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段落大意。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小男孩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男孩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夜 莺 之 歌
战斗刚刚结束,一小队德国兵进了村庄。街道两旁尽是黑色的瓦砾,烧焦的树木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2] [①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
段导读: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与环境。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 。[②“夜莺的歌声”,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 [3] 这歌声停了一会儿就又响起来,越来越有劲。 [4] [句导读:“停了一会儿”“又响起来”说明机警的小夜莺已经发现了敌人,经过思考,他决定用歌声吸引敌人。“越来越有劲”说明小夜莺已经做好了与敌人斗智斗勇的准备。]
段导读:写孩子学夜莺的叫声。
[5] 士兵们和中尉注意听着,看看周围的灌木丛,又望望道旁的白桦树。[③“听着”“看看”“望望” 这几个词语写出了什么 ]他们突然发现就在很近很近的地方,有个孩子坐在河沟边,耷拉着两条腿。 [6] [④“很近很近”说明了什么 ]他光着头,穿一件颜色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拿着一块木头,不知道正在削 什么。 [7] [⑤对孩子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 [8]
段导读:写孩子削着木头等德军前来。
“喂,你来!”中尉用生硬的俄国话叫那个孩子。
那个孩子赶紧把小刀放到衣袋里,抖了抖沾在上衣上的木屑,走到军官跟前来。[句导读:“放”“抖”“走”这些动作描写表现了孩子的镇定。]
“喂,让我看看!”德国军官说。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⑥“快活的蓝眼睛”反映了什么 ] [9]
那是个白桦树皮做的口哨。
“这玩意儿你做得还不错。”中尉点了点头,他那阴沉的脸上露出一丝冷笑,“谁教你这样吹哨子的 ”[句导读:“阴沉”“冷笑”刻画了中尉的阴险,他对这个看起来很普通的男孩充满了怀疑和敌意。] [10]
“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⑦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
孩子学了几声杜鹃叫。接着,他又把哨子塞到嘴里吹起来。
[11] “村子里就剩你一个吗 ”中尉继续盘问他,并且把望远镜拿到眼睛前。[⑧这句话表现了中尉怎样的性格 ]
“怎么会就剩我一个 [12] 这里有麻雀、乌鸦、鹧鸪(zhè ɡū),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一个!”[⑨怎样理解孩子的话 ]
[13] “你这个坏家伙!”中尉打断孩子的话,“我是问你这里有没有人。”
“人 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孩子不慌不忙 地回答,“刚刚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喊着‘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14] [⑩“野兽”指谁 ]
“蠢东西!”中尉想着心事,轻蔑地冷笑了一下。[句导读:这句话表明孩子故意装傻的表现已经取得了中尉的信任,让中尉彻底放下了戒心。]
“喂,你认识往苏蒙塔斯村去的路吗 ”
“怎么会不认识!”孩子很有信心地回答,“那里有个磨坊 ,我常到磨坊附近的坝上去钓鱼。 [15] 那儿的狗鱼可凶呢,能吃小鹅!” [16] [“很有信心”表现了什么 ]
“好啦,好啦,带我们去吧。要是你带得对,我就把这个小东西送给你。”中尉说着,指了指他的打火机,“要是你把我们带到别处去,我就把你的脑袋扭下来。听懂了吗 ”
段导读:写敌人威逼利诱让孩子带路。
第一部分(第1~19自然段):孩子机智地回答敌人的提问,获得敌人的信任。 [17]
队伍出发了,行军灶打头,后边是孩子和中尉并排走着。孩子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路旁的树枝,或者弯下腰去拾球果 ,或者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像把跟在身边的敌人完全 [18] 忘了。[他真的把敌人忘了吗 ]
段导读:孩子边走边玩,麻痹敌人。
森林越来越密。那弯弯曲曲的小道穿过茂密的白桦林,穿过杂草丛生的空地,又爬到长满云杉的小山上去了。[景物描写说明了什么 ]
段导读:环境描写,暗示这里是游击队员潜伏的好地方。
树林深处,有几个游击队员埋 伏在那里,树旁架着冲锋枪。他们从云杉树枝缝里向外望,能够看见那曲折的小路。他们不时说几句简单的话,小心地拨 [19] 开树枝,聚精会神地望着远方。[句导读:“不时说几句”“小心”“聚精会神”写出了游击队员的谨慎和专注。这几句也说明孩子和游击队员经常保持联络,游击队在专注地等待孩子发出的信号。]
段导读:写游击队做好准备,等待孩子将敌人引来。
[20] 第二部分(第20~22自然段):写孩子将敌军引入树林。
“你们听见了吗 ”一个游击队员突然说。远处好像有一种什么鸟在叫,随着风吹云杉的细碎声模模糊糊地传来。他伸直了腰,侧着头,往叫声那边听,“夜莺!”[句导读:这里的“夜莺”指的是小男孩。]
