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双双把家还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夫妻双双把家还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6-10-26 14:18:04

文档简介

夫妻双双把家还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黄梅戏相关知识,掌握黄梅戏的唱腔特点,会唱《夫妻双双把家还》,能够分角色背唱表演,
了解镇安渔鼓、花鼓的相关资料。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黄梅戏知识、欣赏视频资料感受黄梅戏的魅力。在学唱《夫妻双双把家还》的过程中,尝试分析音乐要素与情感表达关系,体验、感受黄梅戏唱腔和戏曲表演,力求唱出黄梅戏的风格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对黄梅戏产生兴趣,增进对戏曲知识的了解,感悟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豪感,通过镇安本土戏曲的欣赏激发学生热爱和保护地方传统艺术的感情,懂得继承和弘扬民族民间传统艺术。
2学情分析
本节课选自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梨园风采》,本单元安排了中国地方戏曲剧种的几个经典唱段,有黄梅戏、豫剧、越剧、评剧、秦腔等,《夫妻双双把家还》是黄梅戏《天仙配》经典唱段,为本单元必唱歌曲,
九年级学生具有了一定音乐鉴赏能力,掌握了基本的演唱方法和技巧,但是对中国传统戏曲知识了解较少,缺乏参与和体验,通过学唱和欣赏使学生体验不同戏曲唱腔的韵味,感受地方戏曲的魅力,增进对戏曲艺术的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3重点难点
1、重点:学唱《夫妻双双把家还》
2、难点:歌曲第二部分男女二声部合唱音准和弱起节奏的把握,两个声部的配合。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设疑:同学们,在八年级的时候我们了解过戏曲概况,知道我国传统戏曲的种类有很多,哪位同学给咱们列举几个?并介绍下你所了解的某一种戏曲?(学生回答)
师:接下来老师播放一小段戏曲片段,同学们来判断是哪种戏曲?(学生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就将走进戏曲天地,共同学唱黄梅戏!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
1、戏曲黄梅戏简介
①起源:
②唱腔和音乐特点:
③传统剧目:
④代表人物:
这部分由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课堂独立完成,意在锻炼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精简概括知识点能力,教师可作适当补充。
2.欣赏《夫妻双双把家还》
简单介绍戏曲选段的故事背景和简介,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①初听音乐思考这段演唱形式是?唱段可分为几个部分?演唱具有怎样的风格特点?欣赏完有何感受?
②再听音乐找出哪些字的发音与普通话发音不同?每个乐句歌词大致有几个字?歌词句式属什么结构?
这部分由学生合作完成,意在提高学生互助合作和对戏曲音乐的品析鉴赏能力。
3、学唱《夫妻双双把家还》
①学唱第一部分四句对唱,注意装饰音的唱法和个别字的发音,咬字、吐字清晰,尝试唱出黄梅戏的韵味。
②学唱第二部分二声部合唱,男女生分开学,注意两个声部的配合、音准以及男声的弱起节奏。
③如何把握黄梅戏“像歌不是歌”的唱腔特点,展现黄梅戏独特韵味,集体跟音乐演唱、巩固,练习两分钟后集体跟伴奏演唱。
这部分是这节课的重点,学唱的时候要体会唱戏与唱歌的不同,念白、咬字、吐字等细节,字正腔圆发音到位。还有要克服旋律对了,感觉不对的问题和变化音、前倚音的模仿以及感情的投入。
活动3【练习】学一学、练一练
师:我们学会了歌曲,现在共同来体验下戏曲的身段表演好不好?请同学们站起来,伸出双手跟老师一起学习。
这部分主要练习戏曲表演的基本手型和舞台步,如兰花掌、虎口掌、圆场步和水袖以及提腕、压腕、端腕等一些基本表演,学生可自由活动组合练习。
活动4【活动】课堂展示
师:接下来到了同学们大显身手各展才能的时间了,我们分角色模仿表演。每位同学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1、集体分角色表演 2、各小组派代表表演。
活动5【活动】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详细了解了安徽的黄梅戏,体验了一把戏曲表演,大家知不知道其实咱们镇安也有本土地方戏曲?
1、镇安渔鼓、花鼓简介:
镇安渔鼓:一种古老的汉族说唱艺术,以坐唱为主,大部分流传在西部如云镇、东川、柴坪、木王等地。演唱者手抱渔鼓、简板和小钹,俗称“三下响”。唱词基本为七字句,“开腔”为四句体,用于所有曲目的开头。
镇安花鼓:镇安地方戏曲,明清年间由鄂西北襄阳和郧阳等地区传入后与本地灯歌小调融合,形成了一个独立剧种,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花鼓戏获得新生。镇安剧团先后创作排演了《刘海戏金蟾》《牧童与小姐》《聂涛》《杜鹃花开》等大型花鼓剧目,多次获得省市大奖。镇安花鼓已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欣赏镇安花鼓优秀剧目《杜鹃花开》选段《借茶》
这个选段是家住曲江大雁塔附近的公子在秦岭深处游玩,傍晚口渴向农家姑娘借茶的情景,唱词句式及表演与其他戏曲剧种类似,内容有许多镇安地方特色,如镇安方言音,特产象园茶以及当地炒米茶等
活动6【活动】课堂小结
师:短短四十分钟很快就要结束了,相信这节课大家一定有很多感想,,谁能告诉我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学生可自由回答)
教师小结:
同学们!祖国的传统艺术是非常珍贵的精神财富,需要年轻的力量一代代去传承,希望大家在听流行歌的同时,也多多关注我们祖国的传统戏曲,更要弘扬和发展咱们自己的地方小戏,只有民族的,才是最有特色的,即使将来不是从事专业戏曲工作,也希望大家多听听、看看,支持我们的传统艺术!
课件14张PPT。
新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下)第二单元 梨园风采 第一课时
学唱《夫妻双双把家还》

