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精品备课资料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精品备课资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27 20:19:4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语言知识积累
【音形积累】
【字词】
1、难读字词。
栖(qī)息
琼(qióng)楼玉宇
绮(qǐ)丽
宫阙(què)
2、多音字。

(呜咽)
diào(调头)
shèng(胜利)



yān(咽喉)
tiáo(调节)
shēng(不胜)

(骨肉)
luò(落花)
biè
(别扭)



gú(骨头)
lào(落枕)
bié
(别人)
3、形近字。

què
(上阙)


(绮丽)

tíng
(家庭)

què
(宫阙)


(倚靠)

tíng
(朝廷)
4、词语释义。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情绪。24
朱阁:朱红的阁楼。朱:红色。3
达旦:到早晨。C
树栖鸦:树上栖息着寒鸦。Y
不胜寒:禁不住清寒。I
宫阙:指宫殿。4
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之间相隔极远。C
教材文体感知f
【品思题目】e
月亮的称呼
月球在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有趣的美称:
o
玉兔(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辛弃疾)V
夜光(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屈原)
E
素娥(素娥即月亮之别称——《幼学琼林》)
L
冰轮(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陆游)k
玉轮(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相逢桂香陌——李贺)
g
玉蟾(凉宵烟霭外,三五玉蟾秋——方干)
B
桂魄(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
/
蟾蜍(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贾岛)/
顾兔(阳乌未出谷,顾兔半藏身——李白)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V
此外,月球还有许多别致的雅号,如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P
外国人对月亮的称呼:古叙利亚人称月亮为“阿斯泰罗”女神;古罗马人称月亮为“狄安娜”女神;古希腊人称月亮为“阿尔忒弥斯”女神。x
【走近作者】c
1、王建,字仲初,颖川人。唐人历十年(775)进士,官渭南尉,历秘书丞、侍御史,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从军塞上数年后归,居咸阳。工为乐府,与张籍友善,二人齐名。王建一生困顿,晚年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以后,诗风转变,乐府诗反映劳动人民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暴行。Q
《十五望月》一诗在《全唐诗》中,题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2、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21岁中进士,做地方官,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苏轼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诗、词、散文、书、画都有卓越的成就。诗和词笔力纵横,气势奔放,舒卷自如,自成一家。著有《苏东坡集)。=
《水调歌头》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 6)年中秋节。当时苏轼41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3、艾青(1910一1996)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8年就读于杭州西湖艺术学院,次年留学法国。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在狱中写诗,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1976午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和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等,论文集(诗论》《艾青谈诗》。
《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艾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太多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

研习教材重难点
语篇结构分析
《十五望月》一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像.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墨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水调歌头》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托今追昔,想到心灵相通的挚友、骨肉亲人多年不在身边,有的已离世,而自己仍活着,心头渗入更深重的孤独和凄惨之情,然而由于诗人心境、性情从容达观,写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想。
重点语段品读
1、中庭
地白
树栖鸦,
冷露
无声
湿
桂花。
月亮照射在庭院里,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先后进了睡乡。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
今夜
月明

尽望,
不知
秋思

谁家?
中桂花。?今夜明月高悬,普天之下的人都望月怀人。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品味】“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朋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烂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止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 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 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体会】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涛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在炼字上,—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2、
丙辰中秋,欢饮
达旦,
大醉,

此篇

怀
子由。
丙辰年中秋节,欢畅痛饮到天亮,大醉,写下了这篇《水调歌头》,兼以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
几时
有,
把酒

青天,
不知
天上
宫阙,今夕

何年。


乘风
归去,
明月何时出现?(我)握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月中的宫殿,今天晚上又是哪一年。我想乘风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
高处
不胜
寒。
起舞

清影,
何似
只恐怕那用美玉建成的宫殿,高高在上,分外严寒。月下跳舞(我)的倩影随身转,(月宫月里)哪能像在在
人间。
热闹的人间!
【品味】上阕写月下饮酒。面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这问月问年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什么向往月宫呢 他写这首坷时正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我欲乘风归去”,明白地说出了他的这种意念。他幻想忘掉—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忘情于现实。
【体会】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人世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直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何似在人间”,这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朱阁,

绮户,
照无眠。



恨,
(月光)转过红色的楼阁,又低低地照进了雕花的窗户,照到了不能入眠的人。(月亮)你该不会有什么恨
何事


别时
圆。


悲欢离合,


阴晴圆缺,
和愁,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分离的时候格外圆?人间总有离有合有悲有欢,月亮总是有阴有晴有缺有圆,这
此事

