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学习一个多音字“着”。会用“先……再……然后……”写句子。
2.了解人类在离开地球后的奇妙变化及月球上的神奇情景,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好奇心及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难点
1.通过书籍、影视和网络,搜集有关月球和登月的信息,增进对月球的了解。
2.说一说学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飞 向 月 球
??1969年7月16日9点32分,一艘载?着阿姆(mǔ)斯特朗等三名航天员的飞船,在火箭的推送下升上了天空,开始了奔赴月球的旅行。[①在时间的交代上有什么特点?]
段导读:飞船载着阿姆斯特朗等三名航天员奔赴月球的时间。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飞船升空。
??飞船绕地球飞行几圈以后,径直向月球加速前进。这时,航天员们感到自己的身体轻飘飘的,无法在座舱里站稳,稍一抬脚,就会跳起三四米高。[②作者是怎样交代宇航员们在失重之后的工作情况的?]训练有素的航天员并不紧张,他们知道,这是飞船脱离了地球的引力而产生的失重?现象。他们在座舱里飘来飘去,仔细地检查一个个仪器,还不时地和地面指挥中心联络着……[句导读:“仔细”“不时地”等词语体现了航天员们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省略号省略了航天员在座舱里做的诸多工作。]
段导读:飞船脱离地球后发生失重现象,以及航天员在失重情况下的工作情况。
??从地球到月球需要飞行75小时50分钟。[句导读:用详细的数字说明,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在这段时间里,航天员们可以轮班工作、吃饭和休息。他们睡觉的样子和吃饭的方式很特别。因为失重的缘故?,座舱里没有上下和正反之分,所以,他们可以飘在空中睡,也可以头朝下、脚朝上悬着睡。[句导读:用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写出了航天员们在飞船里睡觉的情景。]他们吃的“饭”是特制的。吃的时候,先把食品放到塑料袋里,再灌进水,把食品捏成糊,然后像挤牙膏似的把食物挤进嘴里。[句导读:这句话介绍了航天员们吃食物的过程。“先……再……然后……”,可见太空生活有诸多的不便,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航天员们不是一般的司机,而是“训练有素”的科学工作者。]如果是吃花生米一类的硬颗粒状食物,可以让它们飘浮到空中,然后像鱼儿觅食一样在空中捕捉。[③“像鱼儿觅食一样”用了什么方法?]
段导读:介绍航天员们在飞船中睡觉和吃饭的方式。
??从宇宙飞船上看月球,随着太阳光线角度?的变化,月球的表面呈现出各种奇异的色彩,有时是灰色的,有时是棕色的,有时是黄色的。从宇宙飞船上看地球,地球发出耀眼的蓝色和白色的光芒,在茫茫的宇宙?中,显得特别美丽。[句导读:在茫茫宇宙中,地球“显得特别美丽”,激发了人们对地球的热爱。]
段导读:从宇宙飞船上看到的月球和地球的样子。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航天员们在飞船飞往月球的过程中,航天员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和从飞船上看到的地球、月球。
??经过三天多的飞行,宇宙飞船渐渐接近月球。从舷窗?望去,前方的月亮越来越大。这时,地面指挥中心命令航天员准备着陆,两名航天员进入登月舱。登月舱逐渐减速,慢慢下降,最后,终于在月球上停稳了。[④“地面指挥中心命令”“逐渐减速”“慢慢下降”“终于”等词语写出了什么?]
段导读:飞船在月球上着陆。
??舱门打开了。阿姆斯特朗小心翼翼地沿着登月舱?的扶梯下来,踏上了月球。[⑤“小心翼翼”说明了什么?]过了一会儿,奥尔德林也下来了。人类终于登上了千百年来心驰神往的月球。[⑥“终于”一词表明了什么?]
