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
语言知识积累
【音形积累】
【字词】
1、难读字词。
蘸(zhàn)酒
擂(léi)鼓
泅(qiú)水
茶峒(dòng)
洞穴(xué)
老鹳(guàn)河
2、多音字。
huà(计划)
pián(便宜)
lèi(擂台)
划
便
擂
huà(划船)
biàn(方便)
lēi(擂了一拳)
3、形近字。
戍
shù
(戍守)
崇
chóng
(崇高)
峒
dòng
(茶峒)
戊
wū
(戊戌)
祟
suì
(鬼祟)
桐
tóng
(梧桐)
4、词语释义。
蘸: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的东西里沾一下就拿出来。
莫不:没有一个不。
若干:多少。(文章指不定量)。
泅水:浮水。
不拘:不拘泥,不计较,不限制;不论,不管。文中取后义。
缓促:缓,缓慢;促,急促。
完事:事情完结。
教材文体感知
【品思题目】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走近作者】
沈从文(1902-1988),
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焕,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县,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研习教材重难点
语篇结构分析
这是一篇着重描写端午日赛龙船场面的短文,全文紧扣“端午日”这个文题,按争看划船——竟追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展开,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
第1段,描述全茶峒人端午日到长潭观看赛龙船的欢腾场景。这是全文的重点,主要写了河边看划船、河上赛龙船和胜利者领赏三个场面:
第—个场面,写全茶峒人到河边观看划船。
第二个场面,写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置和龙舟竞赛的盛况。
第三个场面,写划船竞赛的优胜者领赏和军人放鞭炮庆贺的情景。
第2段,记述赛龙船后人们下水追赶、捕捉鸭子的情景。
第3段,简述划船竞赛和追鸭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表明端午日全民同乐时间之久。
语篇脉络梳理
争看赛船
(1)观看赛龙舟的场景
龙舟竞渡
端午日
欢庆胜利
(2)追赶鸭子的情景
(3)竞赛直到天晚
重点语段品读
1、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品味】第一个“莫不”说的是“妇女、小孩子”,第二个“莫不”说的是“在城里住家的”,第三个“莫不”说的是“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三个“莫不”连用从参与人数之多,涉及面之广的角度渲染“全茶峒人”欢度端午的盛况。
【体会】三个“莫不”所说的对象不同,阅读时,注意感受全茶峒人此时的心情,试体会连用之后的效果。
2、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品味】“直到”、“方能”能让人体验到划船竞赛、竞捕鸭子的精彩热烈,以及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不愿离去的心情。
【体会】直到”、“方能”写竞赛的时间之长,阅读时可以尝试换成其他词语。
3、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品味】文段动词运用准确,如“划”比“撑”的速度快,且龙舟竞赛的桨手是坐在船上,而“撑”字这个动作明显站在船上。再如“挥动”很有节奏感,用这个动词写出带头人的动作符合他的身份特征。如果用“摇摆”,幅度则比较大,且没有节奏感。
【体会】好的描写,离不开动词的恰当使用,在选择时要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
4、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
【品味】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鼓声的震耳欲聋、场面的人闹,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体会】修辞手法,重在理解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作用,并且能够学会用不同的修辞手法来丰富文章的内容。
5、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镗镗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
【品味】课文写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赛船时的动作运用了一些准确而生动的动词:持、划、拿、挥动、指挥、敲打、调理。这些词语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等富有特征的动作,表现了赛船场面的热烈气氛。
【体会】描写两船竞赛达到高潮的时候,作者引出了“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联想,催人遐思鼓声冲天、士气高昂的种种景象。
【对话·争鸣】龙舟竞赛正在进行,两船争夺到了白热化阶段,人们的情绪也达到了顶点,请选择一种人(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观众)神采飞扬地说,说心理,说感受。
剖析:说之前要能设身处地地进入课文描写的龙舟竞渡的情境,充当其中的一名角色,然后说出自己的联想和:归纳手如果你是一名观众,你将会怎样“呐喊助威”?如果你是船上的一员,又将会怎样奋力向前冲?说的时候,要有新意,有激情,不拘一格。
例:我是岸上的一名观众。离终点越来越近,长潭两岸呐喊声,锣鼓声震耳欲聋,我挥动着手臂,放开喉咙使劲地喊着,恨不得跳上船去,助桨手们一臂之力。
整体感悟鉴赏
