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江苏省徐州市运河中学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相关答案填在下面方框中.
1.公元6世纪80年代,中国在结束了200多年的分裂局面之后又一次走向统一.引领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的帝王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文帝
D.唐高祖
2.唐太宗李世民虚心纳谏,厉行俭约,轻徭薄赋,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下列史实与他无关的是( )
A.以民为本,勤于政事
B.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C.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D.用酷吏打击旧势力
3.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下列说法与她相符的是( )
A.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B.重用人才,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C.打击政敌,任用酷吏,唐朝历史发生倒退
D.死后墓前立无字碑,意为无功也无过
4.唐朝的“开放”是全面的开放,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下列能说明唐朝选官制度开放的是( )
A.接待遣唐使
B.统治者都善于纳谏
C.实行科举制
D.长安是座国际大都市
5.西藏拉萨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是我国古代汉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之一.当时在位的唐朝皇帝是( )
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唐中宗
6.在中日交往史上,曾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如图“遣唐使船”最能说明( )24
A.日本开始接受唐朝册封
B.日本成为唐朝藩属M
C.日本造船技术高超
D.唐朝文化远播四海T
7.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8
A.
B.
C.
D.7
8.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美食姝角度展示了颇具魅力的民族饮食文化.早在宋代,中化饮食文化已空前繁荣,那时人们的主要饮食习惯包括( )M
①主食类:北方以粟麦(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y
②肉食类:北方吃羊肉为主,南方以猪肉或鱼为主I
③饮茶之风盛行/
④欧美的饮食方式备受欢迎.N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I
9.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他这样说是因为宋朝( )3
A.商品经济发达
B.可以逛夜市i
C.宋代交通工具种类多
D.景德镇瓷器精美无比h
10.从元朝开始,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元朝和清朝管辖西藏地方事务的机构或官员分别是( )B
A.宣政院、伊犁将军i
B.澎湖巡检司、乌里雅苏台将军V
C.宣政院、驻藏大臣V
D.澎湖巡检司、驻藏大臣b
11.明太祖时,全国重大军政事务都由他亲自处理,忙得不可开交.这是因为( )q
A.废除了丞相
B.废除了行中书省4
C.废除了三司
D.废除了锦衣卫i
12.有学者指出,在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在这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中,君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 )A
A.隋朝设置三省六部
B.元朝设立行省制度=
C.明朝实行厂卫统治
D.清朝设置军机处=
13.某班同学准备以“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为主题办一期历史板报.他们应该收集哪些历史人物的资料( )
①岳飞②文天祥③郑成功④戚继光⑤康熙帝.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第14题6分,第15题6分,第16题12分)
14.史实与推论:科学全面地解读史料,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请对下面表格中的推论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史实
推论
判断
(1)“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冶通鉴》
唐太宗重视处理和改善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他被各族首领奉为“天可汗”。
(2)“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资冶通鉴》
武则天主政期间,分析问题英明精准,处理事情坚决果断,发现重用很多有才干之人。
(3)“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东京梦华录》6612961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宋代都市生活丰富,商业繁荣。
(4)“方朝廷在故都(北宋东京)时,实仰(依靠)东南财赋。”﹣﹣《宋史》
两宋时期,南方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5)“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科举制发展到明清之际己经逐渐走向消极衰落。
(6)“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郑成功
诗中“荷夷”指荷兰侵略者,“十年始克”指1662年收复台湾,“复先基”指把台湾再次纳入中央政府管辖之中。
15.情境分析:
(1)情境一:唐朝时考中进士被称为“登龙门”。新科进士发榜之后在京城长安的曲江参加国宴,皇帝有时垂帘观看,是为“曲江盛会”;宴后,新科进士还要登上大慈恩寺的大雁塔游玩,并乘兴在塔壁上题名留念。
解析: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创立于 (朝代),考中进士第一名称为 。
(2)情境二: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唐朝生产力空前发展,离不开生产工具的革新。
解析:根据图,这两种劳动工具分别是 、
(3)情境三:……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街南桑家瓦子。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莲花棚、牡丹棚……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解析:文字描述的是宋代 发达;瓦子的功能是 。
16.综合探究:
中华文明亘古久远,瑰丽多彩.且不说秦汉雄风、魏晋风度,单是大唐气象就让多少人荡气回肠、百转千回.锦绣两宋,大元一统,物华大明,康乾辉煌犹如一幅幅流光溢彩的画卷,溶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凝固成人类的精神家园.
