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依
语言知识积累
【音形积累】
【字词】
1、难读字词。
凝(níng)视
骚(sāo)人
浩淼(miǎo)
徜徉(cháng
yáng)
镌(juān)刻
逃窜(cuàn)
素蛾(
é
)
婵(chán)娟
雨晦(huì)
黄鹂(lí)
雕镂(lòu)
慷(kāng)慨
2、多音字。
bó
(停泊)
mó
(模糊)
sì
(似乎)
泊
模
似
pō(湖泊)
mú
(模样)
shì
(似的)
3、形近字。
晦
huì
(阴晦)
慨
kǎi
(慨叹)
采
cǎi
(兴高采烈)
悔
huǐ
(悔恨)
概
gài
(概括)
彩
cǎi
(五彩缤纷)
徉
cháng
(徜徉)
嘹
liáo
(嘹亮)
谆
zhūn(谆谆教诲)
祥
xiáng
(吉祥)
缭
liáo
(缭乱)
淳chún
(淳朴)
详
xiáng
(详细)
潦
liáo
(潦草)
敦
dūn
(敦厚)
4、近义词辨析。
(1)
情趣
乐趣
兴趣
志趣
这四个词都是名词,
都表示趣味。其区别是:“情趣”一指性情志趣,如:二人情趣相投;二指情调趣味,如:这首诗写得好呢有情趣。“乐趣”,是使人感到快乐的意味,如:学习中的乐趣无穷。“兴趣”,指美好的情趣,如:她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志趣”,一指行动或意志的趋向,二指志向和兴趣,如:二人志趣相同。
5、词语释义。
依依:这里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
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浩淼:形容水面辽阔。
镌刻:雕刻。
婵娟:美好的容态。
历历:一个个清清楚楚的(指物体或景象)。
雨晦:风雨如晦。风雨交加,天色昏暗,像是黑夜。
意境:文艺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绚丽:灿烂美丽。
油然:自然而然地产生。
信口:随口。信,听凭、随意。
6、成语积累。
历历在目:(物体或景)一个个看的清清楚楚,尽收眼底。
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无法接受完(看不完)。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颜色艳丽。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或事业繁荣兴旺。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
教材文体感知
【品思题目】
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她撰写了《往事依依》一文,该文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七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编入课本时,作者对部分文字作了修改。
【走近作者】
于漪
(1929-)江苏镇江人。女。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历任上海市杨浦中学语文教师、校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特级教师。
研习教材重难点
语篇结构分析
课文通过“我”对初中求学生涯中一些常萦绕胸怀因而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用鲜明的对比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2-6)深情回忆求学生涯中促成自己心智发展的、难以忘怀的一些人和事。
第三部分(7)强调回忆美好的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
语篇脉络梳理
往事历历在目(1段):开启下文
往
1、小时看画,读《水浒传》
事
回忆往事(2—6段)
2、学生时代读《千家诗》
依
3、听国文课
依
4、老师的教导
往事依依(7段):
扣题,深化主题
重点语段品读
1、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品味】以流水比喻年华,慨叹岁月不驻,往事如烟,时光接连不断地消逝,引出对往事的回忆。把几件事与不少事对比,反差强烈;不少事情模糊得竟至于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下文要写的几件事,却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体会】我们写文章,要学会这样在一开头,就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主要内容,引起读者想往下看的念头。
2、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
【品味】写幼时看她住的小屋里的一幅极普通的山水画,竟会百看不厌。用一“竟”字,说明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却觉得诧异,不容易解说为什么会这样。主要原因是作者小时候对这幅画会凝视入神,她一定是一个文静而富于幻想的小女孩。人入画中,徜徉山水,甚得其乐,乐在其中。
【体会】一个“乐”字,几十年不忘,可见她心地光明,开朗乐观,得益于很早接受艺术的陶冶。
3、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文坛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品味】往事依依,谆谆教诲,抒写作者对师恩的深深感激。“一生受用不尽”,分量是很重的,决非轻描淡写之言,而是人生体悟的结晶。有计划地多读好书,长知识,添智慧,才能成为志趣高尚的人。这难道不是我们的共同心愿吗?
【体会】这句话的落脚点在“做人”。在作者看来,“当时老师并不说多少大道理,但教我们读书明理,明做人的道理”(引自于漪老师给教参编写者的信)。作者正是按老师的谆谆教导去身体力行,数十年如一日,从中获益匪浅,所以,“我”永远铭记在心且一生受用不尽。
4、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
【品味】借助于这一复句的文字,通过想象,是可以感觉到壮丽的自然美的。但经过仔细推敲,“阴晴雨晦,丽日蓝天”似乎还可以修饰调整,才更加恰当。“阴晴雨晦”是指阴天、晴天、雨天。“晦”是雨的状况,“风雨交加,天色昏暗得像黑夜。”四个字不是并列结构。“丽日蓝天”是晴朗的白天。是否可以这样调整:“阴晴寒暖,雨晦雪霁,丽日蓝天,明月清风。”虽然添加了几个字,却将气候气温变化都考虑进去了。岂不是更加符合“美不胜收”的概括?
