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天的美丽景色,懂得瑞雪丰年的道理,体会作者表达的喜悦之情。
重点
难点
1.了解雪中、雪后的美丽景色,懂得瑞雪丰年的道理。
2.学习课文抓住下雪前的天气变化和下雪时、下雪后的景色特点记叙、描写,并在描写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瑞 雪 图
?? 11月17日,气象台发布了强大的冷空气即将南下的消息,第二天下午,从辽远的西伯利亚地带袭来的寒流?,就侵入了胶东半岛。[①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寒流侵入了胶东半岛。
??连日来,暖和得如同三月阳春的天气,骤然变得冷起来了。一清早,天空布满了铅色的阴云。[句导读:“晴朗的天空”与“铅色的阴云”对比,突出天气的变化之大。“铅色”是比喻的说法,说明天气十分阴沉,这是大雪来临的征兆。]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寒风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那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半空中降落下来了。[②加点的词语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下雪前的情景。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下雪前天气骤然变冷。
??这是入冬以来胶东半岛上的第一场雪。这雪下得很大,也很稳。开始的时候,还伴着一阵小雨。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tónɡ)云密布的天空中,簌(sù)簌?落落地飘将下来。[句导读:写雪由雨变成雪,由小到大的过程。“大片大片”“簌簌落落”将雪花飘落的样子生动地描摹了下来。]一会儿,地面上就发白了。夜里,冬天的山村,万籁俱寂,只听到那大雪不断降落的沙沙声和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的咯吱声。[③“簌簌落落” “万籁俱寂” “沙沙”等词语应如何理解?]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下雪时的情景。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那山川、河流、树木、房屋,都笼罩上一层白茫茫的厚雪。极目远眺,万里江山变成了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④“粉妆玉砌”写的是什么?]看近处,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一阵风吹来,树木轻轻地摇晃着,那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落落地抖落下来。[⑤作者用“银条儿”“雪球儿”这些儿化音突出表现了什么?]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在清晨的阳光下,幻映?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句导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雪花在风中飞扬的情态,勾画出美的景致。]
段导读:雪后美丽的景物。
??大街上,积雪足有一尺深。人在雪地上走着,脚下就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掷(zhì)?雪球。那欢乐的叫喊声、嬉闹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⑥“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现了什么?]
段导读:下雪后人们欢快的场面。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下雪后的美景以及人们欢乐的心情。写景动静结合,体现了人们爱雪、赞雪的情感。
??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⑦“瑞雪丰年”是什么意思?]
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抒发了作者的感情,与题目相照应。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线索。
生字、新词卡片,雪中或雪后美景的图片资料。
一 导入新课
1.请学生交流自己眼中的雪景是什么样子的。
2.投影展示雪景的图片资料。
3.老师谈话导入。
雪,为群山和大地披上银装。它虽然有时给人们出行造成困难,但也为来年的丰收带来希望。看着这一幅幅雪景,我们好像步入了“瑞雪图”。
4.板书课文题目:瑞雪图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提出初读要求。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2.学生自学课文,老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下列字音。
即(jí)将 稳(wěn)当 幅(fú)度
4.把自己读得不熟的段落或感兴趣的段落多读几遍。
5.理解词语的意思。
骤然:突然,形容变化来得特别快。
彤云:下雪前密布的阴云。
粉妆玉砌:白粉装饰的,白玉砌成的。形容白而美。
万籁俱寂:形容四周非常寂静,没有一点儿声音。
6.学习生字。
重点指导“即、降”的字形。
即:左右结构,左高右低,与“既”区别开。
降:左右结构,右边下部是三画,不是四画。
其他生字用与熟字比较的方法记忆字形。
亚—业 阴—明 稳—急 幅—副
说说生字还可以组成哪些词。
即:即便 即使 若即若离 即景生情
降:降级 降临 降落伞 降格以求
亚:亚军 亚热带 亚麻 亚健康
三 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
1.默读课文。分小组讨论课文如何分段落,概括段意。
(引导学生将内容相近的段归纳在一起,按文章脉络分段。)
2.集中交流汇报。
课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下雪前,天气骤然变冷。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下雪时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下雪后的美景以及人们欢乐的心情。写景动静结合,体现了人们爱雪、赞雪的情感。
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抒发了作者的感情,与题目相照应。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按时间顺序写的。)
四 小结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描写第一场雪,文章层次清楚,显示出由晴到阴、由暖到冷、由雨到雪的气候的骤然变化。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教学辅助手段,唤起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的共鸣,在思想上和作者的同步。《我爱你,塞北的雪》这首歌首先就从形、声上把学生带入美丽的雪景里,使学生产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兴趣。对课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掌握,教师可采用雪景图片做底的方式出示句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后回顾里,教师再次出示动画,让学生再一次走进白雪皑皑的境界里,达到情感上的升华。多媒体的运用,让课堂气氛轻松、学生身心愉快,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有了前面“领着学生到文本中去走一遭”还不够,还要把学生引出来,不仅要明白作者“写了什么”,还要明白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才算“走了一个来回”。关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设计“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个教学环节,既让学生再次回顾全文,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又突出了本组重点训练项目“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写出下列字的形近字,并分别组词。
2.找出课文中ABB式的词语,抄写在横线上,再照样子写四个。
毛茸茸 亮晶晶 蓬松松 沉甸甸?
