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15年优质课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二《囚绿记》 (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2015年优质课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二《囚绿记》 (共4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26 08:1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9张PPT。 山水的绿色绿沙漠里的生命石缝间的生命无边的绿意 绿色往往让人联想到安静、和平、希冀;萌生的愿望、无尽的生机。
绿色是希望之色,绿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的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的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一篇散文《囚绿记》。记陆
蠡囚走进原名陆考原,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家、翻译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 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1908-1942)作者简介: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以散文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 背景简介: 本文写于抗战爆发后,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打败日本侵略者,将他们赶出中国,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共同心声。
作者巧妙地借爱恋绿色——这生命的象征,委婉而深沉地抒发了自己对光明、自由生活的爱和对窒息我们民族生机的日本侵略者的恨。
涸辙 婆娑
淅沥
瞥见
移徙
纤细 猗郁 蕈菌生字识读hézhé
pósuō
xīlì
piē

xiān

xùnjùn镶嵌
陆蠡
渐染
似的
葱茏
揠苗助长
qiànlǐjiānshìcōnglóngyà解题: 本文题目“囚绿记”作何解释, “绿”又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 “囚绿记”是指记述“囚绿”的过程。
“绿”是指常春藤。
“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让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
听诵读思考:1、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动宾短语概括。
要求:找出“囚绿”的相关情节,并思考“囚绿”之前、之后又写了什么?画出关键语句,思考为什么囚绿。
2、理清行文思路。
行文思路: 作者是这样描述北平的公寓的:( ) ,
这并不是一间让人感到( )的房间,然而作者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原因是什么?诵读第1--4,寻绿,思考:“高不过一丈的小房间、潮湿的地面”等等舒适窗外面长着,投射进来一片绿影。 就是这片绿影深深地吸引了“我”,作者是怎样形容当时的心情的? 喜悦而又满足。诵读第5--7,赏绿,思考: 终于和绿色朝夕相伴了,赏绿成了作者每天必修的功课,看着常春藤
( ),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柔软的卷须,疏开折叠着的嫩叶”等等 欢喜、快活、留恋、急不暇择…… 作者如此爱绿的原因是什么?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作者并不满足于远远地观赏,为了和它更接近,更亲密,将柔条牵进了屋里,这时的“绿”在作者眼里象征着什么呢?诵读第8--11,囚绿,思考: 爱、幸福、青春 被囚后的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浆液丰富的柔条伸展、攀缘、舒放、长得更快,尖端总朝着窗外。失去青苍,变成柔绿、嫩黄、细瘦、较弱。 赏读第10自然段。这些句子,写出了“绿友”怎样的性格特点? 赋予它人的特点。引出执着、顽强、向往自由光明的象征意义。 常春藤的衰败,让作者内疚,所以决定在离开的那天“释绿”,他将“绿”称为“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有怎样深刻的含意? 再现背景: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本文写于1938年,即抗日战争爆发后一年,当时战争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被迫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开来。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于是他回顾了一年前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绿”象征着抗日军民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本文“绿”的象征意义:一般象征意义: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深层象征意义:爱、幸福、青春
更深层象征意义:执着、顽强、向往自由光明
最高象征意义:抗日军民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蓬勃
向阳
固执生命、希望追求光明、自由不屈的抗争精神常春藤象征爱绿的原因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汪伪)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最后被折磨吐血而死。
绿一样的陆蠡 文章对于窗前常春藤的称呼是怎样不断变化的? 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其中有何深意?隐含着作者的亲密、喜爱之情隐含着作者对常春藤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之情对普通自然物的称呼对常春藤称呼的变化隐含着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绿囚 绿影 主旨归纳: 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在寻绿、赏绿、囚绿、释绿、思绿中,体现了作者对绿的热爱,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赞美了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了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 表现手法: 文章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绿”在此文中象征了生命、希望、象征了光明、自由,象征了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
作者的释绿,象征作者最终还是善待生命的,同时也包含着这种顽强抗争的性格和永向光明的执着必将会换来自身命运的解放。
这既是在日寇铁骑下中华民族命运和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作者陆蠡个人的精神写照,正可谓“文如其人”。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 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浩瀚的大海正是因为有了礁石,才激起了美丽的浪花。生活的磨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在苦难面前抬起你自信的头颅!永不言败!
不应凋零的绿叶现代文学巨匠,文革中不堪迫害纵身跳入冰冷的湖中……老舍台湾著名作家,因丈夫遇难无限郁闷,用粉红色的丝袜缠到自己的脖子上……三毛 傅雷,字怒安,现代翻译家、学者。 “文革”初不堪残酷迫害,1966年9月3日晨和他的夫人朱梅馥在上海寓所双双用绳套住自己的脖子……傅雷 中国天才青年诗人---海子在诗歌和人生的理想幻灭后,万念俱灰,把头枕在冰凉的铁轨上 …… 中国最有影响的朦胧诗人---顾城, 在新西兰的一座小岛上,这个思想偏执的天才与疯子将斧头高高举起,砍向相濡以沫十几年的妻子……顾城 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甜甜地吸着煤气,成就了他所认为的“最高的艺术”……川端康成 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用裁纸刀割开了喉咙……莫泊桑
  1942年2月22日,享有世界声誉的奥地利作家伟大的反法西斯斗士最终无奈于它的猖獗,在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后,与其夫人在里约内热卢双双吞下剧毒药物……茨威格 荷兰天才画家----印象派大师---文森特.凡高因爱情的挫折、生活的残酷用手枪对准自己的心脏…… 凡高 史铁生:写作就是为了不至于自杀。人之为人在于多一个毛病,除了活着还得知道究竟活的什么劲儿。种田做工吃饭乃是为活着提供物质保证,没有了就饿死冻死;写作便是要为活着找到可靠的理由,终于找不到就难免自杀或还不如自杀。 自杀者的共同特点:对自己对人类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 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司马迁 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进过学校,童年起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十五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她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张海迪 海迪以顽强毅力克服病痛和困难,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至今已出版大量的作品。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发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多年来她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 张海迪 北京市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后返回北京,顽强生活,潜心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作品主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等。史铁生 海伦·亚当斯·凯勒 (Helen Adams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后来借着她的导师安·沙利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并且毕业于哈佛大学。海伦·凯勒 从小失去听力,曾是个全聋全哑的小女孩周婷婷是我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生、中国的“海伦·凯勒”。周婷婷被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录取,她已奔赴这所世界上一流的聋人大学攻读心理咨询专业硕士学位。 中国的“海伦·凯勒”周婷婷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 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