【体会】忠这个复句的内容,要从一年四季景色变化的宏观上去理解,并且展开想象,才能感悟到美。风光流转,互相更迭,随着四季变化,有时变幻莫测,风云无常,用“阴晴雨晦,丽日蓝天”概括,犹如油画般美丽。
5、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品味】“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这一动作的细节描写,写出了老师被词中情怀深深感染,情不自禁的情状。“悲歌慷慨”既表现了老师朗读时的神态,又传达出一种爱国情感。
【体会】上课时你留心过老师讲课的情态吗?你的情绪受到过怎样的感染呢?
【对话·争鸣】
课文中,于漪提到《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阅读原词,说说词人是如何表达爱国情怀的。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剖析:从《往事依依》中我们不难追寻于漪老师成长的源头,归根到底,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就是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积淀。新的时代,要使自己成为一个高素质人才,就要到人类优秀文化的宝库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让我们时刻记住多读书,好好书。
整体感悟鉴赏
文章开头,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用鲜明的对比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给青少年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文章的主体部分,深情回忆求学生涯中促成自己心智发展的、难以忘怀的一些人和事。首先,回忆小时候观图如身历其境、乐在其中的情景。先说观一幅山水画,再说观看《评注图像水浒传》的情形,点明形象思维在加深记忆方面所起的作用。接着回忆学生时代读书尤其是读《千家诗》而沉醉意境、美不胜收的情景。由概述读书给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出对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又详细描绘读《千家诗》益智怡情,给“我”的生活带来浓郁情趣。用优美的语句赞颂祖国和家乡的自然美,饱含着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激情,也交代了《千家诗》中那些美妙的咏物诗孕育的源头活水。接着,回忆初中读书时听国文老师讲课而怡情明理、激起课外阅读兴趣的情景。先总写老师人情人理的讲课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及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紧接着写两位国文老师讲课的生动场景及对“我”的熏染两位国文老师都当堂诵读文章,老师朗诵的情状给作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两堂课使“我”从此爱读辛弃疾的词,更喜爱新文学,而课上吟诵的诗词“我”至今能信口背出。最后回忆老师谆谆教导使“我”受益终身。篇末点题,再次强调回忆美好的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
疑难问题探究
1、文中第5自然举出两位国文老师讲课的事例,为什么我们读来不觉得重复罗嗦呢?
该段所举两个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讲的内容都是抒情诗,诗词的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讲课时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心,都在“我”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同之处在于前一位诵读的是辛弃疾的词,内容又涉及作者家乡的北固亭,因而听起来格外亲切,并且朗诵时老师的头与肩膀左右摆动着,“悲歌慷慨”;有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诵读的是田汉的《南归》,他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中感情感染了整个教室,大家都别深深感动了。这两堂课使“我”从此爱读辛弃疾的词,更喜欢新文学。这样写,更能充分展现老师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因此读起来也不觉得重复罗嗦了,体现了作者选材的精当。
2、作者深情地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心底涌动着一股热流。无论是看一幅画,读一本书,还是听一堂课,登一座楼,都写得有声有色,文情并茂。你能体会这种感情吗?你能从她的依依往事中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吗?
阅读课文,不能简单地停留在从中感到作者的“激情”“深情”上,而应细加领悟。看山水画,写神情专注、徜徉画中之乐,表现了热爱大自然之情;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写浮想联翩、如身历其境之乐,表现了好读书、善品味之趣;读《千家诗》,写吟咏诗句、沉醉诗境之乐,表现了爱国、爱美、爱生活之情;听国文老师上课,写朗诵诗词、深受感染之乐,表现了酷爱文学、关注时代的情思。从作者的依依往事探寻她成长的源头。那就是:少年时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课文通过“我”对初中求学生涯中一些常萦绕胸怀因而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3、作者回忆的几件事,为什么都与读书(画)有关?这对青少年有什么启迪?
