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方法 他发明了什么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方法 他发明了什么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26 21:2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
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引导学生独立识字、写字。
2.通过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惠特尼发明“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3.引导学生认识分号对帮助掌握要点的作用,初步掌握分号的用法。
重点
难点
重点:通过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惠特尼发明“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分号对帮助掌握要点的作用,初步掌握分号的用法。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他发明了什么
??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贝尔发明了电话,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①这个排比句有什么作用?]但是有一个人发明的“东西”,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②“看不见、摸不着的”说明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这部分先列举了发明家们的发明,接着话锋一转引出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发明。巧设开篇,激起读者的兴趣。
??话还得从二百年前说起。[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18世纪以前,枪算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机械装置。每一支枪都是由技艺熟练的工匠一件件打制零件、自己安装的,所以每一个零件的大小尺寸并不完全一样。[④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如果哪一个零件坏了,只能请铁匠师傅再按照原来零件的大小打制一个。
段导读:介绍了步枪制造工艺的复杂。
??1797年,美国独立不久,为了捍卫主权,要与外国作战,政府需要定制上万支步枪,[⑤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按那时的制造工艺,这可是个不小的数字。但美国此前从来没有大量生产过火器?,时间紧迫,到哪里去找那么多技艺熟练的铁匠呢?[⑥这是一个什么句式?]
段导读:指出需要制造枪支的数量多,时间紧。
??有一位叫惠特尼的青年挺身而出,说他可以制造出来。[⑦这句话交代了什么?]许多人都说惠特尼是个不知深浅的骗子,没有人相信他有这个能力。[⑧这句话交代了什么?]情急之下,惠特尼决定向人们展示他的办法。
段导读:指出因为人们的怀疑,惠特尼向人们展示自己的方法,也为下文大家参观惠特尼的工厂点明了原因。
??惠特尼请大家到他的工厂参观,当时的副总统杰斐(fěi)逊也去了。[⑨“副总统也去了”说明了什么?]
??厂房里摆了若干堆零件。[⑩“若干堆零件”说明了什么?]惠特尼请总统和他的下属按指定的顺序从每堆零件中取出一个零件。[“按指定的顺序”说明了什么?]接着他指导大家把取出的零件组装起来。一时间,厂房里展开了组装步枪的竞赛。不一会儿,所有的人都吃惊地发现,自己亲手组装好了一支合格的步枪。[“不一会儿”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描写了惠特尼工厂的情况,并从组装步枪的竞赛来说明惠特尼的工厂很有次序。
??原来,惠特尼事先让工人分别制造了步枪的每一种零件,每种零件规格大小都相同,可以互换。[这句话交代了什么?]这样做有三个好处:零件制造简便,可以批量生产;组装简便,可以从各种零件中随便抽取,不存在两种零件不能配合的情况;修理简便,某个零件坏了,从那种零件的一堆中随便拿一个换上就行了,不用另外打制。这样,不需要大量熟练的工匠也能生产出大批合格的枪支来。[这句话交代了什么?]
段导读:延续上一自然段,写出了标准化的流程。
??听了惠特尼的介绍,杰斐逊非常高兴,同意与他合作并给?予政府方面的支持。
段导读:惠特尼获得了生产合同。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具体地叙述了惠特尼获得生产合同的过程。
你知道惠特尼发明了什么吗?[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枪不是他发明的,造枪的技术不是他发明的,他甚至连一个零件也没发明。[句导读:这句话用“不是……不是……甚至连……”的句式设置悬念,自然地引出下文。]惠特尼发明的,是一种组织管理的“方法”——“标准化”:成批生产同一标准的零件,然后组装成成品,使原来只能一个个生产的物品,变成批量化生产了。[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段导读:指出惠特尼的发明,并详细说明什么是标准化,怎么做才是标准化。
只有标准化的产品,才能大量快速地生产。[这句话交代了什么?]在后来的二百年里,经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现代化大生产都实现了标准化。现在,标准化产品已得到广泛应用。[句导读:这句话表明“标准化”这一方法应用广泛,一直到今天仍在运用。]比如说你到五金店买了一个四号螺栓,这个规格的螺栓不但可以用在你的自行车上,也可以用在你家的缝纫机上,甚至可以用在搅拌机、洗衣机上,并且全世界通用。[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段导读:本自然段描写了标准化的作用,指出只有标准化的东西才能快速大量生产、广泛使用。
  第三部分(第10、11自然段):指出了标准化的做法和标准化在现代生产中的意义。
惠特尼的发明多么奇妙啊![句导读:这句用“奇妙”一词和感叹的语气表达了作者对“标准化”这一无形的发明的赞叹。]它启发我们,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用“不只……还……”的句式说明了什么?]
