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师生 孔子和学生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师生 孔子和学生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26 20:4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
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敬佩之情, 树立起孔子的高大形象。
3.能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学会做笔记。
重点
难点
1.理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含义,学会积累词语。做好摘录笔记,展开讨论。
2.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孔子和学生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①这句话介绍了什么?]当时,只要你想跟孔子学习,哪怕是带上一束肉干做见面礼或学费,孔子也会乐意收做学生。[②用“只要……哪怕……也会……”的句式告诉了我们什么?]孔子从不以家境贫穷或富裕、天资聪明或愚笨来选择学生,所以他门下的学生,包罗各种各样的人才。[③这句话写出了什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④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怎样理解加点的词语?]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  ??有一次,学生子夏问孔子:“颜回这个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颜回的信用好极了,我不及他。” 子夏又问:“那么,子贡这个人又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子贡嘛,挺聪明的,我不及他。”[句导读:孔子肯定了颜回、子贡的优点,点出了自己的不足。“我不及他”说明了孔子的谦逊,为人师者的本质展现在我们面前。]子夏接着问:“那么子路又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子路的勇敢,远近驰名,我不及他。”子夏再问:“那么子张又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子张严谨庄重,我不及他。”[句导读:子夏再三追问,说明他是个求学好问、不弄明白不罢休的人,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孔子为学生耐心解惑、诲人不倦的高尚品质。] [⑤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主要讲孔子在评价学生的优点的同时谦虚地表示自己的不足。
??子夏越听越糊涂,忍不住问:“老师说的话真叫人迷惑,既然他们都各有长处,而且比您还要了不起,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跟您学习呢?”孔子和颜悦色地告诉子夏:“颜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变通;子贡聪明,但他不够谦虚;子路很勇敢,但宽厚、忍让方面仍待学习;子张处事谨慎,为人严肃,可是旁人却不容易亲近他。我这四个学生虽然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啊!”[⑥孔子对他的四大弟子的评价,说明了什么?]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句导读:孔子的回答体现了他的“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子夏由此明白老师对自己的教育也是如此,自己也必须“不断学习”。]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叙述子夏和孔子的对话,谈话围绕学习的问题展开,是孔子对学生的具体教育。
??孔子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其中有的学生又去教学生,培养了很多人才。孔子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后人对孔子十分尊敬,称其为“万世先师”。[⑦“三千多名学生”“学生又去教学生”“培养了很多人才”“深远的影响”说明了什么?]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概述孔子一生的教育成就。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孔子的名言及个人资料, 生字、新词卡片。

一 导入新课,揭示题旨
1.同学们还记不记得在上一篇课文中,作者开学头一天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叩拜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像。)
2.为什么要拜孔子像呢?(请学生回答,引出对孔子的介绍。)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谈谈对孔子的了解。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大教育家,后人为了纪念他,专门修建了孔庙。孔庙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孔子受到世界人民的敬仰。(课件出示孔庙的图片。)
3.这样的一位大教育家是如何教育学生的呢?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投影出示词语。
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注意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4.把生字表中的生字在课文中圈出来,然后按学习小组交流识记方法。
投影出示形近字:
 拖—施 乃—及 勤—谨 歉—谦 虑—虚 颠—慎
5.练习巩固。
投影出示:找朋友(连线)。
亻 次 讠 忄 讠 方
 贝 堇  尤 真 兼
三 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提到了哪几个学生。
(投影出示:颜回 子贡 子路 子张 子夏)
老师点明:颜回、子贡、子路、子张是孔子得意的四大弟子。
2.边读边思考,有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3.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讲了什么?
这篇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叙述子夏与孔子的对话,谈话围绕学习的问题展开,是孔子对学生的具体教育。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概述孔子一生的教育成就。
四 解释词语
有教无类:指教育学生时不分高低贵贱,都一视同仁。类,类别。
因材施教: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

  本课的语言很有特色,借人物的对话传递孔圣人深刻的教育思想。教师可以把人文性的落脚点定位于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并从语言文字中具体感知孔子是个怎样的人物。
在讲授时,以“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指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在文本的深处和细处感悟人物特征。这不仅符合该类课型的特征,还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使文本的“召唤结构”和学生的“阅读期待”相互交融,产生和谐的共鸣、共振,使课堂极富张力和魅力。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从对话弄清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明白孔子的教育思想,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一些语言的精妙之处,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层层深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和指导。
1.给下列花蕊中的字添加不同的部首,组成新字。
2.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贫穷—(富裕)  愚笨—(聪明)
谦虚—(骄傲)  勇敢—(胆小)
  3.根据你查找的资料,简单地介绍一下孔子。
?
?
?
?
1.理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含义。
2.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孔子的高大形象,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敬佩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多媒体电脑、课件。
一 学生谈对孔子的初步印象
1.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思考: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小组交流对孔子的印象。
学生回答,老师随机板书:有爱心 谦虚
二 因势利导,深化学生对孔子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敬佩之情
1.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从哪里可以看出孔子有爱心?
学生甲:他不分贵贱,很乐意收学生。
学生乙:从不挑选学生,无论是谁,只要愿意学,他就愿意教。
(3)谁有不同的感受?引导学生结合句子说出自己的见解。课件随机出示重点语句:
  当时,只要你想跟孔子学习,哪怕是带上一束肉干做见面礼或学费,孔子也会乐意收做学生。
孔子从不以家境贫穷或富裕、天资聪明或愚笨来选择学生,所以他门下的学生,包罗各种各样的人才。
  (4)小结:看来孔子确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读课文,看课文中哪一个词语和大家讲的意思差不多。(板书:有教无类)
为了让学生得到同样的教育,不管贫穷或富裕,不管聪明或愚笨,他都乐意收做学生。他的确是一位令人敬重的好老师!