因为作者学生时代所读的那些书,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开启心智,成长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正因为这样,“我”才对这些往事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依依”之情。青少年读了课文,通过与“我”的对话、交流,定会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课内课外结合,多读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课外合作探究1、有人说“热爱自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谈谈理由。提示:文章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用“历历在目”照应题目,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都紧紧扣住记忆深刻、难以忘怀(依依)这一特点来写,最后文章的结尾句再次照应题目,突出老师的形象令人难以忘怀。所以,贯穿本文的线索是“往事依依”。
开拓学习新视野
品味语言之美
含英咀华
与课文相关的古诗词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唐]韩翊《寒食》)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唐]高骈《山居夏日》)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宋]朱熹《题榴花》)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唐]李商隐《霜月》)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雪梅》)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唐]韩愈《晚春》)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宋]苏轼《冬景》)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杜甫《绝句》)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宋]辛弃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妙语珍藏
春天到了,莎利文小姐搀着我的手,穿过人们正在播种的田野。我们坐在河边的草地上,在大自然中很自然地开始了我的启蒙课程的学习。我懂得了阳光和雨露能使植物生长,鸟儿会为自己筑巢,松鼠、鹿、狮子等动物会为自己觅食做窝。随着我知识的增长,我感到我周围的世界越来越多的东西给人带来兴奋和愉快。莎利文小姐教我从森林中散发的芳香和从青草丛的叶片中体会大自然的美。她还向我描绘地球的形状。她从一开始就这样使我胸怀大自然,使得自然界成为我思想的一部分。
突然间天气起了变化,太阳一下子没有了。我知道天空已是乌云密布,因为我身上已感觉不到阳光照射的热量,还闻到一股奇异的味道从大地散发出来,我意识到这是雷雨的预兆。我离开了老师,一个人高高地悬挂在树枝上,我感到非常害怕,也感到很孤单。我的周围是无垠的空间,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我坐在树枝上静静地等待着,我想只有等老师来,我才能从树上下来,否则别无办法。
周围死一般的沉寂。树叶子开始骚动,然后整个树都在颤抖。要不是我使劲地抓牢树枝的话,一阵强风早就把我从树上刮下来了。狂风怒吼,树不停地、猛烈地摇晃着。一阵倾盆大雨把我周围的小树枝都打断了,我想从树上跳下来,但周围的恐怖气氛使我动弹不得,我只好仍留在树上。我感到一阵轰鸣声,似乎有什么重物掉下来,我坐的树枝摇晃得更厉害。我想树和找会一起倒下来。正巧这时,我的老师来了,她一把抓住我的手,扶我从树上下来。我紧紧搂住老师,我感到非常高兴,我的脚又重新踏在坚实的土地上。这件事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大自然并不总是对你微笑,给你仁慈。我有了学习语言的钥匙,我热切希望运用学到的东西。
——海伦·凯勒《我的老师》
聆听名作弦音
我与《千家诗》
毕淑敏
童年时无知,不知艰辛,总爱把生活编织成美丽的花环。及今回忆,童年生活也确实富于情趣,充满幻想。说起来今天的少年不易相信。将近半个世纪以前,哪像今天这样几乎家家有电视机,户户有录音机?那时收音机很少,留声机也不多,听唱片是一种特别享受,开留声机发条即使摇得酸手也甘心。电影院很少,票价高,对孩童来说,看一场饱眼福也不容易……条件如此贫乏,童年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花环的竟有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有光纸石印本的《千家诗》。
我们祖国大地山河非常美丽,我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变幻的风云真是让人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的诗就是歌咏祖国风物,而且按春夏秋冬顺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会依次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蛾俱耐冷”、“月中霜里斗蝉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冬天去了,春天又回来了。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里。
小时候最喜欢过年过节,《千家诗》中对重要节日如过年(我们现在称作“春节”了)、清明、七夕、中秋、冬至等无不有诗。一到清明,就想起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诗句;一到中秋,不禁感慨地吟诵苏轼的“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特别是新年吟诵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挑换旧符”,心里有说不出的欢乐。《千家诗》中这些风俗大大增加了童年的生活情趣。
熟读《千家诗》,能丰富幼小心灵的想像力。不说别的,只看诗句中丰富的颜色就给生活涂上了多么绚丽的色彩。“万紫千红”,“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真叫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小脑袋里常常浮现五彩粉呈的世界。那时总觉得诗比说话、散文多点什么,可又说不也所以然。只觉得一首诗尽管寥寥数字,但表达的内容丰富,能使人眼前仿佛出现一幅幅生动的图景。长大以后读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方知好诗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多读好诗,脑子不干枯,思绪常绵绵。人们皆知东西老化、硬化就不中用。对人来说,思想老化、硬化最可悲。我认为多读点诗能活跃思想,丰富想像,使脑子“软化”呢。
《千家诗》就是这样丰富了我童年的生活。如今一吟诵到其中的诗句,就能唤起童年生活的回忆,那么动人,那么亲切。
可是,历来人们对《千家诗》的评价并不高。我查了查《辞海》中的《千家诗》这一词目,评论是:“编选庸陋,注解肤浅,时有谬说。”这也是实情,它比起目前出版的许多儿童诗的确差得多。但奇怪的是新出的许多好的诗选似乎未曾像《千家诗》旧时对儿童起那么大作用。这不禁又使我联想起对培养绘画起大作用的《芥子园画谱》,当今许多老一辈国画家都与它有深厚因缘。大画家潘天寿也有此经历,《潘天寿传略》中记载:“不久,又凑钱购得《芥子园画谱》一套,更是如获至宝,欣喜若狂……追本《芥子园画谱》成了学画惟一启蒙教师,并进一步激发了对绘画的热爱。”无疑,当今有许多比《芥子园画谱》编得好的学画教科书,似乎也未能像《芥子园画谱》旧时起那么大作用。我从中想到:读诗也罢,学画也罢,即使条件大大改善,学习中不一心一意陶醉其中,也未见得一定取得好成果。学习归根到底要靠自己。
我手头现在还剩有一册有光纸石印的《芥子园画谱》,当然印得很差。但每当我翻到它就会想起我原有那本破旧的《千家诗》,可惜它在十年动乱中与其他许多书一道遭劫了。
阴霾过去,日月重光,祖国文化又开始繁荣。书店的书丰富起来,《千家诗》重新编印出版,不同版本一种又一种,每出来一本,我就买一本,它们确实给我不少欢乐。尽管如此,我还是难以忘怀失去的泛黄破损的《千家诗》,是它,曾经编织过我童年生活的美丽花环!
