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音乐 月光曲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音乐 月光曲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26 21:00: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
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关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重点
难点
1.抓住重点段,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时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月 光 曲
??二百多年前,德国有位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过许多著名的乐曲。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单地介绍了贝多芬的情况。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到外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路旁一所低矮的房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①“幽静”“断断续续”分别说明了什么?这句话对下文有什么作用?]
段导读:这段是作者对特定环境的描写,贝多芬在低矮的房屋外边听见琴声。
??贝多芬驻足倾听?,琴声忽然停下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真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句导读:从姑娘的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她对音乐非常痴迷。连用两个感叹句,既写出了她因自己弹不好曲子而着急,又表现了她对弹好曲子的渴望。]一个男子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quàn)太贵了,等我多做几双皮鞋,多挣点钱,一定给你买一张票。”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我会弹好这首曲子的。”[②妹妹为什么这样说?兄妹俩的谈话表明了什么?]
段导读:屋里兄妹二人的对话,交代了这个家庭的贫困及姑娘对音乐的喜爱,也表现了兄妹二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③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屋子?]屋子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一个小伙子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面目清秀的盲姑娘。[④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段导读:对兄妹俩的生活环境的描写。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助吗?”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句导读:贝多芬的回答很简洁,直接说明目的,反映了他直率的个性和诚恳的态度。]
段导读:贝多芬主动要为姑娘弹一首曲子。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不会就是贝多芬先生吧?”[⑤加点的词语说明了什么?姑娘为什么会这样问?]
段导读:盲姑娘凭借对音乐的理解,大胆推断演奏者是贝多芬。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深深地被这穷苦兄妹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打动了,胸中的感情有如大海的波涛?。[句导读:盲姑娘的话深深打动了贝多芬,一个双目失明的孩子,这样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这正是难能可贵的知音。正因为遇到这样的知音,贝多芬才产生再为她弹奏一曲的想法——于是创作激情顿生。]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段导读:贝多芬要求再为姑娘弹一首曲子,表现出贝多芬不平静的心情。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的清幽。[句导读:这一句是环境描写。它不仅写了清幽的环境美,清幽月光中的贫穷的兄妹俩也是美的。以环境美衬托人物美。]贝多芬心中充满了温馨(xīn)和祝福,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段导读:贝多芬继续为姑娘弹奏。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⑥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哪些画面?说明了什么?]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tián)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⑦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段导读:贝多芬弹奏《月光曲》。
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琴声停了,兄妹俩还陶醉在美妙的琴声中。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屋子。[⑧兄妹俩的表现说明了什么?]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了下来。传说《月光曲》就是这样谱写成的。[⑨“飞奔”表达了贝多芬怎样的心情?]
段导读:贝多芬记录下《月光曲》。
  第二部分(第2~11自然段):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生字、新词卡片,《月光曲》的光盘,有关贝多芬的资料。
一 导入
1.播放《月光曲》的光盘,使学生初步了解乐曲的内容。
2.老师导入:《月光曲》的创作有一段传说。
(请学生简单介绍了解的知识。)
3.由传说导入学习内容。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边读边学习本课的生字。
2.巩固练习,读准下面的字音。
(1)生字:卷(juǎn)  乌(wū) 佛(fú)
(2)熟字:微波(bō),不要读作“pō”。
3.学习生字。
用与熟字比较的方法识记新字字形。
芬—芳   卷—券   乌—鸟   仿—放   佛—拂   详—样
4.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幽静:形容幽雅寂静。
纯熟:很熟练。本课指弹琴的技术熟练,功夫过硬。
恬静:安静;宁静。
微波粼粼:形容细小的波浪非常明净,在月光下闪闪发光。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起来,指水域辽阔。
三 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课文是从哪一个自然段开始写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全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课文是从第7自然段开始写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
2.学生试着给课文分段,全班交流。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简单地介绍了贝多芬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2~11自然段):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四 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1.分组合作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集体讨论,引导学生用比较全面、准确和简练的语言归纳本文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第9自然段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微波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习说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此时,学生是没有亲耳听到这首曲子的,但通过教师的范读以及个别学生的朗读,学生大都能够说出自己的想象。当学生正沉浸在兄妹俩的想象中时,教师适时播放《月光曲》的音乐,激发学生配乐诵读的热情。
1.看拼音,写词语。
fēn
fāng


 

liè


 

