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吟”和“怜”的区别。2.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3.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及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重点难点 1.通过查工具书,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及大自然的喜爱之情。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并背诵。3.在学生了解两首古诗所表达的内容之后,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把诗句在头脑中转换成画面,再用语言描述出来。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古 诗 二 首
鸟 鸣 涧
[2]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①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
赏析:诗人以桂花落来烘托春山夜间的安静,近似夸张,但又生动巧妙地表现出春日山中之夜的静谧与空寂。
[3]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②这两句诗应怎样理解 ]
赏析:诗句写山间月夜的静,也是写山月的亮,亮得如同早晨的太阳已爬上了东边的山头,使得在山林中酣睡的鸟儿醒来后,误以为是天亮了。
点评:这首五言小诗主要描绘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本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动衬静,寓静于动。
暮 江 吟
[4]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③这两句诗应怎样理解 ]
赏析:前一句中的“铺”字用得高妙,不仅形象地表现了太阳接近地平线时斜射在水面上的状态, [5] 而且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显得很平缓,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后一句抓住残阳照射下江中细波粼粼、 [6] 光色瞬息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受光多的部分,呈现出一片反射着阳光的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江水本身的深碧色。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④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
赏析:这两句写九月初三新月初升的夜景。用“真珠”比喻露珠, [7] 不仅形象地道出其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由描绘一江暮色到赞美月露,中间似乎少了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中的“夜”字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点评: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营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
1.理解诗句,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及对春山空寂、春涧幽静的描写。
诗人的资料及描写明月的古诗,多媒体电脑、课件。
一 介绍诗人,导入新课
1.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无论边塞诗、山水诗,还是律诗、绝句,他都有脍炙人口的名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背诵王维写过的一首诗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他写的一首借月抒情的诗——《鸟鸣涧》。
二 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古诗,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画问号。
2.检查交流。
(1)出示生字:鸣、桂。
指名读生字,其他同学帮助正音。
(2)出示古诗《鸟鸣涧》。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借助工具书,学生自读自悟诗意。
①学生自读。
②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③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④老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体会诗情。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人声都已闲寂了,细碎的桂花轻轻地落着,夜静得好像整个山全是空空的。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月亮从东边的山头出来,惊醒了山林中的鸟儿,不时发出一声声的鸣叫回荡在春日的山涧中。
A.古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
(桂花、月亮、鸟)
B.看课件演示的动画,你体会到了什么 眼前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幅画中,春日山中之夜显得很寂静,月亮非常亮,使得山林中酣睡的鸟儿醒来后,误以为是天亮了。 )
C.再次演示,读出静与动的对比。
3.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老师范读,学生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力求读出感情。
老师引导学生把握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指名朗读,大家评价。
(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让它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背诵,同桌互背,配乐背诵。
三 书写生字,默写古诗
1.练习书写生字“涧、桂”。
2.默写《鸟鸣涧》。
四 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1.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2.请你向大家推荐一首描写明月的诗。
学生大声朗诵,小组合作理解,练习背诵。
一、执著于个体感受。
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因此在教学《鸟鸣涧》时,教师可以不必将诗文“解剖”得支离破碎,并不“字求其训,句索其旨”,而是进行粗讲。仅仅抓几个比较生疏的字,如这首古诗中“涧”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抓住古今意思不同的特殊词“可怜”一词的理解;抓住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如“夜静春山空”中的“空”的巧妙之处,从而保留古诗的整体美,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二、尊重个体的吟咏诵读。
通过粗讲,学生对诗句有了大概理解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是熟读。而熟读对小学生来说,最具效果的莫过于诵读。这个过程更多地应该是学生个人诵读。因此课上应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这样才不会泯灭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使学生在熟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三、借助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带来的学习困难。如教“月出惊山鸟”这句时,可以紧扣“惊”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似乎与诗人一同观山中春夜的月出、鸟鸣,显示了春涧的极度静谧和纯净之美。
1.写出带有下列部首的字。
氵:洗 沐 江 河 海
木:棵 林 树 椅 桂
2.填空。
《鸟鸣涧》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这首诗描写了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景象。
3.选字填空。
黑 白 红 黄
(1)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2)(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4.默写《鸟鸣涧》。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朗读、背诵古诗。
白居易的相关资料,多媒体电脑、课件。
一 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老师背第一句“离离原上草”,大家一起背,好吗 (学生接着背诵。)
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他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他的诗通俗易懂,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
2.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暮江吟》。(板书题目)
