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母亲河 古诗二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母亲河 古诗二首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26 22:1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
要求
1.根据注释疏通全文,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3.引导学生走进诗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提升审美情趣。
重点
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诗歌,背诵古诗。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提升审美情趣。
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古 诗 二 首
凉 州 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①你能说说作者的写作意图吗?]
释义:黄河远远流淌,直飞上白云端,孤零零一座边城屹立在崇山峻岭间。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②这两句笔锋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的目的是什么?]
释义:兵士们何必吹着羌笛奏起哀怨的《折杨柳》,温情的春风难以吹过玉门边关。
浪 淘 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③这两句描绘了什么画面?“九曲” “自天涯”对描写黄河起了什么作用?]
释义: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边。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④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释义: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2.通过朗读、感悟、交流理解古诗,体会情感。
3.引导学生走进诗的意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提升审美情趣。
解词的幻灯片。
一 导入新课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它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古代歌咏黄河的诗歌很多,我们要欣赏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和刘禹锡的《浪淘沙》,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凉州词》。
二 学习古诗,理解诗意
1.交流资料,老师补充。
介绍作者:王之涣,字季陵,盛唐诗人。他善于描写边疆风光,所写的诗境界开阔,热情奔放。其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
2.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自读诗文,读熟诗文。
(2)再读诗文,结合注解或查字典理解诗意,记下疑难问题。
(3)小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
(4)全班交流难理解的词。
(出示幻灯片)
①凉州词:当时流行的一种曲调。
②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
③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和现代的笛子相似。
④杨柳:指《折杨柳》歌。古代有折柳送别的风俗。
诗的大意: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中,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曲调恰似《折杨柳》,不由勾起戍卒的离愁。其实没必要吹奏那哀怨的曲调,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
3.理解朗读,体会情感。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描写戍边士兵不得还乡的怨情,但没有丝毫的颓废消沉,表现了诗人的广阔胸怀。读出自己的理解,体会情感。
4.背诵诗文,想象诗人创设的意境。
思考:(1)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面对奔腾的黄河、屹立的孤城,听到哀怨的羌笛声,想到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没必要伤感。)
(2)你最喜欢哪句诗?为什么?
  凉 州 词
          (唐)王之涣
远眺  黄河、孤城  环境   豁达、开阔的胸怀
  1.本诗作者的笔锋比较含蓄,学生们很难体会到更深层次的感情。因此,教师要从诗句的关键词语出发,让学生弄清楚诗句前后的关系,进而再来理解边塞诗的特点。
2.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还有它的特别之处,那就是一语双关。杨柳,在这里又指《折杨柳》曲子。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学生了解折柳送别的含义后,教师可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道的哪些诗句提到了折柳风俗。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在学生说出这些诗句后,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赞扬。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解释下列字义。
孤(孤独)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 怨(哀怨)
2.把诗句补充完整。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理解古诗回答问题。
(1)羌笛为什么没必要总是吹奏哀怨的《折杨柳》呢?
哀怨也没有用,因为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更没有杨柳可折。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开阔、豁达的情怀。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诵读的过程中增加文言词语的积累,培养语感。
2.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人创设的意境。
3.引导学生走进诗的意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制作的幻灯片。
一 复习提问
背诵或默写《凉州词》。
评价并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的《浪淘沙》。
二 学习诗歌
1.交流资料。
课下通过各种方式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及表达的情感,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及相关的作品。与同学交流,增进理解。
2.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自读诗文,读准字音,熟读诗文。
九曲(qū) 簸(bǒ)
(2)再读诗文,结合注解或查字典理解诗意,记下疑难问题。
(3)小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
(4)全班交流难理解的词。
(出示幻灯片)
浪淘沙:唐代的曲子名。
直上:一直到达。
牵牛织女:指牵牛星和织女星。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
大意: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着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来自天涯。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3.理解朗读,体会情感。
这首诗想象绮丽,气魄宏伟,表现了诗人豪迈浪漫的情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注意读出自己的理解,体会情感。
4.背诵诗文,想象诗人创设的意境。
思考: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面对雄伟的黄河,诗人想到要迎着黄河溯流直上,到达银河,同到牵牛织女家。
  诗人写诗,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要想让学生知道几千年前诗人写诗的目的,能与诗人产生共鸣,除了进行必要的朗读外,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在讲“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两句诗时,教师可让学生说一说诗句中哪个字用得好。有的学生就会发现“上”字用得特别好。他说:“一个‘上’字把大家想象的空间一下子从地上提到天上。”他的这一回答表明他能把这个字理解得十分透彻。也有的同学会说:“老师,我发现,古诗的第一句中,用了一个‘九’字,用了一个‘万’字,我觉得,这两个数字用得特别好,把黄河的那种蜿蜒漫长充分地体现出来。”可见良好的教学方法,能解决老师需要很多文字来说明的问题。
1.解释下列字义。
曲(弯曲) 淘(从深的地方舀出泥沙等)
簸(上下颠动)
2.把诗句补充完整。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3.读诗文回答问题。
(1)什么使作者想到要直上银河,到牵牛织女家?
作者看到仿佛来自天涯的黄河的雄伟气势,内心深受触动,感受到黄河的宏伟气魄和不停息的无畏精神。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豪迈、浪漫、奋发向上的情怀。
1.作者介绍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淩,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其诗多写边塞风光,意境雄浑,多为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代表作品有《凉州词》《登鹳雀楼》等。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州)。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 有《刘梦得文集》。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等。
2.“旗亭画壁”的故事
《集异记》载,开元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适逢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看伶人演唱各自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当三个伶人分别唱了王昌龄的两首诗和高适的一首诗后,王之涣指伶人中最美者说:“此子所唱,如非我诗,终身不敢与诸公争衡矣。”该伶人果然唱“黄河远上白云间”,三人大笑,饮醉竟日。所谓“旗亭画壁”的故事,虽系传说,却说明《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传唱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