hēi


 
fǎng

仿

 
táo
zuì


 
ān
xiáng



chǎng
quàn



 
máng

niang



2.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3.选词填空。
  平静  安静  寂静  宁静
(1)在(宁静)的夜晚,巡警仍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2)上课时,教室里非常(安静),大家都在专心听课。
(3)深夜,田野里一片(寂静),只有小虫发出轻微的叫声。
(4)天色渐渐暗下去,湖面上又恢复了(平静)。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课件。
一 导入新课
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看看贝多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 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课件,老师描述情境。
2.学生听着描述进入情境,畅谈感受。(非常美,幽静。)
3.提问:当贝多芬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从这僻静的小镇上传出,且在弹他的曲子时,他会怎么想?
学生甲:他会想,在小镇上有人弹我的曲子,真荣幸。
学生乙:他会想,弹琴人一定很热爱音乐。
三 学习第3~6自然段
1.提问: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房屋呢?
(他听到一个姑娘和一个男子的对话后,就走进屋里。)
2.学习第3自然段。
(1)男女生分角色读。
(2)老师指导:“那有多好啊!”这句话体现了姑娘渴望能听到贝多芬弹琴的心情。
(3)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
(这低矮的房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人也爱我的曲子;但是他们这么穷,票价又那么贵,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
3.学习第4~6自然段。
(1)学生速读,画出说明房屋里的姑娘和男子确实很穷的词语。
(一支、微弱、正在、旧、盲)
(2)指名分角色朗读第4、5自然段。
(3)重点理解:“您,您不会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老师点拨:
技术这么纯熟,感情表现得这么深,盲姑娘会想:这弹琴的人是谁?因此课文中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作出了判断,能弹得这么好的,只有贝多芬。因此,第二个“您”是很肯定的。
学生练读。
四 学习第7~10自然段
1.出示自学提示。
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闻名世界的乐曲的?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
2.出示课件,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3.老师读第8自然段,学生闭眼想一想这幅画面。
4.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我们可以从哪儿知道?
5.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和盲姑娘的美妙联想。现在我们找一找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学生甲:事实的部分是“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学生乙: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好像”“仿佛”这些词语。
6.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个画面?
“月亮升起来了”“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三个画面。
7.皮鞋匠联想到的,盲姑娘是否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8.老师描述性小结。
贝多芬的琴声把皮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
9.老师朗读,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五 学习第1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1自然段。想想贝多芬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出来。
学生甲:心情激动。
学生乙:从“飞奔”这个词语可以体会出来。
2.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时,他可能怎么写、怎么想?(鼓励学生描述)
六 总结全文
学了这个美妙的传说,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对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深的。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创作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月光曲”。
月 光 曲
盲姑娘             贝多芬
   弹:断断续续  (喜爱)        听到 (惊奇)
             ↓              ↓
  说:要是……多好啊(渴望)        走进 (同情)
            ↓               ↓
   听:多纯熟啊  (入神)        弹一首 (激动)
            ↓               ↓
    睁大眼睛   (陶醉)        再弹一首 (激昂)
  在课堂中,教师可采用师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方法教学。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语言文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到《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抒发自己的情感。
课文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教师可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课文。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1.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这里的景色真美,我们仿佛到了人间仙境。
(2)这种新型火车行驶起来真快,好像一只离弦的箭。
(3)夕阳下一座连一座的山头,好像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这架风筝是用塑料布做的。‖它是一只很精美的蝴蝶,眼睛是黑色的,头是白色的,翅膀是紫色的,上面的花是红色的,条纹是粉色的,上面还有斑斑点点的小花,是浅黄色的。尾巴是橘黄色的,斑点是浅黄色的。它的身子是棕色的。蝴蝶的身上连着一根线,只要有风,空气就把它托起来,在蓝天上飘哇飘哇,像真的蝴蝶一样。在蓝天的衬托下,它身上的花纹更美丽了。这风筝是多么漂亮啊!
(1)照样子,写词语。
例:橘黄(第一个字是物的名字,第二个字是固有的颜色)
瓦蓝 火红 草绿 雪白
(2)用“只要……就……”写一句话。
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每一件事,就一定会有收获。
(3)用“‖”将这段话划分为两层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总写风筝的材质——塑料布做的。
第二层:从风筝的颜色和它飞起来的样子两方面介绍风筝的美丽。
3.把你了解的贝多芬的资料写下来。
?
1.了解贝多芬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1820年两耳失聪,但从未辍笔。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其主要作品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表现出人类的英雄气概。主要作品有交响曲9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剧《菲德里奥》,戏剧《哀格蒙特》《雅典的废墟》配乐,钢琴协奏曲5部,小提琴协奏曲1部,弦乐四重奏16部,小提琴奏鸣曲10首和弥撒曲2部等。
2.贝多芬与《致爱丽丝》
在一个寒冷的圣诞夜,贝多芬一个人在维也纳街头散步。在教堂门口,他遇到了一个正在啜泣的小姑娘。这个小姑娘的名字就叫爱丽丝。原来,一直照顾这个小姑娘的邻居雷德尔老爹已身处弥留,而老人的夙愿还未实现,老人坚信如果不能满足他今生的最后一个愿望,他就升不到天堂。
“他的愿望是什么?”贝多芬问。
“他想去波利尼西亚的塔西提岛,去看看森林和大海;还想去阿尔卑斯山……”爱丽斯一边擦眼泪一边说。
贝多芬没有多说什么,用自己的大衣掩着小爱丽丝来到了雷德尔老爹的身旁。他看了一眼双目失明的老人,轻轻地走到墙角打开了那架几乎已经快要朽掉的旧钢琴。当这位青年音乐家的手指触到琴键的一刹那,一种特殊的情感油然而生,仿佛是天使在歌唱着为他指引方向。塔西提岛茂密的丛林和碧蓝的海水带着淡淡的当地特产咖啡的味道,还有阿尔卑斯山茫茫雪峰在他脑海中旋转着,在他手指间旋转着……他忘情地弹奏着,感觉好像自己的灵魂在飞翔。
“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森林,听到了鸟儿的歌唱。那是大海,还有远处的帆,美妙的阳光……爱丽斯,你找到了一位天神,他带我找到了天堂的路……”这位老人已是老泪纵横,挣扎着拥抱了正在演奏的贝多芬,“感谢您让我在生命的最后看到了我想看到的一切,美丽的大自然。”
“不,我想我们都要感谢这个天使般的女孩爱丽斯。请允许我把这支曲子送给你,我想永久地把这段曲谱记录下来,让它陪伴我走完以后的路。”说完,贝多芬起身吻了爱丽斯,又走到了圣诞夜凛冽的寒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