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要求
1.理解当时艰苦的环境和战士间的真挚友情;懂得要处处为别人着想,要团结、互助、互爱。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重点
难点
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难点:理解当时艰苦的环境和战士间的真挚友情;懂得要处处为别人着想,要团结、互助、互爱。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一 个 苹 果
??黄昏时候,五连派来的一个火线运输员闪进了我们的防炮洞。[①这句话介绍了什么?“闪”字说明了什么?]他顶多不过二十岁,长得矮矮的,瘦瘦的。[②这句话是什么描写?说明了什么?]卸完了身上背着的弹药,他随手递给我一个苹果:“连长,给您!”[③“随手”“递”是对运输员的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
段导读:写火线运输员递给“我”一个苹果。
??防炮洞只有三米长,两米宽。[④这句话用具体数字写出了什么?“只有”在句子中起什么作用?]借着洞口的亮光,我看到他满身尘土,裤子撕了好几道口子,脚脖子上还划破了好几处,血迹斑斑。[⑤从加点的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显然,一路上他是爬过来的,通过敌人的炮火封锁可不是轻易的事。我看着他那流着汗水的脸,惊讶地问:“哪儿来的苹果?”
??“半路上捡到的。连长,您嗓子哑了,吃了润润喉咙吧!”[⑥你从火线运输员的话中感悟到了什么?]
??说实在的,自从二十四日我连出击开始,已经几天没喝过一口水,只有前天晚上,营长给了我一块两寸长的萝卜,我的喉咙早就干得烟熏火燎似的。[⑦这句话是对连长的什么描写?]不用说,战士们一定也渴得受不住了。但是我想,运输员这些天在火线上跑来跑去,比我们更艰苦,就对他说:“你太辛苦了,还是你吃了吧。”[⑧从这两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段导读:写“我”认为运输员更辛苦,让他自己吃掉苹果。
??“不,我在路上可以喝凉水。”他非常固执,说什么也不肯吃。[⑨“固执”一词说明了什么?]其实谁都知道,通往后方的三里路之内,是一滴水也找不着的。[⑩作者写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段导读:写运输员拒绝吃这个苹果。
??我望着这个擦得很干净的苹果,它青里透红,散发出诱人的香味。[“青里透红”“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体现了什么?]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介绍事情的起因。五连派来的火线运输员在送弹药的同时拿来了一个在半路上捡到的苹果。
??“给谁吃呢?”我拿着苹果翻来覆去地想。这时候,我身旁的步话机?员小李正用沙哑的声音向上级报告战斗情况。这个爱说爱唱的小伙子白天黑夜都守在步话机旁,这些天一直没有休息。[你从加点的词语中读懂了什么?]他的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口子,脸上挂满灰尘,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这句话是对小李的什么描写?说明了什么?]
??“小李,这个苹果你吃了吧,好润润喉咙。”我把苹果递给他。
??小李出神地看着我,回头看了看另外几个人,又看了看躺着的伤员小蓝。[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他接过苹果,转手给了小蓝。
段导读:写小李把苹果递给了小蓝。
小蓝是通讯员,在一次执行任务时被炮弹炸断了右腿。他安静地躺着,很少听到他呻吟。他的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作者对小蓝的刻画告诉我们什么?]小蓝拿起苹果,张开嘴正要吃,突然向周围望了望,立刻把嘴闭住了。[这句话是对小蓝的什么描写?]他发现,原来只有一个苹果。
段导读:写小蓝发现只有一个苹果,他也没有吃。
“连长,您几天没喝水了。您吃吧,吃了好指挥我们打仗。”小蓝把苹果递给了我。
段导读:写小蓝认为“我”指挥打仗更需要补充水分,又把苹果递给了“我”。
等到发起冲锋的时候,没有号声可不成呀!我把苹果递给了司号员。司号员说什么也不肯吃,转手递给了身旁的卫生员,卫生员又把它递给了自己日夜照顾的伤员小蓝。苹果转了个圈儿,最后又回到我手里。
段导读:写苹果几经转手,又回到了“我”的手里。
再这样传下去是没有用的。我知道:我不吃,他们决不?肯吃。于是我决定,防炮洞里的八个人一起来分吃这个苹果。
段导读:过渡段,写“我”决定防炮洞里的八个人一起来分吃这个苹果。
吃苹果也要作一番动员。我说:“同志们,我们能够赶走敌人,夺回阵地,难道我们就不能吃掉这个苹果吗?来,一人吃一口!”[连长的话有何用意?]说完,我先咬了一口,把苹果传给步话机员小李。小李放到嘴边,咬了一小口,交给了身旁的小胡。小胡咬了一口,传给了小张。这样一个挨一个传下去,转了一圈,苹果还剩下大半个。[句导读:这一句与第6自然段中“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形成对比,表现出了战士们高尚的阶级友爱精神,此刻,他们心中想的只有别人,多么可爱可敬的战士啊!]