2.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①孔子的谦虚是从哪儿表现出来的?(从四个“我不及他”体现出来。)
②孔子的什么行为让你感到他很谦虚?
(德高望重的孔子敢于在学生面前说出自己的不足,孔子的谦虚真让人佩服。)
③朗读孔子的话时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
④指名分角色朗读孔子与子夏的对话。
(2)刚才有同学谈到孔子非常了解他的学生,你们是从哪里读出来的?(第3自然段)
①在阅读这部分内容时,你们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要提出来。
(引导学生弄懂“和颜悦色”“变通”“谦虚”等词语的意思。)
②同学们想一想,孔子这么了解每一位学生,对他教育学生成才有什么帮助。
③小结:孔子这么了解学生,他才能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课文第1自然段有一个词语和我们说的意思一样,那就是“因材施教”。(板书:因材施教)孔子正是善于把握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优势,纠正学生的错误,才培养出了各种各样的人才,造就了七十二个才华出众的贤人,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培育人才的纪录。
(3)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
①孔子和子夏的话应该分别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②指名分角色朗读。
③练习朗读第2、3自然段。
(4)下面请大家一起来做一个游戏:三人一组,讨论交流,分别说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大家一定要根据平时的观察,实事求是地说出自己的优点、缺点。
①大家都敞开心扉,说出了心里话。知道了自己的优点、缺点之后,你们会怎么做呢?
学生甲: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学生乙: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②孔子也有一些看法和你们一样,我们一起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老师点拨,使学生了解句意。
(5)投影出示句子: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
这段对话使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那么,老师对子夏的教育是什么呢?
(教育是要不断学习。)
(6)小结:孔子在教育学生方面的确了不起,他的思想和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学生,影响了他学生的学生,影响了中国的教育。孔子因此被世世代代的人们尊为“万世先师”。(板书:万世先师)
3.学习第三部分。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三 课外拓展
1.投影出示孔子的名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全班齐读。
3.推荐学生阅读《论语》。
  本课,教师应主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多项能力,利用重点语句进行多元解读,培养学生个性阅读的能力;利用难懂的词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结合本单元的主题激发学生尊师的情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孔子“万世先师”的形象。在教学时可以遵循以下几点。
1.抓住教材的空白点“各种各样的人才”,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教材中“有……也有……”的句式,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把学生的思维与语言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同步训练,同步发展。
2.挖掘教材中的有效资源,作适当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理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把词语教学融入阅读教学中。
3.在“为什么把孔子称为‘万世先师’”这一问题的辐射之下,让学生深刻理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也就对“万世先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他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后人对孔子十分尊敬,称其为“万世先师”。
(2)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是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
2.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语。
(刻苦)的学生  (深刻)的影响
(优秀)的人才  (辛勤)的教师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教学有方的甘老师
只要一提起教我们语文的甘老师,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赞叹不已:“那可是一位教学有方、视生如子的好老师啊!”
以前,我最讨厌作文,一提到作文我心里就发慌。自从甘老师教我们语文后,我的作文有了明显进步。每次上作文课时,甘老师要么拿着《作文大全》,要么拿着《作文精品屋》,然后选其中的一两篇写得好的作文动情地念给同学们听,还把其中的好词和佳句抄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欣赏、评析……她循循善诱地教我们遣词造句、布局谋篇。
平时,甘老师还经常和我们一起活动,如盲人摸象、夹球比赛、打乒乓球、跳绳等。有时还带我们走到户外,去春游、野炊,看蓝天白云,看鸟兽虫鱼……看过、玩儿过之后,她总是及时引导我们把所观所感讲出来,记下来。这样,在作文课上,我们再也不愁没内容可写了。每次作文之后,甘老师总是及时把写得好的作文在课堂上念、讲、评。记得有一次 ,王锐文同学的作文《二十年后的我》写得很好,甘老师就拿到课堂上念。她念完后说:“这篇作文用词准确,语言优美,还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你们要认真地向他学习。”我听完后,心里非常羡慕,从此,也就慢慢地喜欢上了作文。
甘老师真是教学有方啊!我真心地敬佩她,衷心地感激她!
(1)在文中找出表示下面意思的词语。
①不停地赞叹。(赞叹不已)
②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循循善诱)
(2)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经常—(常常)    引导—(诱导)    感激—(感谢)
(3)概括第3自然段的段意。
?
(4)甘老师是怎样教我们写作文的?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
4. 将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然后将补充的字竖着读,连成两句数学上用的乘法口诀。
(五)花(八)门
(七)上(八)下
(三)头(六)臂
(十)全(十)美
(五)湖(四)海
1.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少“贫且贱”,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其学以仁为核心,认为“仁”即“爱人”。“仁”的思想的强调,表现了对一般人的重视。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命题。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奉为圣人。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2.孔子和学生的故事
故 事 一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纷纷议论,认为他太贪心了,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人去救人!”
故 事 二
春秋时鲁国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游,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回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都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了账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故 事 三
孔子众多弟子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侍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地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故 事 四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笔下生花
1.导入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老师,他们为我们前进的道路点亮明灯,为我们的健康成长呕心沥血……
2.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回顾《师恩难忘》《孔子和学生》两篇文章,感悟老师的高尚与伟大。
(2)将本次口语练习与《师恩难忘》结合起来,在理解课文思想的基础上展开话题的讨论。
(3)在鼓励学生赞扬老师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给老师提建议。
3.提示
(1)可以说本学校的老师,也可以说学校外的老师(比如自己业余参加的学习班的老师)。
(2)不仅可以说现在的老师,还可以说以前的老师。
(3)如果自己的亲人有当老师的,也可以说一说。
4.总结
评选本次活动的最佳表现者。要求语言流利清楚,内容真实可信,富有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