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金钱 一枚金币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金钱 一枚金币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26 21:0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
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重点
难点
1.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的思路,感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要以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一 枚 金 币
??从前有个老人,他有一个花钱如流水而且很懒惰的儿子。[①儿子的特点是什么?]
??老人一辈子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②老人的特点是什么?]到自己年老了,见儿子还是这样,再也受不了了。[③“受不了”说明了什么?]他躺在床上,把妻子叫来说:
??“把我们的财产随便给谁都行,就是不要给儿子,这懒鬼什么活都不干,一文钱也挣不来。”[句导读:看到儿子懒惰成性,花钱如流水,老人终于作出了“不把财产留给儿子”的决定,引出了下文对母亲行为的叙述。]
??母亲听了非常难受,替儿子辩解道:
??“怎么——他哪能什么都不会呀?”
??老人坚决地说:
??“好,要是他行,就叫他挣钱?去!哪怕挣一枚金币也好,我就把全部财产?都给他。”
??“好。”妻子说。[句导读:夫妻二人的对话反映出二人对儿子截然不同的态度,丈夫对儿子极为失望,妻子则一味袒护儿子,这也正是父爱与母爱的区别。]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事情的起因。老人决定让儿子自己去挣钱,如果儿子能挣到一枚金币,老人就把全部财产都给他。
??她来到儿子跟前,给他一枚金币,教?他说:“你到外面逛逛去,愿意到哪里就到哪里。傍晚回来,把这枚金币交给你爸爸,就说是你挣来的钱。”
儿子就这样做了,傍晚回来,把金币交给爸爸。
爸爸接过金币,扔进火炉里。[句导读:面对儿子交回来的金币,父亲二话不说直接扔进火炉里,说明父亲根本就不相信儿子。]
“这不是你挣来的。”他说。
儿子笑了起来,走开了。[④儿子笑着走开了,说明了什么?]
妈妈又给儿子一枚金币说:
“明天你到山里逛逛去,到傍晚,要跑两里路,跑得浑身冒汗,然后到你爸爸跟前,对他说:‘这枚金币挣来可不容易啊!’”[⑤妈妈两次给儿子金币,帮他来欺骗爸爸,这说明了什么?]
儿子就这样做了,到傍晚,筋疲力尽、满头大汗地跑到爸爸跟前说:
“爸爸,你看,我浑身都湿透了!这枚金币挣来可不容易啊!”
爸爸接过金币,又把它扔进火炉里。
“别骗我了,孩子,”爸爸说,“这不是你挣来的。”[句导读:“别骗我了”说明父亲对儿子相当了解,言语中显示出对儿子的失望。]
儿子又笑了起来,走开了。[⑥“儿子又笑”说明了什么?]
  第二部分(第9~20自然段):母亲两次送给儿子金币,两次都被父亲识破。
妈妈晓得事情不行了,就说:
“不,孩子呀,不能再骗爸爸了,你得?自己挣钱去,找活干,哪怕一天挣两文钱也好,把挣来的钱交给爸爸,他会相信你的。”[句导读:两次设局,两次被识破,母亲意识到不能再这样欺骗下去,于是劝慰儿子要靠自己挣钱来赢得父亲的信任,这也是促使儿子转变的根本原因。]
儿子听了妈妈的话,走了,真的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活。他帮着这个收割庄稼?,又帮着那个盖房子,挣够了一枚金币,带回来交给爸爸。老人接过金币,仍然把它扔进火炉里。[句导读:“仍然”与前两次扔进火炉相照应。一“接”一“扔”再次表明老人对儿子的不信任,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段导读:写儿子靠自己的劳动挣了一枚金币交给爸爸,可爸爸仍旧把金币扔进了火炉里。
“不,孩子,这也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道:[⑦“跑”“抓”“叫”等词语有什么作用?儿子的表现与前两次不同,为什么?]
“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做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事,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进火炉里去烧!”[⑧“你疯啦”说明了什么?他为什么会这样说?]
这时老人说:
“现在,我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了!”[⑨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第三部分(第21~28自然段):儿子劳动一个星期挣得一枚金币,不能忍受父亲把它扔进火炉里,因而得到了父亲的认可。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理清课文思路。
生字、新词卡片。
一 导入新课
1.交流“钱能做什么”的课前问题。
(1)学生互相汇报调查结果:10元钱能做什么?
