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2、《战国策》简介:导入: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魏征1、解题:兼语句齐王昳 窥 间进
期年 谤讥
朝服衣冠 皆朝于齐 3、读准字音: yì kuī jiàn
jī bàng jī
zhāo cháo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比美臣之妻→私我臣之妾→畏我臣之客→求我(1)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美于徐公。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威王受蔽(2)宫妇左右→私王朝廷大臣→畏王四境之内→求王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威王除蔽(3)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除蔽结果:(4)四国朝齐→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鉴赏品味::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 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1)词类活用:
①、朝服衣冠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④、闻寡人之耳者
(2)古今异义
①、今齐地方千里
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③、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能谤讥于市朝
(朝,名词作状语)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名词作状语)
(闻,动词使动用法)
(土地方圆)
(国君旁边的近臣)
(委婉劝说)
(公开指出)4、归纳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3)句式 ①、忌不自信 ②、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王之蔽甚矣 (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后置句)文中 类似的句:“欲有求于我也”“皆以美于徐公”“能谤讥于 市朝”“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被动句)5、结合课后练习二、梳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 等词语的义项①.朝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②.诚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破曹军必矣
③.善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素善留侯张良
足下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
④.间
安得广厦千万间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⑤.方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上朝 )
(表假设,如果、果真 )
(善于 )
(友好 )
(亲密 )
( 量词 )
(机会 )
(挑拨离间 )
(参与 )
(方圆 )
(地方 )
(当……时候 )
(才 ) 6、什么是“设喻”? “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设”是设置,“喻”是比方。“设喻”有两种情况:(1)、设置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如“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了只要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就一定能胜利的道理。
(2)、借用乙事物比方甲事物来说明一个二者共同蕴含的道理。这里的甲、乙两事物即可以是同类的,也可以是不同类的。我们还以“愚公移山”的故事为例。毛泽东同志1945年在七大致闭幕词时,就借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来比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说明了做事情只要有毅力,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就一定能胜利的道理。7、本文邹忌是怎样设喻说理的?邹忌抓住私事与国事之间的相似点,拿私事去比国事,说明了“私”、“畏”、“有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所以不能轻信奉承话的道理。8、 邹忌用设喻说理的方法,拿私事去比国事,推导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从逻辑角度讲,他运用的是哪一种推理? 邹忌与徐公比美,省悟了妻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妻私、妾畏、客求的结果是邹忌受了蒙蔽。与邹忌相比,齐威王如何呢?宫妇左右没有不偏爱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王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不有求于王的。齐威王与邹忌相似处境,导致了他的结果也必然是受蒙蔽。
这种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叫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其结论不是必然性的。两个同类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越多,推出的结论就越可靠。
9、这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我们有哪些体会?(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2)、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积极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指出意见和合理化建议,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的时机,便于别人采纳, 提高建议效果。
(4)、作为领导者,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缺点错误。(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③ 忌不自信
④ 吾妻之美我者10、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一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课件28张PPT。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李世民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短长》等,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还修订整理了《战国策》《楚辞》等。他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1、解题:兼语句齐王邹 昳
窥 间进
期年 谤讥
朝服衣冠 皆朝于齐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yìkuījiàn jī bànɡ jīzhāocháozōu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课文串讲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
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古今异义词 ? 1、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名词,地点,处所??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义:国君近旁的近臣 今义:方位词 3、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4、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古义:指责,劝谏(中性词) 今义:诽谤,讥讽(贬义词)?? 5、窥镜而自视 窥:古义:照 今义:偷偷地看?? 6、暮寝而思之 寝:古义:躺而不睡 今义:睡觉地方 词类活用 1、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长,这里指身高)?? 2、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服: 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 3、私我也 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4、王之蔽甚矣 蔽: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或:(受)蒙蔽?? 5、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6、吾妻之美我者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特殊句式(了解)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倒装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状语后置(此所谓于朝廷胜)?? 6、有求于我也 状语后置(于我有求也)?? 7、能谤讥讽于市朝 状语后置(能于市朝谤讥)?? 8、皆以美于徐公 状语后置(皆以于徐公美)?? 9、皆朝于齐 状语后置(皆于齐朝)第二课时①朝服衣冠?????????????
②吾妻之美我者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④闻寡人之耳者 ⑤今齐地方千里?????????
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
⑧能谤讥于市朝朝:在早晨,名词作状语。 美:以……为美,意动用法。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闻:使……闻。 地方:土地方圆。 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讽:委婉劝说。 谤讥:公开议论。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义二、解释下列各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朝见,朝拜朝廷读zhāo,在早晨,名→状谁通“熟”,仔细什么真心,诚意实在,确实果真(表假设)善良的人,形→名好的擅长好,可以。表示同意或应允身高治理,整治修建偏爱私下私人的,自己的时候偶尔参与夹杂比得上追上等到到达三、下面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B. 邹忌修八尺有余
C.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C四、与“忌不自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君美甚
B. 微斯人,吾谁与归
C. 甚矣,汝之不惠
D. 时人莫之许也D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忌不自信。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王之蔽甚矣。 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五、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三”——三问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客:“吾与徐公孰美?”问题:“三问” 在表述上有无差异? 邹忌问其妻,自称“我”,用较随便的口语化的自称;问其妾,用较庄重的书面语化的自称,端着点架子;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还是端着架子,但句式通俗多了!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三”——三答问题:三人的回答在语气上有何不同? 妻——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为这样一位外表英俊而且才能卓越的丈夫而骄傲,恩爱之情溢于言表。
妾——在家中的地位较低,只是附和妻的话,对邹忌不如妻那样发自内心的赞美。
客——只是一句讨好主人的话,语气比其妻妾的回答平淡多了。 这三问三答,虽然未写一个字的人物心理、神态,但每一处回答,每一个人的表情乃至内心世界,都
使读者描摹出来,
真可谓“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小结《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三”——三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三”——三比结论:由此观之,臣之蔽甚矣!水到渠成问题:“三比” 体现了怎样的说话艺术? 1、从比美入手,首先向齐威王说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然后一连串地说出他的妻、妾、客分别“私”“畏”“欲有求于”他而都说他“美于徐公”的事,设喻说理,巧妙设谏,令人耳目一新,激发对方的兴趣。 2、适时切入主题,以家事比国事,以小见大,对方易于接受自己的主张。《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三”——三赏面刺寡人之过 上赏上书谏寡人 中赏谤讥于市朝 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三”——三变令初下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 虽欲言,无可进者 “三叠排比”的奇特结构,使文章具有一线贯穿、晓畅淋漓的特点,叙事如江水东下,十分畅达,并且前后呼应,上下关照。这样的结构,不仅使文章从全文来看有一种整齐美,而且使其内在韵律有一种进行曲般的节奏美。小结威王受蔽(2)邹忌比美(1)威王除蔽(3)除蔽结果(4)四国朝齐→战胜于朝廷结构
分析比喻说理9、这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我们有哪些体会?(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2)、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积极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指出意见和合理化建议,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的时机,便于别人采纳, 提高建议效果。
(4)、作为领导者,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缺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