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宿迁分校《从中考答题看核心素养的发展》课件 (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宿迁分校《从中考答题看核心素养的发展》课件 (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10-27 21:4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从中考答题看核心素养的发展
——以2016年宿迁中考化学试卷(二)为例 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呢? 中考试题对于我们的教学有哪些导向与启示呢?一、核心素养发展的本质要求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以教基二〔2014〕4号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意见》中提出要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人们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社会和全球化时代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景的能力和道德。 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之间的关系是全局与局部、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化学家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常见的有:分类观、元素观、微粒观、转化观、守恒观、实验观、科学本质观、学科价值观、营养观,这些基本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从中考答题看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一)取得的成效1.分类观、守恒观和营养观等学科基本观念基本形成例1:(2016年宿迁市中考试题第12题,节选)
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1)下列食物中,能为人体提供大量维生素的是  (填序号);
A.青菜 B.牛肉 C.大米 D.植物油例2:(2016年宿迁市中考试题第16题)化学兴趣小组对某工业废水(溶质为HCl、NaCl)中的HCl含量进行测定,甲、乙两位同学各提供不同的测定方法:(1)甲同学:酸碱中和法
取50g废水于烧杯中,逐滴滴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求废水中HCl的质量分数(写出详细的计算过程).(2)乙同学:沉淀法
改用AgNO3溶液代替NaOH溶液,根据生成沉淀的质量来确定废水中HCl的质量分数,你认为结果将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该题中的第2小题是对质量守恒观的考查,该题的正确率较高。质量守恒观的本质是微观上的三个不变,即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因为有了微观上的三个不变所以才有宏观方面的元素种类不变和元素质量不变。由于原溶液中有NaCl,根据质量守恒可知产生的AgCl质量偏大,从而得出测定结果将偏大。例3:(2016年宿迁市中考试题第14题,节选)如图为实验室常见的气体制备、收集等装置,按要求填空.
(1)写出A图中标号①仪器的名称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D装置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一种酸性物质,D中应盛放 试液(填物质名称);2.基本实验操作能熟练掌握 该题考查了常见仪器的名称、制取二氧化碳方程式的书写和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产物所需的试剂等都属于基本实验操作和基本实验原理,学生掌握较好。学生对常见仪器的使用,对基本实验操作的掌握和对基本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等都是经过了由了解到熟知,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都体现了化学实验观的逐渐形成、确立并逐步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素养。例4:(2016年宿迁市中考试题第11题)现有H、C、O、S、Cu、Ca六种元素,请从中选择适当的元素组成符合要求的物质,并按要求填空:
(1)甲为碳不充分燃烧的生成物,写出甲物质的化学式  ;
(2)乙为最简单的有机物,写出乙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3)丙的水溶液为蓝色,写出丙物质溶于水解离出的阴离子的离子符号 ;
(4)丁为生石灰的主要成分,标出丁物质中显正价元素的化合价 。(二)存在的不足
1.化学三重表征的自由转换能力不足例5:(2016年宿迁市中考试题第13题,节选)亚硫酸(H2SO3)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硫酸,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及合成的一门科学,化学的学科属性就要求学生能从微观角度认识宏观物质的构成并学会用化学用语表示。以上两题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错误率都很高,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和应用只停留在死记硬背课本中化学方程式的水平上,对陌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还无从下手。这些错误表明,学生对物质的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三者之间不能互译互换,特别对符号表征不能自由应用。微粒观和科学本质观的发展还有待加强。2.知识迁移和实验创新能力不足例6:(2016年宿迁市中考试题第14题,节选)如图为实验室常见的气体制备、收集等装置,按要求填空.
(3)实验室常用块状硫化亚铁固体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硫化氢,硫化氢(H2S)是一种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形成氢硫酸,实验室中常用NaOH溶液来吸收有毒的硫化氢气体,若要制取并收集一瓶硫化氢气体,选择的装置中导管的连接顺序为 (填写导管口标注的字母符号) 部分学生不会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去选择气体的发生装置,误将B选为A。还有部分学生没能有效注意到硫化氢气体能溶于水、有毒、可以用NaOH溶液来吸收等信息,导致不会选择收集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将C选为D,将E漏选。题目要求填写导管口标注的字母符号仍然有学生写成大写的装置符号。这些错误都说明学生对题目中的新知识缺少理解和迁移,还不能从根据基本的实验原理解决新问题。三、结论与思考:以中考为导向培养核心素养1.学科价值导向明显例7:(2016年宿迁市中考试题第12题,节选)
(2)硬水有很多危害,实验室中常用   来区分硬水和软水;
(3)铁制品易生锈,常用稀盐酸来除锈,将生锈铁钉放入稀盐酸中,开始时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例8:(2016年宿迁市中考试题第13题,节选)
燃煤产生的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会形成酸雨污染环境,科研小组设计利用海水除去二氧化硫,气工艺流程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二氧化硫中硫、氧元素的质量比m(S):m(O)= ;
(2)亚硫酸(H2SO3)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硫酸,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用熟石灰中和稀硫酸是利用了熟石灰的 (填字母序号)
A.酸性 B.碱性 C.氧化性. 例7中硬水与软水的区分和盐酸除铁锈都是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的实际问题,例8中,以利用海水吸收燃烟气中二氧化硫的工艺流程为背景进行设计,前文的例2中,以测定工业废水中的HCl含量为背景进行设计。这些真实的化学背景强调了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现化学学科的应用性。这些背景也同时告诉我们,化学在我们身边,化学是有用的,也必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2.素质能力导向突出 该试题突出对初中化学主干知识和学科素养考查的同时,重点考查考生的信息获取与加工、化学实验探究、从化学视角分析解决问题和化学思维等能力,符合以能力立意的新课标命题原则。如例6给出H2S的性质,问制取并收集硫化氢气体中导管的连接顺序。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老师在教的时候也要注意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3.实验操作导向具体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的考查是中考试题中的重中之重。本张试题在考查实验基本操作和化学实验探究的同时又考查了一些基本实验的现象。如例7中将生锈铁钉放入稀盐酸中,开始时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什么,只会背实验现象而不是用心做实验的同学是答不出来这样的问题的。4.化学与STSE的联系较少 STSE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环境(Environment)的英文缩写。我们常说考试也是一种学习,原因是考试中我们会接触到一些新知识。虽然在试题中出现了角鲨烯、收集硫化氢、处理二氧化硫等背景资料,但是这些背景资料是多年前就有的,让师生阅读起来缺少了新鲜感。5.在初高中的衔接方面导向不明显 《意见》中指出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要基本建成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初中学生在进入高一后常说:“初中化学老师以为我们什么都不懂,高中化学老师以为我们什么都懂”,听起来是玩笑话,细想便知是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没有做好。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中考试题的导向性,为初高中的衔接打好基础。如在例2中,可以将50g废水改为50mL废水(密度为1g/cm3)这样改不仅可以暗示学生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都是用体积来表示液体多少的,还可以为高中阶段物质的量浓度的学习打下基础。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立德树人,是每位教师的历史使命,作为老师不能想当然地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我们要准确把握课程改革的要求,切实推进课程实施、考试评价等方面改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新时期的立德树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感谢聆听
欢迎批评指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