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 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知道虚像的形成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在实验中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得出实验结论。
(2)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感受“猜想、假设、验证和归纳”的科学方法。
(3)经历确定像的位置的实验过程,体验“替代法”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过程中,养成记录实验数据,尊重实验事实的习惯。
(2)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探究的喜悦和懂得合作与交流的必要性。
2重点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1、如何确定像的位置并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3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流程
情景I 播放视频:《小动物们照镜子》
播放可爱的小动物们照镜子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Ⅰ 师生一起照镜子
从生活中熟悉的“照镜子”入手,引入课题
活动Ⅱ 学生实验1:观察自己:
学生一边观察镜中像,一边思考像和物可能存在哪些关系。
活动Ⅲ 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可能的特点:
根据自己的观察,猜想平面镜成像特点。
活动Ⅳ 师生共同找像
确定像的位置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我用蜡烛A作为物体,让学生找像,学生一眼就找到像,紧接着我故意拿走蜡烛A去跟像进行大小比较。这样就出现了第一个问题:像没了,怎么办?学生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学生不难想到找一个相同的蜡烛B来替代A,让A保持不动,将B放在镜子后面,让学生观察。这样又出现第二个问题:蜡烛B看不见?学生观察发现新问题,不难想到要用玻璃来替代镜子。现在学生看到了镜后的像和蜡烛B,老师提问:蜡烛B和A的像一样大吗?通过用两个略微不同的卡片重合,让学生感受到用眼睛观察有时候是不可靠的。同时,也能提示学生如何判断蜡烛B和A的像的大小关系——将它们重合。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归纳得出结论的过程,能够较成功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体验探究的成功,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Ⅴ 学生实验2:验证猜想①②
学生根据刚才找像的过程,确定实验器材,验证像和物大小是否相等,验证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实验结束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像和物大小相等;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活动Ⅵ 学生实验3:验证猜想③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些同学会错误的认为:物体靠近镜子时像变大,远离时像变小。通过实验来验证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实验开始前讨论实验方案。不同的小组根据不同的方案进行验证。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像和物的大小相等,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无关
情景Ⅱ 演示实验:老师拿着蜡烛,站在屏幕前
学生观察到屏幕上有像,感受实像的特点。
活动Ⅶ 学生实验四:在光屏上找蜡烛的像
学生通过找光屏上蜡烛的像,发现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活动2【导入】教学内容
(一)引入:
情景Ⅰ播放视频:《小动物们照镜子》
师:小动物们都比较害怕照镜子,你们怕吗?
生:不怕
师:为什么?
生:因为镜子的里面就是自己
活动Ⅰ 师生一起照镜子
师:看到镜中的自己了吗?美不美?
生:美。
师:我也觉得挺美的。镜中的自己我们称之为“像”,镜外的自己,我们称之为“物”。
师:大家摸一摸手中的镜子,再看看图中的湖面(PPT展示),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平的,表面光滑的.......
师:我们将这种表面是平的、光滑的反射面称之为平面镜。咱们这节课一起来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二)新课
活动Ⅱ 学生实验一:观察自己:
提出问题:请大家仔细观察镜中的像,像和物可能存在哪些关系?
活动Ⅲ 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可能的特点:
①像和物的形状、大小相同;
②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③物体离镜子近时像变大,远离时像变小;
④像和物左右相反
。。。。。。
活动Ⅳ 师生共同找像
问题一:如何确定像的位置呢?
(用一支蜡烛放在镜前作为物体)
师:大家看到蜡烛的像了吗?
生:看到了
师:好,现在老师把物体跟像比一比,看他们是不是一样大。
(拿走物体,像消失,故意犯错,引起学生思考)
师:那该怎么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呢?
生:拿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B和像进行比较。
(拿出蜡烛B,将B放在镜子后面,请同学们比较蜡烛B和像的大小,
学生看不见镜后的蜡烛B,第二次引起学生思考)
师:我们又遇到困难,该如何解决呢?
生:换成透明的玻璃。
(拿出玻璃替换镜子)
师:现在大家看看蜡烛B和像,哪一个大?
生:一样大
师:光凭眼睛判断大小可靠吗?
(出示两张蜡烛的图片:一个稍大,一个稍小)
师:这两个蜡烛一样大吗?
生:一样
师:能不能用最简单的方法证明?
生:将两张卡片重合。(学生发现卡片不一样大)
师:光凭我们的眼睛判断大小有时是不可靠的,现在大家能不能用最简单的办法判断蜡烛B和镜后像谁大谁小呢?
生:将它们重合在一起。
(请一位学生上来,将蜡烛B和像重合,其他同学配合他,告诉他蜡烛应该放在哪里)
师:蜡烛B和蜡烛A是相同的蜡烛,现在B能和A的像重合,说明了什么?
生:A和A的像大小相等。
师:用B来替代A,这是一种很常用的科学方法,称之为:替代法
(猜想①得以验证)
活动Ⅴ 学生实验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选择实验器材,验证猜想:①像和物大小相等②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学生从提供的器材中选出:1、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2、刻度尺3、玻璃板4、一张白纸
2、确定实验方案(出示课件:展示疏理后的设计方案)
在桌上铺一张方格纸,纸上竖直放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玻璃板后面放一支同样的未点燃的蜡烛B,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直到从玻璃板前面不同位置看去,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好像点燃似的。在纸上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记录位置时,绕着蜡烛A和B画一个圆圈表示它们的位置。并用刻度尺量出他们到平面镜的距离。改变蜡烛A的位置,共做3次实验。
实验前强调注意事项:
玻璃板要竖直放置;②玻璃板要轻拿轻放;③不让蜡油烫到手,实验结束及时熄灭蜡烛。
学生开始实验,老师巡视实物投影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和数据
6、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活动Ⅵ 学生实验三:验证猜想③物体靠近镜子时像变大,远离时像变小
1、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利用高度不同的蜡烛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小组间的方案交流。
学生方案1:把一根中等高度的蜡烛放在离玻璃板较近的位置,拿另一根较高的蜡烛移到成像的位置处,观察它们能否完全重合,从而验证靠近镜子时像比较大是否正确;同理,拿一支较小的蜡烛去验证远离镜子时像比较小是否正确。
学生方案2: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点燃其中一支放在离玻璃板远近不同的位置,拿另一支移到成像的位置,比较像与后面蜡烛的大小关系。
(出示课件:展示设计方案)
2、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各小组采用不同的方案进行实验,并派学生代表表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从而得出“像和物的大小相等,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无关”的结论。
(师:像有大小之分,也有虚实之分,实像和虚像有什么区别呢?)
情景Ⅱ 老师演示实验:拿着蜡烛,站在屏幕前
师:大家看到屏幕前的蜡烛了吗?
生:看到了
师:这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我们称之为实像,不能呈现的我们称之为虚像。请大家拿出光屏,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眼睛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没有像?
活动Ⅶ 学生实验四:在光屏上找蜡烛的像
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光的传播过程及成像原理。
(三)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四)多媒体播放:大自然中的平面镜成像的独特的美——倒影
(五)课堂反馈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