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5张PPT。“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猜猜看,下面的对联写的是谁?“ 满眼河山,大地已非唐季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佚名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经居住在长安城南的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杜甫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有《杜工部集》传世。作者简介: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其诗风沉郁顿挫,被奉为“诗圣”。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 《春望》《登高》 《羌村》《北征》《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三吏”“三别”三吏:
《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杜甫的创作历程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 《春望》“三吏”、“三别”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 《丽人行》望 岳 杜 甫整体把握: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朗读正音dàifúliǎocéngzì音频朗读视频朗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配图诵读望岳
杜甫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字词解释语气助词什么神奇秀丽分开
划分明亮昏暗裂开收入登上顶峰看所有的以…小聚集山南山北终当,终要。通“层”,层层。天地/大自然不尽 “岱宗夫如何”是什么意思?“齐鲁青未了”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泰山是什么样子的?
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苍翠的山色中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哪句是虚写?哪句是实写?虚写:
造化钟神秀。
实写:
阴阳割昏晓。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哪个字展开描绘?“造化钟神秀”和“阴阳割昏晓”两句,分别突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望。
神奇秀丽。
高大雄伟。
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古诗中多用对偶句。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对偶句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便于记诵。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的《望岳》中有哪些对偶句?把它们找出来。①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②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表明诗人并未登上泰山之顶的依据有两个,一是标题中的“________”字,二是诗句中的“________”一词。望。
会当。
——终当,终要。 请你从语言或内容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进行品析。①诗句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雄伟的形象。(内容)
②一个“钟”字,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诗人对泰山的无比赞美之情。(语言)
③一个“割”字,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高大雄伟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语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首联写远望,描绘泰山地域之广大;
颔联写近望,描绘泰山山势之高大雄伟和景色之神奇秀丽;
颈联写细望,描绘泰山之层云和归鸟;
尾联写想像中极目远望,抒发诗人之豪情壮志。 诗歌通过对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诗歌主题望岳春 望 杜 甫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朗读正音jiàndǐsāohúnshèngzān音频朗读视频朗读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字词解释溅落值得挠简直能够承受一种束发的首饰/插上簪 用诗中的词回答下列问题草木深阅读理解●望春,诗人望见什么景物?这景物有什么特点?国破(国都破败阅读理解烽火(指战争)●是什么原因使春天变得如此的荒凉?阅读理解离别●这个原因除给春天带来影响,还给诗人家庭带来什么?●面对这样的景象和遭遇,诗中有哪些词点明了作者的感受?望诗歌小结 (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可作两种解释:(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合作探究 (二)古诗中多用对偶句。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对偶句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便于记诵。例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杜甫的《春望》中有哪些对偶句?把它们找出来,仔细体会它们在结构上的特点,并模仿着写一两组对偶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思考,对对联。
杜甫:①观泰山心生小天下之志,
望长安抒发_______之情。忧家国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2、两诗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答:忧国思家。石 壕 吏 杜 甫背景介绍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为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所占领的邺郡,胜利在望。第二年春天,由于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加上史思明援军的夹击,形式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大败,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当时从洛阳回华州,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下组诗 “三吏” “三别”。解题石壕:也叫石壕镇,现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
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yútíyèshùyùyèchuīqì朗读正音lì音频朗读视频朗读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投宿越过逃跑多么哭防守捎/寄书信最近暂且停止/完结只离去衣服老妇应征还能够早饭消失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跟从低声、断续的哭声。解释词语请让我同告别虽然再前方的路途阅读 鉴赏高潮从吏归与翁别发展开端结局理清诗歌结构气氛恐怖处境凄苦苦难深重情景凄凉石壕吏
想一想 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写了哪些人几件事?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有吏夜捉人主要四个人,四件事。(第一节)想一想 哪几个词写出了差役怒呼、老妇哭啼的情景?呼 啼 怒 哭想一想 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捉人全诗只有一句议论,是哪一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如狼似虎悲惨可怜说明当时兵役苛酷的诗句是: 三男邺城戍。
说明当时战争惨烈的诗句是:
一男附书至 ,
二男新战死。老妇为什么要求去服役?为了掩护老翁。老妇为什么自叙家事?为使差役同情,免于“捉人”。“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泣幽咽”的是谁呢?老妪的儿媳。
谁又曾想过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带着孩子的儿媳将如何生活。
等待着老妇人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这个饱经战乱的家庭何时才能够团聚 …… 老妪被抓走了没有?根据什么作这样的结论?抓走了。
根据是: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祈福主 题: 这首诗是书写民间疾苦的叙事诗。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课堂作业:(来自历年中考试题)
(一)《望岳》(杜甫)
1.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杜甫在《望岳》中,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高大雄伟的诗句是: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4.杜甫在《望岳》中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诗句: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二)《春望》(杜甫)
1.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且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诗句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杜甫的《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杜甫的《春望》中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手法抒发伤感之情)的诗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三)《石壕吏》(杜甫)
1.《石壕吏》中表现老妇自诉自解,意在使差役同情(或表现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诗句是: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2.《石壕吏》中,寥寥十个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时代氛围的诗句是: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3.《石壕吏》中,表现人民长期深受兵役之苦(或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是: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4.《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课后作业 根据《石壕吏》的故事情节,展开想象,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或一幕短剧。
要求:
运用想象刻画主要人物的动作、语 言、神态。
补充被诗人隐去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