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浦东实验学校许乃义《中考化学“控分题”的命题实践和反思》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淮安市浦东实验学校许乃义《中考化学“控分题”的命题实践和反思》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10-27 22:2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
中考化学“控分题”的命题实践和反思江苏省初中化学试题研制与评价专题研讨会交流发言材料论坛三 中考化学试题评价技术与视角研究一 课题的提出 中考化学“纸笔测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化学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成的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又是高一级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中考命题要遵循“四个有利于”的指导思想,命题时设置“控分题”,是高一级学校特别是部分“热点高中”选拔新生的需要,也是期望对初中化学教学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实践一: 从“定量研究”的角度命题 “定量研究”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初中生习惯用“定性”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而用“定量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们感觉比较陌生,中考化学命题往往就从学生这一思维的盲区来设置“控分题”。【2014年淮安中考化学第18题,第(4)小题】氢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2)利用图1所示装置(固定装置略)进行NaOH溶液与CO2气体反应的实验。
图1 实验装置
若A与C连接,将分液漏斗中部分NaOH溶液注入烧瓶中,然后关闭活塞并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3)已知:Na2CO3+H2O+CO2=2NaHCO3 NaHCO3+NaOH=Na2CO3+H2O。将(2)中实验后烧瓶内的溶液在低温下蒸干得到白色固体X,则X的组成可能有四种情况,分别是:I.NaOH、Na2CO3;II. ▲ ;III. ▲ ;V.NaHCO3
(4)根据以上信息,请设计一种以100mL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和CO2气体为原料获得Na2CO3溶液的简便方法 ▲ 。实践二:从“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角度 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属于动手技能 ,对实验操作技能考查主要应由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来实现,但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地区“中考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考查”仅仅是走过场,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面对上述现状,命题者们总希望能命制出这样的实验题:学生没有做过或者没有认真做实验,就不能顺利解答与这个实验操作技能相关的中考题。实践二:从“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角度【2011年淮安中考化学第17题,第(4)小题】小华同学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NaCl溶液。
(4)在用量简量取水的过程中,当液面接近刻度线时,他的操作图2所示,其中规范的是 ▲ (填序号)。
?
?
?

图2 操作过程
本题结合“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这一学生必做的基础实验命制试题,其中第(4)小题考查了“量筒的使用”这一实验操作技能,学生在平时的练习或测试中,经常遇到“如何正确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这种类型的题目,这道中考题恰恰是抓住了学生这一“思维定势”,所以正确选项为C也是在很多学生的意料之外。实践三:从“再探究”的角度 随着教材地位与功能的转变,传统“教教材”的观念正在为“用教材教”的观念所取代,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被赋予了“二次开发”教材的权利。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做中学”的探究过程中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现象还时有发生,学生疲于应付老师的“题海战术”。对课本上已有的“活动与探究”进行“再探究”,从“新”的角度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可以将“真学习”和“假学习”的学生区别开来。实践三:从“再探究”的角度【2011年淮安中考化学第15题,第(2)小题】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图3所给仪器和药品(金属片表面已经过打磨),验证 Al、Fe、Cu三种金属活动性的强弱顺序。
?
?
?
?
图3 仪器和药品
(2)若他们仅通过改变依次插入这一支试管中三种金属片的顺序,设计了如下六种实验方案(假设每次反应中金属均过量,且反应充分进行):
①A1、Fe、Cu ②Al、Cu、Fe ③Fe、A1、Cu
④Fe、Cu、A1 ⑤Cu、Fe、A1 ⑥Cu、Al、Fe
其中能正确验证出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的实验方案有 ▲ (填序号)。实践三:从“再探究”的角度 本题结合“验证的金属活动性”命制试题,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淮实验教科书《化学》下册第11页“活动与探究”栏目,验证了铝、铜、银三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命题人对此栏目进行了“二次开发”,从优化实验的角度的对金属活动性进行“再探究”,本题的答案为④、⑤。阅卷结果表明此小题“区分度”达到命题者的预期,达到了“控分”目的。实践四:从“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角度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中考化学命题往往结合生产或生活实际问题,考查学生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分析和解释问题的能力。实践三:从“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角度 【2008年淮安中考化学第23题,第(2)小题】山西河东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那里有一个被称为“中国死海”的湖泊——运城盐池。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2)入冬,随着温度的变化,该盐湖中会析出不同的物质。水温在10℃左右开始析出NaCl,在0℃时才开始析出MgSO4。有学生提出疑问:根据表1,在10℃时,MgSO4的溶解度比NaCl的溶解度小,为什么却是NaCl先析出呢?你的解释是 ▲ 。
表1 不同温度下MgSO4、NaCl的溶解度
反思和建议一:处理好“选择题”与“控分题”的关系 从方便阅卷等角度考虑,“选择题”是较为理想的题型。“控分题”的命制尽量回避用“单项选择题”,因为这种题型有明显缺点,如“2011年淮安中考化学第17题,第(4)小题”,虽然达到“控分”目的,但从阅卷结果统计显示,因靠胡乱猜测而得分学生占相当比例,这显然不是命题人的初衷。用“选择题”命制“控分题”,可用“多项选择题”,所给选项可以突破传统的四项,如“2011年淮安中考化学第15题,第(2)小题”。
反思和建议二:处理好“难题”与“控分题”的关系 中考试题有它特殊的导向性,“控分题”的命题应杜绝设置“繁、难、偏、旧”的试题。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度重视了课程内容的优化和完善,其目的在于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中考控分题并不一定是“难题”,但它的设计一定是智慧含量高、知识与技能融合度大,能较好的考出学生思维灵活性与对化学学科学习的悟性。
反思和建议三:处理好“高中知识”与“控分题”的关系 用高中知识点的下放来命制“控分题”,在很多地方的中考试题中时有发生,笔者在命题过程中也曾用过这种命题形式,但这种命题形式存在明显弊端,它会误导部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随意将高中知识点下放,从而增加初中学生的学业负担。其实初中化学有许多值得挖掘的知识,有些根本不需要高中知识做辅垫,就可以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分开来,如“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等。
反思和建议四:处理好“超标题”与“控分题”的关系 “超标”既包括知识点超标,也包括知识点目标层次超标,中考命题要求杜绝出现“超标题”,知识点超标在中考命题中基本不会出现,但知识点目标层次超标在某些地方中考题中还会偶尔出现,这就要求中考命题人对各知识点目标层次非常清楚,不能随意提升目标水平的层次,“控分题”可围绕目标层次高的知识点进行命制,如“金属活动性顺序”、“质量守恒定律”等。结束语 中考“控分题”,是对初中生所学主干知识的综合,更是对学生思维灵活性、深刻性与独特性的全面考查。 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谢谢!
同课章节目录