段导读: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
??月球上没有希腊神话传说中的女神,也没有中国神话中所说的宫殿、嫦娥和玉兔,只能看到巨石嶙(lín)峋(xún)的荒原和耸立的高山。[⑦这句话写了什么?]航天员们在月球上采集了不少土样和岩石标本?,拍摄了许多照片,带回了地球。经分析研究,科学家发现月球上含有几十种元素,很有开发价值。[⑧从这句话中你了解到什么?]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月球会成为人类的另一个家园。[句导读:写月球的开发价值,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三部分(第5~7自然段):飞船着陆以及航天员最初的几个动作,显示了这个事件的巨大意义。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认识多音字“着”。
2.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段落。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生字、新词卡片。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我们都听说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在这个神话故事中,月亮里有广寒宫,有桂树,有玉兔,还有漂亮的嫦娥仙子。那么,月球上面究竟有些什么?它是什么样的呢?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跟航天员叔叔飞到月球上去看一看。
2.板书课文题目:飞向月球。
二 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阿姆斯特朗 训练有素 缘故 联络 巨石嶙峋
耸立 分析 心驰神往 光芒 小心翼翼 宫殿
牙膏 呈现 研究
(2)指名逐行读,指导学生从平舌音、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和一字多音方面区分加点字的读音的异同。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联络:彼此交接;接上关系。
耸立:高高地直立。
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一心向往。
失重:物体失去原有的重量。本课指宇宙飞船在太空中摆脱了地心引力而失去重量。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按内容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飞船升空。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航天员们在飞船飞往月球的过程中,船天员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和从飞船上看到的地球、月球。
第三部分(第5~7自然段):飞船着陆以及航天员最初的几个动作,显示了这个事件的巨大意义。
4.小结:本文就是按照“升空—奔月—登月—返回”这一事情的发展顺序来记叙的。
这篇课文知识涉及面广、内涵丰富。虽然学生对科学知识很感兴趣,但是了解得还比较少,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非常重要。针对这一情况,开课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大量有关知识和相关材料。通过了解航天员进入太空的情景,学生对月球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交流登月过程中自己感兴趣的事。当讲到失重现象时,出示航天员们在太空中失重的图片,图文结合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在讨论航天员吃饭的情景时,可以让学生模仿做一下鱼儿觅食的动作,并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比喻句,使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航天员工作的艰辛。
传统教学的教学过程重在讲读、精读,这无疑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体现。为了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主动探索、发现,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教学时可采取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自找、自说、讨论,从中获得成功、获得信心,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真正落实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教为学服务的目的,变“学会”为“会学”。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量词。
一(艘)飞船 一(次)旅行
一(粒)花生米 一(台)仪器
一(支)牙膏 一(名)航天员
2.选词填空。
制造 创造 耸立 屹立
严峻 严肃 强烈 激烈
陈设 陈列 宽阔 辽阔
形势(严峻) (制造)机器
(陈列)商品 高高地(耸立)
天空(辽阔) 战斗(激烈)
3.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1.了解有关月球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理解阿姆斯特朗登月之后所说的话,体会科学技术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3.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月球的相关资料,课件。
一 导语
月球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我们用肉眼看得最清楚的星球。登月的梦想长久以来只存在于文人墨客的作品中。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神话中的“广寒宫”已不再遥远。1969年7月16日,美国三名航天员成功地飞向太空,迈出了人类踏上月球的第一步。
二 理解课文内容,交流讨论
1.自己读课文,把你读懂的、感兴趣的内容与大家分享。
2.学生交流。
(1)飞船升空的时间、方式。
飞船绕地球飞行几圈以后,径直向月球加速前进。这时,航天员们感到自己的身体轻飘飘的,无法在座舱里站稳,稍一抬脚,就会跳起三四米高。训练有素的航天员并不紧张,他们知道,这是飞船脱离了地球的引力而产生的失重现象。他们在座舱里飘来飘去,仔细地检查一个个仪器,还不时地和地面指挥中心联络着……
小结:失去地球的引力而产生的失重现象很有趣,但同时从“轻飘飘”“无法……站稳”“稍一……就……”“飘来飘去”等词语中,也可以看出宇航员们在失重以后,工作变得艰难起来。
(2)宇航员睡觉、吃饭的方式很特别。
因为失重的缘故,座舱里没有上下和正反之分,所以,他们可以飘在空中睡,也可以头朝下、脚朝上悬着睡。
他们吃的“饭”是特制的。吃的时候,先把食品放到塑料袋里,再灌进水,把食品捏成糊,然后像挤牙膏似的把食物挤进嘴里。
点拨:这里写宇航员失重之后的吃饭情况。作者用了一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你能找出来吗?
