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奇观 浙江潮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奇观 浙江潮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26 21:1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
要求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会写本课的生字。结合课文理解“吞天沃日”“天下奇观”“惊心动魄”“风号浪吼”等词语及比喻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好读古文的方法。
3.通过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通过古今文字的对比,使学生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增强语感和对祖国语言的由衷热爱。
重点
难点
  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作者的思路,使学生能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
教学
课时
三课时
浙 江 潮
浙 江 之 潮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①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释义: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伟壮观的景象。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②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释义: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是海潮最盛的时候。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③作者是怎样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
释义:当潮水远远地出现在钱塘江的入海口时,仅仅像一条银线。过了一会儿,潮水渐渐涌近,就像玉砌的城墙、大雪覆盖的山岭一样,从天边涌来。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④这句话描写了什么?]
释义:涨潮时洪大的声音好像雷霆一样,震动摇撼,冲激飞溅,好像要吞下天空,淹没太阳,气势非常雄壮。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⑤引用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释义:杨诚斋的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说的就是这种景象。
观  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⑥这句话精彩在哪里?]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⑦这句话点明了什么?]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是观潮最好的地方。[⑧这句话介绍了什么?]我们随着观潮的人流,登上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白蒙蒙的薄雾。[⑨“越往东越宽”说明了什么?这句话描写的是什么景色?运用了什么方法?有何好处?]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近处,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段导读:写“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
??这时候,江潮还没有来,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⑩“人山人海”一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这句话写出了人们怎样的心情?表达了什么?]
段导读:写许多人等着“观潮”。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及潮来前大堤上的情景。作者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的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白蒙蒙的薄雾。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这句话写了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顿时,人声鼎沸。熟悉江潮的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向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为什么“江面还是风平浪静”? 这两句话的过渡是用哪个词语来连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段导读:写潮来了,人群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横贯”一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层楼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写了什么?]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令人惊心动魄。[这个句子写了什么?]据说解放前的一年,曾有大潮上岸,几百人猝不及防,被潮水席卷而去。而今天,站在坚固的海塘大堤上,则是有惊无险,让我们充分领略到大自然的雄伟奇观。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写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述,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
??再看那江面,潮头已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是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还是”“依旧”说明什么?]过了很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过了很久”“才”说明什么?]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起六米多高了。[这句话有什么用意?]
  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写潮过后的景象。
1.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读懂古文,了解课文的大意。
多媒体教学课件。
一 导入新课
1. 今天,我们将首次接触到文言文,首先请齐读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2. 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第一次读古文的感觉?
3. 分组读古文时,大家都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二 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各小组分两步来解决问题:第一,认真读课文,先把课文的大概意思读明白;第二,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顺。(学生合作学习,老师巡视辅导)
2.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课文的理解。
3.指名读课文。(课文读通顺了吗?谁来试一下)
4.老师范读,学生跟读,把握好读古文的方法——韵律读法。
三 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围绕着“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感受浙江潮的雄伟。
从哪里能看出浙江潮是“伟观”呢?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形:仅如银线。色:玉城雪岭。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
2.指名回答刚刚提出的问题。(可从远观、近观、气势来评价)
3.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4.老师配乐范读,学生练读。
5.再读古文,说说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自己的理解进行交流。
6.指导朗读。引导学生将自己感受到的浙江潮读出来,注意读出气势,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律。
四 拓展运用
其实描写浙江潮的文章有很多,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一篇——《观潮》,请你们读读,感受一下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
五 课堂小结