难全。
但愿

长久,
千里

婵娟。
种事情难以求全。但愿你我健康长寿,岁岁平安,千里心连,明月共观瞻。
【品味】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朱阁”“绮户”与上阕“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自然过渡到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一问。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自解自叹了。人月无常,自占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
【体会】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全词以美好的境界结束。结句与上阕“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出世与入世的某些思想矛盾。
3、我的思念是圆的/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圆的/无论山多高、海多宽/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西瓜、苹果都是圆的/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思念亲人的人/望着空中的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
【品味】本文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的语言中包孕着许多东西,比如说,我有一个成熟而圆满的思念,我看到现实中的不圆,我追求美好的团圆……
【体会】诗意的句子总是优美而蕴藉着丰厚的内容。一句“我的思念是圆的”,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的语言中包孕着许多东西,比如说,我有一个成熟而圆满的思念,我看到现实中的不圆,我追求美好的团圆……
整体感悟鉴赏
《十五夜望月》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绝。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赞王维诗“着壁成绘”,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这一评语也可移之于评一切有意境的唐诗。正因为如此,所以历代画家喜作唐人诗意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它的背景为曲岸远山,长空明月。画面中心是一处临水的胜游之地,曲栏围着竹木太湖石,一株高大的落叶梧桐树上有几只栖鸦,树旁生长着枝叶婆娑的秋桂。树下五人,两人望月而语,谈兴正浓。旁一戴幞头挥扇的官员和一带方巾倚童而立的老者正全神贯注地聆听他们谈天。整个画面远近主从。层次井然,有动有静,和谐统一,颇为传神。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实是美中不足。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
《水调歌头》这首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全词共93个字,天上人间,纵横驰骋。其间交织着失意的孤独和寂寞,超脱人世的幻想,热恋生活的感情对子由的深切怀念,最终感悟到“此事古难全”的人生哲理,积极的处世态度战胜了消极的出世态度,境界高远,艺术感染力强。
《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中看似漫不经心的比喻和联想引人思索。诗人由“思念是圆的”而想到“最亮最圆的”中秋的月亮,好象是信手拈来,但其他时候月亮“不圆”的言外之意隐含其中。由西瓜和苹果都是圆的而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的痛苦,让我们顿悟诗意,即渴望与亲人团聚。
疑难问题探究
1、《十五夜望月》与李白的《静夜思》写的都是远客思乡之情,它们写景抒情的方法一样吗?试着分析一下。
不一样,《静夜思》是直接写景,如“床前明月光”;直抒胸臆,如“低头思故乡”。《十五夜望月》是侧面写景,“中庭地白树栖鸦”,明明自己在怀人,偏问“不知秋思落谁家”。这就把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委婉动人。
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是诗人真的不知谁在相思吗?《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好?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刻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诚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3、在艾青“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中,怎样理解“会想起什么”和“谁能把那月饼咽下”?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中秋节本应万家团圆之际,作者会想起亲人,会想起他们的身体是否健康,学习是否进步,工作是否顺利,家庭是否和睦,生活是否美满,另外,作者由渴望亲人团聚升华到渴望祖国统一,香港、澳门(那时)、台湾等地区还没有回归祖国的怀抱,那里的亲人还无法回家,骨肉不能团聚,想到这里忧国忧民的感情油然而生,怎能把月饼咽下?!
课外合作探究1、“起舞弄清影”——是在月光还是在月宫起舞?如何理解《水调歌头》中的境界?提示:有三种不同的理解。(1)作者已经打消了去月宫的念头,于是酒醉后在月下起舞。(2)作者想象在月宫中起舞,觉得孤独冷清,决定回到人间。(3)作者醉后在月下起舞,迷糊中好象飞到了天宫。2、三首咏月诗词,写于不同时代,都表达了思念之情,你最喜欢哪一首?为什么?提示:这三首诗主题相同,都是抒写诗人于中秋之夜的思念之情,但其在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言表达等方面各有不同特点。