  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揭示了“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的深刻道理。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熟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发明家的图片资料。
一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出示发明家的名字或者图片)你们知道这些发明家对人类社会做了哪些重要的贡献吗?
2.这些发明家的发明为人类的进步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名字被载入史册,但是有一个人发明的“东西”却看不见,摸不着。(板书课文题目:他发明了什么)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呢?(学生质疑)
二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介绍的主要人物是谁?他到底发明了什么呢?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熟读课文。
三 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强调易错字。
枪:左边是“木”,注意与“抢”的区别。
配:注意左边是“酉”,不是“西”。
2.利用各种方法,学会本课的生字。
3.理解词语。
四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2.全班交流。
五 熟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1.自由读课文。
2.提出不懂的问题。
  这节课以学生自学为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自学、交流,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课文的内容不难,学生容易理解,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毛瑟枪制作的艰难,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打好基础,使学习水到渠成。
1.看拼音,写词语。
zhènɡ fǔ(政府) pò qiè(迫切) qī piàn(欺骗) pèi hé(配合)
2.比一比,再组词。
3.用“??”在括号内标出比喻句。
(1)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
(2)她长得很像我的妈妈。(  )
(3)春光似海,盛世如花。(??)
(4)老奶奶那爬满皱纹的脸笑得像一朵绽开的花。(??)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惠特尼发明“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3.引导学生认识分号的作用,初步掌握分号的用法。
电脑课件。
一 复习导入
1.课文中介绍的主要人物是谁?(惠特尼)你知道惠特尼发明了什么吗?德国著名枪械设计师彼得·保尔毛瑟发明了一种毛瑟枪,18世纪以前,它是普遍使用的一种枪械,惠特尼的发明就和它有关。可是,“枪不是他发明的,造枪的技术不是他发明的,他甚至连一个零件也没发明”。那么,他究竟发明了什么呢?(学生回答)
2. 惠特尼发明的是一种“方法”——“标准化”。“标准化”究竟是什么东西呢?让我们再回到两百多年前,看看这个事物诞生的过程吧。
二 细读,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惠特尼的“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2.原来制作步枪的方法与标准化的做法有什么不同?边读边画出有关的语句,在小组内读一读画出的句子,交流这两种做法的不同之处。
(1)画句子,读句子,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出示学生画出的句子和比较的表格。
制造
生产
修理
旧的制作方法
一件件打制、自己安装
零件尺寸不同、单支生产
按原零件大小打制
标准化做法
零件制造简便
批量生产、组装简便
修理简便、随意换相同零件
  3.比较句子,体会分号的作用。
(1)每一支枪都是由技艺熟练的工匠一件件打制零件、自己安装的。所以每一个零件的大小尺寸并不完全一样,如果哪一个零件坏了,只能请铁匠师傅再按照原来零件的大小打制一个。
(2)零件制造简便,可以批量生产;组装简便,可以从各种零件中随便抽取,不存在两种零件不能配合的情况;修理简便,某个零件坏了,从那种零件的一堆中随便拿一个换上就行了,不用另外打制。
老师:大家注意到了吗?介绍标准化做法的三个好处的句子之间用了怎样的标点符号?(分号)这三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可以用分号隔开,这样有什么好处呢?谁能使用分号说一句话?
通过刚才的比较,你们知道“标准化”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做法了吗?(老师出示句子“成批生产同一标准的零件,然后组装成成品,使原来只能一个个生产的物品,变成批量化生产了”。)
三 深入理解,拓展思维
1.“标准化”的做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标准化”的意义。
(教师小结“标准化”的意义:只有标准化的产品,才能大量快速生产,并广泛使用。)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假如你是两百多年前的惠特尼,会怎样对总统和参观的人介绍自己的做法?