本课只有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派壮观的浙江潮景象,也显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课后继续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附1:本课翻译及注释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是海潮最盛大的时候。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当潮水远远地出现在(钱塘江的)入海口时,仅仅像一条银线,过了一会儿,(潮水)渐渐涌近,就像玉砌的城墙和大雪覆盖的山岭一样,波涛好像连着天空涌来,洪大的声音好像雷霆一样。波涛汹涌,(好像要)吞没天空、冲洗太阳,气势非常雄伟豪壮。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杨诚斋曾在诗中说的“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像给它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就是这种景象。
[注释]
既望:农历十六日。农历十五日叫“望”。
以至:到。
方:当……时。
海门:(钱塘江的)入海口。
既而:一会儿。
玉城雪岭:像玉砌的城墙和大雪覆盖的山岭。
际天:连着天。
激射:冲激飞溅。
沃:冲洗。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海水涌起,像银子堆起来的城郭;钱塘江横卧大地,潮水像给它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郭,外城。
是:代词,这样,这种景象。
附2:作者简介
周密(1232~约1298),南宋文学家。字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宋亡不仕。其词讲求格律,风格在姜夔、吴文英两家之间,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也曾写过一些慨叹宋室覆亡之作。并能诗文书画,谙熟宋代掌故。著有《草窗韵语》《武林旧事》《癸辛杂识》《齐东野语》《云烟过眼录》等。
《武林旧事》是周密在宋灭亡后追忆南宋都城临安往事的作品,寄托着作者的故国之思。“武林”就是南宋的都城临安,即现在的杭州。本文选自《武林旧事》卷三。“观潮”观的是钱塘江大潮。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和这个地区特有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钱塘江流经杭州,江口是典型的大喇叭口形,海水涨潮时水势受阻,形成波澜壮阔的潮涌。河口又有巨大的拦门沙坝,潮水涌进时遇到如此大的阻力,形成蔚为壮观的钱塘江大潮。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形 色 声 势
  1.在教学《浙江之潮》时要抓住两点:一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积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通过对比阅读,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让学生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练的特点,体会到文中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二是能适时地运用学生搜集的资料和图片突破重难点,让学生通过资料和图片来了解离自己生活实际较远的浙江海宁,感受浙江潮的壮观,缩短学生和文本的距离。
2.对于《浙江之潮》这篇以文言文为主体的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读,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体会《浙江之潮》所表现出的自然之美、语言之美、气势之美。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读贯穿,导读、泛读、自读、品读、比较读……形式多样。此外,视频的展示、作批注的方法、语言文字的训练、写作方法的贯彻、情感态度的表达,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收获,在读中提高,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按要求填空。
“激”字按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J;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氵部,再查13画。“激”字在字典里有以下几种解释:①身体接触冷水而受冻。②使冲动。③感情冲动。④急剧;强烈。“激动”的“激”应取第③种解释;“激烈”的“激”应取第④种解释。
2.比一比,再组词。
3.填字组词。
(青)天(白)日  若(隐)若(现)  人(山)人(海)  惊(心)动(魄)
4.选词填空。
 平静  宁静  安静  寂静  僻静
(1)海边的夜晚是(寂静)的,柔和的月光洒在海面上,海面上像铺满碎银似的。
(2)老师来了,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
(3)海上有一轮明月,照着(宁静)的海面。
(4)这是我参赛以来第一次获奖,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5)我紧跟着他,走出院子,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多种形式来读课文,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古文描写的浙江潮。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现代散文,看看两者有哪些不同。(板书课文题目:观潮)
二 检查预习
1.通过预习,找出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生字的读音。(学生进行交流,纠正读音)
2.指名朗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1)读准多音字。
薄(bó)雾 闷(mèn)雷 颤(chàn)动 风号(háo) 涨(zhǎnɡ)起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人声鼎沸 横贯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3)指名读课文,正音。
(4)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4.学生质疑。
三 理清叙述顺序
1.理清课文脉络。
(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同桌交流。
(3)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2.读课文,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并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把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3.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 学习课文
1.学习潮来前,即课文第1~3自然段。
学生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大潮来时的景象。)
找出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及描写人们心情的句子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江面平静而人们心情急切。)
2.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第4、5自然段。
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你的心情会怎样呢?让我们一起看大潮到来时的录像,边看边思考: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潮的声大、浪高)老师指导学生自己读课文第4、5自然段,并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
知潮声:潮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在学生回答出来之后,让回答最确切的学生将“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写在黑板上。
知潮形:用以上的方法,让概括既全面又准确的学生将“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写在黑板上。
知潮序:通过板书,你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了吗?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远处”“过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述其序:根据板书叙述潮来时的经过。先让全体学生按板书内容说一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补充说。
解其情: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之中,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3.小结:钱塘江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4.自学“潮过后”,学习课文第6自然段。
潮过后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的?带着这一问题自学第6自然段,自学后交流。
从对潮头“奔腾西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的分析中,理解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从对“江水已经涨起六米多高了”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钱塘江大潮之奇。
5.回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五 本课小结
这正是八月十八的钱塘江大潮,天下之伟观也。你认为这里所引用的“天下”指什么?
