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方法 寓言二则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方法 寓言二则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26 22:11: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
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3.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故事的内容及寓意。
重点
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感悟寓言的寓意。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寓 言 二 则
刻 舟 求 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①这句话交代了什么?]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②这句话交代了什么?]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③这句话交代了什么?]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赶紧在船边掉剑的地方刻了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走,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赏析:本文分了三个层次来描述这个故事。第一、二层讲述了“刻舟求剑”的故事。第三层发表了自己的评论,并指出找不到剑的原因。
郑 人 买 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④这句话交代了什么?]至之市而忘操之。[⑤这句话交代了什么?]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⑥这句话交代了什么?]及反,市罢,遂不得履。[⑦这句话交代了什么?]人曰:“何不试之以足?”[⑧这是一个什么句?]曰:“宁信度,无自信也。”[⑨这句话交代了什么?]
译文:郑国有个想买鞋的人,先量好自己的脚,顺手把量好的尺寸放在座位上。到集市去的时候,忘记带了。他拿到鞋后,忽然想起来,对卖鞋的人说:“我忘带尺寸了。”急忙返回家取,可是等他回来,集市已经散了,因而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试呢?”他回答说:“我宁肯相信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赏析:本文通过两个层次来描述郑人从量尺寸准备买鞋,到最终没有买到鞋的全过程。最后通过对话的方式简单地介绍了买不到鞋的原因。
1.学习《刻舟求剑》。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利用工具书及译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4.了解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电脑课件。
一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学过的寓言故事有哪些?请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学生发言)读过这些寓言故事之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寓言就是蕴涵着一个深刻的道理的短小故事。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寓言《刻舟求剑》, 相信你们一定能从中明白一个道理。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发言)
2.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3.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4.熟读课文,对照译文了解课文内容。
5.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 深入理解内容,了解寓意
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思考:
(1)你用什么办法能帮助《刻舟求剑》中的楚人找回那把剑?
(2)《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节?(楚国人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相映成趣,这一细节生动地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想象“刻舟”时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同船人催楚国人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楚国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
4.楚国人错在哪里?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四 复述故事内容
1.同桌互相讲一讲。
2.指名班上复述。
  1.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是理解文章内容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师指导时应重视字音、停顿、节奏及语气的具体体现,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试读课文,接着以不同方式的朗读展开朗读比赛,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进一步感悟句意。在此过程中,不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去翻译,只要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大意即可,同时还要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作者往往根据写作意图,筛选、提取那些最能有力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而把一些次要的场面用一句话作高度概括,留下空白让读者去作形象的填补。对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课文中的场面空白,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填补,使课文内容更生动,更形象,从而使之印入学生脑海的形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如《刻舟求剑》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那个丢剑人说等船靠了岸,他要从在船舷上所作记号的那儿跳下江去捞剑,他在船靠岸后也一定会跳下江去捞剑。教学中可设计说写练习:①船靠岸后,那个人怎样跳下江去捞剑的?怎样捞?②他没捞到剑神情怎样?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③岸上看他捞剑的人会有什么神情、举动、议论?这一填补,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含意的领悟,还训练了表达能力。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涉江 徒步过水。 遽契其舟 急忙,赶紧。 用刀雕刻。 若此 像。 不亦惑乎 糊涂。
2.翻译下列句子。
(1)是吾剑之所从坠。
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3.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1)没有本领的人混在有真才实学的人里面凑数,比喻以次充好。(滥竽充数)
(2)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触。(自相矛盾)
(3)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多此一举,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画蛇添足)
(4)塞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比喻不能欺骗别人,只能欺骗自己。(掩耳盗铃)
1.学习《郑人买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利用工具书及译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4.了解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电脑课件。
一 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鞋穿着舒服不舒服只有自己的脚知道”这样一句话吗?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学生发言)
2.在春秋时期的郑国有一个买鞋的人就跟你们想的不一样。(板书课文题目:郑人买履)
3.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发言)
2.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3.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4.熟读课文,对照译文了解课文内容。
5.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 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字音:自度 持度 宁信度
(指名读,纠正加点字的读音。)
2.出示四句含有“之”字的句子的投影。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而忘操之。
(3)反归取之。
(4)何不试之以足?
(理解“之”字的用法,并理解句子的意思。)
四 深入理解内容,了解寓意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2.在班上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时应表现出疑惑之情。)
4. 感悟寓意。
(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不知变通、墨守成规、不讲实际的人。)
(1)出示投影: 生活中我们把这种不知变通、墨守成规、不讲实际叫做教条。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有没有这种现象。我们现代人应该如何去处理呢?(学生回答)
(2)出示投影: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多动脑筋,不能完全照抄现成的经验,避免出现“郑人买履”那样的错误。
五 练习复述并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一讲。
2.指名班上复述。(师生共同评议)
3.练习背诵课文。
  郑 人 买 履
不知变通 墨守成规 不切实际
教条主义
  1.理解买履的人买不到履的原因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结论: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所以买不到履。小组、班级讨论: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2.讨论理解寓意,联系实际谈谈感受。这一练习形式,既能让学生的理解得到深化,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发挥了极大的主动性。

1.翻译下列各句。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顺手把它放在了座位上。
(2)至之市而忘操之。
到集市去的时候,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了。
(3)宁信度,无自信也。
宁肯相信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请指出“之”在下列词语中的意思。
(1)至之市。 之:?