段导读:写游击队员听到了孩子学的鸟叫声。
“你没听错吗 ”另一个游击队员问。先说话的那个人紧张起来,再仔细听,可又什么也听不见了。[“又什么也听不见了”说明了什么 ] [21] 不过,他还是从大树桩子下边掏出四个手榴弹来,放在面前,准备战斗。
“现在你们听见了没有 ” [22]
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说明了什么 ]
先听到夜莺叫的那个人呆呆地站着,好像钉在那里似的。 [23] [“呆呆地”“钉”说明了什么 ]他慢慢地数:“一、二、三、四……”一边数,一边用手打着拍子。[句导读:这句表明男孩发出的每一声鸟叫都代表着特殊的含义。鸟叫声代表什么呢 设疑引出下文。]
“三十二个鬼子……” [24] 那个人注意数着一声一声的鸟叫,最后说。[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只有游击队员才知道这鸟叫的意思。夜莺的叫声停止了,接着传来两声杜鹃叫。“两挺机关枪。”他又补充说。[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 [25]
段导读:游击队员通过孩子学的夜莺和杜鹃的叫声,了解到敌人的数量和装备。
“对付得了!”一个满脸胡子的汉子端着冲锋枪说,说完,理了理挂在腰间的子弹袋。[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 [26]
“对付得了。”先听到鸟叫的那个人回答说,“我和斯切潘把他们放过去,等你们开了火,我们在后边阻击。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游击队员在如此紧张的情况下,还不忘记要照顾孩子,说明了什么 ] [27]
第三部分(第23~30自然段):写孩子巧妙传递信息,游击队员做好战斗准备。
[28] 过了几分钟,德国兵在云杉林后边出现了。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但是那歌声的意思游击队员早已知道了。[“兴致勃勃”表现了什么 ] [29]
段导读:写小夜莺将敌人带进了包围圈。
德国兵走进云杉林的时候,树林深处突然发出一声口哨响,像回声一样回答了孩子。[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 [30] 孩子突然转了个身,钻进树林深处,不见了。[“突然”“转”“钻”说明了什么 ]枪声打破了林中的寂静。中尉还没来得及抓起手枪,就滚到路边去了。 [31]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被冲锋枪打伤的德国兵一个跟一个地倒下了。德国兵的呻吟声、叫喊声,游击队员的喊杀声,一时充满了树林。[这句话表现了什么 ] [32]
段导读:写游击队将来敌消灭。
第四部分(第31、32自然段): 游击队员全歼德国兵,取得胜利。
第二天,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河沟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几条到村子去的道路,好像在等候谁似的。[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 [33] 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婉转的夜莺的歌声。[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他这歌声,即使是听惯夜莺叫的人, [34] 也分不出跟真的叫声有什么两样。
第五部分(第33自然段):孩子又开始执行新的任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初步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3.初步体会小男孩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相关背景资料。
一 导入新课
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发生了许多生动感人的故事,《夜莺之歌》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生动的一例。
二 交流所查找的资料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争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老师适当补充关于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
三 指名读课文,理解词语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
盘问:盘查,仔细地问。
聚精会神:集中精神;集中注意力。
轻蔑:轻视,不放在眼里。
阻击:以防御手段阻击敌人增援、逃跑或进攻。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模模糊糊:不分明,不清楚。
四 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章大意
本文记叙了在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被称作“夜莺”的孩子,把一支德国部队引进伏击圈,使游击队全歼德国兵的故事,表现了“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五 交流探究
1.文章共出现几次夜莺的歌声,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有意吸引敌人的注意。