【盛世大唐】
材料一
隋唐时期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唐朝国力在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因此华人也被称为“唐人”,现今西方华人聚居处也被称为“唐人街”.
(1)请写出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名称及鼎盛时期的统治者.
(2)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唐朝不仅有吸纳世界文化精华的魄力,也有远播中华文化的气度与能力,试从唐朝的对外关系中各举一例说明.
【锦绣两宋】
材料二
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
(3)为经营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加以管理?南方的赋税收入在国家财政中的比重也已经超过北方.这说明了什么经济现象?
【大元一统】
材料三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元史》
(4)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元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举两例说明.
【物华大明】
材料四
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东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伟大的和平使者》
(5)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最远到达哪里?
【落日辉煌】
材料五
毛泽东曾经评论说,康熙皇帝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
(6)如图《清时期全图》中我国疆域南到哪里?今天,一些国家在南海兴风作浪,妄图将占有的岛礁合法化.从维护国家统一角度出发,你有何感想?
2015-2016学年江苏省徐州市运河中学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相关答案填在下面方框中.
1.公元6世纪80年代,中国在结束了200多年的分裂局面之后又一次走向统一.引领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的帝王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文帝
D.唐高祖
【考点】隋朝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隋朝的统一.
【解答】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重点掌握隋朝的统一.
2.唐太宗李世民虚心纳谏,厉行俭约,轻徭薄赋,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下列史实与他无关的是( )
A.以民为本,勤于政事
B.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C.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D.用酷吏打击旧势力
【考点】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太宗统治措施的知识点.
【解答】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以民为本,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他还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唐太宗统治措施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3.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下列说法与她相符的是( )
A.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B.重用人才,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C.打击政敌,任用酷吏,唐朝历史发生倒退
D.死后墓前立无字碑,意为无功也无过
【考点】女皇武则天.
【分析】本题考查武则天的相关知识.
【解答】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改唐朝的国号为周,她在位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ACD说法与武则天统治不相符.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
4.唐朝的“开放”是全面的开放,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下列能说明唐朝选官制度开放的是( )
A.接待遣唐使
B.统治者都善于纳谏
C.实行科举制
D.长安是座国际大都市
【考点】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唐朝的科举制度.
【解答】A.接待遣唐使是开放的外交;
B.统治者善于纳谏是开放的政治统治;
C.实行科举制度是选官制度的开放.科举制建立于隋朝,唐朝得以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科举制完善的关键人物;
D.长安是座国际大都市是开放的经济发展.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清历史史实所属大的历史范畴的能力.6612961
5.西藏拉萨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是我国古代汉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之一.当时在位的唐朝皇帝是( )
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唐中宗
【考点】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和吐蕃关系的历史.
【解答】西藏拉萨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反映的是唐中宗时期唐蕃会盟的历史状况,这是我国古代汉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之一.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唐朝和吐蕃关系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6.在中日交往史上,曾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如图“遣唐使船”最能说明( )
A.日本开始接受唐朝册封
B.日本成为唐朝藩属
C.日本造船技术高超
D.唐朝文化远播四海
【考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遣唐使来华.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曾经多次派遣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至今日本的某些建筑还有唐朝的风格,可见唐朝文化远播四海.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7.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考点】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辽、西夏、宋的并立,注意各政权之间的关系.
【解答】10世纪初,契丹国建立;960年,北宋建立;11世纪前期,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建立西夏.各政权间有战有和,互相并立.
故选C.
【点评】注意识记与北宋并立的政权.
8.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美食姝角度展示了颇具魅力的民族饮食文化.早在宋代,中化饮食文化已空前繁荣,那时人们的主要饮食习惯包括( )
①主食类:北方以粟麦(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②肉食类:北方吃羊肉为主,南方以猪肉或鱼为主
③饮茶之风盛行
④欧美的饮食方式备受欢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考点】宋代的社会生活.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的饮食文化.
【解答】联系所学可知,早在宋代,中华饮食文化已空前繁荣.北方以粟麦(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北方吃羊肉为主,南方以猪肉或鱼为主;饮茶之风盛行.宋代没有受欧美的饮食方式的影响.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史料的分析能力.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联系所学作答.
9.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他这样说是因为宋朝( )
A.商品经济发达
B.可以逛夜市
C.宋代交通工具种类多
D.景德镇瓷器精美无比
【考点】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宋代经济发展的认识.