开拓学习新视野
品味语言之美
含英咀华
诗中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王昌龄《南斋玩月》)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齐已《中秋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月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妙语珍藏
因为中秋,因为月亮,我的人生色彩里就有了许多风情雅韵,我是个爱秋爱月亮的善感人,儿时的月亮那么神奇美丽,少年的月亮朦胧如诗,青年的月亮灿烂浪漫,中年的月亮妩媚动人。而他乡之人却是月是故乡明,这个明净的夜晚,城市的星空弥漫着一片多情莞尔的蓝,如海底世界,鱼儿慢慢悠悠,这总让人想起妈妈的怀抱。那里永远是一道宁静的港湾,泊我疲惫时的倦体与灵魂,月光是妈妈慈爱的目光,目光里是无偿的奉献,无欲无求的温柔与爱意,而我就是妈妈心中的太阳,妈妈便是这轮托起太阳的月亮。
曾有多少这样的夜晚,看你的样子在云端里轻盈地穿行,清纯得如枝头上的少女,又婉如丰韵柔情的女子,在众人倾倒的目光里,起舞弄倩影。诗人为你放歌,愁客为你举杯,为何你如此冷艳又这般撩人情怀,走下来吧,我的月光仙子,假有双翼可飞天,我愿团云卧月抚琴瑟,为你梳妆绣蛾眉。何须痴情落魄两地书,云海飘渺潮信中。然而你不会为我下凡尘,宁愿这样孤单弦上负君心,一任消瘦减清辉,非干妾心多薄幸,谁能解我曲中情?我知道后羿他在故乡的月夜里徘徊,思念一个身轻如燕的奔月人,他的目光里有些许的爱恋,些许的无奈,更多的是绵绵无尽的思念,或许他还有些许的怨恨,可我知道他却不舍得流露出来,是因为月光的寂寞里,同样有轻愁流恨,只是宿命的笃定,谁也不能选择完美的结局与美丽的过程。
我的后羿,请原谅我这样独自冷漠地飞行,是因为我太向往那一次旷古绝今的飞翔,成就了千年流传的美丽。
(节选自绿野《嫦娥不悔偷灵药》)
聆听名作弦音
月  迹
贾平凹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
“月亮进来了!”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
“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
“是树,孩子。”奶奶说。
“什么树呢?”
“桂树。”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
“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
“谁?”我们都吃惊了。
“嫦娥。”奶奶说。
“嫦娥是谁?”
“一个女子。”
哦,一个女子,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有三妹漂亮吗?”
“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三妹就乐了:
“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嫉妒。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说:
“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
“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着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点评]
作者以月迹为线索,按照盼月、寻月、议月的顺序,围绕孩子寻月一事描绘了中堂赏月,院中望月,树下争月,河边得月几幅美景,充满童心、童真、童趣。文章的立意丰富而深刻,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还可以理解为孩童心理变化之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
闲看时尚旋风
清脆的破裂声
李争平
暑假的一个傍晚,阵阵凉风拂过,令人顿感惬意。我出去在一片不大的空地上散步,看见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正用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弹弓打一只放在地上离他有七八米远的玻璃瓶,一位妇女在他旁边。
那孩子的弹法实在差,竟把弹丸打偏一米多,而且忽高忽低。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粒,轻轻递到那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那孩子把石子放在皮套里,打出去,然后再接过一颗。从那妇女的眼神不难看出,她是那孩子的母亲。
那孩子很认真很投入,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弹。但我站在旁边都可以看出他这一弹一定打不中,可是他仍在不停地打。
我不由得走上前去,对那妇女说:“让我教他怎样打,好吗?”男孩停住了,但还是凝望着瓶子的方向。
他母亲对我笑了一笑:“谢谢,不用了!”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我愣住了。
好一会儿,我喃喃地说:“噢……对不起!但为什么呢?”
“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
“但是,他……怎么能打中呢?”
“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我沉默了。
过了很久,那男孩的动作渐渐慢了下来,他已经累了。
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耐心地捡着石子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慢了下来。
我慢慢发现,男孩打得很有规律,他打一弹,向一边移一点儿,打一弹,再移一点儿,然后再慢慢移回来。
他只知道大概方向啊!
夜风轻轻袭来,蛐蛐在草丛中轻唱起来,天幕上已有了疏疏朗朗的星星,那由弹弓皮条发出的劈啪声和石子落在地上的“砰砰”声仍在单调地重复着。对于这个小男孩来说,黑夜和白天没有什么区别。
似乎过了很久,夜色笼罩下来,我已经看不清那瓶子的轮廓了。
看来他今天打不中了,我便转身向回走去。
我刚走出不远,身后便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破裂声,在寂静的夜空中格外响亮。
点评
文中的母亲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孩子看不见而感到悲伤,从而放弃。而是以超过常人的耐心来鼓励他。哪个孩子也并没有自暴自弃,因为别的孩子都那样玩,他也要象一个正常的孩子一样,虽然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最终胜利是会眷顾他的。世界上最伟大的东西莫过于无私的母爱了,而更构思独到、新颖别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