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诗歌,感受生活的美好,并体会孩子的美好愿望。2.认读生字,会写生字。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2.仿照课文段式续写。3.通过学习诗歌,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我有一盒彩笔
我有一盒彩笔,
我用它画美丽的今天:
画一条蓝色的直线,
那是小河流过稻田。[句导读:“小河流过稻田”指用河水浇灌稻田。蓝色的河水清澈美丽,此时我们仿佛听到了河水在哗哗地流动。用这么清澈的水浇灌庄稼,庄稼一定会茁壮生长,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
画一个黄色的圆,
那是中秋明月挂在山尖。[句导读:这句话使我们仿佛看到月亮婆婆慢慢地爬上了山尖,抒发了儿童热爱生活的情感。]
画一条紫色的曲①线,
那是连绵起伏②的远山。[句导读:这句话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抬眼望去,远处的山高高低低,一座连着一座,在霞光的映射下,远山像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紫纱,富有诗情画意。]
画一个细细直立的三角,
那是电视塔插入云天。
节导读: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眼前的美丽景色。
我有一盒彩笔,
我用它画明天的理想:
我画透明③的海洋,
为了看清海底的宝藏④。
我画绿色的太阳,
为了让夏天凉爽⑤。
我画结满面包的大树,
为了永远消灭饥荒⑥。
我画小朋友长上翅膀,
为了在广阔的天空飞翔⑦。[句导读:这几句话写出了“我”的理想,抒发了“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节导读:“我”畅想未来,表达心中的愿望。
1.通过学习诗歌,感受生活的美好。
2.仿写段落。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生字卡片,画笔及各种图片。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画画吗 板书:一盒彩笔
今天,我们要用这盒彩笔来随小作者一起画画,好吗
补充板书:我有
2.齐读课文,理解大意。
二 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2.纠正字音。
“线”是三拼音节,介母是i。
“绵”是三拼音节,介母是i。
“荒”是三拼音节,介母是u。
3.把读不准的词句多读几遍,争取读通顺、读正确。
4.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认读。
稻田 曲线 连绵起伏 电视塔 理想
透明 宝藏 饥荒 广阔 凉爽 夏天
5.质疑。
根据题目,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小作者用这盒彩笔都画了什么
三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美好
1.自由读课文,思考:“我”用彩笔画了两幅什么画
学生甲:“我”用彩笔画美丽的今天。
学生乙:“我”用彩笔画明天的理想。
2.学习“美丽的今天”。
(1)“美丽的今天”是什么样 “我”在这幅画上画了什么
(2)汇报。
①学生甲:“我”画了一条蓝色的直线。
质疑:“蓝色的直线”指什么
学生乙:“蓝色的直线”表示小河流过稻田。
质疑:为什么用蓝色的直线代表小河
学生丙:因为河水的颜色是蓝色的。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条蓝色的直线。
指导学生朗读。
②过渡:“我”又画了什么
学生甲:“我”画了一个黄色的圆,那是中秋明月挂在山尖。
老师让学生在黑板上画一个黄色的圆。想象中秋明月像什么。
学生乙:中秋明月像圆盘。
指导学生朗读。
③自己学习:“我”还画了些什么 读一读。
④学生汇报学习成果。
学生甲:“我”又画了一条紫色的曲线,那是连绵起伏的远山。
老师问:为什么用曲线代表“连绵起伏”的远山呢
学生乙:因为“连绵起伏”的意思是起伏不断。
老师指导学生做手势,理解“连绵起伏”的意思。
学生丙:“我”又画了一个细细直立的三角,那是电视塔插入云天。
指导学生朗读。
(3)小结:(边看书边说)美丽的今天,小河流过稻田,明月挂在山尖,连绵起伏的远山,电视塔插入云天,多美呀!