段导读:写苹果在八个人手里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
“谁没有吃?”我问。可是谁也不回答。
第二部分(第7~15自然段):写事情的经过。这个苹果在防炮洞里八个十分干渴的战士的手中转了一圈,还是剩下了大半个。
我刚想命令大家认真地把苹果吃了,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静。[“我”为什么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静”?]我看见步话机员小李的面颊上闪动着晶莹的泪珠,再看看周围,别的同志也都在擦眼睛。一瞬间,我的喉咙被心中激起的强烈感情堵住了。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我被这种出自战友间的关怀友爱激动着,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这是怎样的泪花?]
第三部分(第16自然段):写战士们让苹果、吃苹果后的激动情绪,抒发感情,点明中心。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图片资料、电脑课件。
一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涌现出了许多战斗英雄,更发生了很多的感人故事。(学生发言)其中有一个故事,它和一个苹果有关。(板书课文题目:一个苹果)
2.老师介绍故事背景。
3.看到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会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2.借助字典,学会生字、新词。
3.熟读课文。
三 检查学习情况
1.强调易错字。
裤:部首是“衤”,不要少写一点。 吟:右部是“今”,不要写成“令”。
2.用此前学过的多种方法熟记本课的生字。
3.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可分为几段。
2.全班交流。
第一段(第1~6自然段):写五连派来的火线运输员在送弹药的同时,拿来了一个在半路上捡到的苹果。
第二段(第7~15自然段):写这个苹果在八个十分干渴的战士手中转了一圈,还是剩下了大半个。
第三段(第16自然段):写“我”看见了小李面颊上的泪珠,内心激起了强烈的感情,“我”也流下了幸福而骄傲的泪花。
3.同桌互读课文。
1.众所周知,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学习中要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一个苹果”在现在的孩子看来是极平常的,但作为文章题目而言就不同了,所以学生问题很多,如:这是一个怎样的苹果?从哪里来的?到哪里去了?为何用它作为题目?……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课文,让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了解,而且让学生也有了问题意识。
2.课文中有些地方是理解文章的关键,针对这些地方,要巧妙设疑,启发学生思考,使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比如: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谁最需要这个苹果?谁最想吃这个苹果?”要求学生默读全文,从中找根据。在提出这一问题后,学生的读书热情被激起,他们会认真读,认真寻找问题答案。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中使他们明白防空洞里的八个人都需要这个苹果,也都想吃。再在此基础上追问:“为何在传苹果时,他们都没有吃?”学生会脱口而出:“因为他们都想到了别人。”
1.填空。
(1)“剩”字共(12)画,按部首查字法,应查(刂)。
(2)“讯”字共(5)画,第三画的名称是横斜钩。
2.比一比,再组词。
3.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如果)明天下雨,我们的野外活动(就)暂停。
(2)(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3)(无论)困难多大,我们(都)要勇往直前。
(4)她(不但)会唱歌,(而且)会跳舞。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当时的艰苦环境和战士间的真挚友情;懂得要处处为别人着想,要团结、互助、互爱。
电脑课件。
一 导入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战士们已经几天几夜没喝过一口水了。这时,一个苹果出现在了他们面前,此时此刻,这样一个苹果是多么的珍贵呀!战士们又是怎样对待这个苹果的呢?
二 自读课文
这个苹果在战士们手中传递了几次?每次都是什么结果?
过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让我们来细读课文。
三 理解课文
1.默读描写战士们第一次传递苹果的部分,思考每个人都处在什么环境中。先用笔画出来再说说你从中体会出了什么。
2.汇报体会。(可见战士们的作战环境非常艰苦,他们都需要这个仅有的苹果。)
3.有感情地读课文。
此时,面对一个青里透红、散发着诱人香味的苹果,战士们都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为什么互相推让?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来的?
4.小组交流。
5.集体汇报。
战士们此时推让这仅有的一个苹果,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苹果转了一圈,战士们谁也不肯吃一口,苹果又回到连长的手里。第一次传苹果,我们先找出主要问题,再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体会。请大家运用这种方法自学战士们第二次传递苹果。
6.自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在连长动员后,在不得不吃的情况下,八名战士分吃一个苹果到最后还剩下大半个?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电脑出示句子:
“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与“这样一个挨一个传下去,转了一圈,苹果还剩下大半个”作比较,你感受到了什么?
(1)把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说出来。
(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战士们拿到苹果时,想到的不是自己吃,而是让给别人;分吃苹果时,想到的是自己少吃,多留给别人。这是战士间怎样的深情厚谊呀,又怎能不令人感动呢?)