【解答】材料考查了宋代的社会文化特征,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繁荣,人民生活丰富多彩,BCD都是A的具体表现.
故选A.
【点评】本题略有难度,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从元朝开始,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元朝和清朝管辖西藏地方事务的机构或官员分别是( )
A.宣政院、伊犁将军
B.澎湖巡检司、乌里雅苏台将军
C.宣政院、驻藏大臣
D.澎湖巡检司、驻藏大臣
【考点】元巩固统一的措施;册封达赖、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
【分析】考查元朝和清朝设立的管辖西藏地方事务的机构.
【解答】本题考查的是自古我国就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西藏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故答案C是正确的.
故选C.
【点评】考查元朝和清朝设立的管辖西藏地方事务的机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
11.明太祖时,全国重大军政事务都由他亲自处理,忙得不可开交.这是因为( )
A.废除了丞相
B.废除了行中书省
C.废除了三司
D.废除了锦衣卫
【考点】明朝君权加强的措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太祖废除丞相的相关史实准确识记.
【解答】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了丞相,把中央的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因此全国重大军政事务都由他亲自处理,忙得不可开交.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注意扎实掌握明朝强化君权的主要措施.
12.有学者指出,在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在这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中,君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 )
A.隋朝设置三省六部
B.元朝设立行省制度
C.明朝实行厂卫统治
D.清朝设置军机处
【考点】三省六部制.
【分析】本题考查军机处.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雍正帝创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皇帝集权发展到顶峰.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重点掌握军机处.
13.某班同学准备以“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为主题办一期历史板报.他们应该收集哪些历史人物的资料( )
①岳飞②文天祥③郑成功④戚继光⑤康熙帝.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⑤
【考点】元灭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分析】本题考查抗击外国侵略的历史人物.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岳飞抗金反抗的本国少数民族女真族的入侵,不符合题意,②文天祥抗击元,反抗的也是本国少数民族蒙古族的入侵,不符合题意.③郑成功抗击荷兰殖民者的入侵,④戚继光抗击日本倭寇入侵,⑤康熙帝抗击沙俄入侵,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重点掌握抗击外国侵略的历史人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第14题6分,第15题6分,第16题12分)
14.史实与推论:科学全面地解读史料,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请对下面表格中的推论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史实
推论
判断
(1)“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冶通鉴》
唐太宗重视处理和改善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他被各族首领奉为“天可汗”。
(2)“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资冶通鉴》
武则天主政期间,分析问题英明精准,处理事情坚决果断,发现重用很多有才干之人。
(3)“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东京梦华录》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宋代都市生活丰富,商业繁荣。
(4)“方朝廷在故都(北宋东京)时,实仰(依靠)东南财赋。”﹣﹣《宋史》
两宋时期,南方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5)“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科举制发展到明清之际己经逐渐走向消极衰落。
(6)“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郑成功
诗中“荷夷”指荷兰侵略者,“十年始克”指1662年收复台湾,“复先基”指把台湾再次纳入中央政府管辖之中。
【考点】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女皇武则天;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宋代的社会生活;郑成功收复台湾.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唐太宗民族政策的知识点.
(2)本题考查的是武则天统治的知识点.
(3)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社会风貌的知识点.
(4)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点.
(5)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度的知识点.
(6)本题考查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知识点.
【解答】(1)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反映的是唐太宗实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由于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因此他得到了北方各族的拥戴,被尊称为“天可汗”.本题的推论是正确的.
(2)材料“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反映了武则天勤于政事,才能卓绝,善于用人.本题的推论是正确的.
(3)材料“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反映的是宋朝东京商品经济发达,商业繁荣,都市生活丰富多彩.本题的推论是正确的.
(4)材料“方朝廷在故都(北宋东京)时,实仰(依靠)东南财赋.”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本题的推论是正确的.
(5)材料“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反映的是八股取士的制度摧残了人才,钳制了思想,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说明科举制发展到明清之际己经逐渐走向消极衰落.本题的推论是正确的.
(6)材料“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反映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诗中“荷夷”指荷兰侵略者,“十年始克”指1662年收复台湾,“复先基”指把台湾再次纳入中央政府管辖之中.本题的推论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
(1)√.
(2)√.
(3)√.
(4)√.
(5)√.
(6)√.