二 揭题
1.从“暮江吟”这个题目中,你能看出什么
学生甲:“暮”表示时间,太阳落山了。
学生乙:“江”表示地点,在江边。
学生丙:“吟”表示在干什么,他在吟诗。
2.题目的意思是,白居易在傍晚的江边吟诗。
三 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老师重点指导。
暮(mù)江吟 铺(pū)水中
3.通读古诗,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4.同桌互读古诗。
四 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1.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 又抓住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
2.学习前两句诗。
(1)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2)重点理解词语。
“残阳”是什么意思
(夕阳,即将西沉的红日。)
“铺”是什么意思 从这个“铺”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把“铺”换成“照”或“射”可不可以
(“铺”指铺展。“铺”字形象地展现了夕阳接近地平线,光线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情景。“照”和“射”不能表现这种情景。)
这两句诗是诗人描写的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3)课件演示画面。
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 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
(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字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被照射面积广大而均匀。)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太阳,柔和地映照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是碧绿的,一半是鲜红的。)
3.学习后两句诗。
(1)指名朗读后两句诗,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 又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2)重点理解词语。
“可怜”是可爱的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3)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 为什么这样写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是形状如钩的新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4)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九月初三这个夜晚是多么可爱呀,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而冉冉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把精巧的弯弓。)
4.想象全诗的意境,大家闭起眼想一想。
在月色朦胧的夜晚,我们仿佛来到了江中的小岛上,看到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弯弓一样的新月,月儿倒映在水中,草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像珍珠一样可爱。你们看到了吗
5.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抒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6.齐声朗读古诗。
五 练习
1.这首诗描写的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 请你画出来。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
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在教学《暮江吟》时教师可以设置“吟诵入诗境”环节,以幽静空灵的《春江花月夜》作背景音乐,轻诉古诗的情境,使学生把画面上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融为一体,体味黄昏夕阳残照的空旷、瑰丽和晚上新月初升的静谧、安宁;从这种情境中感受美,认识美,从而理解美,达到“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的更高境界。
在教学诗句时,教师可以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难理解的字词,扫平障碍,继而再理解诗句。如前两句诗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那么先提问学生:“一道残阳”指的是什么时候的太阳 (夕阳。)“铺”是什么意思 (斜照。)再问:“什么时候的太阳斜照在什么地方 ”学生很快可译出:“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接着问:“夕阳斜照后的江面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 ”“瑟瑟”是什么意思 (绿色。)学生又很快可译出:“江水一半呈绿色,一半呈红色。”后两句诗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由浅入深逐步启发,同样会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1.看拼音,写汉字。
cán
残
阳 可
lián
怜
míng
鸣
叫
mù
暮
色
2.补充诗句,并解释所填的词。
(1)(可怜)九月初三夜。可爱
(2)时鸣(春涧)中。春日的山涧
(3)露(似)真珠月(似)弓。像
3.填空。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分别写出下列诗句描写的季节。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夏)
(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冬)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
1.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先世为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兼通音乐,精绘画。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有《王右丞集》。代表作品有《使至塞上》《少年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居秋暝》等。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早年家境贫困,颇历艰辛。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和元稹友谊甚笃,与之齐名,世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2.写作背景
《鸟鸣涧》:王维中年由于中书令张九龄的推举,官至右拾遗。但是好景不长,时隔一年多,李林甫等把持朝政,王维便受到排挤和冷落。因此遂兴归隐田园之志,先是隐居终南山,后又经营蓝田辋川别墅。这正是一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失意时的一条出路。既然不愿与追逐利禄、鲜廉寡耻之辈同流合污,只有寄情山林,陶醉忘情于自然美之中了。《鸟鸣涧》是王维为他的朋友皇甫岳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中的第一首。“鸟鸣涧”或者就是这云溪别墅中的一处风景点的名称。王维的诗向来是被称为诗中有画的。这首小诗以淡淡的笔墨,淡泊的韵味,渲染成春山夜景,宛如一幅水墨小品。
《暮江吟》:这首写景诗约作于唐长庆二年。这年七月白居易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经襄阳、汉口,于十月一日抵杭,此诗作于赴杭的江行途中。当时朝政昏暗,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途次所见,随口吟成,格调清新,自然可喜,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3.描写月亮的古诗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花摇情满江树。
相 见 欢
【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水 调 歌 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 知识点详解
^2 ①人声都已闲寂了,细碎的桂花轻轻地落着,夜静得好像整个山全是空空的。
^3 ②月亮从东边的山头出来,惊醒了山林中的鸟儿,不时发出一声声的鸣叫回荡在春日的山涧中。
^4 ③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是碧绿的,一半是鲜红
^5 的。这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就像一幅油画。
^6 ④九月初三这个夜晚是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而冉冉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把精巧的弯弓。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