(2)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老师:此时此刻,防炮洞里的每一位战士也被深深地感动着。请你有感情地读一读最后一自然段。
7.理解最后一自然段。
(1)思考:为什么防炮洞里格外沉静?
(2)讨论,汇报。
(3)此时,防炮洞里的静与战士们内心的不平静交融在一起,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战士们的心里都想到了什么呢?
(4)说一说。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 总结
1.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在几天几夜没水的情况下,八名战士分吃一个苹果,还能剩下大半个。这鲜明的数字,让我们真切地感到战士们之间团结、互助、互爱的深厚感情。
2.学完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一 个 苹 果
连长 运输员 艰苦环境 连长
↑ ↓ ↓
小蓝 连长 小李
↑ ↓ ↓
卫生员 小李 互相关心 小胡
↑ ↓ ↓
司号员 小蓝 小张
↖ ↙ ↓
连长 一个挨一个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情感。先让学生找到八个战士需要苹果也很想吃这个苹果的理由,再引导学生深入到战士们心中去用心体味,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在学生交流的同时相机引导学生品读描写战士极其干渴的语句,在品读中,让学生们感受到战友间的深情厚谊。
2.抓重点段。 课文的最后一段是全文的高潮,直接点明了课文的中心。本课启发学生默读该段,然后质疑。针对学生的问题,比如:“为什么防炮洞里格外沉静?为什么大家都哭了?“我”的喉咙为什么被堵住了?为什么说迸出的是幸福的骄傲的泪花?”等,顺势把这些问题抛给学生。学生经过热烈讨论明白:战士们是被战友间在危难时互相关心的阶级友爱感动了。
比一比,再组词。
2.选择合适的词填在括号里。
固执 顽固
(1)火线运输员非常(固执),怎么也不肯吃那个苹果。
沉静 寂静
(2)我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静)。
3.将搭配合适的词语用线连起来。
4.给加点的字选择合适的解释,在括号里写上序号。
光:①景物。②只;单。③光滑。④身体露着。
(1)他光穿着背心。(②)
(2)光溜溜的扁担搭在他们的肩上。(③)
(3)这边风光特好。(①)
冠:①帽子。②形状像帽子。
(4)张冠李戴。(①)
上甘岭战役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上甘岭地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金化攻势”所进行的阵地防御作战。1952年10月8日,美国方面片面中止停战谈判,于14日发动“金化攻势”,企图攻占金化东北上甘岭地区两个高地,进而夺取五圣山,以改变防御态势。志愿军先后投入3个多师共4万余人的兵力、130余门地面火炮和47门高射炮,依托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阵地顽强抗击,与“联合国军”进行激烈的反复争夺。战至11月25日,历时43天,志愿军共歼敌2.5万余人,彻底粉碎了“金化攻势”,创造了坚守防御作战的范例。
拓展阅读
教学
要求
1.通过学习文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由细节入手、细腻简洁的描绘方法。
重点
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学习由细节入手、细腻简洁的描绘方法。
一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过雨中漫步的经历吗?看过雨中的美景吗?今天,我们就随作者一起感受一下雨港基隆的雨中美景。(板书课文题目:雨港基隆)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体味作者如诗如画的语言。
2.小组交流,课文都写了哪几个部分。
3.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 全班交流,深入理解
1.初步了解基隆港的地理位置以及其在交通运输方面的作用,增强对基隆港的了解。
2.细读课文,边读边仔细品味,把好词佳句画下来。
3.读懂全文后,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第三和第五自然段在文中起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全班交流。
5.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从细节入手、细腻简洁的描绘方法。
四 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让学生仿写家乡雨景
教学
要求
1.教育学生要珍惜每一滴水。
2.了解水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更加珍惜水资源。
3.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4.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使学生能够与人沟通,乐于与人合作学习。
重点
难点
重点:了解水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水。
