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
视频中出现的舞台表演形式是什么?
你能说出这部剧的名字吗?
舞剧音乐(第1课时)第五单元 舞剧 一种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形式,表现特定的人物和一定戏剧情节的舞台表演艺术。
舞剧音乐 舞剧音乐是舞剧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不仅担任舞蹈的器乐伴奏,而且具有发展剧情、渲染气氛和刻画人物内心情感的作用,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芭蕾舞剧《白毛女》创作于1964年,是根据同名歌剧创作而成,首演于1965年。该剧融合了丰富的民间舞蹈与音乐元素,是芭蕾舞与民族舞结合的典范,也是中国芭蕾舞的奠基作品之一。
大红枣儿甜又香
学唱歌曲请同学们听一听歌曲《大红枣儿甜又香》,边听边思考:
《大红枣儿甜又香》
这首歌是舞剧第五幕《红旗 插到杨家庄》的一首伴唱歌曲,是根据河北民歌《好八路》的旋律改写而成的,歌曲旋律优美动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请同学们跟琴唱一唱歌谱中的大跳音程,注意音准。请同学们跟琴完整演唱歌谱,要注意气息的保持,最好一个乐句换一次气。请同学们试着填词演唱第一段歌词,注意一字多音处的音准。请同学们想一想:应该用怎样的声音和情绪来演唱,才能表达军民鱼水深情? 请同学们用优美连贯的声音、欢快的情绪随琴伴奏演唱第一段歌词。请同学们试着填词演唱第二段歌词,注意用优美的声音,欢快的情绪来演唱。 请同学们随老师的伴奏完整演唱歌曲。请同学们试着唱一唱河北民歌《好八路》的歌谱,想一想:作曲家是如何根据这首民歌创作《大红枣儿甜又香》的呢? 《白毛女》 作品的深刻含义:
全剧通过喜儿的遭遇,深刻地表达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反映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中贫苦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从而我们深刻理解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千千万万个“喜儿”的翻身解放。共1学时
1教学目标
1、通过唱歌、欣赏教学,感受民族舞剧及舞剧音乐的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2、运用对比欣赏、识读乐谱、模唱与视听结合等方式学唱歌曲;通过聆听、感知、表现等方法,用优美的声音表现歌曲。
3.、用连贯的气息、优美的声音表现歌曲情绪、情感。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喜欢上音乐课喜欢听流行音乐,他们大都进入了变声期,喜欢聆听不喜欢自己演唱歌曲,这跟他们青春期心理与生理的变化有关,因此,我想多让他们聆听音乐也是一种学习,在聆听的基础上加强音乐知识的学习,扩大学生音乐视野。通过培养他们自主创新能力,让八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音乐歌曲,尝试做音乐老师来教同学唱歌,这样更能促进学生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学教能力。
3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难点:通过聆听、感知、表现等方法,用优美的声音表现歌曲。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大红枣儿甜又香
1、导入
(1)教师播放《白毛女》视频片段。教师提问:
①这是什么表演形式?
②你能说出这部舞剧的名称吗?
(2)教师总结。由问题引出民族芭蕾舞剧《白毛女》,教师简要介绍芭蕾舞剧知识.
2、学唱歌曲《大红枣儿甜又香》
(1)教师出示河北民歌《好八路》谱例,并范唱这首歌曲。
(2)教师简要分析河北民歌《好八路》的特点,让学生试着找出主干音,并模唱旋律。
(3)对比听赏《大红枣儿甜又香》,通过分析谱例,让学生找出相同的乐句并哼唱。
(4)教师分析两首歌曲的旋律特点,并向学生讲授歌曲创作的基本技法——变化重复与扩充。
(5)分句视唱乐谱,并尝试填词演唱。
(6)观看舞剧视频片段,让学生体会喜儿得救后,亲手给八路军送枣的感激之情,引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7)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并带领学生划分乐句及“气口”,运用连贯的气息、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8)教师伴奏或播放伴奏录音,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3、欣赏《窗花舞》
(1)教师用课件出示《窗花舞》A乐段谱例,学生随琴哼唱主题旋律。
(2)教师播放A乐段录音,学生感受音乐情绪。
(3)教师播放B乐段录音,学生感受音乐情绪。
(4)完整聆听全曲,学生试着为乐曲划分段落。
(5)引导学生听辨A、B两段之间的锣鼓音乐,并分析其表现作用。
(6)观看视频片段,复听全曲,启发学生分析音乐在舞剧中的作用。
4、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