1、黄梅戏简介 起源:
唱腔和音乐特点:
传统剧目:
代表人物:《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打猪草》《夫妻观灯》等 严凤英、王少舫、马兰、韩再芬、吴琼等 旋律优美动听,淳朴流畅,委婉清新,充满浓郁的
土气息,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 一、新课教学2、欣赏《夫妻双双把家还》 《天仙配》是黄梅戏的优秀传统剧目,剧情描写了七仙女下凡并冲破重重阻力,与勤劳善良的农民董永结合的爱情故事。 《夫妻双双把家还》是其中的一段男女对唱,表现了董永与七仙女获得自由后,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喜悦心情。 2、欣赏《夫妻双双把家还》这段演唱形式是什么?
唱段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欣赏完有何感受?哪些字的发音与普通话发音不一样?
每个乐句的歌词大致有几字?歌词句式属什么结构?3、读谱听音乐思考4、学唱第一部分四段歌词,注意装饰音的唱法和个别字的发音、尝试唱出黄梅戏的韵味。学唱第二部分二声部合唱,注意两个声部的配合、音准以及弱起节奏的准确把握。5、请同学们随伴奏分角色用优美婉转的声音完整演唱这个唱段,注意个别字的发音、装饰音的唱法以及弱起节奏的准确。二、学一学、练一练跟随老师学习表演的基本手型和动作,体验戏曲表演的魅力(兰花掌、虎口掌、圆场步) 三、课堂展示分角色模仿表演
(按男生、女生分声部集体表演或单独表演)四、拓展延伸镇安渔鼓:镇安渔鼓是一种古老的汉族说唱艺术,以坐唱为主,大部分流传在西部如云镇、东川、柴坪、木王等地。演唱者手抱渔鼓、简板和小钹,俗称“三下响”。唱词基本为七字句,“开腔”为四句体,用于所有曲目的开头。
镇安花鼓:镇安地方戏曲,明清年间由鄂西北襄阳和郧阳等地区传入后与本地灯歌小调融合,形成了一个独立剧种,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花鼓戏获得新生。镇安剧团先后创作排演了《刘海戏金蟾》《牧童与小姐》《聂涛》《杜鹃花开》等大型花鼓剧目,多次获得省市奖励。镇安花鼓已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渔鼓本是一根竹,生在终南山里头,
张郎执斧来砍倒,李郎拉它出深沟,
鲁班用锯截两头,中间留下二尺六,
做成渔鼓砰砰响,连拍带唱喜悠悠。课堂小结:

你收获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