【解答】“中国新生”是指1949年新中国诞生,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始走向独立、富强的道路;“伟大转折”是指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故选B.
【点评】要熟记新中国成立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知识点,重点理解它们的历史意义.
 
17.人民日报的一位老编辑动情地说:“35年前我参与编辑的这张报纸,把改革开放的春雷送到了共和国希望的田野上.”这张报纸应是(  )
A.
粮食高产
B.
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C.
毛主席会见尼克松
D.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是解答本题的切入点.
【解答】依据所学,我们知道作出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决策的会议是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会全.D项报道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符合题意.A报道的是发生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B报道是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C报道的1972年尼克松访华;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需熟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18.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其中“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的精彩言论深受好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使农民穿着走起路来,轻松自如、快步如飞的“鞋子”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化运动
【考点】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答】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民”“走起路来,轻松自如、快步如飞”.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形式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综合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19.1979年和1986年邓小平先后两次当选为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并先后8次登上它的封面.邓小平能获此殊荣主要是因为他(  )
A.对中国外交事业的贡献
B.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的贡献
C.为抗战胜利做出的贡献
D.实行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贡献
【考点】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邓小平的主要贡献.
【解答】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对内实行改革,对外实行开放,加快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所以邓小平能获此殊荣.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综合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0.“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邓小平这段讲话主要强调的是(  )
A.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
B.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性
C.赶超先进国家的重要性
D.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
【考点】历史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邓小平理论.
【解答】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题干里的“…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邓小平的这一席话主要强调的就是对外开放的重要性.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解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1.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一种贴近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它是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马克思主义.”“现实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开创者是(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考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相关知识.
【解答】题干中,由“改革开放以来”可以排除A项毛泽东,在“现实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开创者这个要求下,在BCD三项中,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故选B.
【点评】注意对邓小平理论形成及其地位的识记.
 
22.前世界银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曾讲道:“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认识得出的主要依据是中国 (  )
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了经济特区
C.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
D.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考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1992年,面对世界形势的巨大变化,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到了一个由初期到中期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到南方各省视察,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人们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国企改革加快了步伐.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扎实掌握中共有关会议的注意内容.
 
23.“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下列省级行政区划中,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是(  )
A.云南
B.江苏
C.贵州
D.广西
【考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分析】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知识点.
【解答】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我国先后建立了5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达到44个.
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知识点的识记能力.
 
24.香港传媒评价:“收回香港这篇文章,是邓小平的天才创造.”这里的“创造”是指(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一国两制”构想
【考点】“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国两制的认识.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邓小平为了实现中国统一的目标而创造的方针,是目前中国共产党在台湾问题上的主要方针.宣称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在中国的香港、澳门和统一以后的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虽然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但香港,澳门却首先实现了统一,是一国两制的具体实践和运用,A,B,C三项与题意不符.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历史概念的认识和理解,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25.澳门回归以来,“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均l5%的增幅快速增长…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微型经济体.”这些成就取得的政治性因素是(  )
A.民族区域自治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一国两制”方针
【考点】“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影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澳门回归的有关内容.
【解答】上述材料说明了澳门回归以来,经济保持了高度的繁荣,这些成就取得的政治性因素是“一国两制”方针,反映了这一伟大构想的英明正确.
故选D.
【点评】注意准确识记“一国两制”的有关内容.
 
二、材料解析题(3小题,分别为15、15、20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图)
材料二: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
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
﹣﹣节选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建国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请回答:
(1)材料一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材料二文件是在哪次重要会议上制定的?为体现各民族一律平等,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了什么制度?
(3)为改变材料三中的状况,我国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什么计划?试举出在该计划实施过程中我国取得的重大建设成就两例。
【考点】材料解析题;抗美援朝;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一五计划;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分析】(1)本题考查抗美援朝战争.
(2)本题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3)本题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及取得的成就.
【解答】(1)根据题干地图中“跨过鸭绿江”等关键词可以判断该图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2)据所学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为体现各民族一律平等,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据所学知,为了改变我国“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的工业落后的面貌,我国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两个部门取得了重大成就,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等,这些成就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故答案为:
(1)抗美援朝.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第一个五年计划;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等.
【点评】本题以材料和历史地图的形式,考查抗美援朝战争以及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及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需要认真识记.
 
27.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1979年,对于中国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这一年,深圳等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摘编自《复兴之路》
请回答:
(1)材料中的“改革”“开放”决策是党在哪次会议中提出的?
(2)哪个地方的农民率先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
(3)与材料中深圳同时被确定为经济特区的还有哪几个城市?
(4)从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社会变化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考点】材料解析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对外开放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
(2)本题考查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本题考查本题考查经济特区的设立.
(4)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解答】(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2)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率先进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行动,自负盈亏,这便是“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它奏响了改革的序曲,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
(3)1980年我国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国家给予特区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特区加快发展.
(4)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改革开放的意义的角度分析.
故答案为:
(1)十一届三中全会.
(2)安徽小岗村.
(3)珠海、汕头、厦门.
(4)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等.
【点评】解答该题需要识记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8.阅读下列关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或变革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二:社长对大家说:“我是共产党员,社里再有困难,也要领导大家把社办下去,绝不向困难低头!”社员齐心协力,苦干两年,产量一年比一年提高……“穷大社变了样,鸡毛也能绕天飞。”
材料三:公社建立的目的是企图更快地向全民所有制、向共产主义过渡。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社员在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树木等,都为公社所有。
材料四:这种制度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展。农民高兴地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1)根据材料一分析,建国初期,为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社”分别指的是什么组织?分别对农村造成了什么影响?
(3)材料四中的“这种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
(4)从这几次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或变革中,你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考点】材料解析题;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意义;三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土地改革的知识点.
(2)本题考查的是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知识点.
(3)本题考查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知识点.
(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
【解答】(1)由材料“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可知建国初期,为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党和政府采取了土地改革的措施.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由材料“社员齐心协力,苦干两年,产量一年比一年提高…‘穷大社变了样,鸡毛也能绕天飞.’”可知材料二中的“社”指的是三大改造中在农村建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由材料“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可知材料三中的“社”指的是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建立,违背了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3)由材料“这种制度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展.农民高兴地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可知材料四中的“这种制度”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例如:
要坚持改革;改革要符合国情,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等.
故答案为:
(1)土地改革;彻底摧毁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2)材料二中的“社”指农业生产合作社;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材料三中的“社”指人民公社;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要坚持改革;改革要符合国情,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以土地改革、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土地改革、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2016年10月26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