鳟鱼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鳟鱼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6-10-27 12:3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鳟鱼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通过学唱歌曲《鳟鱼》,能够从歌词、旋律中感悟人世间的单纯、善良与欺诈、邪恶并存的事实,明白正义必须与邪恶进行斗争的道理。
(2)欣赏《索尔维格之歌》,感受歌曲的独特魅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感受、对比、探究等方法,使学生了解音乐故事,感受歌曲音乐形象。
3.知识与技能
(1)了解舒伯特、格里格的简要生平及其主要代表作品。
(2)能够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鳟鱼》。
(3)能够运用音乐要素简单分析《索尔维格之歌》。
2学情分析
初中的学生理解能力有所提高,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加入更多独立完成的分析任务,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乐曲进行分析,这样的学习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这就要求教师备课充分,把控课堂能力的要求较高,只有在学生兴趣浓厚的情况下,才会主动探究并解决问题。在表扬能力强的学生时,也要关注其他学生的学习效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达到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完成课时要求的目的。
3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学会演唱《鳟鱼》第一部分,聆听主题旋律。
(通过播放、范唱主题音乐,突出重点。)
难点:知道什么是变奏曲
(通过对比、分析乐曲、体验音乐要素,突破难点。)
4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察图片《鳟鱼》由图片导入课题。
请看图片,有没有同学知道是什么鱼?是鳟鱼(很有价值的垂钓鱼,可食用,全世界只有十多种)
我们今天欣赏的音乐与这种鱼有关,是一首以鳟鱼来命名的音乐。有同学可能会说:“谁会去描写这种看起来并不漂亮甚至还有些凶的鱼呢?”优秀的艺术家,任何素材都可以来来创作,我们现在开始认识写《鳟鱼》的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
二、
进入课程
认识舒伯特
1、
舒伯特生平简介
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德文: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是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维也纳。自幼随父兄学习小提琴和钢琴。舒伯特的一生是在贫困中度过的,艰难的生活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然而,舒伯特却为人类留下了大量的不朽名作,被称为“歌曲之王”。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600多首歌曲
,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
,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被称为“歌曲之王”。
2、代表作:《小夜曲》《军队进行曲》《魔
王》、《鳟鱼
》、《菩提树》、《野玫瑰》、等,主要歌曲汇有3部歌曲集
:《美丽的磨坊少女》、《冬之旅》和《天鹅之歌》。
认识五重奏
1、五重奏(quintet)概念:
由五件乐器分奏五个声部的室内乐;
2、构成:
弦乐五重奏:由两把小提琴、两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或一把中提琴、两把大提琴)演奏的室内乐。
钢琴五重奏(piano
quintet):由四件弦乐器与钢琴演奏的室内乐。
3、五重奏《鳟鱼》赏析
1、完整播放《鳟鱼》,让学生有初步的印象
2、引导学生找出主题。
3、引导学生找出4段变奏(播放主题及变奏的剪辑片段,并引导学生听辨每段主题或变奏的乐器分工)
4、再次完整的欣赏乐曲,提醒学生注意全曲的结构。
4、对比欣赏
声乐作品《鳟鱼》
为什么这样一首乐曲要叫《鳟鱼》这个名字呢?
作为器乐作品,它本来是没有具体的名字的。但是在这部室内乐五重奏中,第四乐章,也就是前面我们欣赏的作品,主题来自于舒伯特创作的一首非常有名的歌曲《鳟鱼》,所以后来人们也就把这一乐章叫做《鳟鱼》。
还原原作,我们来听听舒伯特创作的歌曲《鳟鱼》,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和风格。
(1)完整播放
(2)分析歌词
歌曲可以分为几段?注意钢琴伴奏音型
三段,三段不同的内容
第一段叙述天真活泼的小鳟于在清亮的水中嬉戏
第二段叙述渔夫要向小鳟鱼下毒手,作者期望河水清澈以免小鱼遭殃;
第三段转到小调性上,情绪有些暗淡,叙述渔夫把水搅浑,并且钓起了小鳟鱼;最后有回到大调上,表现作者对鳟鱼的同情及激动的心情)。
(3)分析歌词和旋律是如何结合来表达情境的
前半段的曲调活泼、欢快、跳跃。钢琴伴奏采用了流水般的伴奏音型,既很好地衬托出歌曲的活跃气氛,又生动地描写出波光闪烁、鱼跃水中的生动情景。
歌曲的后半段(从“但渔夫不愿久等”开始)用接近朗诵的音调,表现了作者对丑恶的欺骗行为的愤慨。当唱到冷酷的渔夫把河水搅浑时,钢琴伴奏音型突然变得短促、紧凑,既很好地烘托出那紧张的气氛,又使人联想到小河里浊浪翻滚的情景。
特别是唱到渔夫举起钓钩,鱼儿在钩上挣扎时,钢琴伴奏连续出现了快速、紧凑的和弦,表现出作者内心的不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