(2)而忘操之。 之:?
(3)何不试之以足? 之:?
1.吕不韦简介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庄襄王(即子楚)继位,任为相国,封文信侯。庄襄王卒,秦王政年幼继位,继任相国,被尊为“仲父”。门下有宾客三千,家僮万人。曾命宾客编著《吕氏春秋》,汇合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被称为杂家。
2.寓言小故事
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鹰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 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这个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他把鹰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竟然飞了起来!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磨炼召唤成功的力量。
教学
要求
1.教育学生做事不仅要肯下工夫,更要肯动脑筋。
2.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重点
难点
1.教育学生做事不仅要肯下工夫,更要肯动脑筋。
2.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1.教育学生做事不仅要肯下工夫,更要肯动脑筋。
2.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投影片。
一 导入
同学们,你们做事情的时候遇到过困难吗?遇到困难时你们都是怎么做的?(学生发言)有这样的一个小故事,相信大家读过后一定会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二 畅所欲言
1.仔细读课本上的故事,弄明白阿普拉是怎么做的?爱迪生是怎么做的?
2.小组内交流。
(读了故事,你想说什么?)
3.全班交流。
(结合实际,围绕“下工夫重要,科学方法更重要”这个中心来说。)
三 做个有心人
1.你在学习时注意总结和寻找最好的方法了吗?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复习知识?背书有什么窍门?)
2.比比学习中谁能发现更多的好的学习方法。
1.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2.教育学生做个有心人,要善于积累学习、生活经验。
投影片。
一 导入
1.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你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或小窍门呢?如果有,那可以说在学习、生活上你是个有心人。(学生发言)
2.你能把你的方法、窍门讲给大家听吗?
二 献出好点子
1.小组内交流。(评出最佳点子)
2.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三 笔下生花
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生活中的小窍门写下来。
评选出班级“智多星”。
将全班提供的好方法、小窍门编成小册子,取一个响亮的名字。要经常传阅,鼓励大胆实践,并不断补充。
1.指导写作。
要求:(1)语句要通顺。
(2)有条理,意思清楚明白。
(3)不写错别字。
2.学生写作。
例文:
我学会了背诵课文的方法
我认为背书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学生要积累知识、巩固知识、提高成绩,对已经学过的课文不能不作适当地背诵。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背诵的效率呢?
背诵一篇课文或者一段必须掌握的语句,最忌东张西望,漫不经心,注意力分散。如果是一篇很简单的文章,背诵了几天仍出错,那就是用心不专的缘故。至于出现“前记后忘”的现象,则是正常的,这时千万不要打退堂鼓,而要及时地温习直到掌握为止。
背诵一篇短文或者几则数学公式,仅仅读几遍是不行的,一定要读到滚瓜烂熟的程度才行。此外,背诵时还必须讲究一定的技巧,熟读内容,理解意思,就不易记错或混淆了。
复习、背诵的时间越多,记忆的效果就越佳。例如,早晨背诵过的知识,晚上睡前以及第二天起床后应进行一次复背,并在周末再适当地温习背诵,以后一个月再复背一次。这样,可保证长时期的记忆。
所谓“眼过千遍,不如手抄一遍”。采取默写的方法,可有效地巩固已经背诵了的知识,而且对加深记忆大有好处。因为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图形和符号,经常默写可促进我们右脑的开发。
拓展阅读
教学
要求
1.引导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内容,运用多种方法学习。
2.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培养他们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重点
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理解课文内容,留心观察生活。
一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这节课主要以同学们自主学习为主,要通过自学,归纳和总结出多种学习方法。下面来学习《“看”的学问》。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通过对话理解多种观察方法。
2.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
3.全班讨论。
三 组织小型谈话活动或给学生布置观察作业
教学
要求
1.通过朗读,感悟课文,体会本文通俗、活泼的语言风格。
2.学习下定义、举例子、画图表等说明方法,学写说明文。
3.了解统筹方法的简单原理。
重点
难点
  了解统筹方法的简单原理,在学习时,学会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一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或是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节省时间、提高效益无疑是所有人的梦想。同学们知不知道怎样才能少费时、少费事、多干活、干好活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由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写的《统筹方法》吧!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统筹方法及其使用范围。
2.小组讨论: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3.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统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