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寒三友 墨竹图题诗

文档属性

名称 8岁寒三友 墨竹图题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27 08:2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
要求
1.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了解题画诗的知识。
3.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重点
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体会题画诗的诗情画意。
难点: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情画意。
教学
课时
一课时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①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释义: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发出的萧萧之声,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②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释义:我们虽然只是些小小的州县官吏,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1.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情画意。
3.体会作者的胸怀和气概。
相关背景资料。
一 导入新课
松、竹、梅在岁寒中同生,为人们所敬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岁寒三友”,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纵观历代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郑板桥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天,我们一道欣赏他的《墨竹图题诗》。
二 自主学习
1.解词。
劳顿:劳累。
思绪:思想的头绪;思路。
救济:用金钱或物资帮助灾区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
赈灾:赈济灾民。
岿然不动:高大独立的样子。
2. 图题诗。
诗、画是一个整体,共同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气节。
墨竹:单用墨画的竹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欣赏图画。
三 交流合作学习
1.学习“诗画欣赏”第2自然段。
(1)朗读。
(2)分析内容。
介绍郑板桥作这首诗的背景及被罢官的原因,说明他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郑板桥在山东任职时,正值山东受灾,饥民无数,作为一名体恤百姓的县官,他整日为民奔波,白日劳顿,夜不思眠。在一个不寐的夜晚,听着冷雨拍打窗棂,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他立即联想到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于是提笔展纸作画,遂成此文。
2.学习《墨竹图题诗》的诗句,认真体会。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首诗一、二两句托物取喻。“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听到竹声之后的联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三、四两句畅述自己的胸怀。“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文题目,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进一步说明了作者对民情的体察入微。
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联想到百姓生活的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
3.学习“诗画欣赏”第3段,感知诗意。
图中竹干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浓淡疏密有致,青翠欲滴,并且全用水墨,更显其傲骨,与众不同。
(这首诗以“竹”为依托之物,运用象征手法,表现出作者淡泊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四 合作探究
说出自己最喜爱的诗句及理由。
五 回顾反思,总结全文
  墨竹图题诗
 竹          人
干:细中有强      淡泊名利
叶:青翠欲滴      爱民如子
             
               铮铮铁骨 傲然挺立
  1.在讲古诗的诗意时,教师应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对古诗中不懂的词语进行查找。让学生组成一个个小组来理解诗意。小组讨论交流,读懂的地方小组内交流,不明白的地方一起讨论。在“学”与“问”的过程中,把握古诗意思。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尝试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在他们自主弄懂诗意之后,教师要开始发问: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这时,因为学生已经弄懂诗意了,所以能很快说出:第一句是实写,第二句是虚写,第一句是第二句发挥联想的基础。
1.如何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
似是写竹,实则写人。写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令人叹为观止。作者以竹喻人,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表现了他特立独行、爱民如子的气节。
2.赏析《竹石》。
竹  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①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②中。
千磨万击③还坚劲④,
任尔⑤东西南北风。
注释:
①咬定青山:指竹根深深扎在大山中。
②破岩:乱石,山石的裂缝处。
③千磨万击:形容经过很多的磨难。
④坚劲:坚韧刚劲。
⑤任尔:任凭你。
  这是一首题画诗。画中景物如何布局安排,读者可以靠诗歌的描写想象得到。巍峨的青山之巅,翠竹挺拔峭立,它的根部正紧紧地抓住山石,毫不放松。原来它植根于石缝之中,一不小心,就有被连根拔起的危险。竹子把根扎牢,任凭什么方向吹来的风,全然抵挡得住,愈遭受磨难,它愈加坚劲。
我们从诗中看到作者对世俗蔑视、对高压不屈、对引诱冷嘲、对磨难抗争的人生态度。全诗表面写竹,实际写人,写一种高贵的品质,写一种难得的性格。
短短四句诗,通俗明白,却有一股令人震撼的力量。第一句写根坚,第二句写石基,第三句写磨难,第四句写骨气。句句推进,前后照应,内涵深刻,教诲世人做人应有的准则。
3.背诵《墨竹图题诗》。
1.作者介绍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擅写兰竹,以草书中竖长撇法运笔,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非古非今,非隶非楷,自称“六分半书”。为“扬州八怪”之一。工诗词,描写民间疾苦颇为深切。有《板桥全集》。代表作品有《竹石》《家书》《道情》等。
  2.郑燮书画作品
郑燮专长于画兰、竹、石、松、菊等,偶亦写梅,笔法直接取法石涛,又多从徐渭、高其佩等画家中得其意。剪裁构图崇尚简洁,笔情纵逸,随意挥洒,苍劲豪迈。其题材虽然局限于传统的文人画“四君子”范围,但通过题诗、题跋寓社会伦理教育于画中,能时出新意。
其书法以画法入笔,折中行书和隶书之间,自称“六分半书”。纵横错落,整整斜斜,如乱石铺街,不落前人窠臼,别具一番风味,后人亦称其书体为板桥体。
3.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黄慎、李方膺、高翔、金农、李、汪士慎八位画家。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仅据今人所编《扬州八怪现存画目》记载,为国内外2000多个博物馆、美术馆及科研单位所收藏的就有8000余幅。他们作为中国画史上的杰出群体已经闻名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