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主备人
学校
授课教师
审
核
课
时
1课时
班级
九年
课
型
新课
授课时间
课
题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教师复备栏和学生笔记栏
学习目标
1.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知道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了解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过程与方法。3.使学生在学习燃烧条件的同时,能应用到探讨灭火的方法上,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使学生逐步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辩证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难点:燃烧与缓慢氧化、爆炸及自燃的区别。
课前准备
教案、学案、课件、习题册
学习过程
自学——展示——反馈
导言
我们对火已有一定的了解。火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火,但火有时候也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来学习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
第一步
明确目标,自主阅读——整体感知(独学)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认真阅读课本教材内容,正文部分细读,其他部分部分快读,观察实验并思考以下问题,并在教材上标识。1.回忆镁带燃烧及红磷燃烧的实验,说说实验现象,写出相应的文字表达式①:燃烧、缓慢氧化、自燃(1)燃烧是
与空气中的
发生的
的
、
的反应。(2)缓慢进行的氧化称为__________。(3)由__________引起的自发燃烧叫做自燃。
①物质具有
②:燃烧的三个条件:
②可燃物与
接触
③温度必须
一般情况下,使可燃物质着火燃烧所需的
,叫着火点
①隔绝燃烧物与氧气的接触。方法有
等。③:灭火的原理及方法:②降温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方法有
等。③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方法有
等2.爆炸:一切 气体.可燃性液体的 .可燃性 与 (或氧气)的混合物遇 均有可能发生爆炸。2.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共同点:都是
反应;反应都
。3.矿井中常采用的安全措施是:通风并严禁烟火;室内煤气泄露应采取的正确措施是:关闭阀门,打开门窗
第二步
梳理知识,构建体系——归纳建构(独学)我们学习过很多燃烧现象,举出常见的例子填写下表可燃物燃烧现象文字表达式这些燃烧现象的共同点是
,从文字表达式上看均属于
反应。
第三步
深入思考,合作探究——思维训练(独学、对学——组内小展示问题训练单)1.下图是某同学对物质燃烧条件所进行的探究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①实验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
、铜片上的红磷
、水下的白磷
,若向水面下的白磷中通入氧气,又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②过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跟
接触,温度达到
。
2.煤是一种常用的化石燃料,家庭用煤经过了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以前人们把煤粉加工成略大于乒乓球的球体,后来人们把煤粉加工成圆柱体,并在圆柱体内打上一些孔(如右图)。请你分析这种变化的优点是:
。
第四步
交流展示,精讲点拨——释疑解难(群学——班级大展示)★课件展示本课重点内容
第五步
达标测评,反馈矫正——反思提升(独学——同桌互查)1、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船只,熊熊燃烧的船只借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则曹军的木船是
,木船燃烧的条件是
2.1992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并起火燃烧,我国的救援人员在灭火工作中作出了贡献。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是(
)A、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C、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D、设法降低油井口的温度3、古语到“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做人要脚踏实地,才能事业有成;可燃物要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火要虚”的目的是(
)A、增大散热面积
B、增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C、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4、1995年12月8日,在克拉玛依特大火灾中有288名中小学生葬身火海,灾难震惊全国。为此专家呼吁: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知识,学会如何逃生。当高层楼房下层起火,火势凶猛无法扑灭时,下列逃生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①沿楼梯迅速下楼②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口③封闭房门④跳楼,快速逃离⑤拨打119电话⑥用干毛巾堵住口鼻,寻找安全口⑦迅速转移到阳台,用绳索下坠A只有①②⑥
B只有④⑤
C只有②③⑤⑦
D只有①④⑥5.实验室熄灭酒精灯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白磷要保存在水中,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6、我国大兴安岭发生火灾时解放军赶赴现场时,首先开辟隔离带,其目的是______.7.加油站必须张贴的标志是
(
)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