第二次:说明小男孩麻痹了敌人,取得了敌人的信任,为下文作铺垫。
第三、四次:借歌声暗送情报,体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
第五次:说明小男孩继续帮助游击队,体现了他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2.课文中“夜莺之歌”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以“夜莺之歌”为题
“夜莺之歌”指的是小男孩模仿夜莺的叫声,给游击队传送情报。
夜莺的歌声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围绕夜莺的歌声记叙了小夜莺给敌人带路、巧送情报、全歼敌人而取得胜利的故事。歌颂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以“夜莺之歌”为题具有明确线索、赞颂人物的作用。
夜 莺 之 歌
吸引敌人 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由于《夜莺之歌》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和学生们年龄相仿,所以,学生学这一课时兴趣会很浓。教学时,教师就让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读懂小男孩的机智、勇敢、聪明。这一课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小男孩和德国军官的对话,字里行间体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读,引导他们读出德国军官的阴险,小夜莺的天真可爱。教师在读后提出问题:“你觉得这时小夜莺在德国兵眼里是什么样的 ”若学生们回答:“不懂事、傻傻的。”教师可以接着问:“德国兵对这样的一个孩子信任吗 ”学生们能很快回答:“信任。”这时教师再问:“你觉得小男孩儿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自然而然就能说出:“聪明、勇敢。”课文是读懂的,不是老师讲懂的,讲只能让人明白,读才能使人深切地感悟。
1.比一比,再组词。
2.按要求写词语。
(1)写近义词。
沉寂—(沉静) 空旷—(开阔)
盘问—(盘查) 轻蔑—(轻视)
注视—(凝视) 阴沉—(阴森)
(2)写反义词。
快活—(沮丧) 曲折—(笔直)
战争—(和平) 空旷—(狭窄)
阴沉—(晴朗) 轻蔑—(敬重)
沉寂—(喧哗) 垂头丧气—(昂首挺胸)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领会首尾照应的写法。
2. 读懂课文,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
3.学习小男孩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重要语句的幻灯片。
一 检查复习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请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课文。
二 小组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思考。
“夜莺”是怎样巧妙地帮助游击队传送有关敌人的情报的
从中体会出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
抓住重点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注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的语句。
2.检查自学情况,全班交流。
(1)指导汇报。
①外貌。
有个孩子坐在河沟边,耷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一件颜色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
将一个机灵、略带顽皮的小夜莺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心生爱意。同时为下文诱敌成功作铺垫;绿色衣服也为引敌人入伏击圈后顺利摆脱敌人埋下伏笔。
②语言。
“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
既避开了敌人的盘问,又为下文用鸟叫传递情报而不引起德国兵的怀疑埋下了伏笔,显示出他的机智和勇敢。
③动作。
孩子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路旁的树枝,或者弯下腰去拾球果,或者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这句话讲他好像沉浸在大自然当中,天真自然,这样做实际是在迷惑敌人,使他们觉得他只不过是个顽皮、贪玩儿的孩子,以取得敌人的信任。他学夜莺和杜鹃叫,是在麻痹敌人,以免后来他用鸟叫同游击队联络引起敌人的怀疑。“一甩一甩、拾、踢”三个动词既传神地写出了孩子活泼、机智、灵巧的特点,也传达出作者对小夜莺的喜爱。
(2)自主交流。
当孩子把口哨递给德国兵时,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说明孩子在敌人面前一点儿也不害怕。
当德国中尉问他“村子里就剩你一个吗 ”“怎么会就剩我一个 这里有麻雀、乌鸦、鹧鸪,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一个!”