难点: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1.了解水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更加珍惜水资源。
2.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对“水”的了解深入,体会更深刻,认识再提高。
有关水的图片。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说不尽碧绿的水、清澈的水,唱不够清凉的水、甘甜的水……水是大自然赐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滴滴水珠,涓涓细流,滚滚浪花,滔滔江河,我们永远离不开水……
1.我们了解水。
★我知道我们用的自来水不是“自来”的。
★调查河面漂浮物是什么,它们是从哪里来的。
★在放大镜下观察水,做折射、沸腾、溶解的实验。
2.我们亲近水。
★我最喜欢划船、游泳。
★家乡很缺水,我们盼雨,盼哪,盼哪,下雨那天就是我们的节日。
★来做一个节水实验,看水龙头在关不紧的情况下一个小时能滴多少水?并算出24小时会浪费多少水。
(1)小组内交流自己与水的情感。
(2)全班交流。
3.我们赞美水。
古往今来,人类歌颂水,赞美水,并不仅仅因为水之雄奇、壮美和妩媚多姿。更重要的是,水是生命的源泉。
★从古诗中找,比如王勃的“秋水共长天一色……”
★从现代诗中找,比如朱湘的“溪间,采莲,水珠滑走过荷钱……”
★从歌词中找,比如“洪湖水浪打浪……”
(1)小组内交流赞美水的诗歌。
(2)全班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热爱水的情感)
(4)小资料。
①在李煜眼中,水是愁绪的寄托。“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奔腾的江水,浸透了他无穷的愁绪。
②在苏轼眼中,水是豪放的象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经历了人生的大风大浪之后,还能保持着这份如水的奔放与豁达的豪气。
4.我们珍惜水。
★假如所有的小河干涸了……
★和同学们讨论节水措施,写一些节水提示,张贴出去。
★写和水有关的故事。
赞美水不仅因为它是生命之源,还因为它的点点滴滴是如此谦虚、纯净。它的纯洁与透明近乎神圣。我们拥有了它并要珍惜它,珍惜这圣洁的生命。
1.使学生能够与人沟通,乐于与人合作学习。
2.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有关水的图片资料。
一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 配乐朗诵《因为有你》。
“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 因为有你,鸟儿才唱得很动听。因为有你,鲜花才开得漂亮。 因为有你,天空才有美丽的白云。因为有你,稻子才笑弯了腰。因为有你,马儿才跑得飞快。因为有你,小朋友才玩儿得开心。如果没你,鱼儿会死掉。如果没你,花儿将不再盛开。如果没你,大自然将一片枯黄。 如果没你,校园将不再可爱……”
2.说说这个“你”指的是谁。
二 情感交流
汇报自己对水的感受和认识。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同学交流。(小组讨论、互动研讨、材料展示、朗诵、歌唱、舞蹈、绘画等。)
2.推荐说得好的同学在班上展示。
三 我们珍惜水
1.激发学生热爱水的情感。
2.指导写作,写与水有关的故事。
★我以前曾往小河里扔过脏东西,我想给小河写封道歉信。
★我和同学们讨论如何节约用水,写了一份倡议书。
★想象作文:假如所有的小河干涸了……
(1)小组内交流。
你想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对水的情感?(自编诗歌、书信的形式、倡议书等。)
(2)强调写作要求。
①语句要通顺。
②要有条理,表意清楚明白。
③不写错别字。
(3)学生练习写作文。
四 金钥匙
赶走错别字。
1.统计错别字发生率,可以使自己提高对错别字的警惕。
2.现在,我的习作错别字率已经降到了百分之一,我还要继续和错别字作斗争。
◆例文
假如所有的小河干涸了……
在我的老家有一条小河,河水那么清澈,那么明亮。十年后,当我回家乡时,却没看见那条小河,那条小河干涸了,那条小河居然干涸了……
假如所有的小河干涸了,鱼儿在土上翻腾着、挣扎着,与死神作着无畏的斗争,最终还是被夺去了幼小的生命。与此同时,一群干渴的人跑了过来,把水盆放在地上,抓着泥巴挤,希望能挤出点儿水来。可是却在白白地浪费力气。
假如所有的小河干涸了,面对阳光的暴晒,人们没有水喝,就只好啃树皮,因为树皮里面至少还有点儿水分,有的人还会因为一块树皮而打斗!想到这里我悄悄地流下了眼泪。
假如所有的小河干涸了,地裂了,草枯了,所有的植物都死了。世界上没有了瑶台仙境,连粮食都没有了,除了荒芜就是沙漠,除了沙漠就是叫苦连天、过着狼狈生活的灾民。许多体弱的孩子都接二连三地死去,父母们都哭天抢地、心如刀割、后悔不已!他们后悔不该不爱惜水,他们后悔不该不节约水,他们后悔不该不珍惜水!
假如所有的小河干涸了,有些人也因此而疯狂,干出了猪狗不如、天地不容的事。他们喝死人的血,吃死人的肉,甚至把活人杀了吃喝,这根本就是“食人族”!多少人死在了这些“魔鬼”的手上。
假如所有的小河干涸了,地球上瘟疫横行,因为“食人族”吃了有病或中毒的人,所以得了瘟疫,慢慢地,尸横遍野,人类绝种了,地球也发臭了,整个宇宙都臭了。
这只是个假想,我希望永远不要变成现实,我也希望人类以这个假想作警钟。行动吧,让我们再也不要浪费水资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