1、课文剪裁详略得当。端午日的民俗可写的很多,像吃粽子、门上插艾草与菖蒲等,课文就没有提及。在所写的几种民俗中,又十分讲究详略得宜。开首仅用两句话就交代了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这三种习俗,然后着重描写全茶峒人到河边看划船和赶鸭子的竞赛,文末又仅用一句话就简要交代了竞赛“到天晚方能完事”。这两项竞赛中,详写龙舟竞渡,略写赶鸭竞赛。描写划船竞赛,又着重写划船的人及其精神风貌:占主体地位的桨手、“带头的”指挥员、调理桨节拍的鼓手和锣手,突现奋力争先的拼搏镜头,使读者如历其境,如睹其人,如悦其情,获得享受。
2、材料安排条理清晰。全文总体上按时间顺序来写。先写上午1l点钟左右吃过午饭出城看划船,再写赛船过后看追赶鸭子,最后交代这两种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描写看划船,先写赛前准备工作,再写划船赛手的选配和协力,继写龙舟竞渡时观众的呐喊助威,最后写优胜者领赏时的风光;写赛前准备,先倒叙小伙子们“数天以前”在潭中练习进退之事,再插叙赛船“平常时节”的搁放地点,“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这样安排,文路清晰,渐次展开,既突现了重点场景,又给人留下整体印象。
3、作者注意渲染气氛,突出民乐。端午是我国由来已久、家喻户晓的民众的节日,为了突出节日的喜庆氛围,课文一开始就用三个“莫不”句展现了人人参与、一个不漏的场景,为下文龙舟竞渡为什么如此吸引人设置了悬念;接着写划船的赛前训练、船只准备和船员结构、分工,进一步设置悬念;待到描写两船竞赛达到高潮,又引出“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联想,催人遐思鼓声冲天、士气高昂的种种景象;税关前领赏和赶鸭子的竞赛,用两个“不拘”的句子再次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人情美。
4、课文的语言简练明快,留有“空白”。全文仅用700字,就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划船竞赛和赶鸭竞赛的生动场面,充分显示了作者自学成才的语言功底。写龙舟竞渡到白热化阶段,一句“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引人遐想,但作者却点到为止,把那“种种情形”留给读者去生发联想。写赛船过后的赶鸭竞赛,“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一个“新的花样”、两个“各处”简洁明白,带给读者的却是充分遐想的广阔天地。
疑难问题探究
1、作者以如此浓重的笔墨描写端午日的热闹场面,其目的是什么?
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赶鸭竞赛的欢快场面,展现了全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2、湘西的端午节魅力无穷。除了文中写到的赛龙舟、用雄黄蘸酒画王字之外,你的家乡还有哪些习俗呢?你喜欢哪些习俗?为什么?问问长者,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是从何而来的。
端午节的习俗大致有挂香袋、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吃粽子、接女归宁(这一天出嫁的女子都要回娘家)、采百草、系五彩线、做把门猴、染指甲、踏青……各地往往不一。我们的感受也因人而异,了解、关心、参与有关民俗活动,并学会传情达意。
3、如何感受传统节日所体现的价值?
端午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来被列为我国三大传统节日(另两种为春节、中秋节)之一。课文提及端午日的三种习俗:用雄黄蘸酒在额角上画了个王字、划船竞渡和追赶鸭子,写了欢度节日的“全茶峒”人:妇女、小孩子、军官、税官、有身份的人、划船的人、呐喊助威的人,好事的巨人、善于泅水的军民等。阅读本文,我们不仅要了解端午民俗,丰富生活经验,更要进入课文描述的意境,感受这个传统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激励争先、合作、爱国、爱民的精神。
课外合作探究1、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提示:我们觉得韩国把“江陵端午祭”申报为“世界无形遗产”,说明他们很重视自己的节日,而且还希望全世界的人都来了解这个节日。我们国家传统节日也很多,而且不同的民族节日习俗也不一样,有些比韩国的更热闹,更有特色,他们能申报“世界无形遗产”,我们为什么不能呢?我们中国人应该过自己的节日,韩国都知道要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而我们扔下自己的民族传统,去过西方人的“洋节”,岂不是让人家耻笑吗?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的艺术瑰宝,无论是美丽的故事传说,还是热闹的民风民俗,都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凝聚着浓浓的血脉亲情。如何弘扬传统文化,怎样对待西方文化,相信今天的讨论会引起大家更深层次的思考。
开拓学习新视野
品味语言之美
含英咀华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文
秀《端午》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梅尧臣《五月五日》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贝琼《已酉端午》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边贡《午日观竞渡》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妙语珍藏
日常生活中,乡亲们要找到看戏的理由很多。逢年过节,赶会赶场,庆祝丰收,翻盖新房,婚丧嫁娶,都会搭台唱戏。听说哪个村子“玩戏”,周围的一些村庄也像过节一样,人们不请自到,早早去争取占个好位儿,看得清楚,听得真切,过“瘾”。戏演完了,曲终人不散,有的人还非要到后台看看自己喜欢的“角儿”。
有些戏迷,每年农闲的腊月正月二月,都要张罗着请各地有名的戏班到本地来唱戏。戏有了名,角儿一出名,就要“拿堂”。有时那张罗家儿不仅白掏力,还得往里赔本,为请一台好戏不知要跑多少趟,赔笑脸说好话送钱物,把好戏名角儿请来可是老不容易。能看到家乡排排场场唱起了大戏,父老乡亲美美地听戏看戏,请戏的人心里别提多得劲儿了!