孩子故意打岔,避免正面回答,这是他在敌人不易察觉的时候戏弄他们,反映了孩子的冷静、机智、沉着。在回答德国兵的问话时,小男孩在话语中流露出对德国兵的憎恨。
“人 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喊着‘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这里的“野兽”其实指的是德国兵,说明孩子爱憎分明,前一句保护了群众,后一句痛骂了敌人。由于他巧妙地回答了德国中尉的盘问,德国中尉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德国中尉轻蔑地认为他是蠢东西,其实德国中尉自己才是真正的蠢东西,因为夜莺骂他们的话他都没有听出来。
小夜莺用夜莺和杜鹃的叫声给游击队传递情报,一声夜莺叫代表一个敌人,一声杜鹃叫代表一挺机枪。
从这里可以想象出小男孩用这种办法已经不是一次了,他曾多次协助游击队消灭敌人。
孩子突然转了个身,钻进树林深处,不见了。
夜莺刚刚听到信号,就动作极快地钻进树林里,这说明夜莺对这里的环境极为熟悉。也正是由于夜莺准确地传递情报,才使游击队员充分地做好了战斗准备,最后彻底地消灭了敌人。
3.小结。
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不仅起到了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而且在行文结构上起到了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4.体会人物品质。
大家想一想,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
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保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与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孩子就是由于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才能临危不惧,泰然自若。
小夜莺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小夜莺是一个机智、勇敢、活泼、灵巧、具有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的小英雄,也是个热爱祖国、仇恨敌人、沉着冷静的孩子。
此时,你最想对小夜莺说些什么
三 了解首尾呼应的写法
指名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和开头的三个自然段,想想这几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和开头的三个自然段是相互照应的关系。
这都是说孩子发出夜莺的歌声,以配合游击队歼灭敌人。这样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使故事情节十分完整,同时也强调了夜莺又在执行新的任务。我们今后在写作文时也要运用这种首尾连贯、前后照应的写法。
四 总结全文
学过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谈一谈。
1.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了解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对于刻画人物的作用。
2.首尾呼应的作用。
夜 莺 之 歌
热爱祖国
机智勇敢 起因 引敌发现 主动接近
1.阅读课堂的拓展能让学生多读、多思、多练,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文中的一处语言描写:“怎么会就剩我一个 这里有麻雀、乌鸦、鹧鸪,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一个!”有的同学可能会发表独特的见解:“他很机智,这句话中‘麻雀、乌鸦、鹧鸪,多着呢’表面上指的是那些鸟类,其实它掩饰了游击队员的存在,也让下文德军听到一些声音——小夜莺与游击队员的用鸟声作为暗号,也不会产生怀疑。”对于学生的创造性回答,教师要抓住每一个契机,充分肯定,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快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2.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应重点让学生理解“小夜莺”的语言,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小夜莺”的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品质。通过“读——画——思——议——谈”体会人物的品质与思想感情。当学生读到“孩子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路旁的树枝,或者弯下腰去拾球果,或者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像把跟在身边的敌人完全忘了”这两句时,教师可以设计:孩子有时候学夜莺唱,其实 ( ),有时候学杜鹃叫,其实( ),打树枝,拾球果,踢球果,其实( )。这样能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小夜莺言行,理解第二部分的内容,达到长文短讲的目的。
1.填空。
(1)“阻击”的“阻”字按部首查字法应查(阝)部,再查(5)画,字的意思是(阻挡;阻碍)。
