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校本作业:27.短文两篇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漳州市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校本作业:27.短文两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26 16:06: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一、积累运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五色交辉(

(2)晓雾将歇(


(3)夕日欲颓(

(4)沉鳞竞跃( )


(5)有能与其奇者(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③实是欲界之仙都。
④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回答下列问题。
⑴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是:
②表现了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
③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⑵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二、课内阅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⒈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五色交辉(   
 ) 
⑵晓雾将歇( 
   )
⑶夕日欲颓(   
 )
 ⑷沉鳞竞跃(   
 )
⒉翻译文中画横线句
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⑵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⒊发挥想像,描述一下画浪线句子所呈现的景象。
⒋这篇小品文写景富有特色,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请作简要的赏析。
三、课外拓展。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轻舠⑥飞出,牙人⑦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中人曰:“捞笋!”鼓枻⑧飞去。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张岱《天镜园》)
注:①浴凫堂:天镜园中一个堂名。②樾:树荫。③兰荡:湖名。④明瑟:明净新鲜。⑤破塘: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⑥轻舠:小船。⑦牙人:商人。⑧枻:船桨。
1.解释下列加粗词。(4分)
①晓雾将歇(
) ②夕日欲颓(

③类若乘空(

④无可名言(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两项是(
)(

A
、四时俱备
字俱碧鲜
B、
实是欲界之仙都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
、山川之美
园丁划小舟拾之
D、
但有惭愧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4.(甲)文表达了陶弘景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乙)文中同样表明作者张岱这一生活情趣的句子是
5.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分别用“清流见底”“水木明瑟”突出“水”的清澈明净。这与“皆若空游无所依”、“游鱼戏石,直视无碍”等有异曲同工之妙。
B、甲乙两文都选择代表性的景物入文,都从远近、高低、动静、色彩搭配入手,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觉器官进行描绘。
C、甲乙两文写景,不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特征,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作者独特的情感。
D、(甲)文在写景的基础上进行议论,表达情感。(乙)文则先写景,再描写商人卖笋、仆人捞笋的场面,富有生活情趣。
《记承天寺夜游》
一、积累运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念无与乐者
(2)盖竹柏影也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相与步于中庭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月色入户
(7)欣然起行
(8)怀民亦未寝
(9)水中藻荇交横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二、课内阅读。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    ) ⑵遂至承天寺(    )
⑶怀民亦未寝(   ) ⑷相与步于中庭(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三、课外拓展。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方山子传》节选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遂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余告之故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过岐亭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适见焉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答仰


呼余宿


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 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4分)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一、积累运用
1.⑴交辉:交相辉映。

⑵歇:消散。
⑶颓:坠落。
⑷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争着跳跃
⑸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2.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②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③实在是人间天堂。
④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
3.⑴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⑵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二、课内阅读
1.⑴交相辉映 ⑵消散 ⑶坠落 ⑷潜游在水中的鱼 
2.⑴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⑵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略
4.略
三、课外拓展
1.消散;坠落;好像;说出
2.
B
C
3.
①从谢灵运以后,已不再有能欣赏这奇山妙水的人了。
②形状有如象牙一样白,如雪一样白,如花藕一样鲜嫩,如蔗糖一样甜。
4.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5.B
附:《“天镜园浴凫堂”》翻译
天镜园浴凫堂,高高的槐树,幽深的竹篁.林荫千层,坐对兰荡,一泓湖水荡漾,水木明亮,瑟瑟多姿,鱼乌藻荇,好像大乘空灵境界一样。我读书其中,扑
面临头,受用的全是绿色,推开窗子,打开书卷,所有的文字,全是一样的青碧鲜绿。每年春末,破塘笋必经过这里。轻舟飞出,牙商就选择最大一株笋抛掷到水面
上。呼唤园中人说:”捞笋!”然后划桨飞逝而去。园丁划小舟拾起大笋,形状有如象牙一样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糖。煮着吃食,无可名言,只有惭愧。
《记承天寺夜游》
一、积累运用
1.(1)考虑,想到
和,一起 (2)原来
(3)于是

(4)一起
散步

(5)只是 我们
罢了
(6)门
(7)高兴的样子
(8)睡觉
(9)交错纵横
2.(1)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2)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4)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二、课内阅读
1.⑴考虑,想到⑵于是,就⑶睡觉⑷共同,一起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
(即“庭下……盖竹柏影也”);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4.旷达、豁达
三、课外拓展
1.(1)遂:于是,就(2)相与:一同,共同
(3)故:缘故,原因
2.B
3.(1)
(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
(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
4.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5.①苏轼:被贬官;方山子:“不遇”
②苏轼:寻友、赏景:方山子: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