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奇观 红树林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奇观 红树林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26 22:0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
要求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有感情地描述红树林的神奇、美丽,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
难点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感受祖国的伟大。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红 树 林
??我爱森林。长白山的茫茫林海,给我留下许多绿色的梦,但我从没想到在大海里也有这梦幻般的森林。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海上森林——红树林。[①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在大海里见到了梦幻般的森林——红树林。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初春,我在海南岛琼山?碰到海上奇观。[②这句话点明了什么?]正是涨潮的时候,一片密密麻麻的红树林浸没在海水里,露出一顶顶青翠的树冠,浮荡在海浪之中。一会儿潮退了,红树带着海泥芳馨的枝条和婀娜(ē nuó)的身躯出现在海滩上。啊,我的眼前变成了一片绚丽多姿的世界。[③远看红树林,“我”有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出来的?应该怎样读?]海风吹来,绿浪翻滚,欢迎我这来自北国的远客。[句导读: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红树林的繁茂与绚丽多姿,表达了作者对红树林的喜爱之情。]?
段导读:写远观时红树林像一片绚丽多姿的世界。
??我乘着小船,慢慢划进红树林深处。这简直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一个神秘的植物天地。[④近赏,红树林是怎样的景观呢?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应该怎样读?]一株株红树纵横交错,褐红色的树干弯弯曲曲,盘根错节,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支撑着硕大的树冠。[⑤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树干,低的二三米,高的十来米,东扯西拉联织成一张绿色的网。[⑥“绿色的网”一词的作用是什么?]树枝上盛开着红的、白的花朵,微风中逸出淡淡的幽香。这幽静而神奇的仙境使我陶醉了,我好像在梦中走进了龙宫的大花园。[⑦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段导读:写近赏时红树林的幽静、神秘。
??突然,树枝上啪啪的响声打破了宁静。保护区的专家笑着告诉我:“这响声是告诉人们,一棵新的小红树降生了。”因为红树具有“胎生”的繁殖特点。[句导读:“胎生”加引号,表示特定的称谓。]当种子成熟后,先在树上萌芽,长成幼苗才离开母树,飘落于地,扎根于土,几个小时就可以扎下根去破土而生。[⑧红树的繁殖有什么特点?]倘若被海水冲走,也能在海水中漂流上两三个月,遇到海滩照样扎根生长。[⑨这句话用了什么句式?作用是什么?]
段导读:写红树“胎生”的繁殖特点。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写红树林的特点。
??我爱这片海上的森林。[这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红树林和北国沙漠中的黄柳?一样,在植物世界里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卫士。[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卫士?有何作用?]它既不要肥沃的土质,也不要温室般的环境,只是默默地把根须扎进贫瘠(jí)不毛的海岸,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支柱根。依靠这庞大的根系去吸取大地的营养。它把自己的兄弟姊妹连成一个整体,去抵御狂风恶浪,减少海啸带来的自然灾害。[这里用了什么写法?说明了什么?]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点明主题,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
1.学会本课的生字,并会正确书写。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
3.理清课文的条理,能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一 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红树吗?你们知道红树生长在哪儿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红树林》。(板书课文题目)
二 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认识文中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读课文后,检查自读情况)
三 回顾学习方法,学生自学交流
1.老师:上单元我们又学习了两种自学方法,第一种是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的方法;第二种是写批注笔记的方法。那么,如何写批注笔记呢?(引导学生答出写批注笔记的方法:画出自己喜欢的重点词、句,记下不懂的问题,并简单地归纳概括,在课文旁边或者在本页下写一两句自己的想法。)
2.老师提出自学要求。
(1)再读课文,在文中空白处写批注笔记。
(2)小组内交流体会。对于仍不理解的问题,小组代表写在黑板上。
3.学生自学课文,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实践自学方法。