(2)“婉转”的“婉”字按音序查字法应查(W),总笔画数是(11),“转”的另外一个读音是(zhuàn)。
(3)“寂静”的“寂”字按音序查字法应查(J),组词为(寂寞),和它同音的字有(寄)(记)(纪)。
2.用上恰当的关联词将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句子。
(1)小男孩削东西。
小男孩望着那几条到村子去的道路。
小男孩一边削东西,一边望着那几条到村子去的路。
(2)听惯夜莺叫的人。
分不出跟真的叫声有什么两样。
即使听惯夜莺叫的人,也分不出跟真的叫声有什么两样。
3.说说“夜莺之歌”的含意。
一是孩子叫夜莺,他把敌人带进游击队的伏击圈,让游击队消灭敌人,夜莺的歌声是胜利的歌声。
二是孩子用夜莺的叫声报告敌人的情况,夜莺的歌声是传递情报的声音。
三是孩子是个热爱祖国、憎恨敌人,机智勇敢的人,夜莺的歌声是对他热爱祖国、勇敢地和敌人作斗争的颂歌。
4.为什么小男孩面对敌人能如此沉着、机智、勇敢呢 用上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回答这个问题。
憎恨 临危不惧 热爱 机智勇敢
祖国 敌人 毫无惧色 泰然自若
1.苏联卫国战争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争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一个。
2.王二小——少年抗日英雄、中国的小夜莺
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村里的儿童团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掩护转移到山沟里的后方机关和几千名老乡,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把王二小摔死在石头上。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的敌人。
^1 知识点详解
^2 ①重点句解析:拟人。“垂头丧气”本来是对人的描写,这里用来描写树,既形象又生动。用景物描写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揭示了“夜莺”诱敌的原因,承前启后,推动情节发展。
^3 沉寂:静得一点儿声音都没有。
^4 ②这是文中第一次出现夜莺的歌声,是用来吸引敌人的注意的。
^5 ③“听着”“看看”“望望”写出了士兵们和中尉的小心谨慎。
^6 ④“很近很近”说明孩子是故意让敌人发现的,表现了孩子的勇敢。
^7 削,在这里读xiāo。
^8 ⑤重点句解析:这句话是对孩子的外貌和动作描写,将一个机灵、略带顽皮的“小夜莺”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心生爱意,同时为下文诱敌成功作铺垫。绿色的衣服也为把敌人引入包围圈后顺利摆脱敌人埋下了伏笔。
^9 ⑥“快活的蓝眼睛”写出了孩子可爱的外貌,也反映出孩子轻松的表情。
^10 ⑦重点句解析:孩子的话巧妙地避开了敌人的问题,也为下文孩子学鸟叫向游击队报信而没引起敌人的怀疑埋下了伏笔。这也显示了孩子的机智。
^11 ⑧这句话表现了中尉多疑的性格。
^12 ⑨这句话写孩子故意曲解敌人问话的意思,麻痹敌人。
^13 不慌不忙:不慌张,不忙乱。形容态度镇定或办事稳重、踏实。
^14 ⑩难句解析:这句话是孩子借别人的话来讽刺敌人,这里的“野兽”其实是指德国强盗,但德国兵没有听出来。由于他巧妙地回答了德国兵的盘问,德国兵觉得他只不过是个天真的孩子,于是相信了他的话。
^15 磨坊(fánɡ):磨面粉等的作坊。
^16 “很有信心”是孩子故意流露出的神态,他通过向敌人展示自己熟悉情况,来引敌人上钩。
^17 球果:松、杉等植物的果实、球形或圆锥形,由许多覆瓦状的木质鳞片组成,长成之后,鳞片常木质化,内侧有种子。
^18 没有,“小夜莺”这样做实际是在迷惑敌人,使敌人觉得他只不过是个顽皮、贪玩的孩子,以骗取敌人的信任。他学夜莺和杜鹃叫,是在麻痹敌人,以使后来他用鸟叫同游击队联络不会引起敌人的怀疑。“甩”“拾”“踢”三个动词传神地写出了孩子活泼、机智、灵巧的特点。
^19 重点句解析:这段景物描写,说明这里是适合伏击敌人的好战场,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埋,在这里读mái。
^20
^21 “又什么也听不见了”说明敌人离这里还有一段距离。
^22 说明敌人已经临近了,气氛越来越紧张。
^23 这句话是对那个人的神态描写,表明了他的专心。
^24 说明孩子的一声夜莺叫就代表一个敌人。
^25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孩子学杜鹃叫也有特殊含义,一声杜鹃叫代表一挺机关枪。从中可以看出孩子同游击队员用这种方式联系已经不是一次了,他曾多次协助游击队员消灭敌人。
^26 细节描写,说明游击队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27 重点句解析:说明他们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他们称孩子为“小夜莺”,表现了对他的喜爱之情。
^28 “兴致勃勃”表现了小夜莺为即将到来的胜利而兴奋、喜悦的心情。
^29 这句话说明游击队员给小夜莺发出信号——即将开火。
^30 “突然”说明动作很快;“转”“钻”表现了孩子的灵活。
^31 用“还……就……”的句式说明游击队选择战斗的时间恰当,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32 用场面描写表现出了战斗的激烈。
^33 重点句解析:与文章开头照应,说明孩子又开始执行新的任务。
^34 点题,赞美孩子的机智勇敢与爱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