“先……再……然后……”表明了宇航员吃饭的先后顺序。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做某件事的先后顺序,想一想,然后说给大家听。
(3)登月成功。
经过三天多的飞行,宇宙飞船渐渐接近月球。从舷窗望去,前方的月亮越来越大。这时,地面指挥中心命令航天员准备着陆,两名航天员进入登月舱。登月舱逐渐减速,慢慢下降,最后,终于在月球上停稳了。
阿姆斯特朗小心翼翼地沿着登月舱的扶梯下来,踏上了月球。过了一会儿,奥尔德林也下来了。人类终于登上了千百年来心驰神往的月球。
①体会“心驰神往”。
想象:望着天空中的皓月,你向往它吗?你想登上月球吗?
②他们为什么会如此小心翼翼?
小结:因为身处太空中是很危险的,一旦供氧系统出现故障,就会导致立刻死亡。航天员若被一颗微流星打中,他们就会像受到高压电击一样,甚至可能更严重。如果航天员在太空中摘掉手套,他的手会在几秒钟内冻僵。一旦全身暴露在真空环境中,他们就会很快地发生物理变化,三十秒至一分钟内会造成昏迷。当航天员迈出船舱后,不知道会有什么危险在等着他们。因此他们都很小心翼翼。由此可以看出,他们是冒着生命危险登上月球的。他们真可谓是勇敢的战士!
(4)月球上的景象。
从宇宙飞船上看地球,地球发出耀眼的蓝色和白色的光芒,在茫茫的宇宙中,显得特别美丽。
只能看到巨石嶙峋的荒原和远处耸立的高山。
航天员们从月球上采集了不少土样和岩石标本,拍摄了许多照片,带回了地球。
①体会“美丽”。
②出示地球的图。
请同学们说一说在宇宙飞船上看我们的家园——地球,有什么样的感觉。
小结:景色的确太美了,棕黄色的陆地镶嵌在蔚蓝色的海洋中,还不时有几朵美丽的云彩在上面飘荡,在宇宙飞船上看地球真是太妙了!
谈话:月球上含有几十种元素,很有开发价值,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资源会被我们利用起来,月球也将成为我们的另一个家园。
3.质疑: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 拓展
你想为月球成为人类的另一个家园做些什么?
四 总结全文
第一个踏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曾说过:“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如今的他已白发苍苍,但是人类探索月球的精神却一点儿也没有退却。在新的世纪里,中国也开始向宇宙进军,杨利伟就是我们的榜样。作为祖国明天的主人、建设的栋梁,同学们应该努力学习,为飞向月球时刻准备着!