(4)学生齐读。
3.学习“明天的理想”。
(1)“明天的理想”是什么样 “我”又画了什么
(2)汇报。
学生甲:“我”画透明的海洋。
质疑:为什么画“透明的海洋”
学生乙:为了看清海底的宝藏。
学生丙:“我”又画了绿色的太阳,为了让夏天凉爽。
学生丁:“我”画了结满面包的大树,为了永远消灭饥荒。
学生戊:“我”画了小朋友长上翅膀,为了在广阔的天空飞翔。
(3)提问:这些理想有可能实现吗 (不能)这就是想象,也是理想,美好的理想。
(4)老师指导朗读。
(5)学生齐读。
四 仿照课文续写
1.你喜欢用彩笔画什么 (学生一一回答)
2.如果你有一盒彩笔,你用它画一幅什么画 在画上画什么呢 两人一组,仿照课文,用语言描述你的画。
例:我有一盒彩笔,
我用它画未来的学校:
我画聪明的机器人,
那是我的小管家。
我画精致的大飞船,
那是我们的教学楼。
我画长长的滑梯,
那是我们的方便楼梯。
我画美丽的校园,
那是我的第二个家。
我有一盒彩笔
美丽的今天 明天的理想
直线 小河
透明的海洋 宝藏
圆 明月
绿色的太阳 凉爽
曲线 远山
面包树 消灭饥荒
三角 电视塔
长翅膀 飞翔
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让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收获,具体做法可参考以下几点:
一是增强形象感受。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不是进行分析讲解,而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感知课文具体生动的形象,进入课文描绘的情景。然后,在感知课文内容时,引导学生借助画面展开想象。在主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二是将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师生合作这一方式引进课堂。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合作形式进行自主探究,其中学生的个体学习是基础,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合作学习可以发挥课堂教学的群体功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
三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发散思维。让学生用心听一听,用眼看一看,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既让学生理解了诗歌的内容,也营造了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文后模仿“我画……那是……”及“我画……为了……”这两个句式,开放思维,大胆表达。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帮忙指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缩短了说和写的距离。
1.请你用自己的彩笔来作画。
2.扩写下面的句子,看谁写得更具体、更生动。
(1)我爱看书。
年纪小小的我爱看古代军事方面的书。
(2)太阳升起来了。
火红的太阳从地平线上慢慢地升起来了。
(3)张小平种了一盆花。
我们班的张小平前不久种了一盆美丽的蝴蝶花。
1.认读生字,会写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
生字卡片。
一 复习检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二 自主识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交流汇报。
(1)熟字加偏旁类。
宝:“玉”字加“宀”,就是“宝”字。
灭:“火”字加“一”,就是“灭”字。
(2)熟字换偏旁类。
盒:“盆”字去掉“分”,换成“合”,就是“盒”字。
彩:“影”字去掉“景”,换成“采”,就是“彩”。
圆:“园”字去掉“元”,换成“员”,就是“圆”字。
底:“低”字去掉“亻”,换成“广”,就是“底”。
三 指导书写
出示写好的小黑板,学生认真观察写好的生字的占格位置。指名上前面写,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
四 组词练习
学生充分说。
盒:盒饭 盒子 铅笔盒 火柴盒
彩:彩色 彩电 剪彩 喝倒彩 张灯结彩 五彩缤纷
圆:圆桌 圆心 圆滚滚 自圆其说 字正腔圆
底:底价 底气 海底 刨根问底 清澈见底
宝:宝贝 宝玉 珍宝 国宝 文房四宝
永:永远 永恒 永垂不朽 永生永世
消:消失 消费 烟消云散 冰消瓦解
灭:灭亡 灭绝 消灭 自生自灭
在感知课文内容时,引导学生借助画面展开想象,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审美享受。在文本与绘画相互对照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了课文,从而能激起求知的欲望,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教学时,可设计各种形式的读,自由读、小组读、配乐读,从语言因素入手,让学生反复朗读、熟读、背诵。学生在品读过程中增强了对课文的情感体验,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领悟,在领悟中实践,从而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激活思维。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拓展训练,如:看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你想说些什么 鼓励学生发言。通过发散想象,能进一步激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填一填。
(连绵起伏)的远山 (透明)的海洋 (广阔)的天空
2.你去过北京天安门广场吗 你能根据下面一段话把天安门广场及有关事物画下来吗 动手试一试。
天安门广场呈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立着天安门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延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提示:用“”表示河。用“”表示石桥。
用“”表示城墙。用“ ”表示天安门城楼。
用“ ”表示中华门。用“○”表示电动旗杆。
北
1.仿写欣赏
我有一盒彩笔,
我用它画美丽的今天:
我画军人叔叔,
为了保卫我们的国家。
我画一个垃圾桶,
为了不让我们随便扔垃圾。
画一座美丽的学校,
让贫困的小朋友来上学。
我有一盒彩笔,
我用它画明天的理想:
画一本会说话的字典,
为了方便小朋友查生字。
画一个吸尘的黑板擦,
为了让小朋友们更健康!
画一棵结满书本的大树,
为了让灾区的小朋友都能看上书。
2.
面包树
“面包树”原产于南太平洋一些岛屿国家,我国的广东和台湾等地都有种植。它是一种木本粮食植物,也可供观赏。肉质的果实富含淀粉,烧烤后可食用,味如面包,适合为行道树、庭园树木栽植。
台湾东部的高山族阿美人及兰屿岛上的达悟人都会取食面包树的果实,阿美人在果实快要成熟时,摘下来去皮水煮食用,此外还会将白色乳汁拿给小孩子像口香糖一样咀嚼。经烤制的面包果,松软可口,酸中有甜,风味和面包差不多,故称之为“面包树”。结果的时间一年内有9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