4.小组内交流读书体会,小组代表将仍不理解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四 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画出来并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检查读词及读课文的情况。
3.小结。
五 总结全文
说一说这节课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六 布置作业
摘抄生字、新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本课教学中,教师事先布置学生通过书籍、互联网等多种方式搜集有关红树林的图文资料,配合阅读理解《红树林》,在地图中找到海南省琼山的位置。这种方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展课程空间,为学习课文作好准备。课堂上让学生介绍搜集的资料时,学生会介绍很多课文中没有的知识,这不仅丰富大家的课外知识,也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比如:有同学谈到红树林的生态环境的优美,它保岸护堤的作用,以及奉献的精神;有同学介绍一些生态环境遭破坏的现象,流露出为之焦虑的心情。学生带着这些情感来学习课文,对课文会理解得更深刻。
比一比,再组词。
2.补全词语。
(绚)丽多(姿)  纵(横)交(错)  (盘)根(错)节
风(和)日(丽)  世外(桃)(源)  (大)风(大)浪
3.给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透:A.穿。 B.透彻。 C.显露。 D.暗地里告诉。 E.达到充分的程度。
(1)我先透露给你一个好消息。(D)
(2)小弟弟的脸蛋儿白里透红。(C)
(3)我早已摸透了他的脾气。(B)
(4)阳光透过玻璃,射进了教室。(A)
花:A.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 B.可供观赏的植物。 C.颜色或种类错杂的。 D. 用来迷惑人的;不真实的。 E.用;耗费。 F.作战时受的伤。
(1)这本书我花了三元钱。(E)
(2)红军战士小张在这次战斗中挂了花。(F)
(3)这盆月季今天开了第一朵花。(A)
(4)狐狸的花言巧语骗不了小白兔。(D)
(5)这种花在北方不容易活。(B)
(6)她的花裙子真漂亮。(C)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多种形式读课文,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件《林海》录像。
一 观看录像,引出课文题目
播放《林海》的录像。
录像中是一望无际的东北林海画面,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看到的景象?那么,本课所写的“红树林”又是什么样的呢?(板书课文题目)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红树林》。
二 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红树林景色的句子。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红树林的认识和理解。
三 内容探讨
1.你喜欢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四 学习课文,理解重点部分
1. 指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红树林的,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
2.默读第2自然段并思考,远看红树林,它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宏伟、壮丽)
3.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通过学习,说说你喜欢红树林的理由。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适时板书)
5. 指导朗读。
五 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想说点儿什么吗?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
六 布置作业
1.摘抄生字、新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课外阅读。
3.小练笔:描写自己见过的奇观。
 
  1.选准一个切入点。教学切入点关系教学的成败,选准切入点,会把学生引入柳暗花明的圣境,反之会把学生引入歧途。为充分构建单元主题,教师以文中“我在海南岛琼山碰到海上奇观”一句为切入点,请学生品味语言,感受海上奇观“奇”在哪儿?以此作为教学主线,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2.本文作者在赞美红树林这一奇观的同时,更要赞美的是红树林的精神,从而进一步赞美具有像红树林默默奉献精神的人。本文的中心在最后一段得到了升华。课后可安排一篇习作,写一种自己了解的植物,由对这种植物的介绍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价值。
1.写出同音字。
    yì
才华横(溢) 回(忆) 容(易) 翻(译)
    jiāo
(骄)阳 (骄)傲 (浇)花 (娇)气
    zǔ
(阻)挡 (组)织 (阻)力 (祖)国
2.按要求作答。
(1)写三个含有数字的成语。
一心一意 十全十美 百发百中
(2)写三个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
画蛇添足 九牛一毛 胆小如鼠
(3)写三个含有景物名称的成语。
绿草如茵 白雪皑皑 落英缤纷
(4)写三个描写人物品质的成语。
大公无私 知书达理 高风高节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瓷  鱼?
我家有一条瓷鱼,它有趣极了。
这条瓷鱼是一条鼓眼金鱼,长约5厘米,宽约2厘米,中间滚圆饱满的地方是鱼身, 占整个身体的三分之一,上面刻有鳞片,像一件衣裳,保护着鱼的身体。
瓷鱼的头很大,上面那对红眼睛鼓鼓的,像一对小灯笼。它睁着大眼睛,似乎在看着你,又似乎在寻找着它的同伴。头的正面是鱼的嘴,那嘴是圆形的,嘴唇突起,好像在一张一闭不断哈气呢!