[点评]
本文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运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展现了《千家诗》对“我”人生的影响,传神地叙写了“我”少年时的读书生活,并以童年时物质条件的贫乏作反衬,有力地表现了读书丰富了“我”的生活、编织了“我”童年生活美丽花环,升华了文章的中心。行文中恰当引用诗句,让自己读诗的感受与诗中美好情景巧妙契合,传达出好诗给“我”童年生活带来的无限欢乐。语言质朴而深沉,流露出作者对《千家诗》的钟爱和感激之情,以及对少年时读书生活的深切怀念。文章从旧时与现在读书学画的条件的对比,以及自己读诗得到的益处,潘天寿学画的故事中得出了结论,我们应从中感悟到,在学业上要取得好成绩,必须一心一意地学,如痴如醉地学,真正陶醉在其中才行。
闲看时尚旋风
读书是一种幸福
梁晓声
读书—不,更准确地说,所谓“读”这一种习惯。对我已不啻是一种幸福。这幸福就在日子里,在每一天的宁静的时光里。不消说,人拥有宁静的时光,这本身便是幸福,而宁静的时光因阅读会显得尤其美好。
我的宁静之享受,常在临睡前,或在旅途中。每天上床之后,枕旁无书,我便睡不着,肯定失眠。外出远足,什么都可忘带,但书是不会忘带的,书是一个囊括一切的大概念。我最经常看的是人物传记、散文、随笔、杂文、文言小说之类。《读书》、《随笔》、《读者》、《人物》、《世界博览》、《奥秘》都是我喜欢的刊物,是我的人生之友。前不久,友人开始寄给我《世界警察》,看了几期,也喜爱起来。还有就是目前各大报的“星期刊”、“周末版
”或副刊。
要了解我所生活的城市,大而至于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地球,每天正发生着什么事,将要发生什么着什么事,仅凭晚上看电视里的“新闻”,自然是远远不够的。“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是所谓“秀才”聊以自慰自夸的话,或者是别人对“秀才”们的揶揄。不过在现代社会里,传播媒介如此之丰富,如此之发达,对于当代人来说,不出门而大致地知道一些“天下事”,也是做得到的。知道了又怎样?知道了会丰富我对世界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于我—一个以写作为职业的人来说,则是相当重要的。妄谈对世界的认识,似乎口气太大了,那么就说对周遭生活的认识吧。正是通过阅读,我感觉到周遭生活之波有时汹涌澎湃,有时潜流涡旋,有时微波涌荡……
当然,这只是阅读带给我的一方面的兴致。另一方面,通过阅读,我认识了许许多多的人。仿佛每天都有新朋友。我敬爱他们,甘愿以他们为人生的榜样。同时也仿佛看清了许多“敌人”,人类的一切公敌——从人类自身派生出来的到自然环境中对人类起恶影响的事物,我都视为敌人。这一点使我经常感到,爱憎分明于一个人是多么重要的品质。
创作之余,笔滞之时,我会认真地读一会儿文学期刊。若读的正是一篇佳作,便会一口气读完。不管作者认识与否,都会产生读了一篇佳作的满足感。倘是作家朋友们写的,是生活在同一座城市的人,又常忍不住拨电话,将自己读后的满足,传达给对方。这与其说是分享对方的喜悦,莫如说是希望对方分享我的喜悦。倘作家是外地的,还常会忍不住给人家写一封信去。
读,实在是一种幸福。
[品评]
本文娓娓道来,文字清新朴实,行文流畅。在作家眼中,人拥有宁静的时光是幸福,而在宁静的时光里阅读更是幸福。作家博览群书,通过阅读让作家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生活。通过阅读,使作家体味到许多快乐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