戏曲滋润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水准。在音乐舞蹈不发达的地区,在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要精神文化生活,用什么办法呢 那就唱戏。平时,田间地头,锅台边,猪圈旁,常有人或轻吟浅唱,或放声高吼,那声音或婉转或豪放,或悲凄或明亮,都直接地、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心声。
社会大舞台,人生一台戏。有谁知晓,浩如烟海的剧目里,唱出了多少波澜壮阔,表达了多少情意绵绵,演出了多少慷慨悲歌。多少年来,乡亲们在戏曲的芳香里沉醉着。在戏里,他们认识了杨家将,结交了黑老包,知道了抓不到奸人不煞戏……正是这戏曲琼浆的滋养,使父老乡亲质朴善良,爱憎分明,追求真善荚,鞭笞假恶丑。
唱戏,唱跑了忧愁,唱来了欢愉,激发了善良正直,唤起了浓浓乡情。一个台湾老兵讲,他大半辈子没学会哭,可是近来一听豫剧就掉泪,光想哭,想娘,想家。在美国,我遇到了一位已经是上流社会人物的河南老乡,他郑重地托我办一件事——把家乡戏的录音带寄一些来。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甚至还给我深深地鞠了一躬,我细细看他时,发现他的眼里分明有泪花在闪……
——《乡韵自多情》
聆听名作弦音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有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点评]
《端午的鸭蛋》是散文大家汪曾祺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的用意在于抒写对童年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但作者没有追求惊涛骇浪式的情节,也没有去追求反映时代的最强音,只是引导读者真实地体验生活的滋味,审视平凡的生活,力求在平淡中见神奇,在平淡中见情趣,在平淡中见诗意。阅读这篇课文,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作为人类文明积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从而感知民间文化的艺术魅力,而且可以从汪曾祺的写作风格中感受到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以及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汪曾祺先生把端午吃鸭蛋写得那样慎重、庄重、隆重:丝线络子挂鸭蛋——挑鸭蛋——心爱的饰物——小心吃鸭蛋——蛋壳装萤火虫……清晰的情景,真切的情趣,真是无穷的童心、童真、童趣!汪曾祺的文章就是读来有味、有趣,而且耐读。
闲看时尚旋风
两块钱的“敲门砖”
马田
一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到一家公司应聘财务会计工作,面试时即遭到拒绝,因为她太年轻,公司需要的是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资深会计人员。女大学生却没有气馁,一再坚持。她对主考官说:“请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参加笔试。”主考官拗不过她,答应了她的请求。结果,她通过了笔试,由人事经理亲自复试。
人事经理对这位女大学生颇有好感,因她的笔试成绩最好,不过,女孩的话让经理有些失望,她说自己没工作过,惟一的经验是在学校掌管过学生会的财务。找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人做财务会计不是他们的预期目的,经理决定收兵:“今天就到这里,如有消息我会打电话通知你。”女孩从座位上站起来,向经理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两块钱双手递给了经理:“不管是否录取,请都给我打个电话。”经理从未见过这种情况,竟一下呆住了。不过他很快回过神来,问:“你怎么知道我不给没有录用的人打电话。”“你刚才说有消息就打,那言下之意就是没录取就不打了。”
经理对这个年轻女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问:“如果你没录用,我打电话,你想知道些什么?”“请告诉我,在什么地方不能达到你们的要求,我在哪方面不够好,我好改进。”“那两块钱……”女孩微笑道:“给没有录用的人打电话不属于公司的正常开支,所以由我付电话费。请你一定打。”经理也微笑道:“请你把两块钱收回,我不会打电话了,我现在就通知你,你被录用了。”
就这样,女孩用两块钱敲开了机遇大门。细想起来,其实道理很清楚:一开始被拒绝,女孩仍要求参加笔试,说明她有坚毅的品格,财务是十分繁杂的工作,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是不可能做好的。她能坦言自己没有工作经验,显示了一种诚信,这对搞财务工作尤为重要。即使不被录取,也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评价,说明她有直面不足的勇气和敢于承担责任的上进心。员工不可能把每项工作都做得十分完美,我们可以接受失误,却不能接受员工的自满不前。女孩自掏电话费,反映出她公私分明的良好品德,这更是财务工作不可或缺的。
两块钱折射出良好的素质和高尚的人品。而人品和素质有时比资历和经验更为重要。
〔品评〕
于细微处见精神。正如作者在文章中所指出的:真正的“敲门砖”不是两块钱,而是良好的素质和人品。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生活中的细节无处不在。显然,我们不能再“不拘小节”,而是要向文中的这位女大学生学习,在平时的生活中自觉训练、培养自己的素质,不断提升自己的人品。当然,这不能靠一时的冲动,而是要终生如一,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