(“天下”可以认为是中国,也可以泛指全世界。)
  1.抓住文眼,整体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要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观奇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思考题:①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来体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②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再小组讨论,填表(在小黑板上出示表格:填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所看到的和听到的)。学生从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2.品文析句,理解课文,学习表达。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比如:在教学“白线向我们移来”那段时,让学生找出描写大潮形态和声音的句子,并要求他们说说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具体形象地写出了从近处观察钱塘江大潮时,所听到的声音和所看到的景象,充分体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熟读本课课文,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回顾课文,学习写作方法,全面总结。
2.完成课后练习。
一 复习导入
1.齐读《浙江之潮》。
2.齐读《观潮》。
二 学习写作方法
1.从“思路线”的归纳中让学生学会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静—动—静”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3.请三个同学分别有感情地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部分,其他同学在听读中再次观看录像。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理解作者赞美钱塘江大潮和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4.在描写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5.文章开头与结尾一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 对比赏析
《浙江之潮》和《观潮》两篇课文的不同之处有哪些?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说:语言文字方面,朗读感受方面,内容结构方面。)
四 全文总结
同学们了解了神奇壮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些都是我们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涵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了。
  观  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  平静
潮来时
潮过后  平静
  1.在让学生比较《浙江之潮》和《观潮》两篇课文的不同之处时,要创设条件让学生能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比如组织朗诵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这个问题,并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2.本课两篇文章写景的方法都非常值得学习,正面描写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侧面描写烘托主题的方法等,都应该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探究中自悟。钱塘江大潮的成因并非本课重点,教学中要防止对成因过于关注,节外生枝,冲淡对景象的想象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1.选词填空。
    的  地  得
(1)今年(的)运动会我很想参加,但是我跑(得)太慢,所以我很不幸(地)被淘汰了。
(2)鸟的天堂其实是一棵茂盛(的)大榕树,在当地人精心(地)照顾下,它长(得)越来越生机勃勃了。
    在  再
(3)(在)海底世界的展厅里,我看到很多稀奇的海洋生物。现在,我真想(再)去玩儿一次。
(4)(在)我读四年级的时候,我荣获了“五育”徽章。我要(再)接(再)厉,争取更优异的成绩。
2.按要求做题。
(1)写出三个AABB式成语。(如:浩浩荡荡)
高高兴兴 冷冷清清 世世代代
(2)写出三个ABAC式成语。(如:若隐若现)
多才多艺 诚惶诚恐 自言自语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星期天下午,我坐在窗前做作业。忽然,天色暗了下来,刮起了一阵狂风,像是要下雨了,我赶忙关紧窗户。屋里显得特别闷热。
一会儿,豆大的雨点落下来,打在玻璃窗上叭叭直响。雨越下越大。我透过玻璃窗向外望去,天地间像挂着无比宽阔的珠帘,迷蒙蒙一片。雨落在对面屋顶的瓦片上,溅起一朵朵水花,像一层薄烟笼罩在屋顶上。雨水顺着屋檐流下来,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了一条线。地上的水越来越多,汇合成一条小溪。
真是一场及时雨呀!田地里的玉米一定会“咕咚咕咚”地喝个痛快。我仿佛看到雨水流进田地里,流进果园里,流进人们的心窝里。
云散了,雨住了,太阳照亮了大地。我推开窗户,一股泥土的芳香迎面扑来,空气像过滤过似的,格外清新。窗外的杨树、柳树,经过雨水的冲洗 ,舒枝展叶,绿得发亮,美丽极了。
(1)短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2)第2自然段围绕着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3)用“  ”画出文中的拟声词。?
  (4)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按要求填空。
①我透过玻璃窗向外望去,天地间像挂着无比宽阔的珠帘,迷蒙蒙一片。
把雨比作珠帘。
②雨落在对面屋顶的瓦片上,溅起一朵朵水花,像一屋薄烟笼罩在屋顶上。
把溅起的水花比作薄烟。
③雨水顺着屋檐流下来,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了一条线。
把雨水比作珠子、线。
《浙江之潮》译文
浙江汹涌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从每年农历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气势极为雄壮豪迈。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像是白银堆筑的城市,潮水像是给横卧的钱塘江系上了一条白玉带”,就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