【点评】本题以唐太宗民族政策、武则天的统治、宋代社会风貌、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科举制度、郑成功收复台湾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唐太宗民族政策、武则天的统治、宋代社会风貌、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科举制度、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15.情境分析:
(1)情境一:唐朝时考中进士被称为“登龙门”。新科进士发榜之后在京城长安的曲江参加国宴,皇帝有时垂帘观看,是为“曲江盛会”;宴后,新科进士还要登上大慈恩寺的大雁塔游玩,并乘兴在塔壁上题名留念。
解析: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创立于 隋朝 (朝代),考中进士第一名称为 状元 。
(2)情境二: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唐朝生产力空前发展,离不开生产工具的革新。
解析:根据图,这两种劳动工具分别是 曲辕犁 、 筒车
(3)情境三:……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街南桑家瓦子。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莲花棚、牡丹棚……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解析:文字描述的是宋代 商品经济 发达;瓦子的功能是 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
【考点】材料解析题;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盛唐的社会气象;宋代的社会生活.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度的知识点.
(2)本题考查的是唐朝农业技术革新的知识点.
(3)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的社会风貌的知识点.
【解答】(1)由材料“唐朝时考中进士被称为‘登龙门’…”可知情景一反映的是科举制度,隋朝隋炀帝时期,进士科的设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诞生.唐太宗时期,进士科考中第一名被称为状元.
(2)情景二的图片是《曲辕犁》和《筒车》.唐朝时期,农民改进了犁的构造,制成了曲辕犁,还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
(3)由材料“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可知情景三反映的宋朝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由材料“桑家瓦子.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莲花棚、牡丹棚…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可知瓦子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故答案为:
(1)隋朝;状元.
(2)曲辕犁;筒车.
(3)商品经济;娱乐场所.
【点评】本题以科举制度,唐朝农具的革新和宋代的社会风貌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唐朝农具的革新和宋代的社会风貌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16.综合探究:
中华文明亘古久远,瑰丽多彩.且不说秦汉雄风、魏晋风度,单是大唐气象就让多少人荡气回肠、百转千回.锦绣两宋,大元一统,物华大明,康乾辉煌犹如一幅幅流光溢彩的画卷,溶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凝固成人类的精神家园.
【盛世大唐】
材料一
隋唐时期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唐朝国力在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因此华人也被称为“唐人”,现今西方华人聚居处也被称为“唐人街”.
(1)请写出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名称及鼎盛时期的统治者.
(2)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唐朝不仅有吸纳世界文化精华的魄力,也有远播中华文化的气度与能力,试从唐朝的对外关系中各举一例说明.
【锦绣两宋】
材料二
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
(3)为经营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加以管理?南方的赋税收入在国家财政中的比重也已经超过北方.这说明了什么经济现象?
【大元一统】
材料三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元史》
(4)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元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举两例说明.
【物华大明】
材料四
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东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伟大的和平使者》
(5)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最远到达哪里?
【落日辉煌】
材料五
毛泽东曾经评论说,康熙皇帝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
(6)如图《清时期全图》中我国疆域南到哪里?今天,一些国家在南海兴风作浪,妄图将占有的岛礁合法化.从维护国家统一角度出发,你有何感想?
【考点】探究型材料题;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民族分化政策与民族融合;郑和下西洋;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考查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相关知识.
(2)本题考查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相关史实.6612961
(3)本题考查了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及经济重心的南移.
(4)本题考查了元朝民族融合的相关史实.
(5)本题考查了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
(6)本题考查了清朝的疆域及当今有关南海的相关问题.
【解答】(1)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2)唐朝是一个繁荣和开放的时代,在中外交流方面,唐朝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等人来到唐朝,新罗也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玄奘西游印度学习佛学,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鉴真东渡日本,加强了中日文化交流.
(3)据所学知,宋代为经营海上丝绸之路,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中国自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开始逐步南移,到宋朝时“南方的赋税收入在国家财政中的比重也已经超过北方”这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已基本完成.
(4)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元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被称为“新汉人”.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5)据所学知,明成祖时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联系,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
(6)由材料地图和所学知,清朝时我国疆域南到南海诸岛.最后一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外来侵略;统一是国家富强的前提;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容分割;维护统一,人人有责等.
故答案为:
(1)贞观之治;唐玄宗.
(2)遣唐使,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等人来到唐朝、唐与朝鲜的友好关系、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注意一来一往).
(3)市舶司;经济重心南移.
(4)回族、新汉人的形成.
(5)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联系;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
(6)南海诸岛(南海);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外来侵略;统一是国家富强的前提;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容分割;维护统一,人人有责等.
【点评】识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特点及相关史实.
2016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