(2)老师小结:调查充分说明了钱的重要性。
2.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看看围绕一枚金币发生的故事。(板书课文题目:一枚金币)
二 初步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1.提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生初读课文,老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认识多音字“差”。
差:在“苦差使”中读“chāi”。“差”还有三个读音,分别是“chā”“chà”“cī”。请学生分别组词。
(2)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指名认读。
重点指导学生记忆以下生字字形。
惰:左右结构。左边是“忄”,右上边是“左”,右下边是变形的“月”,合起来就是“惰”。
筋:上下结构。上边是“?”,左下边是“月”,右下边是“力”,合起来就是“筋”。
用与熟字比较的方法识记其他生字的字形。
币—巾 懒—赖 俭—检 挣—睁 筋—肋
4.理解词语的意思。
省吃俭用:形容生活上精打细算,十分俭朴。
懒惰:不爱劳动和工作;不勤快。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都没有。
辩解:对受人指责的某种见解或行为加以解释。
三 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长大后懒惰而且花钱如流水,非常失望。他决定将所有的财产送给别人,除非儿子自己去挣一枚金币。母亲放纵儿子蒙骗老人,两次都被识破,最后只好劝儿子自己去挣一枚金币。老人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时,儿子因“受不了”而“大声叫”,老人这才相信这枚金币是儿子挣来的。)
2.事情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什么?
学生甲:事情的起因是老人有一个花钱如流水而且懒惰的儿子。
学生乙:事情的经过是记叙一枚金币的故事。
3.请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找出写老人和儿子三次对话的部分。
  课文情节简单,内涵却相当丰富。如果认真阅读,必然会产生许多疑问,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其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如:为什么父亲要把金币扔到火炉里?前两次儿子为什么笑了,第三次为什么要从熊熊大火中抓金币?这些问题,正是学生理解课文的突破点。
学生在阅读中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利用这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假如你就是那个儿子,你这时笑什么?说说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这样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儿子,用儿子的口吻,说出他当时的想法,从而很好地理解人物心情。
在体会父亲失望痛苦的心情和儿子挣钱的辛苦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最后指导学生谈怎样看待父母的钱,作压岁钱使用情况调查。此举真正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使学生在受到教育的同时,又指导了学生的行动。
1.选字填空。
  俭  检
(检)查 节(俭) (检)验 勤(俭) (俭)朴
  傍  榜
(榜)样 (傍)晚 光荣(榜) 依山(傍)水
2.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勤劳—(懒惰)   浪费—(节省)
3.照样子,组词语。
例:
脑——筋——骨     金——钱——币
节——省——心     偷——懒——惰
4.语林风车。
绕 口 令
肩背一匹布,手提一瓶醋,
走了一里路,看见一只兔。
卸了布,放下醋,去捉兔。
跑了兔,丢了布,洒了醋。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要以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实物投影。
一 检查复习
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1.学生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受不了”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把有关句子画出来。
(两次。一次是老人“受不了”,一次是儿子“受不了”。)
2.老人因为什么“受不了”了?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学生甲:因为老人对自己的儿子很失望,所以“受不了”了。
学生乙:从“从前有个老人,他有一个花钱如流水而且很懒惰的儿子。老人一辈子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到自己年老了,见儿子还是这样,再也受不了了”看出来的。
3.提问:夫妻俩商讨的结果是怎样的?
(让儿子去挣钱。哪怕挣一枚金币也好,做到了就把全部财产都给他。)
4.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老人与妻子的对话,体会老人的失望和痛苦的心情。
5.分组学习讨论:读老人与儿子的三次对话,重点读一读描写儿子的表情和动作的句子,思考前两次老人扔掉儿子的金币时,儿子只是笑笑而已,第三次为什么会不同。
6.投影出示学生找到的描写儿子的表情、动作的重点句子。
  (1)儿子笑了起来,走开了。
(2)儿子又笑了起来,走开了。
(3)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道:“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做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事,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进火炉里去烧!”