3.惠特尼的发明和其他发明有什么不同?对你有什么启发?
四 总结全文
惠特尼的发明多奇妙哇!它启发我们,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
  他发明了什么
标准化
成批 相同标准 简便
  1.这篇课文是具有故事性的说明性文章。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文中惠特尼发明的“标准化”的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教学中,教师将惠特尼的标准化做法和铁匠师傅自己一件件打制零件、自己安装的做法的不同结果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教师还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在课下查找的资料,自己探索问题,培养自学的能力。
2.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情境,假设自己是200年前的惠特尼,会怎样对总统和参观的人们进行演说。假设自己是总统和参观的人又会问些什么。这样的设计既可以激发学生复述课文的兴趣,又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选词填空。
    专心致志 锲而不舍 坚持不懈 聚精会神
(1)老师为培养我们的自学能力,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2)当我想到老师们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表现出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时,我就激动不已。
(3)教室里,同学们正(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
(4)他站在地图前面(专心致志)地看着。
2.把成语补充完整并归类。
(负)(荆)请罪  没精(打)(采)  繁花(似)(锦)
(垂)头(丧)气  (完)(璧)归赵  神机(妙)(算)
(悬)崖(峭)壁  才华(横)(溢)  波涛(汹)(涌)
(1)描写自然景物的:繁花似锦 波涛汹涌 悬崖峭壁?
(2)描写人物神态的:没精打采 垂头丧气?
(3)赞颂人的才智的:才华横溢 神机妙算?
(4)点明某个历史故事的: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牛顿的故事
一个青年正坐在树下,忽然,一个成熟的苹果从树上落下来,砸在他的头上。于是,这个青年就根据这个现象反复思索、研究,发现并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青年就是17世纪的科学巨人牛顿。
牛顿出生于林肯郡的一个小村子里,小时候就喜欢制作各种玩具。12岁上中学时,他寄宿在一个药店里,经常去药店附近观看一架风车,后来他照样子做了一个玩具风车,不过这架风车不是用风而是用手做动力的。一次,牛顿捉了一只老鼠,将它绑在风车的轮子上,又在它前面放一粒玉米,让老鼠看得见却吃不着,于是便不住地向前跑动,轮子就转动起来。由此,牛顿得出结论:自然界的潜力无穷无尽,机械是能转动起来的。
于是,牛顿努力实践,使机械转动了起来。房主家的地下室中有只水箱,牛顿把它拿来并对房主说:“我要利用这个箱子做一个水钟,这个水钟能提醒你按时上班,还能提醒我及时读书。”牛顿把水注进水箱,并让其有规律地向下滴落,从而带动他设计出来的指针转动,机械转动了,水钟做成了。
(1)在正确的读音下面画“??”。
附近( fǔ)  机械(jiè )  寄宿( sǔ)  转动(zhuǎn )
(2)把相关的词语用线连起来。
(3)思考并回答。
①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受什么启发?
成熟的苹果落地。
②牛顿小时候有什么爱好?
制作各种玩具。
③这篇短文写了牛顿小时候的哪两件事?
做风车、做水钟。
④牛顿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案不唯一,合情合理即可)
1.惠特尼简介
惠特尼,美国发明家。惠特尼是美国人中心灵手巧的设计制造小件产品的典型。他活像一个世纪后马克·吐温在小说《亚瑟王朝中的康涅狄格人》中创造的那个美国佬。惠特尼擅长制造和修理机械装置。他凭借自己这一技能挣了一些钱念完了耶鲁大学。惠特尼是1900年建立的美国伟人纪念馆的首批成员之一。
2.爱迪生简介
爱迪生(1847~1931),美国发明家、企业家。早年曾制定双工式和四工式电报系统,发明自动收报机。1877~1879年发明留声机,实验并改进了白炽灯和电话。以后又制定了照明系统,并为实现集中供电进行了许多工作,制成当时容量最大的发电机,并于1882年利用该机建成了第一座大型发电厂。在同一期间,做了铁道电气化的试验。1883年发现“爱迪生效应”,即热电子发射现象。在电影技术、矿业、建筑、化工等方面也有不少著名的发明。一生共获得1000多项发明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