《飞向月球》这篇课文真实地再现了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的过程,展现了人类在离开地球后的奇妙变化及月球上的神奇景色。因此,本文的内容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让学生以一位航天员的身份介绍飞行中的趣事这样的环节,并运用多媒体课件、交流资料等手段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的参与中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1.从问题入手,激活学生思维。问题是学习的先导,教师可设计让学生看课文题目质疑这一环节。由于同一课文题目具有多方面理解的性质,既可以这样考虑,也可以那样思考。经过思考后,学生会围绕课文题目提出如下问题:谁飞向了月球?是怎样飞上去的?月球上是什么样的?……
2.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教学应以使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为基本追求,所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前搜集资料、以一位航天员的身份给大家介绍飞行的过程、观看阿姆斯特朗等三名航天员登上月球的纪录片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感悟课文内容。
1.给下面的字加偏旁,组成本课的生字,再组词。
王(汪)(汪洋) 各(络)(联络)
县(悬)(悬崖) 斤(析)(分析)
宗(综)(综合) 亡(芒)(芒果)
从(丛)(草丛) (径)(径直)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第一个登上月球的航天员是阿姆斯特朗。
(2)从地球到月球需要飞行75小时50分钟。
(3)月球上有巨石嶙峋的荒原和耸立的高山。
(4)月球将来会成为人类的另一个家园。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阿 里 的 云
阿里地区的藏(zà cáng)族老乡有个传统,( 不仅)是在路边还是在草地,你放下一件东西,( 还要)在上面压一块石头,这就表示这件东西(以 )有了自己的主人,无论过多少天,是断不会有人动的。
在离开狮泉河去普兰的路上,我们把一个纸口袋装上一个面包、一个笔(纪 )本、一支圆珠笔,放在一个显眼的地方,并压上一块小石头。就这样,我们又匆匆地上路了。
三天( 已)后,我们返回来了。远远的,我就看见了我们三天前放在那儿的被风吹得忽闪忽闪的纸口袋。阿里的云是洁白的,阿里人的心地就像这高原的云。
(1)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读音和字词,画“??”。
(2)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字词。
断:绝对;一定。
显眼:容易被人看到。
(3)给第2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4)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
①赞美了阿里人像白云一般洁白的心灵
②以描写云的洁白来赞美阿里地区的自然风光美
③阿里地处高原,所以这里的云特别白
④运用了比喻的方法来描写阿里人的心灵
1.人物介绍
阿姆斯特朗,曾是一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宇航员、试飞员、海军飞行员,以在执行第一艘载人登月宇宙飞船阿波罗11号任务时成为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而闻名。阿姆斯特朗的第一次太空任务是1966年执行的双子星8号的指令长。在这次任务中,他和大卫·斯科特一道完成了第一次航天器的对接。阿姆斯特朗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太空任务就是著名的1969年7月的阿波罗11号。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在月球表面进行了两个半小时的月表行走(迈克尔·科林斯在指令舱中环绕月球)。他登陆地点附近的一个月球环形山被命名为阿姆斯特朗。他说过一句名言:“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
2.阿波罗11号登月十大发现
(1)月球不是一个原生物体。(2)月球产生的时间很久远。(3)最年轻的岩石比地球的“老”。(4)月球和地球是近亲。(5)月球上无生命迹象。(6)月球岩石经过高温形成。(7)早期月球深处是“岩浆海洋”。(8)小行星在月球表面撞出大坑。(9)月球稍微不对称。(10)表面被岩石碎片和灰尘覆盖。
3. “嫦娥一号”介绍
“嫦娥一号”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嫦娥奔月是一个在中国流传的古老的神话故事。
“嫦娥一号”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整个“奔月”过程大概需要8~9天。“嫦娥一号”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嫦娥一号”工作寿命一年,计划绕月飞行一年,执行任务后将不再返回地球。“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笔下生花
中秋节那天,你是怎样度过的?写下来。
1.导入
(1)中秋节那天,你是怎样度过的?有哪些有意义的事发生?
(2)今天我们就来写中秋节那天你的经历吧。
2.打开回忆,构思选材
(1)回忆中秋节那天,你经历了什么,有哪些值得记忆的事情。
①全家团圆,当庭赏月。
②吃完团圆饭,父母带我游园。
③远离父母,与同学、老师一起过中秋。
……
(2)选择这些事例中自己记忆深刻的来写。
可写的内容很多,要选择有意义的能让人产生共鸣的来写。
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几件事,在叙事的过程中要注意这几件事的前后联系以及详略处理。
3.确定思路,完成习作
(1)确定写作内容后,可以先列一个提纲,把选择的材料按顺序列出来,根据主题确定详略。
(2)根据提纲,完成习作。描写景时,要恰当运用修辞手法;描写人物时,注意细节;叙述事件,要说清起因、经过、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