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七年级上册(新)第二单元第12课《孙权劝学》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新)第二单元第12课《孙权劝学》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26 21:0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孙权劝学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培养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重难点】
1.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2.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掌握的加点字的读音。
卿(qīng)
邪(yé)
涉(shē)
猎(liè)
孰(shú)
遂(suì)24
2.重点词语归纳。3
①卿今当涂掌事(当道,当权)C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Y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I
④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耳4
⑤及鲁肃过寻阳(到)C
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重新)f
⑦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e
3.重点语句翻译。o
【学法链接】文言翻译五字法: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V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E
(1)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L
你现在当权掌事了不可不学习!k
(2)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g
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成为传授经学的学官吗! B
(3)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该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
(4)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V
从你现在的才能和谋略来看,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P
(5)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x
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c
4.《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作者,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朝代)政治家家史学家家。Q
二、合作探究。=
1.请用“/”把本文分为三层,并填上一个字补充概括层意:=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还运用了侧面描写。
3.吕蒙通过学习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4.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是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5.写出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其他如: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学习要趁早。知识让人自信,自信赢得尊重。以能力显实力,用行动来证明。待人真诚,友谊常在。当别人有进步时,我们要乐于欣赏、赞美等)
三、当堂检测。
1.翻译句子。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由而不接受孙权的劝说。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你现在的才能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国的阿蒙了。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后演化成怎样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比喻什么?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待)。对读书人(知识分子),即使是短暂的分别,相见时也需以新的眼光来看待他,因为他进步了。这句话后来比喻人的地位的变化,也用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3.古人还有一句俗话,叫“三天不读书,语言也无休”。这两句合在一起,讲的是什么道理?
一个是三日不读就退步了,一个是用功三日就进步了,可见书是不能一日不读的。
4.比较阅读:《伤仲永》和《孙权劝学》
(1)不同之处:
①吕蒙和方仲永比较: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方仲永幼年不学、竟无所成。
②写法比较:《孙权劝学》是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忠永》则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2)相同之处:两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孙权劝学》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伤仲永》是幼年不学、竟无所成。但都是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四、拓展延伸。
《炳烛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恐已暮矣。(迟、晚)②盲臣安敢戏君乎?(怎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587478
①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年少而学,(就)如同初升的太阳。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②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3.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均可。
4.关于学习、读书的名言有很多,你能写出两句吗?
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活到老,学到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