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机械运动复习想一想?2练习1:小许,小明和小红为了研究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快慢情况,做了三组实验进行观察,记录了有关数据,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他们观察到,每一组运动快慢程度相同,而各组则不同,第一组最快,第二组其次,第三组最慢。
表一表二表三小许通过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或(2与5)或(3与7)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练习1:小许,小明和小红为了研究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快慢情况,做了三组实验进行观察,记录了有关数据,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他们观察到,每一组运动快慢程度相同,而各组则不同,第一组最快,第二组其次,第三组最慢。
表一表二表三小明通过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与7)或(1与5与8)或(6与9)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练习1:小许,小明和小红为了研究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快慢情况,做了三组实验进行观察,记录了有关数据,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他们观察到,每一组运动快慢程度相同,而各组则不同,第一组最快,第二组其次,第三组最慢。
表一表二表三小红通过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或表三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和表三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练习1:小许,小明和小红和小林为了研究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快慢情况,做了三组实验进行观察,记录了有关数据,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他们观察到,每一组运动快慢程度相同,而各组则不同,第一组最快,第二组其次,第三组最慢。
表一表二表三小红通过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结论是: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时间与通过的路程的比值越大,所以运动越快。你认为小红同学的结论是 否正确?解题步骤第一步:确定课题,确定实验目的,找到研究的量 和变量。
第二步:对比归纳,对比出不同点,
归纳出相同点。
第三步:结论基本格式为“控制的变量(相同的量 )+改变的因素+研究的结果”2.甲、乙两车的s-t 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判断 (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车速度不变,乙车速度为零。
C.经过2秒,甲、乙两车相距8米。
D.经过4秒,甲、乙两车通过路程均为8米。
S/米3.在一条直线上的甲、乙两辆小车从同一地点出发,沿水平地面做直线运动,它们运动的s-t图像如下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 运动5秒两车可能相距2.8米。
B 甲车所受合力比乙车大。
C 甲车的惯性比乙车大。
D 甲车的速度比乙车小。4.甲、乙两个重物(G甲=G乙)在起重机钢索的牵引下竖直向上运动,它们的s ---t图像如图(a)、(b)示所示,则 ( )
A.甲、乙的速度大小相等
B.乙通过的路程较长
C.乙受到钢索的拉力较大
D.甲、乙受到的合力大小相等
(2012年中考题)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同方向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它们的s-t图像为图2所示a、b、c三条图线中的两条,运动5秒甲、乙间的距离大于2米,则( )
A. 甲的s-t图一定为图线a
B. 甲的s-t图可能为图线b
C. 乙的s-t图一定为图线c
D. 乙的s-t图可能为图线a 在一些马路口,人车相撞的交通事故有所增加,有人猜想事故的发生与行人横穿过马路时的错误判断有关。如图1所示,一位行人在人行道准备横过马路时,正好有一辆轿车从距斑马线100m处的对面驶过来。轿车直线行驶的平均速度为20米/秒,行人行走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2所示,如果马路宽12m,问:行人能否在轿车到达斑马线前完全穿过马路?图15图2方法一:比较时间,车到达斑马线时间为:t车=5秒
人到达马路对面时间为:t人=12秒方法二:比路程,车到斑马线时间为:t车=5秒,
人在5秒时走了s人=5米
方法三:比速度,车到斑马线时间为:t车=5秒,
那么人要在5秒走完12米的速度为:V人=2.4米/秒为了减少在斑马线发生人车相撞事故,请你分别向交警部门(或道路建设部门)、汽车司机和过路的行人各提一项合理的建议。 讨论参考答案:
给交警部门的建议:
① 设立警示标志,提醒注意安全;
② 设立强制减速带.
给汽车司机的建议:
① 通过岔路口时要减速慢行;
② 注意观察,避让过路行人.
给过路行人的建议:
① 正确估计车速和车距,保证足够的过路时间;
② 宁停三分,不抢一秒. 动动脑如图,是一个骑车者与一个跑步者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图线,你可以从图线中获得的那些合理信息。动动脑1.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2.骑车者在跑步者出发10秒后出发的。
3.解得:V跑=4米/秒
V骑=6.67米/秒
4.在跑步者运动时间25秒时或者骑车者运动时间15秒时相遇。如图所示的漫画中,橙、蓝两只蜗牛在进行爬行比赛,它们同时从起点O出发,终点为A。请仔细观察并归纳结论。(1)观察(b)图中两个小蜗牛讲的话可知:
(2)分析比较(a)、(b)两图可知:
(3)分析比较(a)、(b)、(c)三图可知:动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