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运动教案 (6)

文档属性

名称 直线运动教案 (6)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6-10-29 12:5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2直线运动
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②理解速度概念的形成、定义和公式。
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过程,认识“控制变量”这一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②经历速度概念的形成过程,感悟从日常经验通过数学思维的分析从而建立新概念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速度概念形成过程的学习,感悟数学方法对于物理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速度,速度概念的形成
教学难点:速度概念的形成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情景引入
视频播放:刘翔在雅典奥运会的比赛录像片断
问题1:
刘翔和其它运动员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吗 为什么 刘翔和其它运动员的运动有什么不同之处
阐述:虽然每个运动员的运动快慢不同,但为了研究不同运动员的运动快慢情况,我们要把每个运动员的运动快慢的不同忽略掉,也就是说,我们要把每个运动员的运动近似看成是匀速直线运动。
活动2【讲授】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问题2:
判断刘翔运动得快的依据是什么
图片展示:
刘翔途中跑的视频截图
问题2.1:
如果你是观众,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图片展示:
有比赛成绩的视频截图
问题2.2:
如果你是裁判,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问题2.3:
如果你是物理学家,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引导:
物理学家回答时,要用已有的物理量去描述。
问题2.3.1:
前一节课中,讲匀速直线运动时用到了什么物理量
问题2.3.2:
在观众眼中,刘翔和其它运动员运动的什么物理量相同 什么物理量不同
问题2.3.3:
在裁判眼中,刘翔和其它运动员运动的什么物理量相同 什么物理量不同
问题2.3.4:
那么用路程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来描述,该怎样叙述呢
总结并板书:
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1.
相同时间,比较路程;通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
2.
相同路程,比较时间;运动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得快;
活动3【练习】练习
练习一、图A、B两图分别表示运动员游泳快慢的两种比较方法,其中图A表明_____________;图B表明_____________。
练习二、在校运动会上,初三(1)班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报名参加百米赛跑,他们的参赛成绩如下表所示,则运动得最快的是____同学。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
活动4【讲授】二、速度概念的形成
问题3:
初三(2)班甲、乙两位同学进行“跑得快”的比赛,他们的成绩是甲跑70米用时14秒,甲跑32米用时8秒,则谁运动得快
问题3.1:
能否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来判断
问题3.2:
能否用相同路程,比较时间来判断
问题3.3:
如何转化为相同时间呢 或者相同路程
问题3.3.1:
能否求出1秒钟他们通过的路程呢
问题3.3.2:
能否求出他们每通过1米的路程所用的时间呢
总结:
在路程或时间都不相同时,为了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可以用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大小)或者用时间与路程的比值大小来比较。通常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大小)叫做速度。
活动5【讲授】三、速度
阅读:教材P.59
总结并板书:
1.定义: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该物体运动的速度
“单位时间”,是指时间单位前面的数字是1的时间。比如1s、1min、1h、1天等。
2.速度是用来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如果用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v表示速度
3.计算公式:v=S/t
说明:用公式来表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既简明又准确,使用起来也很方便,是研究物理常用的一种方法。但要注意,学习物理公式时不能仅记住其表达形式,还要注意理解它所包含的物理意义。公式中的三个物理量必须是对应的,s是物体在时间t内通过的路程,t是该物体通过路程s所用的时间,不能根据公式乱代数据计算速度。
4.单位:
(1)国际单位:米/秒(m/s)
读作:米每秒
(2)常用单位:千米/时(km/h)
(3)换算关系:1米/秒=3.6千米/时
20m/s的物理意义:
活动6【练习】应用
1.例题一:刘翔在雅典奥运会110米栏比赛中所用的时间是12秒91,计算他的运动的速度是多少
解答物理计算题的过程一般分为“已知”“求”“解”“答”四个部分。
写“已知”和“求”,能够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学生理清物理过程,抓住题目的关键条件,以后解题熟练了,学生逐渐养成了审题和分析的习惯,“已知”和“求”可以不写。在“已知”中,必须用规定的物理符号表示题中的已知量,单位可在这一步中统一。对于“求”,同样用规定的物理符号表示题中的所求量。
“解”是解题过程的重点,应包括:
①写出所依据的公式或变形公式,如果题目中出现了两个以上的物理过程,如教材例题中涉及到“飞机的运动”和“自行车的运动”,公式中的各物理量还要标上“角码”以示区分;
②代入数据和单位;
③进行数学运算,得出结果。
最后是“答”,根据计算结果,说明问题的答案。
2.介绍一些常见物体和人的运动速度
活动7【练习】小结
1、今天,你知道了些什么物理知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速度有哪些新的认识 (主要是“科学方法”方面的,如: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一是“时间相同比路程”,二是“路程相同比时间”,速度是采用第一种方法来定义的;速度等于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利用两个物理量的比值来定义新的物理量的方法,叫比值定义法。)
3、如果用“物体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来定义速度(v′),那么速度的公式、单位将会是怎样的 物理学中为什么不采用这种方式来定义速度 (如果速度(v′)的定义为“物体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那么速度的公式将为v′=t/s,速度的单位将是s/m。如果用这种方法来定义速度,速度值越小,物体运动越快,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慢,人们很不习惯。)
活动8【作业】作业布置
完成教材P.63思考与练习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