  学生甲:因为前两次是母亲放纵儿子蒙骗老人,被老人识破,儿子觉得无所谓,很冷漠地离开了。这次却是自己辛苦劳动所得,还不被认可,很伤心。
学生乙:因为儿子看到自己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活才得到的一枚金币被扔进火炉,伤心与气愤使他难以忍受。
7.老师引导学生读最后一次对话。
(1)想象儿子在一个星期的工作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学生甲:儿子在收割庄稼时手磨出了泡。
学生乙:儿子在盖房子时搬木头累得气喘吁吁,还吃不饱饭。
(2)讨论交流:对老人、儿子的话分别读出什么语气?
学生丙:对儿子的话应读出伤心和愤怒的语气;对老人的话应读出失望、痛苦、无奈和惊喜的语气。
8.分角色朗读这三次对话。
老师引导:随着事情的发展,人物情绪也在发生变化。要读出这种变化,朗读的语气要符合人物的身份等。
分组练读,汇报读,评议谁读出了人物情绪的变化。
三 总结全文
1.对比儿子前两次的表现,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
学生甲:我体会到哪怕是一枚金币,只要是自己亲手挣来的,也是宝贵的。
学生乙:我体会到我们不能做金钱的奴隶,不劳而获得到的金钱,是没有意义的。
学生丙:我想老人是想让儿子懂得要以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老师总结。
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创造出的财富才有意义,才最值得珍惜。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和儿子的特点,分别去体验父亲和儿子的心情,体会两个“受不了”。引导学生读通文本,并让学生从文中找到形容父亲的词语是“辛勤”“省吃俭用”,形容儿子的词语是“懒惰”“花钱如流水”。学生从中感悟到这对父子截然不同的特点,从而理解到父亲“受不了”的原因:面对儿子的失望与痛苦而感到“受不了”。儿子的“受不了”:他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感到伤心与气愤而“受不了”。此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丰富文本内容:想象儿子挣那一枚金币的辛苦,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从而体会儿子后来“受不了”的心情。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抓住母亲、孩子和父亲的前后变化,理解人物的思想变化过程,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大胆猜测人物的内心独白,并通过课堂小练笔对孩子进行表达能力训练,使学生在受到语言熏陶的同时,建立起金钱与劳动的正确认识。
1.照样子,先想一想两个词语间有什么联系,再用它们写句子。
天空、茶:一架飞机在天空中飞行,乘客在座舱里面喝茶。
(1)脑筋、开辟:
只要肯动脑筋,就能开辟出一条走向成功的路。
(2)大海、头发:
她有一双如大海般深邃的眼睛,一头如海藻般浓密的头发。
(3)节省、身体:
不要太节省了,身体要紧。
2.把歇后语补充完整,再写出两个。
(1)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的胆(掸)子]
(2)电线杆上晒衣服——(好大的架子)
(3)对着月亮攀谈——(空话连篇)
(4)对着镜子行大礼——(自己恭维自己)
(5)鳄鱼流眼泪——(假慈悲)
(6)放羊的去套马——(乱套)
(7)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8)芝麻开花——(节节高)
(9)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10)碟子盛清水——一眼看到底
3.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很深的体会。请写下来。
?
?
?
1.比尔·盖茨的故事
比尔·盖茨隐退一线,并宣布捐出全部财产,此举震动全球企业界。
所有人都对比尔·盖茨在退休之际捐出580亿美元财产表示惊叹的时候,比尔·盖茨曾经的同事李开复则对比尔·盖茨的做法表示了充分的理解。
“我觉得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我可以看到45岁以后的盖茨认为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而是他留下多少。”
2.小故事
有一个人做了一个梦,梦中他来到一间二层楼的屋子。进到第一层楼时,发现一张长长的大桌子,桌旁都坐着人,而桌子上摆满了丰盛的佳肴,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吃得到,因为大家的手臂受到魔法师诅咒,全都变成直的,手肘不能弯曲,而桌上的美食夹不到口中,所以个个愁苦满面。但是他听到楼上却充满了欢愉的笑声,他好奇地上楼一看,同样的也有一群人,手肘也是不能弯曲,但是大家却吃得兴高采烈。原来每个人的手臂虽然不能伸直,但是因为对面的人彼此协助,互相帮助夹菜喂食,结果大家吃得很尽兴。
没有一个人可以不依靠别人而独立生活,这本是一个需要互相扶持的社会,先主动伸出友谊的手,你会发现原来四周有这么多的朋友。在生命的道路上我们更需要和其他肢体互相扶持,一起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