白花花 绿油油 红彤彤 笑嘻嘻
3.摘录自己喜欢的语句。
?
?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天的美丽景色,懂得瑞雪丰年的道理,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件。
一 课前导入
1.雪不仅给人们带来欢乐,还给农民带来丰收。让我们跟随作者共同去体验一下吧!
2.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线索,你还记得吗?
(雪前—雪中—雪后—联想)
二 理解课文内容
1.雪前、雪中、雪后的景色各具有哪些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画出重点语句,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2.抓住重点语句深入体会。
我们就用读的形式汇报。
(1)雪中。
①学生汇报:雪中的特点是雪下得很大。 ②谈谈对重点句的体会。
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将下来。
学生甲:“大片大片”说明雪很大。
学生乙:“簌簌落落”表明雪下得又大又急。
夜里,冬天的山村,万籁俱寂,只听到那大雪不断降落的沙沙声和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的咯吱声。
学生丙:“压断”说明积雪很厚,枯枝承受不住厚厚的积雪,就被压断了。
③老师小结:作者就是抓住了雪中的景象的特点作了细致的描写。这部分内容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序。
(2)雪后。
①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无风时和有风时的雪景的。 ②讨论后交流。
那山川、河流、树木、房屋,都笼罩上一层白茫茫的厚雪。极目远眺,万里江山变成了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
学生甲:“粉妆玉砌”是指用白粉打扮,用玉石砌成,形容又白又美。
学生乙:“粉妆玉砌”用在这里,说明雪后世界变成了白色,非常壮丽。
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学生甲:这句话中作者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积雪的柳条比作“银条儿”,把堆满雪的松柏枝叶比作“雪球儿”。
学生乙:这句话使人感觉到雪后树木的形态十分好看。
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在清晨的阳光下,幻映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学生丙:这里阳光和雪花交相辉映,产生了瑰丽的色彩。
③老师小结:作者既写了雪后的静态美,又写了动态美,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雪景图。那么,雪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学生甲:雪给人们带来了欢乐。
学生乙:孩子们在堆雪人、掷雪球,他们的叫喊声使我们体会到了雪带来的欢乐。
3.看到这场大雪,作者联想到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甲:瑞雪丰年。
学生乙:表达出作者对雪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学生丙: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因为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连年的自然灾害使人们企盼着丰收。看到这场瑞雪,人们必然联想到来年的丰收,所以人们的心情万分激动、欣喜。
三 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写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
这篇课文,作者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瑞雪图。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有关片段作具体分析,使学生窥见作者的艺术匠心,从中受到启发,而模仿并迁移运用积累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下雪时的景象时,让学生通过“看雪”“听雪”两方面去体会雪的世界,抓住“纷纷扬扬”一词去想象雪花降落时的纷繁,抓住“大片大片”一词去想象雪花的大、密、急。然后让学生讨论:冬天的山村既然是格外寂静,为什么还用上“簌簌”“咯吱咯吱”两个拟声词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用何在?通过启发,学生体会到这样写的作用是以声音反衬寂静,达到“鸟鸣山更幽”之效果,绘出了“山村冬夜雪漫天”的美景。
在教雪后景色一段时,让学生画出“粉妆玉砌”“簌簌落落”“随风飘扬”“摇晃”等词,体会雪的静态美和动态美。这样学生更加明白:作者采用以静衬动,动中寓静、声色相和的写法,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更有感染力。这时,再及时启发学生根据本课学习的感受及学得的动静结合的写法来写自己平时观察到的景物,并注意运用课文中的妙词佳句。
1.先把意思相关的前后两部分连线,再写两句。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2.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语。
(铅色)的阴云 (彤云密布)的天空
(粉妆玉砌)的世界 (纷纷扬扬)的雪花
(五光十色)的彩虹 (欢乐)的叫喊声
3.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这雪下得很大,也很稳。开始的时候,还伴着一阵小雨。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将下来。一会儿,地面上就发白了。夜里,冬天的山村,万籁俱寂,只听到那大雪不断降落的沙沙声和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的咯吱声。
(1)解释词语。
彤云密布:很厚的云层布满天空,预示着大雨即将来临。
(2)这段话中描绘声音的词语有沙沙、咯吱。
(3)照样子,写词语。
例:万籁俱寂
万寿无疆 万水千山 万无一失
(4)找出描写下雪情景的词语。这些词语体现了纷纷扬扬的雪下得又大又急。
1.作者简介
峻青,原名孙俊卿,当代作家,山东海阳县人。1922年生,幼年家贫,只读了几年小学,13岁便去工厂当童工。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革命工作,1941年写出第一部作品《风雪之夜》,后担任报纸的记者和编辑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文艺界领导工作。从1954年起写了一系列优秀短篇小说,如《党员登记表》《黎明的河边》等。
2.时事新闻
在2008年1月10日,我国南方爆发了雪灾。严重的受灾地区有湖南、贵州、湖北、江西、广西北部、广东北部、浙江西部、安徽南部、河南南部。截至2008年2月12日,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已造成21个省(区、市、兵团)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107人,失踪8人,紧急转移安置151.2万人,累计救助铁路、公路滞留人员192.7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77亿亩,绝收2530亩;森林受损面积近2.6亿亩;倒塌房屋35.4万间;造成1111亿元人民币直接经济损失。形成大范围的雨雪天气过程,最主要的原因是大气环流的异常,尤其在欧亚地区的大气环流发生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