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字词注音。
豁(
)
髫(
)
俨(
)
诣(
)
骥(
)
邑(
)
2.解释下列成语。
(1)豁然开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外桃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怡然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人问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常常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的样子”等,有时也可不译。分别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豁然开朗 (
)
(2)屋舍俨然(
)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
)
(4)欣然前往(
)
4.按要求填空。
(1)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桃花源内环境优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理想生活场景的句子是:
,
。
二、课内阅读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特非凡)
B、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
C、处处志之(志:记住)
D、寻病终(寻:不久)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3.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表明渔人发现桃花林的时间是(
)
A、暮春花落时
B、深秋季节,百花凋谢之时
C、冬末初春时节,春水暴涨之时
D、初夏水涨之时
4.下面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逃脱了外界的纷争与祸乱。
C、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D、这篇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
5.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选文作答。
三、课外拓展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落英缤纷(
)
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3.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4.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答案
积累运用
1.huò
、tiáo
、
yǎn
、yì
、jì、yì、
2.(1).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多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2).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3).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4).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3.(1)开阔、敞亮的样子 (2)整齐的样子 (3)悠闲、安详的样子(4)高兴、愉快的样子
4.(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课内阅读
1.C
(“志”:做标记)
2.
⑴村里的人见到渔人,就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主要点为省略的“村里的人”、“乃”、省略的“渔人”、“所”,)
⑵村里人的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主要点为省略的“村里人的祖先”,“妻子”、“绝境”、“焉”,
)
3.A
4.B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错误。)
5.能结合文章内容;描述怎样的世外桃源,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l:作者通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语句描绘了一个自然环境美好,人人安居乐业,人们和平劳动的“世外桃源”。
示例2;作者通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语句描绘了一个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
三、课外拓展
1.⑴繁多而错杂的样子
⑵类
⑶
束缚,约束
⑷停止
2.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3.⑴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⑵只要领会琴中的乐趣,又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4.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