瓷鱼有一条很长的尾巴,分三个叉,像三条绸带在水中摆动,又像空中飘浮的几缕白云。
这条瓷鱼不同的摆法有不同的样子。平放着,它像在睡觉;拿起来斜着看,它似乎准备游向远方;竖起来放,它又像张开圆圆的嘴,等着你给它东西吃;侧放着,它似乎在不断地呼吸、哈气;提着它的尾巴,它像在苦苦哀求你放开它……
这是一条多么有趣的瓷鱼呀!
(1)给短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短文在写瓷鱼的外形时先写鱼身,再写鱼头,最后写鱼尾。
(3)给第5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4)文章中最后一自然段在全文起到了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
1.琼山简介
琼山,原为海南省北部一市,现并入海口市,为一区。琼山是我国最南端的市辖区,也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总面积为940平方千米。素有“琼台福地”的美称,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
2.红树林
一种热带、南亚热带特有的海岸带植物群落,因主要由红树科的植物组成而得名。它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调查研究表明,红树林是至今世界上少数几个物种最多样化的生态系之一,生物资源量非常丰富。
3.红树林最奇妙的特征——胎生现象
红树林中的很多植物的种子还没有离开母体的时候就已经在果实中开始萌发,长成棒状的胚轴。胚轴发育到一定程度后脱离母树,掉落到海滩的淤泥中,几小时后就能在淤泥中扎根生长而成为新的植株,未能及时扎根在淤泥中的胚轴则可随着海流在大海上漂流数月,在几千里外的海岸扎根生长。
教学
要求
1.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鼓励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
难点
  鼓励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一 畅所欲言
大自然有许多令人为之惊叹的奇观,泰山日出、云南石林、流星雨、日全食……你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向他人请教等方式了解,把自己找到的最感兴趣的一处奇观介绍给大家。
1.课前让学生搜集自己最感兴趣的奇观资料,能生动、流利地讲述神奇景观。
2.引导学生介绍、交流自己的搜集方法,掌握一些效率高、简洁明了的学习方式。
3.小组交流。
4.全班围绕“奇观”这一主题举行奇观推荐会。
二 初显身手
1.通过课前预习,你都搜集到哪些有关奇观的资料?谁愿意展示给同学们看一看?
2.你对其中的哪些作品最感兴趣?为什么?
3.评选小博士。同学们都爱看历险记,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编写探险故事吧!
一 编写探险故事
同学们,我们在这个单元中学习了这么多的奇观,大家的知识又丰富了许多,在了解这些知识的同时你有没有产生一些想法呢?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编写探险故事,大家平时搜集的奇观资料正好可以派上用场了。相信只要你能大胆想象,编写的故事一定会离奇、有趣,或者你也可以仿照著名的故事改编一个。
1.要写好有关奇观的想象类作文,你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
2.你打算如何来写这篇作文?小组交流,共同完成写作提纲。
3.全班交流写作提纲。
二 学生起草,同桌之间互改、互评
三 学生认真誊写,老师巡视指导
拓展阅读
教学
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对我们心灵的感染、启迪和震撼。
2.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详略得当是本文的写作特点,学习时应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自主感悟。
重点
难点
  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详略得当是本文的写作特点,学习时应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自主感悟。
一 初读课文,思考问题
旋风、海市、彩虹和丝路花雨,这是让沙漠生动的景象,然而这些都是旅人们虚幻的希望。“我”多想筑一条引水的渠,多想看到绿油油的青稞麦和丰收的田野……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采用学过的各种方法学习。想一想,围绕“海市”作者都写了哪些内容?
2.读课文之后,提出疑问。
3.小组交流。
能在小组解决的就在小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全班交流。老师加以引导,要对那些提出比较有意义的问题的同学及时表扬。
4.全班讨论。
5.全班齐读,分小组朗读。
二 充分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短文的内容
1. 运用掌握的学习方法再次阅读短文。
2. 画出你感兴趣的词语。
3. 短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4. 逐段指名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对较难归纳的自然段,老师加以指导。
5.课文描写了戈壁滩上的旋风、海市、彩虹和丝路花雨,为什么以“海市”作为课文题目?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6.分小组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